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军 编辑
水军是海军的前称,在中国古代称舟师,是当代海军的前身,军队的一个军种。我国是水军的诞生地之一。它是随着造船业的发展,武器装备的改进和作战区域的扩展而产生的。传说在原始公社末期就出现了独木舟和木筏,用于交通运输,后来用于渔业和通商。《周易。系辞下》就有“刳木为舟,剡木为可楫”的记载。当时部落之间争战频繁,黄帝与九夷作战,是否渡过淮河、长江,有没有建立水军,还有待考证。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水军的概念
3 发展及历程
4 中国水军变革
5 中国海军
基本信息
编辑中文名:水军
古称:舟师
拼音:SHUI JUN
现称:海军
类属:军队的一个军种
水军的概念
编辑现代水军
水军是海军的前称,海军marine(hǎijūn):一个国家对海上军事和防御的全部军事组织,包括船只,人员和海军机构。海军是以舰艇部队为主体,在海洋上作战的军种。现代海军通常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岸防兵和海军陆战队等兵种及专业兵组成。主要装备作战舰艇、辅助舰船和飞机,配备有战略导弹、战术导弹、火炮、水中武器、战斗车辆等。具有在水面、水下、空中及对岸上实施攻防作战的能力;有的还具有实施战略袭击的能力。可独立地或与其他军种协同遂行海洋机动作战。海军通常着特定的制式服装,使用特殊的旗帜、徽章等标志。
发展及历程
编辑水军的产生和发展源远流长。它以战船或舰艇为主线,从原始简单的古代战船,发展到多系统的现代舰艇,从个别分散的技术推演出密集综合的技术,经历了数千年的漫长过程。
木质桨帆战船时代
古代埃及、腓尼基、中国、希腊是世界造船和航海的发源地。古代埃及的造船和航海历史最为悠久,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
最早的战船于公元前1200多年出现于埃及、 腓尼基和希腊,主要用桨划行,有时辅以风帆。中国造船技术在历史上一度处于领先地位,在7000年前已能制造独木舟和船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已建造用于水战的大型战船。
公元前5世纪,地中海国家已建立海上舰队,有双层和三层桨战船,首柱下端有船首冲角。古代史上著名的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前146)中,罗马舰队用这种战船击溃海上强国迦太基,建立了在地中海的海上霸权。中国在三国时期(220~280),有高三、四层的"楼船"以及"蒙冲"、"走舸"、"赤马"等多种船型,并且已有风帆战船。南北朝时期发明车船(亦称车轮船、轮桨船),以脚踏木轮推进。
公元11世纪,中国已将指南针用于舟师航海。唐、宋时期(618~1279)使用了水密隔舱、减摇舭骨,舰船建造工艺方面采用画"船样"设计施工、铁钉联接、桐油加麻丝捻缝技术、船渠修造、仿照船模造船、滑道下水等,木质舰船建造技术已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
明代(1368~1644)已有关于造船的专著《南船记》、《龙江船厂志》;关于航海技术的专著《指南正法》、《渡海方程》,以及涉及大量战船武备的《武备志》等。15世纪,中国舰船已成为世界上最大、适航性最好的船舶。郑和(1371 或1375~1433或1435) 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已能综合使用陆标导航、罗经指向、天文定位、计程、计时等技术,留下了著名的《郑和航海图》。
西方帆船舰队的发展,帆装和驶帆等技术的日趋完善,对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地的掠夺和开发起了推动作用。中国古代水军兵器除刀、矛、弩、矢等冷兵器外,还有专门用于水战的长钩矛、长斧、钩拒、拍竿等。
在世界历史上,中国最早出现火药武器。明(单级和二级火箭雏形)等火药武器;最迟在明洪武十年(1377)中国战船开始装备金属管形火器──火铳;明代唐顺之(荆川)所辑 《武编》(1549)记载有人工操纵的"水底雷"等。古代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水军技术发展缓慢,使用木质桨帆战船,一直延续几千年。船上战斗人员,主要使用刀、矛、箭、戟、弩炮投掷器和早期的火器等进行交战。
机器动力钢铁战舰时代
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冶金、机械和燃料工业的发展,使得造船的材料、动力装置、武器装备和建造工艺发生了根本变革,为近代水军技术奠定了物质基础。军舰开始采用蒸汽机主动力装置。初期的蒸汽舰,以明轮推进,同时甲板上设置有可旋转的平台和滑轨,使舰炮可以转动和移动。与同级的风帆战舰相比,其机动性能和舰炮威力都大为提高。
19世纪30年代,发明了螺旋桨推进器。1849年,法国建成第一艘螺旋桨推进的蒸汽战列舰"拿破仑"号。此后,法、英、俄等国水军都装备蒸汽舰。60年代出现鱼雷后,随即出现装备鱼雷的小型舰艇。70年代,许多国家的水军从帆船舰队向蒸汽舰队的过渡已基本完成,水军的组织体制、指挥体制进一步完善,军舰日益向增大排水量、提高机动性能、增强舰炮攻击力和加强装甲防护的方向发展,装甲舰尤其是由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组成的主力舰,成为舰队的骨干力量。
20世纪初,柴油机-电动机双推进系统潜艇研制成功,使潜艇具备一定的实战能力,水军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兵种--潜艇部队。英国水军装备"无畏"级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以后,水军发展进入"巨舰大炮主义"时代。英、美、法、日、意、德等水军强国之间,展开以发展主力舰为中心的水军军备竞赛。美国人A.T.马汉提出的海权论理论,适应了这种海洋战略的需要,为水军大国所推崇。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各主要参战国水军共拥有主力舰150余艘,装备鱼雷的小型舰艇成为具有可以击毁大型战舰的轻型水军兵力。20~30年代,水军有了第一批航空母舰和舰载航空兵,岸基航空兵也得到发展,水军航空兵成为争夺海洋制空权的主要兵种。至此,水军已发展成为由多兵种组成的,能在广阔海洋战场上进行立体作战和合同作战的军种。
潜艇航空母舰时期
由于造船焊接工艺的广泛应用、分段建造技术和机械、设备的标准化,保证了战时能快速、批量地建造舰艇。舰载机的研制和使用技术日趋成熟,在提高飞机投弹命中概率的基础上,又解决了鱼雷攻击的技术,其攻击效果超过重型舰炮。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舰载航空兵、航空母舰和潜艇,有了迅速发展。交战双方主要水军国家拥有航空母舰总数,由战前的近30艘,发展到140余艘;潜艇由350艘发展到1500余艘,它们成为水军的主要突击兵力。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逐渐失去主力舰的地位。
在袭击塔兰托、袭击珍珠港、中途岛海战、珊瑚海海战、菲律宾海战、大西洋之战中舰载航空兵和潜艇显示出强大的突击威力;航空母舰编队或航空母舰编队群的机动作战、潜艇战和反潜艇战成为海战的重要形式,改变了传统的海战方式。
磁控管等电子元器件、微波技术、模拟计算机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出现了舰艇雷达、机电式指挥仪等新装备,形成舰炮系统,使水面舰艇攻防能力大为提高。潜艇对水面舰艇和海上交通线的严重威胁,推动了声纳和鱼雷、深水炸弹等反潜武器的发展。
对海洋环境中目标所具有的磁性、水压、光电、音响、温度等特定物理场的研究,促进了潜艇、反潜舰艇、反水雷舰艇、水中武器和水中探测设备的发展的需要,发展了各型勤务舰船和登陆作战舰艇,加强了水军基地作战指挥、海岸防御、舰艇和飞机驻泊、勤务保障、装备修理等体系的建设,所需的各种技术也逐步形成许多新的分支学科。水军技术从吸收应用、派生、移植基础技术,逐渐地自主发展成为专门技术。
核动力智能化时代
自人类进入了核时代,核导弹、核鱼雷、核水雷、核深水炸弹便相继出现,潜艇、航空母舰和巡洋舰向核动力化发展;20世纪50~60年代,喷气式超音速水军飞机搭载航空母舰之后,垂直/短距起落飞机、直升机等又相继装舰,使大、中型舰艇普遍具有海空立体作战能力;
潜射弹道导弹、中远程巡航导弹、反舰导弹、反潜导弹、舰空导弹、自导鱼雷、制导炮弹等一系列精确制导武器装备水军,进一步增强了现代水军的攻防作战、有限威慑和反威慑的能力;
20世纪70年代以后,军用卫星、数据链通信、相控阵雷达、水声监视系统、超低频对潜通信、电子信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现代水军武器装备正逐步实现电子化、自动化、系统化,并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使水军技术发展成为高度综合的技术体系。
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拥有水军的国家和地区有100多个,组织编制各不相同。随着国际贸易和航运的日益扩大,海洋开发的扩展,国际海洋斗争日趋激烈。
濒海国家都非常重视水军的建设和发展,不断运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发展水军的新武器 、新装备 ,提高统一指挥水平和快速反应 、超视距作战能力。
水军大国仍将注重核动力舰艇、舰载航空兵和具有核进攻能力的兵种及远程海空预警部队的发展,并重视协调各兵种、舰种及支援保障勤务部队的均衡发展,以增强战略袭击能力和在海洋上机动作战、夺取制海权的能力,提高濒海地区攻防作战能力和应急快速部署能力。
其他濒海国家,多数将注重加强水军近海攻防作战能力,少数国家将进一步发展水军远洋作战能力。
中国水军变革
编辑古代水军
商代甲骨文中多次出现过“舟”字,西周金文中不仅有“舟”字,而且开始出现了“船”字。周时舟船的数量显著增加,已有多人撑驾的大船。商和西周的军事力量,开始由中原地区逐渐向东南扩展,商已有向东南夷的记载。西周的势力已达到东南沿海和中国南方多水地区。当时军队已具有相当规模,并有运用舟船输送军队或实施渡河的记载,但尚未发现记载舟师建立的时间。水军的建立
古代水军
春秋时期临江傍水的吴国、越国、楚国和面临东海的齐国等都有水军,并多次在水面上交战。那时水战中使用的舟船,具有相当的规模。据《神机制敌太白阴经》载:“水战之具,始于伍员。以舟为车,以辑为马”。这些代替陆上车马的舟楫,为水军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越绝书》记载,伍子胥还著有水战法,规定舟船的尺寸、水军的编制和船队的战法。《伍子胥战法》说,“大翼一艘,广丈六尺,长十二丈,容战士二十六人,擢(手)五十人,舳舻(手)三人,操长钧、矛、长斧各四,吏、仆、射长各一人,凡九十一人”。水战使用的武器,有刀矛弩矢和长钩、长斧。
鲁国公输般还创制水战的装具——“钩拒”,这是一种带铁钩的竹篙,对敌船“退则钩之,进则拒之”。用这些战船和武器实施水战,使水战具有相当的规模。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战术条记叙“公元前485年,吴、齐在黄海进行了海战”,当时吴国的舟师,从长江口出海北上,实行远航奔袭,声势浩大。但齐国舟师,没等吴军到达,就在水面上实施截击,结果吴军战败。显而易见,双方进行这样大规模的水战,一定早就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军。
公元前549 年,楚国派水军进攻吴国, 《左传》叙述:“夏,楚子为舟师以伐吴”,这次水战比上述吴齐黄海水战早64年。这说的是进行水战的时间,建立水军将比水战还要早。
水军的武器
早在12世纪,在中国就出现了水下攻击的武器,名为“木老鸦”。
古代水军营
这种“木老鸦”是由人潜入水户,将包挂企敌人船底,并位其燃爆。以后又出现了一种叫“混江龙”的漂雷,它是利用水流将炸药包漂送至敌船处起爆,可以说是最原始的漂雷。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唐荆川编纂的《武论》一书,在火器“章中记述了用来在水个歼灭敌人舰船的是移胞子水中,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水底雷,书中记载“水底雷”,以大将军(即火炮)为之。埋伏于各港口,遇贼船相近,则动其机(其击发装置用一根绳索联接,拉到岸边,内人控制发火),镜发于水底,使贼莫沏,舟揖破,而贼无所逃矣。”又说水底雷的构造是“用大木作箱,油灰粘缝,内宿火,上用绳绊,下甩二铁锚坠之”。上述记载表明,中国早在1549年以前已经研究、制造和使用了水雷。
明朝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施永图所著的《心略》一书中,心略武备火攻卷记载了中国用香作为定时引信的原始漂雷——“水底龙王炮”
在使用时“量贼舟泊处,入水浅深,将重石坠之,黑夜顺流放下,香到火发,炮从水底击起,船底粉碎,水卜贼沉,可坐而擒也”。可以看出,这种水中武器的引信是根据到达敌人舰船酌距离和水流的速度来确定香的燃烧,它利用水流作为推动力,当接近放船底时,“香到火发,炮从水底市起”,出其不意地从水下轰击敌舰。
水军训练营
明朝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总兵王鸣鹤所著的《火攻答》一书中,记载了将地雷中采用的“走线”方法(即击发装置用绳索牵住,当绳索被拉动时发火引起爆炸的方法)于水雷,即在水雷上安装一根或几根绳索,任其横浮于水面,当敌船航行时,挂上这些绳索,就会拉动击发引信,引起爆炸,把敌船击毁。当时把这种水雷称之为“海底呜雷”。到明朝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又把用香作定时引信的漂雷“海底龙王炮”和采用“走线”方法的水雷“海底呜雷”改进为触线式漂雷一“诲炮”。明朝茅元仪在《武备志》中记载了一种与人操鱼雷相仿的“联环舟”,“其舟约四丈许,外视之若一舟,分则为二舟,前半截三之一,后半截三之二,中联以环,前截载火炮、神烟、神砂、毒火等器,首装大倒须钉数枚,锐向其利,后截二夯施数桨,载兵士”。
唐末期水军
这种“联环舟”在作战时“遇碱乘顺风或自上流,以首钉撞于敌舟之上前环自解,后载则回”,钉于敌人船体上的“联环舟”前截中的火器起爆后,敌人“船体破裂,进水而沉”。前后两截之间的联结环是由两个大铁环和两个铁钓组成。铁环固定在前截,铁钩装在后截上钩住铁环,“撞于贼船,则放其钩,而后截即回本寨也”。明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入虎穴焚岛巢,则主济楼船之水军也!(袁可立)功成身退,日与父老欢饮。”清朝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爱国志士袁祖礼编著了《战守罗盘炮指南仪五雷各法图说》一书。书中对“独雷”、“阴阳雷”、“梅花雷”、“悬雷”、“飞雷”等轰船五雷,都作了详细的叙述和说明。“独雷”足单个使用的水雷,其“力最猛,能碎极坚极大之铁甲船”;“明阳雷”、“梅花雷”是双连和五连的水雷,与战争中常见的水雷群形状相似;“悬雷”乃是一种锚雷,“不浮于水面,不沉于海底,悬于水半空,敌船一到雷上,而雷自发,铁船沉矣”;“飞雷”则是“随渐飞去遇船一撞即发”的漂雷。其小“悬雷”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所见性能较优越的机械引情触发水雷。在《设雷利弊说—“文中.袁祖礼对水雷的使用作了如下叙述:“悬雷或百余具或数百具,正当夷舱来往线路.排布海中……,悔花雷设于口外,阳阳雷设于口内,独雷设于当口.飞雷或在口内上游不拘远近,择一急流之处,修库收布,一闻敌船入口,遂将飞雷掷于河中,随流飞去,遇船即发。”
发展与变革
在清末水军的基础上,先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继由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建立和统率的水军。1911年(清宣统三年)武昌起义后,清政府水军巡洋、长江舰队所属舰船纷纷起义,加入革命行列,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中华民国水军。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水军部
1912~1928年的水军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设水军部,黄钟瑛任水军部总长,汤芗铭任水军部次长兼北伐水军总司令。4月,临时政府迁北京,增设水军总司令处。改任刘冠雄为水军总长,黄钟瑛为水军总司令。至次年7月编成第1、第2舰队和练习舰队,共有舰艇40余艘,总排水量约4万吨。对清末主要水军学堂进行部分调整:将江南水师学堂改为南京水军军官学校;福州船政学堂分为制造学校和马尾水军学校;烟台水军学堂、广东水师学堂分别改为烟台水军学校、广东水军学校;改水师练营为水军练营。1912~1913年,先后将江南船坞、大沽船坞、福州船政局收归水军部管辖。
1914年12月,水军部改水军警卫队为陆战队(营)。1915年,水军部将接收之吴淞商船学校与南京水军军官学校合并,改名为吴淞水军军官学校。1917年7月,水军总长程璧光、第1舰队司令林葆怿率“海圻”等7艘舰船,由吴淞南下广州,与先期到达广州的“海琛”巡洋舰连同原驻粤2艘舰艇和后来抵粤的练习舰队之“肇和”巡洋舰共11艘舰艇参加护法。从此,水军分裂为北洋政府水军和广州革命政府水军,以后又出现东北水军。
北洋水师
现代海军
北洋政府水军1917年7月,北洋政府内阁改组,任刘冠雄为水军总长,饶怀文为水军总司令。将留北洋的舰艇重新编组为第1、第2舰队和练习舰队,主要活动于长江中、下游和福建海面。12月改水军总司令处为水军总司令公署。1918年1月,在福州船政局内组建水军飞机工程处,后改名水军飞机制造处;4月,改艺术学校为水军飞潜学校。1919年制成第一架水上飞机(至1937年共制成各种飞机20余架)。1919年7月,水军部在哈尔滨设吉黑江防筹备处。次年5月,该处改为吉黑江防公署,并以“江亨”等8艘舰艇组成吉黑江防舰队。1922年4月,吉黑江防舰队改归奉天省节制。第一次直奉战争中,水军助直反奉。1923年6月,水军陆战队在福建扩编为暂编水军陆战队第1混成旅。1924年3月,由粤北上之“海圻”等舰艇编为渤海舰队。同年,厦门船坞移归水军部管辖。1927年3月,水军总司令杨树庄率第1、第2舰队和练习舰队宣布脱离北洋政府,加入国民革命军。不久,渤海舰队为奉军吞并。至此,北洋政府水军瓦解。广州革命政府水军
广州革命政府水军1917年9月,中华民国军政府在广州成立,程璧光任水军总长,林葆怿任水军总司令。将南下各舰编为护法舰队,原广东舰艇编为江防舰队,由江防司令部管辖。1918年7月,总裁制军政府成立,林葆怿任政务总裁、水军部长兼水军总司令。1920年11月,孙中山重组军政府,任汤廷光为水军部长。任林永漠为舰队司令兼署理水军总司令。1921年5月,中华民国政府在广州成立,仍任汤为水军部长。1922年4月,水军闽、鲁两派矛盾激化,部分舰艇策划北归,非常大总统孙中山遂下令收回在粤水军军舰,任温树德为水军总司令、陈策为江防司令。6月,陈炯明叛变,水军被陈控制。1923年3月,陆水军大元帅大本营在广州成立,任陈策为海防司令、杨廷培为江防司令、温树德为舰队司令。12月,温被北洋政府收买,率“海圻”等6舰由汕头驶往青岛。1924年5月,大本营将留粤的“飞鹰”等舰编为练习舰队,潘文治任司令,归粤军总司令节制。1925年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军事委员会设水军局。1927年3月,北洋政府水军总司令杨树庄率部参加国民革命,被任为国民革命军水军总司令。随即指挥所部配合北伐军攻占淞沪、南京,后又在吴淞至山东沿海与渤海舰队多次作战。9月,成立鱼雷游击队。至此,国民政府水军辖4个舰队,共有舰艇44艘,总排水量3万余吨。1928年2月,水军陆战队成立第2混成旅,并正式组建陆战队司令部。旋又将2个混成旅缩编为2个独立旅。12月,军政部设水军署。
东北水军
东北水军直奉战争中奉军败北后,张作霖于1922年8月在东三省保安总司令部设航警处,管辖吉黑江防舰队,筹建海防舰队。1923年1月,在葫芦岛创办航警学校。1924年东北海防舰队成立,辖“镇海”等4艘舰艇,以营口为基地;设江海防总指挥部于奉天(今沈阳),沈鸿烈兼总指挥。1926年1月,东北江海防总指挥部改组为东北水军司令部,沈鸿烈任司令。1926年11月起东北水军司令部陆续接管渤海舰队。1927年6月,改称东北水军总司令部,张作霖兼水军总司令,沈鸿烈任副司令兼代总司令,将江防、海防、渤海三舰队合并为东北联合舰队。张作霖旋组织安国军政府,任张宗昌为水军总司令,将东北联合舰队改编为第1、第2舰队和吉黑江防舰队。1928年7月,张学良任东北保安总司令兼水军总司令,将安国军各舰队改称东北海防第1、第2舰队和江防舰队,辖“海圻”等26艘舰艇,总排水量近2万吨。
国民政府水军署
1929~1949年的水军1929年4月,国民政府将军政部水军署扩充为水军部,杨树庄任部长,陈绍宽任政务次长代理部务。直辖第1、第2舰队、练习舰队、鱼雷游击队和测量队、巡防队、航空队,共有舰艇50艘左右,总排水量近3.5万吨。东北海防第1、第2舰队编为第3舰队(未实行,至1933年7月5日方正式纳入水军编制序列,改称第3舰队),仍隶属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部。北伐时留粤的舰艇编为第4舰队,归广东省政府管辖。7月,发生中东路事件,东北江防舰队被苏联黑龙江舰队击毁舰艇5艘,自沉舰艇2艘,江防舰队基本覆没。水军部继1927年在上海设立水军航空处后,1923年6月又筹设厦门水军航空处。1933年两处合并于厦门称水军航空处,负责水军航空飞行训练,监督、指挥所属航空队、航空工厂及航空教育机构。同期,水军部着力于整顿:调整组织,统一编制;颁布各种条令、条例,完善法规;裁汰、建造、改装舰艇(1912~1937年,共建造排水量2600吨级平海巡洋舰以下各型舰艇51艘,改装12艘);加强水军学校,除马尾、青岛、黄埔3个主要水军学校外,又于1932年在江苏镇江开办电雷学校。至1937年水军共有各型舰艇120余艘,总排水量约6.8万吨。
“七七”卢沟桥抗战爆发后,水军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无力在海上拒敌。为阻敌溯江西进,先后在上海、江阴、马当等地港口和水道构成多道阻塞线(见江阴阻塞作战),并在珠江、闽江和青岛、刘公岛等港口、水道沉船堵塞,以迟滞日舰进攻。1938年1月,裁撤水军部,成立水军总司令部,隶属军事委员会,陈绍宽任总司令,保留第1、第2舰队番号;建立水军炮队、水军特务队和水军雷队。武汉、广州、宜昌沦陷后,沿海港口及长江中、下游均被日军侵占,水军所剩10余艘小型舰艇后撤川江。至此,水军已无力作战。
军政部水军处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于1945年9月成立军政部水军处,12月改组为水军署,筹备重建水军。1946年5月,水军署扩编为水军总司令部,参谋总长陈诚兼总司令,桂永清任副总司令代总司令。在此期间,先后收缴侵华日军各型舰艇船舶1400艘,从日本本土分得降舰34艘;接受美国援助舰艇131艘,英国赠送舰艇11艘,经过甄选,保留大小舰艇420余艘,总排水量约19万吨,编入战斗序列275艘,官兵4万人,组建成海防第1舰队和第2舰队、江防舰队、运输舰队及10个炮艇队。并将全国沿海地区划分为4个海区,于榆林、左营、上海、青岛分别建立基地司令部,后改为水军军区。恢复水军陆战队建制,重建陆战队司令部,将3个陆战团扩编为2个陆战师。同期,在美国水军顾问团的协助下,于青岛设立中央水军训练团,着重加强接舰训练,后与上海水军军官学校合并为青岛水军军官学校,将军官训练集中于该校;士兵训练集中于水军军士学校;舰艇、军械制造及电工训练集中于水军机械学校。1946年,水军派舰艇收复东沙、西沙、中沙、南沙等南海诸岛。解放战争期间,海防舰队划区封锁龙口、烟台、威海、营口、渤海湾等沿海地带,控制庙岛列岛、长山群岛、荣成湾、莱州湾;破坏胶东解放区与辽东解放区间的海上交通,支援陆军进攻沿海各解放区的人民解放军。江防舰队则控制长江,妄图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在此期间,“重庆”号巡洋舰等90余艘舰艇、3000余官兵起义,加入人民解放军。其余舰艇于沿海港口、岛屿解放之际,先后逃往台湾。
1912~1949年,民国水军从分裂到统一,从消亡到重建,历经兴衰曲折复杂的过程。广大水军官兵虽然满怀振兴海防之志,但各种政治势力竭力控制水军作为互相争战的工具,其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在保卫海防和反侵略战争中,始终未能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海军
编辑人民海军是在解放战争的战火中诞生的。1949年4月4日,解放军三野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张震奉中央军委命令,到达江苏泰县白马庙乡,建立渡江战役指挥部,接受国民党起义投诚舰艇,组建了一支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部队。1949年4月23日,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林遵率所属舰艇25艘起义参加人民解放军,成为人民海军一部分。23日当天,华东军区海军领导机构在白马庙乡成立,张爱萍任司令员兼政委,人民海军从此正式诞生。
1950年1月12日,毛泽东主席签发命令,任命萧劲光为海军司令员,于4月14日正式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领导机构。此后相继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1953年2月,毛泽东主席视察海军舰艇部队,为5艘舰艇写下了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1989年,中央军委批准确定1949年4月23日为海军成立日。
海军组成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是人民解放军中以舰艇部队和海军航空兵为主体,担负海上作战任务的军种,是海上作战的主力,是在人民解放军陆军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兵力由舰艇部队、潜艇部队、航空兵部队、海军陆战队、岸防兵部队、后勤部队等组成。
海军编制
海军水面舰艇兵力包括驱逐舰、护卫舰、导弹艇、鱼雷艇和各种勤务舰船等。
海军潜艇兵力包括常规动力潜艇、核潜艇等。
海军航空兵作为重点发展的兵力之一,至1955年底,基本形成了以岸基航空兵为主的海空作战防御体系。
海军岸防部队是部署在沿海重要地段,参加沿岸防御作战的兵种。
海军陆战队是担负登陆作战任务的兵种,成为海军第五个兵种。
此外,海军还陆续组建了各种专业勤务部队,包括观察、侦察、通信、工程、航海保障、水文气象、防险救生、防化、后勤供应和装备修理等部队,其任务是保障海军各兵力顺利进行战斗活动。
海军发展
第一次——结束百年有海无防历史
1957年8月4日,人民海军第一次举行海上阅兵。
中国海军出动所有精锐力量。被誉为人民海军“四大金刚”的“鞍山”号(舷号101)、“抚顺”号(舷号102)、“长春”号(舷号103)、“太原”号(舷号104)是这次阅兵的“主角”,也是当时中国海军吨位最大、战斗力最强的主力战舰。
成立8年后,人民海军首次公开展示武装力量。这次阅兵不仅是对人民海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阶段性成果的检验,更是中国海上力量的一次宣示,宣告了中国正式结束百年有海无防的历史。
第二次——建设大国海上军事力量
1995年10月19日,中国海军在黄海某海域进行了人民海军历史上的第二次海上阅兵。海军动用了大批当时极为先进的舰机,包括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导弹护卫艇、核潜艇、常规潜艇,以及歼击机、歼击轰炸机、侦察机、直升机、大型水上飞机等种类。
在此次阅兵中担任旗舰的是导弹驱逐舰哈尔滨舰,该舰是人民海军第一代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大型水面战舰。有媒体报道称,哈尔滨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有意愿也有能力建立一支与大国地位、大国形象相称的海上军事力量。
第三次——三大舰队现代化集中展示
2005年8月,在“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两国海军举行了海上分列式。中俄双方参演舰艇组成海上舰艇编队、参演战机组成空中飞行梯队,依次通过海上观摩舰,接受检阅。
此外,这次海上分列式也被视为中国海军三大舰队现代化的集中展示,此后也有军事爱好者将广州舰、武汉舰、兰州舰、海口舰并称为中国海军的“新四大金刚”。
第四次——首次邀请外国海军参加
2009年4月23日,迎来60岁生日的人民海军在青岛及其附近海空域举行海上阅兵。中方受阅兵力包括舰艇25艘、飞机31架,受阅舰艇分为潜艇群、驱逐舰群、护卫舰群、导弹艇群,受阅飞机分为9个空中梯队。参阅武器装备全部为中国自行制造。
参加此次活动的还有来自俄罗斯、美国等29个国家的海军代表团和14个国家的21艘各型舰艇,这也是中国海军历史上首次邀请外国海军参加海上阅兵式。
第五次海上阅兵——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
2018年4月12日,中央军委在南海海域隆重举行海上阅兵。这是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阅兵,48艘战舰、76架战机、1万余名官兵接受检阅。
受阅舰艇按作战编组组成战略打击、水下攻击、远海作战、航母打击、两栖登陆、近海防御、综合保障等7个作战群。受阅飞机组成舰载直升机、反潜巡逻作战、预警指挥、远海作战、对海突击、远距支援掩护、制空作战等10个空中梯队。
此次阅兵,辽宁舰航母编队精彩亮相,一大批新型潜艇、水面舰艇、作战飞机集中展示,中共十八大后列装舰艇占受阅舰艇一半以上。
第六次海上阅兵——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
本月23日的海上阅兵采取舰艇单纵队航行、飞机梯队跟进的方式执行海上分列式。中国海军32艘战舰分成潜艇群、驱逐舰群、护卫舰群、登陆舰群、辅助舰群、航母群,破浪前行。受阅飞机呼啸而至。
此外,来自俄罗斯、泰国、越南、印度、日本、菲律宾、孟加拉国、文莱、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缅甸等13国的18艘舰艇悬挂代满旗,按照作战舰艇、辅助舰船的顺序,以吨位大小排列,依次通过检阅舰。各国海军代表团团长在检阅舰后甲板就座观礼。
自1949年4月23日从江苏泰州白马庙启航,人民海军一路走来,逐步发展成为一支能够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海上武装力量。
-
北条麻妃
北条麻妃,原名白石さゆり,以其高挑的身材以及贵族的气质称霸熟女界,1974年3月26日出生于日本石川县,AV女优。
2024-08-18 -
橘ひなた
橘日向(橘 ひなた)1990年8月12日出生,是日本90后AV女优。 2009年11月出道,已经下马拍了多部步兵。
2023-01-10 -
武藤兰
武藤兰,1980年9月4日b出生,初期曾使用过清水优香的艺名,后名武藤兰,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成濑心美
成濑心美,1989年3月3日出生于日本新潟县,E罩杯,2008年12月以素人身份出道,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波多野结衣
波多野结衣(はたの ゆい),女,1988年5月24日出生于日本京都府,著名日本女演员、AV女优。
202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