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端节 编辑
陇端节,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壮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陇端”是壮语译音,意为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相聚。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简介
3 历史
4 相关传说
5 名称释义
6 起源
7 活动
8 饮食
9 礼仪
10 禁忌
11 文化艺术
基本信息
编辑日 期:农历三月二十五到二十八
节日分类:壮族"情人节"
所属民族:壮族
中文名称:陇端节
简介
编辑农历一至四月间的陇端节又叫 陇端街,意为“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相传陇端节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对壮族英雄 侬智高的纪念活动。节日期间,人们盛装歌舞,热闹非凡,一台台壮戏连日连夜地表演,白天演武戏,夜里演 文戏,俗话说:无戏不陇端。除了看戏对歌,年轻人在节日里异常活跃,他们通过对歌跳舞互相认识,加深情谊,并根据才貌人品等的比试,推荐本年度最佳“ 风流人”,所以,陇端节又被称为“赶风流歌会”。 云南省富宁县一带的 壮族,每年农历一至四月间,要过“陇端节”,即赶风流街。陇端为壮语,“陇”为下之意,“端”为平坦宽阔的地方,“陇端”即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的意思。节日里,要举行歌舞、杂耍、演 壮剧活动,习惯白天演武剧,晚间演文戏。青年男女则聚集唱歌,夜以继日。但白 天在野外唱,晚间一定要回到村内,女在屋内,男在屋外,隔墙对歌。如果双方有意,可以互赠信物。姑娘收到的大都是丝线、首饰 、花毛巾和糕点等;而回赠给男青年的则是自己手制的布鞋,五色 糯米饭和 粽粑等等。一年一度的“陇端节”,也称壮族传统的“ 情人节”。
历史
编辑陇端节是 道教 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 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 华历 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军事与 战争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宫观在陇端节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道教信徒们也会在这一天到宫观庙宇中烧香祈福,或在 家里颂经祈祷。“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记”对真武大帝的来历和国内主要的 真武道场以及真武“救军旅之祸”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简明而艺术的阐释。说明了人们在三月三纪念真武大帝的来由和意义。 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记夫世有军争,国有武备,由来久矣。囊者豪杰相并,民罹刀兵,乃致 茫茫苦海,死兵劫者,冤气聚而难散,魂魄沉而无救,四大之中, 六合之内,号哭涕泣,无有已时。故救军旅之祸,刀兵之劫者其不亦大乎!夫若是故,我黎庶乃多祈于太上真武也。太上真武亦称真武大帝,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为净乐国善胜王长子,古 燧人氏之后也,籍隶今 山西 临县。善胜王后有孕四百二十日乃生真武。真武天生神勇, 宅心仁厚,亟得大道,以振群伦。及长成,乃捐弃王位,负剑入湖北均县 武当山(原称太和山)修炼,凡四十二年,功成得道, 摄龟蛇 羽化飞天,是为主司军旅之正神,而得普救天下刀兵之恶劫也。至殷商末,真武受 元始天尊命,建 皂纛 玄旗,披发仗剑,助周灭纣,故于 姜太公封神之际加封玄武,并号玄天上帝。及明永乐间,成祖朱棣谓真武阴佑其得帝位,因上号“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并自 永乐十一年至十七年,征召民工三十万,大修武当山,以报圣恩。嗣后,武当山即成供奉真武之主要道场矣。山西临县真武山、 方山县 北武当山暨陕西 佳县白云山,则为其北方三大道场也。窃维临县真武山真武道场,始建年代已不可考,一说先秦年间,一说 宋元时期,其建筑历代屡有修葺,屡有破坏,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始被尽毁。然 遗址尚存,信士尚在,故八十年代后又有诸多道徒,群聚武山,举行法事。公元两千年农历庚辰岁三月初三,真武圣诞日,道徒数人及山下居民酒首社家,合议于真武山巅重建真武大帝简易道场。以是故真武山香火重现鼎盛,四方百姓咸感其诚,捐资捐物,图谋修复,盲愚归心,实所感奋。嗟乎,以有真武而得 国泰民安,俾使历代死国难之牺牲将士及 兆众游魄,咸膺其庇,得受香烟者,是乃仁人之心,道意之真矣夫!于是碑记其盛,永锡传芳。铭曰:紫微帝星初蒙尘,难息狼烟与妖氛,降魔还籍真武计,不战而屈天下兵。王者之师,不可不兴;世界纷争,不可不平;惟天之所佑,无善不彰;奉天以伐恶,无罪不灭。其惟真武用命已矣。维公元二OO二年壬午岁春月这篇碑记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议论开始,以议论结尾,首尾相顾,浑然一体。二是议论酣畅,颇有见地。譬如其开篇:“夫世有军争,国有武备,由来久矣。囊者豪杰相并,民罹刀兵,乃致茫茫苦海,死兵劫者,冤气聚而难散,魂魄沉而无救,四大之中,六合之内,号哭涕泣,无有已时。故救军旅之祸,刀兵之劫者其不亦大乎”——从战争的由来已久,写到战争造成 人民的死难之惨,阐明了作者对战争死难者的伤悼 之情,以及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观点。譬如其结尾:“嗟乎,以有真武而得国泰民安,俾使历代死国难之牺牲将士及兆众游魄,咸膺其庇,得受香烟者,是乃仁人之心,道意之真矣夫”——表明了作者衷心希望和平永驻、国泰民安的心愿,以及其希望历代所有战争死难者的灵魂都能得到慰籍的心愿。 作者并且认为实现这样的心愿,也就是仁人的本份和大道的真义。综观之,这篇碑记不仅使我们明白了真武山太上真武的 来龙去脉,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能使我们有所思索。这就是这篇碑记的意义罢。
相关传说
编辑相传在北宋年间,为了抵制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侬智高率广西 壮族揭竿而起,取得节节胜利,建立“ 南天国”,自称“南天王”,克南宁,破钦州,打广州,势力很大。后来起义军失利,退守 富宁。北宋统治者为平息农民起义,削弱起义军力量,把壮族人民遣散 到贵州等地。临别前,壮族人民纷纷集会,伤心叙别,嘱咐乡亲们来年归来团聚。此后,每年农历三月,客居他乡的壮族人民返乡归寨同亲友团聚。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陇端”节。陇端节从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开始, 历时三天。节前,作为东道主的村寨,杀猪宰牛,在田坝上 搭戏台,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届时,姑娘们穿上衣角、袖口镶着银排和绣有花边图案的无领斜襟上衣和 蜡染 统裙,戴上 壮锦胸兜,脚穿 绣花鞋,各个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英姿勃勃的小伙子与姑娘们相聚,载歌载舞,直到日落。仍有余兴者还可随姑娘进寨继续对歌。
名称释义
编辑陇端节又称“ 陇端街”、“风流街”,是 富宁县壮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 月至三月间择日举行。“陇端”系 壮语“下田坎 赶街”之意。举行陇端节的地点一般在宽阔的田坝中间,各村寨的壮族赶到现场,或对唱情歌,或演 壮剧,或调换 大牲畜,或交换农副产品,极为热闹。
起源
编辑富宁壮族农历一至四月间的陇端节又叫陇端街,意为“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相传陇端节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对壮族英雄 侬智高的纪念活动。节日期间,人们盛装歌舞,热闹非凡,一台台壮戏连日连夜地表演,白天演武戏,夜里演 文戏,俗话说:无戏不陇端。除了看戏对歌,年轻人在节日里异常活跃,他们通过对歌跳舞互相认识,加深情谊,并根据才貌人品等的比试,推荐本 年度最佳“ 风流人”,所以,陇端节又被称为“赶风流歌会”有首古诗这样描绘陇端节盛况: 清明前后足欢娱, 博濑滩头记早趋。翠盖如云来丽者, 青衫雾毂走狂奴。未知东首谁为主, 不信罗敷自有夫。翻笑江南逞游冶, 杏花春雨太模糊。“陇端”是壮语,原意为“下田坝赶街”。在远古,壮族先民依山傍水建村落,每逢开春,各地壮族聚集区自选吉日开市,以物易物,互换稻种、农具,形成了早期的集市贸易。在壮乡春暖花开的集市上,青年男女以歌代言,三五成群地相邀对歌,寻情侣。老年人则在集市上寻亲访友,找老恋人叙旧情。当地汉族称“陇端街”为“花街”、“风流街”。富宁县的“陇端节”实属壮族人的“ 情人节”,而广南、文山、 西畴、 砚山、 麻栗坡等县的壮族,则将这一节日叫做“ 赫丹滇”、“赫 嘎腻”,赶集形式和“陇端街”一样。 富宁县 归朝镇孟村的“陇端节”历史悠久,度节的人数或多或少, 数百年来,从未中断。据说1979年的“陇端节”,到孟村的壮族青年有上万人,平时寂静的孟村很是热闹了一番。今年的“陇端节”,却是孟村有史以来最有意义的一天。
活动
编辑山潮、水潮不如人来潮。为了欢迎远方的客人,孟村美丽的 壮族姑娘将乡亲们前几日赶制的 糯米花、糯米年粑、糯米白酒端出来,敬献给各路宾客。 美丽的姑娘让远来的壮族小伙情意绵绵,歌兴大发;醉人的 酒歌令来宾开怀畅饮,翩翩起舞。
饮食
编辑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 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 大米、 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 小白菜、油菜 、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 苦麻菜,甚至豆叶、 红薯叶、 南瓜苗、 南瓜花、 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 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 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 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不吃狗肉,也有些地区却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 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壮族喜爱猎食 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 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 辣血旺、 火把肉、壮家 烧鸭、 盐风肝、 脆熘蜂儿、 五香豆虫、油炸 沙虫、 皮肝糁、 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 田鸡、 岜夯鸡等。壮族自家还酿制 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 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 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 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典型 食品: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 烤乳猪,花 糯米饭、宁明壮粽, 状元柴把,白切狗肉,壮家酥鸡, 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
礼仪
编辑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 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 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 汤匙。客人到家,必在 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 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 二郎腿,不说 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杀鸡时,鸡头、 鸡翘必须敬给老人。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
禁忌
编辑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 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登上壮族人家的 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壮家门外要放下农具,脱掉斗笠、帽子。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 三脚架以及灶台。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 看新娘。特别是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灾或其他重大灾害时,壮族都要举行安龙祭祖活动,乞求神龙赈灾。仪式结束后,于寨口立碑,谢绝外人进寨。
文化艺术
编辑壮族人民能歌善唱, 右江一带称为“欢”, 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 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内容有请歌、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歌、送歌等。被誉为“歌仙”的 刘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歌圩期间,还举行男女间的 抛绣球、“ 碰蛋”等娱乐活动。这期间,各家各户吃五色 糯米饭。云南文山一带还唱壮戏,兼办 物资交流会。过去,壮族一年种一造(即一季)水稻,三月初三是 备耕时间,歌圩就是为春耕农忙做物质的和精神的准备。吃 五色饭、五色蛋,是预祝五谷丰登的意思。 唐代,壮族已有 舞蹈,如 舂堂舞以 舂米为内容,以敲击声伴舞。宋代有 扁担舞、 采茶舞、 捞虾舞、 春牛舞等。男的舞姿刚健有力,女的 婀娜多姿。这舞蹈流传至今。在汉族 戏剧的影响下,大约在清代,壮族开始出现戏剧。一种是用 壮语演唱的 壮剧、 师公戏、 木偶戏;另一种是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歌舞剧。壮剧又分为流行于田林、西林、百色一带的“北路壮剧”,是在 滇戏的影响下,于 民间说唱曲艺“ 板凳戏”的基础上形成,吸收了滇戏的唱腔,伴奏的乐器有壮族的 马骨胡、 葫芦胡、木叶和汉族的笛子、三弦、二胡。流行于青西、德保一代的“ 南路壮剧”,是在马隘土戏的基础上,受邑剧影响而形成演唱合一的戏曲形式,伴奏 乐器除本民族的马骨胡、葫芦胡外,还采用了邑剧的 文锣、武锣、大钹、小钹、二胡、三弦、笛子、鼓、梆子。壮族以善于 唱歌为著称。陇端节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 民歌集会,如 正月十五、三月三、 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关于陇端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 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二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她 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 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 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著的 《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宋元以后, 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 绣球的游戏。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 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到1934年编的 《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陇端节的这一天, 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 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竹子和布匹搭成 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 人山人海,歌声 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巴马的盘刚 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宜山的下涧、柳州的 鱼峰山等,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 承欢,亦有定情之意。广西壮族以善于唱歌为著称。 陇端节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 关于陇端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 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 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陇端节的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在歌圩旁边, 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巴马的盘刚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 宜山的下涧、 柳州的鱼峰山等,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
2016年4月18日,云南省富宁县壮族“陇端节”在该县剥隘镇驮娘江畔相思岛举行,来自广西和富宁当地的万余名壮族同胞聚会于此,放歌驮娘江,共同欢庆陇端节。
-
北条麻妃
北条麻妃,原名白石さゆり,以其高挑的身材以及贵族的气质称霸熟女界,1974年3月26日出生于日本石川县,AV女优。
2024-08-18 -
橘ひなた
橘日向(橘 ひなた)1990年8月12日出生,是日本90后AV女优。 2009年11月出道,已经下马拍了多部步兵。
2023-01-10 -
武藤兰
武藤兰,1980年9月4日b出生,初期曾使用过清水优香的艺名,后名武藤兰,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成濑心美
成濑心美,1989年3月3日出生于日本新潟县,E罩杯,2008年12月以素人身份出道,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波多野结衣
波多野结衣(はたの ゆい),女,1988年5月24日出生于日本京都府,著名日本女演员、AV女优。
202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