扬州 (古代) 编辑

扬州 (古代)

扬州(古代)是中国文化《禹贡》中所描述的九州之一,其范围相当于淮河以南、长江流域及岭南地区,《周礼》称东南曰扬州。

扬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管辖范围也有所不同,唐朝时,扬州范围是岭南道全境、淮南道部分等。明朝时,南直隶、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等六省之地都属于扬州。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古九州、十二州中的扬州和汉代以前的扬州 3 两汉十三刺史部中的扬州刺史部 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的扬州 5 626年的扬州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称:扬州

      所处时代:公元589年前-626年

      别名:广陵、江都、维扬

      类别:地名

      古九州、十二州中的扬州和汉代以前的扬州

      编辑

      主条目:九州 (中国)和苏州历史

      相传大禹治水后,分天下为九州,扬州即其中之一。虽然关于九州有多种版本,但扬州在这些版本中都是九州之一。不过关于古“九州”中的扬州到底包括哪些地区的范围也有3种版本,都大同小异:

      • 《尚书·禹贡》中的“扬州”

      《尚书·禹贡篇第一》写道:“淮、海惟扬州。”按孔安国《尚书传》的解释,这个“扬州”的范围是“北据淮,南距海”。“惟”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为“是”;“淮”即淮水,今淮河;“海”即大海,按《正义》应指今南中国海。“淮、海惟扬州”的意思即为“扬州是北到淮水、南到大海的一个州”。由此,《禹贡》把“扬州”的范围限定为淮河以南、南海以北的广大地域,即大约为今江苏、安徽淮河以南部分,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全部,湖北、河南和广东的一部分。今天的扬州市也在这个范围内。但是孔安国的《尚书传》被后人证明是伪造的,所以其解释的准确性大打折扣。

      《禹贡》是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对后世有巨大影响,其“九州”的划分方式也成为多种“九州”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种。

      • 《尔雅·释地》中的“扬州”

      《尔雅·释地篇第九》写道:“江南曰扬州。”“江”即长江。按东晋郭璞的《尔雅注》,这个“扬州”的范围是:“自江南至海”。即是说长江以南到南海以北是扬州,即大约今江苏、安徽长江以南部分,上海、浙江、福建全部,江西、广东的一部分。今天的扬州市显然并不在这个范围内,因为扬州市在长江以北。不过,宋代邢昺的《尔雅疏》则说:“此云江南者,举远大而言也。”也就是说江南部分占了扬州的大部分,但并不是说扬州只有江南部分。按照这个说法,今天的扬州市又有可能属于“扬州”。但是,《尔雅疏》对此的解释都来源于孔安国的《尚书传》,而孔传是伪书,以伪书的解释来解释,准确性也有疑问。

      • 《周礼·职方》和《吕氏春秋·有始览》中的“扬州”

      《周礼·夏官司马篇第四·职方氏》写道:“东南曰扬州。”在这个说法中,“扬州”的范围更大,似乎整个中国的东南地区都属于扬州,但具体范围则比前两种更模糊,今天的扬州市可能属于“扬州”,也有可能不属于。而且《周礼》被部分学者认为是伪造的,其准确性也存在问题。后来的《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写道:“东南为扬州。”与《周礼》的说法大同小异。

      至于“扬州”因何得名,则众说纷纭。潘宝明认为大体有四说:

      1. 与树有关。《春秋元命苞》云:“厥土下湿而多生杨柳,以为名”。沈括《梦溪笔谈》云:“扬州宜杨,荆州宜荆”。李斗《扬州画舫录》记:“扬州宜杨,在堤上者更大。……或五步一株,十步双树,三三两两,立园中”。在这种说法中,扬州常被写成杨州
      2. 与水有关。《释名》云:“扬州州界多水,水波扬也。”《诗经》释文曰:“扬,如字,激扬也”。
      3. 与地气人性有关。《尔雅注》云:“江南其气躁劲,厥性轻扬,故曰杨。杨,扬也。”
      4. “扬”由“越”来。《周礼正义》云:“此州地苞百越,扬、越声转,义亦同,扬州当因扬越得名,犹荆州之与荆楚义亦相因矣”。

      在589年隋朝灭陈朝、统一中国以前,“扬州”常作“杨州”,或古书“扬杨错出”,两者常常混用。

      班固《汉书·地理志》始以《职方》“九州”为周制;三国曹魏孙炎注《尔雅》,始以《尔雅》“九州”为殷制;后世遂将它们与《禹贡》“九州”合称“三代九州”。

      此外,还有“十二州”的说法,它是传说中尧舜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出自《尚书·尧典》:“肇十有二州。”谷永、班固都解释为“尧遭洪水,天下分绝为十二州”,在禹分九州之前。马融则解释,舜帝在禹治水后,把禹所分的九州再分出三州,合为十二州,扬州也在其中。十二州之说为后世学者所采用,但近代学者人为这是汉代人影射武帝所置的十三刺史部而起,马融所说的“十二州”是以《尚书》、《尔雅》和《周礼》三书的不同州名拼凑而成的。也就是说,在汉武帝之前根本没有所谓的“九州”或“十二州”。

      “九州”或“十二州”只是古书中对于古代中国的一种地域划分,而且各种古书还不一致,它们并不是正式的行政区,而且很可能是后人的想象创造。在汉武帝以前,并没有确切证据证明已出现“州”一级的地区名称,而“扬州”也和现在的扬州市没有直接的联系。

      汉代以前,这个若有若无的“扬州”的核心部分是今长江三角洲,最早出现的中心城市为吴(又称姑苏,今江苏苏州),吴最早为吴国的首都,吴国被越国灭亡后成为越国首都,越国被楚国灭亡后仍为楚国东部(即东楚)的最大都会,曾为春申君的封地。秦朝统一全国后,正式把吴命名为吴县,作为会稽郡的治所(相当于省会、首府),统辖着吴、越两国的旧地,即大约今江苏长江以南,上海、浙江全部。项羽也正是在吴县举起义旗,反抗秦朝统治的。此后尽管政区变动频繁,但苏州作为长三角地区的第一个中心城市,其地位维持了两千多年,直到太平天国以后方为上海所取代。

      两汉十三刺史部中的扬州刺史部

      编辑

      主条目:十三刺史部和苏州历史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除京师长安和京畿七郡外,分天下为十三区,置刺史,称“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因为其中十一部沿用的是《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的“九州”名号,所以习惯上又称“十三州”,“扬州”也是其中之一,全称扬州刺史部,辖区相当于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江苏长江以南部分,上海、江西、浙江、福建全部,湖北、河南部分地区。今天的扬州市不属于扬州刺史部,而属于另外一个刺史部——徐州刺史部,和当时的“扬州”一点关系都没有。

      起初,十三刺史部(以前简称“州”)并不是一级行政区,只是监察区,而且没有固定的治所。郡虽然属于州,但却是名副其实的一级行政区,其长官太守比州的长官刺史地位高。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改刺史为州牧,从此“州”成了十三刺史部的正式名称,也有了固定的治所(但史书上没有记载)。以后虽然又改州牧为刺史,但“州”的名称固定下来,刺史的正式称号变为“州刺史”。虽然如此,但州仍然只是监察区而不是行政区。

      东汉时,扬州刺史部的治所在历阳县(今安徽和县)。黄巾起义后,汉灵帝为了防止农民起义再次发生,于中平五年(188年)又改部分州刺史为州牧,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位在太守之上,以随时镇压人民起义。由此,“州”正式取代了“刺史部”的名称(例如扬州不再叫扬州刺史部,而直接叫扬州),并凌驾于郡之上,成为全国一级行政区。

      东汉末年,中央由曹操当政,他把扬州的治所移到寿春县(今安徽寿县),后又移到合肥县(今安徽合肥西北),但是扬州的大部分在江东孙氏政权(后来三国之一的吴国)控制下,并不由中央直接管辖。孙氏政权的都城原先在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后迁京口(今江苏镇江)、建业(今江苏南京)。扬州实际上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由曹氏政权控制,行政中心在寿春、合肥;一部分由孙氏政权控制,行政中心在吴县、京口、建业。直到曹魏、孙吴先后建国,扬州便正式分为两部分。

      由于扬州在两汉的大部分时间里并不是行政区而只是监察区,所以其治所(如历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中心,也不是经济、文化中心。两汉时的扬州最发达的城市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汉朝以前一样依旧是吴县(今江苏苏州)。吴县在129年以前为会稽郡的治所,统辖大约今江苏长江以南部分,上海、浙江和福建的全部,地广人多。吴县也曾是荆国和刘濞吴国的首都,是中国东南地区的中心城市。王莽篡汉以降,中原战乱不断,士大夫举族南迁,使吴县的人口激增,到东汉和帝时已成为仅次于首都洛阳的全国第二大城市,人口估计近10万。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年),以会稽郡过大,分故郡浙江(今钱塘江)以西为吴郡,郡治故会稽郡治吴县(今苏州市);浙江以东仍为会稽郡,郡移治山阴县(今绍兴市)。是为“吴会分治”。尽管吴郡的辖区大大缩小,但这是人口增多的必然结果,丝毫不影响其中国东南中心城市的地位。汉末的孙坚、孙策和孙权父子就在吴郡发家,孙策更在吴县定都。孙氏父子依靠吴郡当地的世家大族(主要是吴郡四姓,即顾、陆、朱、张四姓),建立起江东孙氏政权,后发展为三国之一的吴国。后来孙权迁都京口(今江苏镇江),又迁建业(今江苏南京),吴县的中国东南政治文化中心城市的地位逐渐被建业取代,但它作为孙吴集团的发家之地,仍为重要的经济中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的扬州

      编辑

      主条目:建业和南京历史

      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位,建魏国;第二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蜀汉;第三年(222年),孙权接受魏国所封的吴王爵位,建吴国,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魏、吴两国都拥有扬州的一部分:魏国拥有扬州的小部分,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吴国拥有扬州的大部分,治所在其首都建业县(今江苏南京)。吴国的扬州是其大本营,相对稳定。而魏国的扬州处于魏、吴两国边界,战乱频繁,后期的毌丘俭、诸葛诞叛乱也都发生在这里。而今天的扬州市在三国时属于徐州广陵郡,也是魏、吴两国互相对峙的战场,彼此争夺,多次易手。265年晋武帝代魏后,魏国的扬州成为晋朝的扬州,仍和吴国的扬州分置。

      280年,晋武帝派兵攻克吴国首都建业,吴国灭亡,全国再次统一。西晋灭吴后,把晋、吴两国的扬州合二为一,治所设在原来吴国的首都建业,改名为建邺,后改建康(今江苏南京)。永嘉之乱后,晋皇室携公卿士大夫南迁江东(衣冠南渡),是为东晋。东晋定都建康,既是全国首都,也是扬州的治所。其后由于不断设立新的州(如江州、南徐州、东扬州等),扬州的辖地逐渐缩小,但东晋和南朝时,建康一直是扬州的治所,也是首都。而今天的扬州市在东晋、南北朝和隋朝统一全国前仍为广陵郡,历属徐州、南兖州、东广州、吴州等,起初属南朝,侯景之乱以后所有江北地区归属北朝,广陵郡也随之归属北朝。

      整个魏晋南北朝(严格应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今天的扬州市都和“扬州”没有一点关系。

      626年的扬州

      编辑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隋军攻克陈朝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陈朝灭亡,全国统一。隋改陈朝的扬州为蒋州,又将本朝原来的吴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改为扬州。自此,今天的扬州市才和“扬州”的名称沾上了边,但并没有从此就享有了“扬州”的专名,中间还有一段曲折。

      隋炀帝大业初年改州为郡,扬州也随之改为江都郡。唐代隋后,唐高祖于武德三年(620年)又改扬州为兖州,而在润州江宁县(今江苏南京,即原来南朝的扬州治所)置扬州。武德六年,兖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改名为邗州。直到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即位,将治所在江宁县的扬州废除,并入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而邗州则再次改名为扬州。自此,今天的扬州市才享有了“扬州”的专名,至今没有改变过。

      关于今日的扬州市获得“扬州”之名的经过,近人江都学者徐谦芳在《扬州风土记略》中说:“广陵郡被扬州之名,肇于隋文帝开皇九年,再见于唐高祖武德九年,三定于唐肃宗乾元元年。至是扬州之名,惟广陵得以专之。何则?隋称扬州(隋炀帝杨广本人就做过扬州总管),至炀帝大业元年而革(改江都郡);唐称扬州,至明皇天宝九年亦革(再改江都郡) ;唯肃宗定名以后,沿及于清,相因不改,民国政府,名始不存(改江都县)。然俗循旧习,犹称扬州。”

      词条标签:
      • 宮沢ちはる

        宮沢ちはる(Miyazawa Chiharu),出生于1996年05月11日。 三围: n/a,罩杯: n/a,日本女优。

        2023-09-19日本女优
      • 翔田千里

        翔田千里,一位比较有人气的熟女女优。在熟女大军中,她长的比较漂亮,虽然年近四十,但是看起来还是挺年轻可爱的。

        2023-01-07日本女优
      • 三宫椿

        三宫椿(三宮つばき)出生于1998年05月03日,出道于2020年07月,G罩杯的巨乳和短发的造型,get到很多人的萌点吧。

        2023-01-07日本女优
      • 北条麻妃

        北条麻妃,原名白石さゆり,以其高挑的身材以及贵族的气质称霸熟女界,1974年3月26日出生于日本石川县,AV女优。

        2024-08-18
      • 橘ひなた

        橘日向(橘 ひなた)1990年8月12日出生,是日本90后AV女优。 2009年11月出道,已经下马拍了多部步兵。

        2023-01-10
      • 武藤兰

        武藤兰,1980年9月4日b出生,初期曾使用过清水优香的艺名,后名武藤兰,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成濑心美

        成濑心美,1989年3月3日出生于日本新潟县,E罩杯,2008年12月以素人身份出道,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波多野结衣

        波多野结衣(はたの ゆい),女,1988年5月24日出生于日本京都府,著名日本女演员、AV女优。

        2023-01-07
      推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