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喀喇沁 编辑
蒙古语,“喀喇沁”的意思是“看守者”。读音为kā lǎ qìn,蒙古语读音为“哈日沁”。蒙古部落,蒙古土默特永谢部的一支。现在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喀喇沁旗和辽宁省朝阳等地,蒙古国也有少量分布。清末年间喀喇沁和东土默特地区发生金丹道暴乱导致喀喇沁蒙古人集体移北,主要移往赤峰市巴林,阿鲁科尔沁,兴安盟一带。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词语简介
3 词语解释
4 史料记载
5 明朝
6 清朝
7 喀喇沁三旗
基本信息
编辑中文名:喀喇沁
语言:蒙古语东部方言
意思:守卫者或酿马奶酒的
名人:特睦格图,贡桑诺尔布等。
外文名:Khaichin/喀喇沁
源于:蒙古土默特部
拉丁蒙语:Kharchin
词语简介
编辑蒙古语“喀喇沁”
喀喇沁王的远祖是成吉思汗的勋臣者勒篾,属乌梁海氏。乌梁海氏,是近代蒙古喀喇沁民族的著名大姓,同时也是蒙古族历史中的一个古老悠久的氏族称号。乌梁海在古代历史典籍中,也被译写为:“兀良哈”“兀良孩”“兀良海”“兀良罕”等等,音译字样虽不相同,其实内容相同,都是对乌梁海一词的译写。词语解释
编辑根据考证,“喀喇沁”的意思是“重要的人”或“伟大的人”,也有守卫者之意。
首先,“喀喇沁”的末尾字“沁”在现代蒙古语里最普遍的意思是“人”或“民”,这无可争议。因为,蒙古语里“玛勒沁”=牧民,“塔仁雅沁”=农民,“黑迷沁”=化学家,“额么沁”=医生……
其次,喀喇沁”的前两个字“喀喇”在现代蒙古语里最普遍的意思是“黑”。但是用于专有名词的这个Qara(音译为“哈剌”或“喀喇”)即“黑”字却并没有表示颜色的意思,更不是黑色崇尚,而只是用作修饰,以传统方式显示中心词的首要地位、伟大性质、崇高形象等,如喀喇昆仑=高大昆仑、哈剌契丹=伟大契丹、喀喇(阿)穆尔=大河等等。新版《伊斯兰百科全书》 “黑汗王朝”(Ilek Khans or Qarakhanids)条援引德国东方学家O. Pritsak在其《Qara,突厥语缀字符研究》里说法:“Qara字面意思为‘黑’,但在早期突厥语里也指方向的原初点即北方,从而延伸出‘首要的’、‘主要的’等含义。”
第三,根据以上两点“喀喇沁”=“重要的人”或“伟大的人”,那么其为什么会被冠以“重要的人”或“伟大的人”。这要追溯到成吉思汗时代的“亲卫军”(“喀喇沁”的贵族领主们的先人)。“亲卫军”主要由蒙古统治下各领主、千户、百户们的“子弟”构成,因而又称“质子军”,其余部分是各部落比武后选送的“蒙古勇士”。“质子”是分封各地“诸侯”及在外征战将帅的“质押”,是对蒙古统治者忠诚的一种表示,其每个人的地位都与在外征战的千户官相当,而且起争执要罚在外的千户官,因而对统治者和各领主将帅都是“重要的人”或“伟大的人”,他们是民间广为流传的“金帐武士”。
喀喇沁族源
永谢布-喀喇沁万户构成了喀喇沁蒙古人的另一系先民。这个万户体系非常庞大,一直是蒙古本部极为重要的一支,达延汗之前,北元汗廷的历代实权太师几乎全部出自这个万户。我们对其内部部族结构的了解相比朵颜兀良哈则要清晰很多。这里,首先对该万户的演化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便对更好地分析该万户各部族的来源。元末,汉地以及交界地区的蒙古人纷纷北撤,其中包括元朝皇室的护卫亲军钦察卫、阿速卫等,滦河上游的察罕脑儿行宫的各族工匠;东北地区的“五投下”之众。这些北撤的元朝遗民逐渐演化为蒙古草原的部族集团,并最终汇合为一体,在北元汗国的体系内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来自卫拉特和西北汗国系统的一些部族,汇入并主宰了这个部族体系,促成了永谢布万户的形成与强大。达延汗时代,永谢布的异姓王公被打败,达延汗后裔入主永谢布万户。其后,他们的势力向东部的朵颜兀良哈延伸,逐渐形成了包含朵颜兀良哈与东土默特部众的喀喇沁万户。
十五世纪癿加思兰太师统治下的永谢布万户进入鼎盛时代,其中至少包括十个部族集团,分别为:阿速(阿苏特)、阿喇嗔(喀喇沁)、舍奴郎(西剌努特)、孛来(布里亚特)、叭儿廒(巴尔虎)、当喇儿罕(Danglagar)、荒花旦(晃豁坛)、失保嗔(昔保赤)、奴母嗔(Nomucin)、塔不乃麻(TabunAimag)。
阿速(阿速特):阿喇嗔(喀喇沁)、舍奴郎(西剌努特):三部被称为旧喀喇沁,为该万户的核心成分。阿速特起源于元代皇廷阿速卫,祖先为游牧于南俄草原上的阿兰人,属突厥化较深的伊郎语族。喀喇沁源于元代皇廷的钦察卫以及草原上的喀喇沁皇家牧马群,钦察人原为游牧于南俄草原上的突厥语族,分支众多,迁徙于蒙古的一支,其皇族有着库莫奚(契丹近族、蒙古语族)血统背景。喀喇沁部起源还有着另一种不同的意见,认为他们起源于伊朗、土库曼斯坦等国交界地区的呼罗珊,为乌古思突厥的主要支系之一合拉什。西剌努特的源流不详,但西剌努特字面上含有黄色之译,可能暗示他们也有着某些高加索人种的特征,与上述两部的起源类似。阿速特领主阿鲁台太师为北元前期最为强大的领袖,一生与明朝大军周旋,力保北元江山不失。喀喇沁孛来太师继承阿鲁台太师,曾一度把持北元朝政。
塔不乃麻(TabunAimag)、当喇儿罕(Danglagar)、荒花旦(晃豁坛):塔不乃麻“五部”之译。继承孛来太师成为该部族集团领袖的人物是斡罗出少师,直属部族为兀鲁兀特。塔不乃麻应为元代东北地区的“五投下”之众,其中含扎剌亦儿、弘吉剌特、亦乞列思、忙兀特与兀鲁兀特五部。蒙古与明朝的军事冲突导致“五投下”部众北撤,孛来太师称霸蒙古时代,斡罗出少师领兀鲁兀特等部分“五投下”部众加入了他们的联盟,并成为了孛来太师的继承者。斡罗出少师领其属部进入河套地区,他将女儿失乞尔嫁与博罗忽-济农(副汗之译),形成了某种同盟关系。当喇儿罕(Danglagar)与荒花旦(晃豁坛)被认为是博罗忽-济农的属民,当喇儿罕似乎与河套地区的唐古特(西夏党项)遗民有关,而晃豁坛是是一支古老的蒙古部族。癿加思兰太师攻杀博罗忽-济农之后,他的属民也被吞并。博罗忽-济农与失乞尔夫人生有一子,他便是后来的达延汗。当癿加思兰太师族弟亦思马因太师强取失乞尔夫人,年幼的达延汗寄人篱下,受尽虐待。当喇儿罕部人不能容忍,将达延汗强去抚养长大。
失保嗔(昔保赤)、奴母嗔(Nomucin):元代滦河上游设有察罕脑儿行宫,为元朝大汗北巡上都时的行宫。元另设云需府总领各项事宜。该行宫为各色人种的手工艺人组成。其中,失保嗔(昔保赤)为司鹰之人,奴母嗔(Nomucin)为弓匠。二者构成了永谢布本部的主要成分,一般认为永谢布为云需府的蒙古语读音。永谢布初为一支名不转经转的小部族,可能为喀喇沁部的一支从属部落。但当卫拉特乜克力部的癿加思兰太师入住河套地区,他将整个部落集团体系命名为永谢布万户。
孛来(布里亚特)、叭儿廒(巴尔虎):此二部初为西伯利亚地区的林中百姓,后曾构成卫拉特联盟的一支。他们的领主据推论为也先太师的副将阿剌知院,阿剌知院在也先太师称汗后不久兵变,推翻了也先的政权,但他也很快被喀喇沁部领主孛来太师击败。可能此时,孛来太师吞并了阿剌知院的属民。但也有学者认为他们是在癿加思兰太师等卫拉特领主入主永谢布时加入这个部族联盟的。
乜克力(维吾尔特、维吾尔慎):乜克力部虽然不在永谢布十营之列,但从永谢布万户的演化过程来看,也克力无疑为此部族集团最为主要的组成之一。也克力的汇入应当至少包括两个过程。最初,阿速特阿鲁台太师拥立西北地区的窝阔台后裔桂力赤为汗,桂力赤汗的属民即是乜克力,一般认为二者的联盟奠定了永谢布万户的最初基础。其后,癿加思兰太师携乜克力等卫拉特部族入主河套地区,最终促成了永谢布万户的形成。乜克力为维吾尔地区的山地之民,虽然可能与真正的维吾尔人有着一定的区别,但蒙古人还是将他们称为维吾尔特。另外,继癿加思兰太师与其族弟亦思马因太师之后,卫拉特的亦不剌太师入主永谢布。亦不剌为也先太师的后裔,其所属之民应当为绰罗斯或其他卫拉特部族。桂力赤汗、癿加思兰太师、亦不剌太师在永谢布万户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主要属民乜克力(维吾尔特)应当为该万户的核心成分,但颇为奇怪的事,乜力克并没有在该万户部族组成中得以体现,反倒并非十分重要的孛来(布里亚特)与叭儿廒(巴尔虎)却位列其中。同时,维吾尔特却也分布于土默特万户、鄂尔多斯万户的部族体系之中。我个人的分析是:可能处于部族冲突风口浪尖的乜克力人成为了北元大汗的重点打击对象,大部分被驱逐或分解到邻近万户之中了。
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在中原的统治,蒙古族退居漠北,历史进入北元时期。
15世纪30年代,当年的喀喇沁军和他们的家属以及喀喇沁牧户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一个强盛的部族,被称为喀喇沁部。他们仍然游牧在元朝时期的漠北地区原岭北行省和宁路之西的称海宣慰司境内。这时的喀喇沁部是在阿速特部首领阿鲁台的统领之下。阿速特部祖先是13世纪生活在高加索附近的阿思、阿兰人,1239年,被西征的蒙古军带回蒙古高原后组成阿速军服务于蒙古大汗,这些人便是后来阿速特部祖先。他们与喀喇沁人有着基本相同的经历,祖先都来自于西方。这两部也成为日后右翼蒙古永谢布万户的主要鄂托克。
1449年,也先太师率部南下,对明王朝发动了“土木之役”,明50万大军全军覆没,也先在土木堡俘获了明英宗皇帝。在这之后,明军被迫放弃了之前所占领的漠南地区,全面退守明长城以南。也先也于1453年登上蒙古大汗之位,成为蒙古历史上唯一非黄金家族出身的大汗。但是好景不长,在登上汗位的第二年,当时在脱脱不花汗时期任枢密院知院一职的阿剌因对也先不满与之反目,遂起兵杀死了也先汗。从此卫拉特部势力瓦解,也先余部迅速退出东蒙古地区,也失去了对喀喇沁部的统治权。
此时,北元太师孛来担任喀喇沁部新的领主,并率领喀喇沁部、阿速特部于1456年进人黄河河套地区。期间翁牛特部首领毛里孩率部进入河套,毛里孩是成吉思汗同父异母弟别里古台后裔。1470年,元室后裔孛罗忽(巴延蒙克)济农率鄂尔多斯部大批人马进入河套地区,他们与喀喇沁部成为河套地区的新主宰。与此同时,卫拉特部的癿加思兰也进入河套。
黄金家族对喀喇沁部的控制
1480年,满都海哈屯辅佐年方7岁的巴图孟克即蒙古大汗位,号达延汗。为了消除卫拉特部对汗廷的威胁,满都海哈屯携带年幼的达延汗并亲自率领大军征战卫拉特部,经过近30年的奋战,达延汗在满都海哈屯的辅佐下,终于在1510年再度控制了蒙古诸部,并将蒙古划分为左右翼六万户。其中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为右翼三万户,察哈尔、喀尔喀、兀良哈为左翼三万户。
为了加强对蒙古右翼的控制,在1510年,达延汗派遣自己的次子乌鲁斯博罗特前往右翼蒙古担任济农,并在鄂尔多斯八白宫前即了济农之位。但是右翼永谢布领主亦不刺、鄂尔多斯部领主满都赉等为首的大封建主看到达延汗的统一事业,妨碍了他们手中的权力,右翼三万户起事叛乱。1510年,达延汗亲自率兵讨伐右翼,经过“土尔根河战役”和“达兰特哩衮战役”,平定了以右翼永谢布领主亦卜剌为首的叛乱。
平定了右翼的叛乱以后,达延汗将右翼三万户分封给了自己的子孙。他把右翼三万户统帅权交给三子巴尔斯博罗特掌管并封为济农(副汗),令其坐镇鄂尔多斯万户。后来,巴尔斯博罗特再次为其诸子分封领地时,其第四子巴雅思哈勒分得了右翼永谢布万户,掌管了喀喇沁、阿速特等鄂托克,从此,巴雅思哈勒成了喀喇沁部的领主,喀喇沁部也成为黄金家族世袭领地和属民。他的两个哥哥之一衮必里克济农分得了鄂尔多斯万户,阿勒坦汗分得了土默特万户。
另据《九边考》记载,这时的喀喇沁部活动地域已经从鄂尔多斯地区迁出,驻牧于宣府张家口、独石口边外,包括今天张家口以北的河北省西北部,锡林郭勒盟的太仆寺旗、正镶白旗、正兰旗和多伦县一带。这一带已经深入到了兀良哈三卫的驻牧地域。
兀良哈人介入喀喇沁部
巴雅思哈勒成为喀喇沁部的领主并深入到兀良哈三卫驻牧地以后,兀良哈三卫开始和喀喇沁部发生了十分密切的关系。根据蒙古文献《阿勒坦汗传》记载,大约在16世纪40年代初期,兀良哈三卫中的朵颜卫在其领主恩克兄弟9人的率领下,举部携带成吉思汗母亲诃额伦祭祀宫帐归附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阿勒坦汗将恩克兄弟5人所部赐予其弟巴雅思哈勒昆都仑汗,成为喀喇沁部兀良哈人的来源,将恩克弟弟4人所部收为己有成为阿勒巴图(属民),由阿勒坦汗长子辛爱黄台吉统领,他们进而成为后来的东土默特部的兀良哈人。以恩克为首的一部分朵颜兀良哈人归附喀喇沁部后,奉喀喇沁部首领巴雅思哈勒及其后裔为自己的领主。
林丹汗时期的喀喇沁部
17世纪初叶,林丹汗即蒙古大汗位。当时中国北部处于十分复杂的政治格局。在东北,建州女真已经逐步崛起,使女真族从蒙古的附庸逐步变成蒙古的强大政治、军事对手并建立了后金国;蒙古各部却处于各自为政的封建割据状态,大汗权势衰微差不多快沦落到察哈尔一家的汗王;明朝控制着辽东地区,在这一地区仍然具有较大的政治影响力。这三方角逐的结果是后金势力逐渐做大。林丹汗针对如此复杂的局面,曾经踌躇满志妄图重新统一蒙古各部。
林丹汗执行了一条错误的路线,他未能利用身为蒙古大汗的政治影响力和智慧团结同族各部,却同室操戈、骨肉相残对蒙古各部进行了兼并战争。其结果是造成东北地区蒙古各部(奈曼、敖汉、巴林、扎鲁特,科尔沁)纷纷归附后金。林丹汗在兼并周边蒙古各部接连失利的形势下,把军事锋芒转向右翼蒙古各部向西推进,以谋求新的发展和反攻机遇。右翼蒙古各部反对他的入侵和兼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喀喇沁部地处右翼蒙古的前沿,以前与林丹汗素来有矛盾。早在喀喇沁部巴雅思哈勒在世时,其第四子满五素由图们汗收养为义子。图们汗派遣其部下驻在喀喇沁部驻地以示保护。到了林丹汗时期,满五素率领原图们汗留下的部众回归喀喇沁部。林丹汉对满五素的做法极为不满,遂要求归还原图们汗派驻喀喇沁部的人马而遭到拒绝。另外,喀喇沁部游牧于宣大边外,在与明互市中居于有利地位,因此抢占了与明的大部分互市贸易份额,林丹汗对此极其不满,曾调集10万大军对喀喇沁部进行威胁。同时,他又派遗使臣前往宣府,通报明朝:张家口之地原属察哈尔部,今后不容许喀喇沁部人在此冒名互市。喀喇沁部针锋相对,企图联合明朝势力和林丹汗抗争,但明朝对此采取了阳奉阴违、袖手旁观的做法。在这种事态下,战争一触即发。
在喀喇沁部遭遇林丹汗的几次兼并战争中,其大军大部溃散,一部分逃入明边内躲避,一部分被林丹汗俘虏。喀喇沁黄金家族首领和所拥有的人口因大多在察哈尔的兼并战争中被杀被虏而所剩无几。喀喇沁内的兀良哈人所属部民没有参加艾不哈之战,在长昂子色棱和孙苏布地塔布囊率领下归附后金,因而保存了实力,他们不久之后便参加了后金对林丹汗的战争。原来幸免于难的喀喇沁部黄金家族台吉和部民大部分被后金编入蒙古八旗而分离出去。这样,色棱和苏布地塔布囊就继续沿用了原宗主部“喀喇沁”这一名称。喀喇沁部领导权由黄金家族彻底转入到兀良哈人手中,兀良哈人成为喀喇沁部的新领主。这也标志着新的喀喇沁部落是由兀良哈人为主体重新组成的。
清朝时期的喀喇沁部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1635年,后金统治者为了更有效地统辖归附的蒙古各部,开始在一些蒙古部落划定地界,清查人口,按照满八旗的形式组织形式立规建旗。原喀喇沁部和东土默特部的残余壮丁共16953名,喀喇沁部领主苏布地子固鲁思奇布、万丹伟征、色棱,领5286人为一旗。土默特右翼首领鄂木布楚唬尔,领1826人为一旗。土默特左翼善巴领2010人一旗。其余9371名壮丁被划到蒙古八旗,彻底脱离了原来的喀喇沁部。
1635年后金首次编封的喀喇沁旗,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扎萨克旗。扎萨克旗制度的正式确立是在1636年清朝建立时成制的。据《蒙古回部王公表传》记载,固鲁思奇布是在崇德元年受封固山贝子,被赐多罗杜棱号的,这才真正标志着喀喇沁扎萨克旗的建立。喀喇沁部后来分为三个旗,固鲁思奇布及其后裔所领的部分,成为喀喇沁右旗。色棱在1648年被封为镇国公,他所领的部分成为喀喇沁左旗。万丹伟征及其后裔所领的部分,传至1705年到其曾孙格哷尔时,因人众繁衍,所编佐领已积至38个,因而又立一旗,为喀喇沁中旗,格哷尔为首任扎萨克。这样,喀喇沁部先后被清王朝编成了3个扎萨克旗。需要说明的是,土默特左旗的扎萨克善巴与喀喇沁三旗同祖,姓“乌梁罕”,而土默特右旗的扎萨克鄂木布楚琥尔则是土默特阿勒坦汗后裔,姓“孛儿只斤”,属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喀喇沁右、中、左三旗加上土默特左、右二旗,组成了清朝时期的卓索图盟。
清朝期间,朝廷划定的喀喇沁部游牧地界为:“在喜峰口东北三百五十里。至京师七百六十里。东西距五百里,南北距四百五十里。东至土默特及敖汉界,西至察哈尔正蓝旗牧场南界,南至盛京边墙界,北至翁牛特界。”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宁城县和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还包括河北省承德市的部分地区。因而喀喇沁部是距离北京最近的蒙古部落。喀喇沁地区地理环境优越,宜农宜牧,处于京师与漠南蒙古的昭乌达盟、哲里木盟等蒙古诸部的咽喉地带,地处在古北口外,在清代政治军事格局中的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因此,加强对喀喇沁的统治,对清朝稳定和巩固东北疆都是非常重要的。清政府管理蒙古各盟旗的机构是理藩院,并制订了《理藩院则例》,对蒙古地区实行严密的统治。除理藩院之外,喀喇沁还归热河都统节制。从中央到地方的层层控制,最大地体现了清廷对蒙古的“分而治之”的盟旗制度,喀喇沁部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
从17世纪后金天聪年间到18世纪乾隆年间的100多年时间里,正是清王朝由弱到强、由东北一隅的后金到入主中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土面积仅次于元王朝的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喀喇沁蒙古族为大清王朝开疆扩土、冲锋陷阵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历史留下了重彩一笔。
喀喇沁部是与清朝皇室联姻关系最为密切的部落之一,据历史文献记载,清朝皇家与喀喇沁通婚共114次,其中下嫁到该部的皇家女有93人,娶喀喇沁之女的21人。这一情况表明,喀喇沁部三个旗的扎萨克王公塔布囊之家世代与清朝皇室结亲。在这里尤以清康熙皇帝将其第五女端静公主下嫁到喀喇沁右旗扎萨克郡王扎什之子噶尔藏为之最。扎什为儿子迎娶公主特意修建了端静公主府,现在这座端静公主府又称公爷府,至今犹存。在清廷中引人注目的喀喇沁额驸是喀喇沁左旗的僧衰扎布祖孙三代。僧衰扎布是色棱曾孙,于1719年(清康熙五十八年)迎娶康熙皇帝的孙女,乾隆二年升为理藩院外侍郎。僧衰扎布的两个儿子瑚图灵阿、扎拉丰阿也都成为皇家额驸。嘉庆以后至清末,喀喇沁右旗固鲁思齐布的后裔成为喀喇沁部较有影响的皇家额附,其六世孙曼朱巴咱尔于1781年(清乾隆四十六年)娶定郡王绵恩长女,官至御前行走。他的后人色伯克多尔济、旺都特那木济勒等都娶皇家女,而且他们在清廷中都是很高品级的官员。尤其贡桑诺尔布,无论对于清廷还是蒙古各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起过重要的作用。
史料记载
编辑乌梁海曾是一个森林部落,乌梁海部生活于高原森林中的年代,要远早于《蒙古秘史》所叙的成吉思汗时代,据波斯人拉夫德所著《史集》记载:兀良哈人,原来栖居于巴尔古真滩的森林百姓,后来徙至不而罕哈喇敦。
乌梁海氏族是较早归附成吉思汗的蒙古部落之一。《蒙古秘史》中记载:札儿赤兀歹老人的儿子者勒篾弟兄二人,来到成吉思汗身边后立下了汗马功劳。扎儿赤兀歹与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曾为一代挚友,所以,当成吉思汗忙于统一蒙古各部的时候,扎儿赤兀歹便将自己的两个儿子者勒篾和速不台送到成吉思汗那里,做了成吉思汗的“伴当”。当成吉思汗成就一代伟业时,者勒篾兄弟二人成为了成吉思汗麾下的佐命功臣。
者勒篾,也译为“济拉玛”,喀喇沁王的远祖,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时曾三次救过成吉思汗性命,特赐他九次犯罪而不罚,被封为第九位千户那颜。后来,成吉思汗又将女儿花茵公主嫁于者勒篾之子吉伯格,享有“塔布囊”的称号(驸马)。成吉思汗1206年在斡难河源宣布建立大蒙古国。
明朝
编辑反抗
喀喇沁
乌梁海蒙古七传至和通(又译成“花当”),其领地为明朝屏藩福余卫、泰宁卫、朵颜卫。1627年,包括乌良哈三卫在内的喀喇沁属地向南抵张家口.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雄心勃勃一直想重振黄金家族雄风的北元政权林丹汗,对喀喇沁部和土默特部抗拒汗庭的行为进行讨伐,击败喀喇沁部,喀喇沁余部东迁至乌梁海三卫地。但由于林丹汗长年征讨和残酷的剥削,引起了其他诸部的反抗,后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战役赵城之战。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喀喇沁部封建主达来台吉、土默特和布石图汗等纠集内喀尔喀等部,联军10万,在土默特的召城(也称赵城)消灭了林丹汗4万多人马。这便是著名的朵颜反击战.同年七月,朵颜卫首领苏布地,色楞等害怕遭到林丹汗的报复,遂率喀喇沁部投靠了后金皇太极,行青牛白马之誓。皇太极出兵相助苏布地,在西拉沐沦河边,突袭林丹汗营地,林败走青海,皇太极诏封苏布地仍驻喀喇沁故地,赐号为都固棱。清朝
编辑清崇德六年 (1636) ,皇太极诏令蒙古诸部清查户口,编制牛录: 300 人为一牛录, 150 箭丁为一佐, 50 丁为一马甲。整编后的喀右旗有 22 牛录, 44佐领,计 6600 户, 33000 口,晋封固鲁思奇布为固山贝子,赐多罗杜棱号。(清代,在蒙古地区推行七等爵制,即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台吉(塔布囊)统称王公贵族。“台吉”是只有成吉思汗血亲后裔才享有的称号,是汉语太子之意;塔布囊是喀喇沁贵族享有的品位,因其先人曾是成吉思汗的女婿,即附马的意思。)其后,喀喇沁右翼王旗历经十二代、十四袭。家谱世次如下:
家族历程
清顺治七年(1650)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固鲁思奇布崐晋封贝勒,顺治十五年(1658)死,其长子图巴色楞袭扎崐萨克多罗杜棱贝勒,不久,病殁,由其弟班达尔沙继任,崐康熙七年,晋封班达尔沙为郡王。班达尔沙卒后,其兄崐札什袭任札萨克郡王。(康熙十四年(1675),札什向清延密报林丹汗之孙崐布尔尼谋反,康熙皇帝重赏札什。又曾先后多次巡视塞崐外,康熙十六年(1677),康熙巡幸至哈拉和屯(今宁城崐黑城),札什奉献土地充行围之地。康熙三十一年(1692)康熙帝封其第五女端静为和硕公主,下嫁札什之子噶尔崐藏。康熙三十二年(1693)康熙巡视塞外,驻跸锡伯之勒(崐今锦山镇),幸端静公主府。次年,康熙再巡塞外。驻崐喇嘛洞山(今宁城头道营),赐喀喇沁郡王札什冠缨、蟒崐缎及银两。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帝北巡,驻和硕崐端静府第。)道光十六年(1836)喀喇沁郡王布尼雅巴拉卒,诏崐其子色伯克多尔济袭爵,仍命御前行走,戴三眼花翎,崐道光二十七年(1847)色伯克多济之女被清廷指定为恼亲崐王妃,咸丰五年(1855)卓索图盟盟长色伯克多尔济,因崐奉剿太平军有功,谕令表奖优叙。同治七年(1868)清廷崐诏准已故郡王色伯克多尔济之子旺都特那睦济勒袭爵。崐光绪二十四年,旺王病卒,其子贡桑诺尔布袭爵,一直到民国时期。
喀喇沁三旗
编辑喀喇沁旗
喀喇沁旗建制始于后金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原称喀喇沁右翼旗。清朝对大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3年一会盟,各杞萨克旗独立执政,由清廷直接统辖。清廷对蒙旗王公贵族封官晋爵,喀喇沁右翼旗第一代杞萨克固鲁思奇布为贝勒,第三任杞萨克班达尔沙晋郡王,第八任杞萨克喇特纳锡第被清廷赐封亲王衔,地位显赫。十家公主陵虽然陵寝无存,但高大的石牌坊告诉人们,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一位清廷的金枝玉叶、康熙帝的第五女下嫁喀喇沁右翼旗,公主下嫁虽为清廷和亲政策但也为塞外蒙旗带来了手工业、建筑业、园艺种植等技术。今喀喇沁旗。政府驻地:锦山镇。喀喇沁旗辖8个乡镇、1个锦山街道:锦山镇、王爷府镇、牛营子镇、乃林镇、美林镇、小牛群镇,十家满族乡(民族乡),西桥镇。
喀喇沁左旗
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置喀喇沁左翼旗(治所初在官大海,后迁至南公营子)。
清朝乾隆三年(1738),在旗境内置塔子沟厅。
乾隆四十三年(1778),改塔子沟厅为建昌县,开始实行蒙汉分治:汉族归县管辖,蒙古族归旗管辖。一抉儿土地上有两套行政建制,旗县并立。
1940年撤销县。将喀喇沁左翼旗改为喀喇沁左旗,统归喀喇沁左旗管辖。
1946年8月,成立喀喇沁左旗人民政府,从此结束了蒙汉分治的历史。
1957年10月,国务院58次会议通过撤消喀喇沁左旗建制。
1958年4月1日,成立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驻地大城子镇。今属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下辖22个乡镇(场)、1个经济开发区、1个工业园区、1个街道办事处、八个社区、186个行政村、4个分场:大城子镇、中三家镇、南公营子镇、北公营子镇、白塔子镇、平房子镇、山嘴子镇、南哨镇、老爷庙镇、六官营子镇、十二德堡镇水泉乡、卧虎沟乡、甘招乡、兴隆庄乡、羊角沟镇、尤杖子乡、东哨乡、草场乡、坤都营子乡、大营子乡官大海农场利州经济开发区 冶金铸造工业园区 大城子镇街道办事处。
喀喇沁中旗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增建为喀喇沁中旗。自清至民国喀喇沁中旗蒙制属卓索图盟,汉制属热河省,长期实行蒙汉分治。清代,汉制归承德平泉州、热河省平泉县。
民国20年(1931)设宁城设置局,民国22年(1933)年始称宁城县。
1945年我党建立平泉县,包含宁城地区。解放后,先后设宁城县、喀喇沁中旗、宁城县--喀喇沁旗联合政府
1949年改称宁城县人民政府,属热河省.
1956年,热河省撤消,宁城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辖。
1969年随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1979年又重归内蒙古,1983年昭乌达盟撤消建赤峰市,宁城县属赤峰辖至今。县城所在地为:天义镇。
宁城县辖:天义镇、大城子镇、大明镇、二龙镇、八里罕镇、小城子镇、汐子镇、城关镇、头道营子镇、热水镇、忙农营子乡、五化乡、山头乡、西泉乡、铁匠营子乡、必斯营子乡、榆树林子乡、大双庙乡、甸子乡、石佛乡、黑里河乡、三座店乡、四道沟乡、存金沟乡、马架子乡、布日嘎苏台乡、八肯中乡、一肯中乡。
-
北条麻妃
北条麻妃,原名白石さゆり,以其高挑的身材以及贵族的气质称霸熟女界,1974年3月26日出生于日本石川县,AV女优。
2024-08-18 -
橘ひなた
橘日向(橘 ひなた)1990年8月12日出生,是日本90后AV女优。 2009年11月出道,已经下马拍了多部步兵。
2023-01-10 -
武藤兰
武藤兰,1980年9月4日b出生,初期曾使用过清水优香的艺名,后名武藤兰,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成濑心美
成濑心美,1989年3月3日出生于日本新潟县,E罩杯,2008年12月以素人身份出道,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波多野结衣
波多野结衣(はたの ゆい),女,1988年5月24日出生于日本京都府,著名日本女演员、AV女优。
202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