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县 编辑

沧源县

沧源县是云南省临沧市下辖县,位于云南省临沧市西南部,也称“葫芦王地”,是中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

沧源县地势北高南低,属亚热带低纬山地季风气候,其境内拥有勐来董棕林、勐来崖厦、落水洞等旅游景点。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概况介绍 3 人口 4 经济发展 5 社会发展 6 景点介绍 7 景区分布 8 历史传承 9 民间传说 10 婚恋习俗 11 宗教祭礼 12 佤族服饰 13 礼节仪式 14 传统节日 15 荣誉记录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沧源县

      地区生产总值:477098 万元(2019年)

      地理位置:云南省临沧地区西南部

      坐标:东经98°52′~99°43′、北纬23°04′~23°40′

      人口数量:常住人口189900 人(2019年)

      著名景点:崖画谷景区、南滚河景区、拉勐河景区

      国土面积:2445平方公里

      国家:中国

      概况介绍

      编辑

      沧源县沧源县

      沧源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是临沧地区唯一的革命老区县,属国家二类边境口岸,境内有享誉国内外的三千年古崖画,国家级南滚河自然保护区,保存完整的原始生态群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有古朴的佤族民风民俗,多姿多彩的佤族歌舞,是中国佤族文化的主要荟萃之地,被誉为“崖画之乡”、“动植物王国”、“佤族歌舞之乡”。佤族人民有着光荣的爱国主义历史,20世纪30年代曾发生震惊中外的“班洪抗英事件”。

      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临沧地区西南部,地处东经98°52′~99°43′,北纬23°04′~23°40′之间,东北接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东部和东南部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相连,北邻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西部和南部与缅甸国接壤,国境线长147.083公里,南北宽47公里,东西长86公里,总面积2445.24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9.2%,坝区仅占0.8%,县城勐董镇海拔为1270米,距省会昆明市886公里,距临沧行政公署所在地222公里。

      沧源县沧源县

      沧源,古时俗称佧佤山区或阿佤山区,也称“葫芦王地”。三国,东晋时期属衰牢县地归永昌群辖区,南朝时属宁州,南诏时属银生节度地,大理国时归属永昌府地。元朝,南部及东北部属木连路军民总管府,西部及中部属孟定路军民总管府,明朝,分属孟连长官司,耿马安抚司,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属镇边直隶厅。民国初年在勐角董土司地设沧源行政委员会,归迤南道管辖。1934年初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班洪抗英事件”,同年设置沧源设治局。1949年4月,佤族武装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推翻国民党设治局,成立了沧源县临时人民政府,归普洱专区辖。1951年成立县人民政府,驻地在现岩帅镇。1952年,划归缅宁(临沧)专区辖,同年12月县政府机关迁驻勐董。1958年9月24日,国务院批准成立“沧源佧佤族自治县”;1963年9月定名为“沧源佤族自治县”,于1964年2月28日正式宣布成立。

      境内山脉属怒山支脉老别山山系。由耿马县回汉山脉延至勐来、勐角和班洪三区交界处。主要山峰有窝坎大山、大黑山、安墩山、湖广大山、芒告大山、范峨山、那马大山、公给山、帮盆山、班考大山、公浓山等。海拔一般为1900~2600米之间。  

      境内有16条河流,分属怒江水系和澜沧江水系。  

      主要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地处低纬,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7.3℃。

      域内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绮丽,是云南典型的“动物王国”和“物种基因库”。境内有丰富的金、银、铜、铅、锌等矿物资源;有雄伟壮观、保存完好、被誉为亚洲之最的司岗里溶洞及溶洞群;有世界最大的原始董棕林;有雄伟奇峻堪称一绝的大小天坑;有巧夺天工的天然水墨丹青大峡谷。这里又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及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有文明世界八大奇崖石刻画之一的沧源崖画;有震惊中外的班洪抗英事件;有神秘多姿的佤族文化;有热情奔放的司岗里狂欢节“摸你黑”。

      人口

      编辑

      2019年末常住人口为 189900 人,其中:城镇人口 73985 人,乡村人口 115915 人,城镇化率 38.96%。年末公安户籍人口 171701人,其中:城镇人口 41410 人,乡村人口 130291 人,少数民族人口 161326 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93.96%。全年人口出生率 10.07‰,死亡率 6.16‰,人口自然增长率 3.91‰。

      经济发展

      编辑

      2019 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477098万元,同比增 9.1%(可比价),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 131352万元,同比增 5.4%(可比价);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 131460 万元,同比增 12.9%;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 214286 万元,同比增8.8%(可比价)。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 213954 万元,同比增 9.6%(可比价),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44.8%。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6.1:28.1:45.8 调整为 27.5:27.6:44.9。

      第一产业

      2019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9951万元,同比增19.7%,其中:农业产值138332万元,同比增22.5%;林业产值24356万元,同比增4.5%;牧业产值43388万元,同比增21.4%;渔业产值9183万元,同比增17.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692万元,同比增18%。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34286万元,同比增5.5%(可比价)。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35839亩,同比增2.2%,产量77517吨,同比增4.4%,其中:大春粮豆面积291603亩,同比减1.19%,2019年甘蔗种植面积136244亩,同比减3.06%,产量577980吨,同比减4.1%,产值28899万元,同比增11.6%;茶叶种植面积116740亩,同比增0.6%,产量9643吨,同比增6.2%,产值29361万元,同比增40.6%;烤烟种植面积21719亩,同比减10.8%,产量2817吨,同比增7.2%,产值7797万元,同比增6.6 %;竹子种植面积60.2万亩,同比减10.4%产量588.28万根,同比增6.6%,产值6130万元,同比增10.8%;核桃种植面积365571亩,比去年减少108720亩,产量1309吨,同比增37.6%,产值1930万元,同比减11.8%。年末生猪存栏71235头,同比增7.5%,出栏79339头,同比增3.6%;大牲畜存栏33879头,同比增5.9%,出栏11282头,同比增3.9%;家禽存栏701035羽,同比增6.3%,出栏615384羽,同比增4.8%。全县肉类总产量达8928吨,同比增17.2%。全县水产养殖面积8774亩(含稻田养殖),同比减7.5%,水产品产量5811吨,同比减12.5%。

      第二产业

      2019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79723万元,同比增7.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175436万元,同比增9.6%;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104288万元,同比增5.1%。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72412万元,同比增9%(可比价)。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主要产品产量有增有减。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2019年实现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总投资同比增长 6.2%,其中:50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 3.7%;5000 万元以下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减少 13.1%;房地产投资同比增 109.1%。总施工项目 100 个(房地产 6 个),同比增 8 个。其中,新开工项目 33 个(房地产 1 个),同比减 36 个;续建项目 67 个(房地产 5 个),同比增 44 个。全年房地产房屋销售面积 43265 平方米,同比减 26.1%。

      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2019年末全县境内公路里程 2521.685 公里,与去年持平。全年完成客货运总周转量 18786 万吨公里,同比增 10.2%。完成邮政业务总量 965 万元,同比增 17.9%。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实现增加值 12497 万元,同比增 5.4%(可比价)。

      国内外贸易

      2019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37908 万元,同比增 9.5%,其中:限额以上完成 16439 万元,同比增 7.6%;限额以下完成 121468万元,同比增 9.8%。2019 年,限额以上批零住餐单位个数为 25户(含个体单位),其中:批发业 7 户、零售业 4 户、住宿业 8户、餐饮业 6 户。

      2019年实现边贸进出口总额 115490 万元,同比增 60.8%。其中:进口总额 96028 万元,同比增 63.2%;出口总额 19462 万元,同 比增 50.1%。实现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 187.11 亿元,同比增 15.1%,共实施项目 99 个,比去年减少 45 个。

      财政金融

      2019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 46736 万元,同比减 0.1%,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32432 万元,同比增 7%。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250718 万元,同比增 6.1%。

      2019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27514万元,同比增3.9%,其中:住户存款232357万元,同比增12.8%;广义政府存款117377万元,同比减3.5%。各项贷款余额299240万元,同比增11.5%,其中:住户贷款115618万元,同比增21%;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183621万元,同比增6.2%。

      社会发展

      编辑

      2019年全县拥有综合档案馆 1 个、文化馆 1 个、图书馆 1 个,馆藏图书 6 万册,艺术表演团队 1 个,表演场所 1 个,农村电影放映小队 5 个,农村业余文艺宣传队已发展到 512 支,社区及老年人文艺队 72 支,民间自发组织的打歌队 79 支。

      2019年全县已建有广播电视发射台站 34 座,其中:1000 瓦1 座、300 瓦 1 座、100 瓦 1 座、50 瓦 31 座,发射总功率 8950瓦,转播模拟、数字广播电视节目 26 套,糯良大黑山广播电视发射台发射总功率 7300 瓦,转播模拟、数字广播电视节目 26 套,其中:调频广播节目 4 套、模拟电视节目 5 套、数字广播电视节目 17 套。共安装直播卫星“村村通”工程设备 23528 户,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设备安装 22828 户。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 612.67 万人次,同比增 25%;实现旅游业总收入 671657 万元,同比增 37.2%。

      体育卫生

      2019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177所(含教师进修学校1所),教职工2503人(不含县教育局职工),其中:专任教师2066人。各级各类在校生31508人。学前幼儿毛入园率109.49%,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8%,初中毛入学率101.68%,高中毛入学率91.86%,高考上线率达99.87%,人均受教育年限达9.5年。认真贯彻落实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补助、义教阶段“两免一补”、中职生补助、高中生国家助学金等教育惠民资金5391.3万元及“营养改善计划”补助2400.75万元。

      2019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29个,其中:县级医疗卫生单位4个(含疾控中心、妇保院)、乡(镇)卫生院12个、村(社区)卫生室93个、民营医院3家、个体诊所14家、厂矿(校区)医务室1个、卫生培训学校1个、卫生监督所1所。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948人,病床位884张。

      社会保障

      2019年共发放农村低保 6123.76 万元,城市低保 479.42 万元,特困人员供养 415.2672 万元,医疗救助 3958 人次 264.23 万元,临时救助 5329 户 802.72 万元,边民沿边定补助 8609 户 4846.35万元。发放各类优抚对象补助资金 672 人 357.3 万元,2018 年义— 10 —务兵家属优待金 72 户 72.34 万元,优抚对象三难补助 45 户 18.6万元,2018 年自主就业安置一次性经济补助 18 人 25.3 万元,发放孤儿补助 134 人 154.266 万元,发放高龄老人保健补助 1988人 114.36 万元,长寿补助 6 人 3.35 万元。

      2019 年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122182 人,其中: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16182 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106000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164416 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13526 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150890 人;参加失业保险单位 364 个,失业保险参保人数 7237 人;参加工伤保险 529户,参保人数 11410 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 9660 人。全年新增就业人员 2765 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 715 人,登记失业人员 710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 3.61%。

      生态环境

      2019年全县“美丽县城”创建共谋划重点项目31个,建设周期3年,计划总投资13.56亿元。目前,已开工26个项目,未开工5个项目,已竣工投入使用11个;累计完成投资7.99亿元,其中,2019年完成投资7.29亿元。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治理水土流失20.1平方公里,完成造林面积5.0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3.92%。

      人民生活

      2019年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513 元,同比增 10.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8848 元,同比增 8.7%。

      景点介绍

      编辑

      【勐来董棕林】

      沧源县沧源县

      董棕林位于千米国画长廊景区。董棕林的点缀,使壁画增添了绚丽多姿的色彩,而成为一个主要景观。董棕树适应生长的气候为热带、亚热带。全县各乡镇基本上都有分布,勐来峡谷的董棕林比较集中一些,大概生长着上千株,董棕树高约15—20米,其种子坚硬,种植时必须先把它的种子泡在烫水中,等种子的外壳松软时,便可以种植。

      董棕树惯长在有巨石巨崖的石脚坡上,无论坡度有多大,它还是那样的笔直挺拔,象征着盘居在佤山上的佤族人民,有人把它喻为正直勇敢之人;董棕树的寿命一般在一百年至二百年之间。到生长的后晚期,便会从树尖的树叶开始脱落,就像脱发的老人。当破开时,人们发现除内有腹丝之外,大都是空的,因此,也有人把它比作“外吐文章腹中空”之人。百年董棕林又称百年情侣园,当地人民始终对它充满着一种崇敬和爱慕之情,传说过去从县城一带,直穿勐来落水洞是一条又长又大的湖泊。

      每当夜幕降临时,一群身穿白裙的仙女们都要到此畅游一休,同时到人间寻找意中人。找到后,就双双到林中互诉衷肠,表达爱慕之情。日久天长,董棕林就变成了情人幽会、谈情说爱的地方,据说到那董棕林里幽会过的有情人都能白头偕老,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所以董棕树象征着永恒的爱情,因而人们便对董棕林充满了崇敬和爱慕之情。如果说哪一位想和他心爱的人白头偕老,就双双到林里走一走,一定会达成这个心愿的。

      【勐来崖厦】

      崖厦,顾名思义就是石头形成的大厦,根据考古学家1982年在这里发现的一些与原始社会有关的产物,如:石斧、石刀等,断定这里曾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部落居住地。后来考古学家们又发现在崖厦的这块空地上留有拜佛用的香炉碎片,断定崖厦也是佛教之圣地。

      【落水洞】

      落水洞位于藏龙谷景区。据说龙王子发怒用水淹没勐来峡谷后,这水越积越深,来到这就排不出去了,然后这又可爱又顽皮的龙王子就把这当作了他洗澡玩耍的地方,因为他实在贪玩,有一天感冒了,就重重地打了个震天动地的喷嚏,令他万万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他的一个喷嚏竟然打通了一个洞,洪水纷纷往这个洞里流下去,他吓了一大跳,急忙藏到了前面100多米处的那个溶洞里,7天7夜不敢出来,现在那个洞就称之为藏龙洞。

      后来,他看看四周好似没有什么动静,就跑到落水洞这里看个究竟,才发现原来他的喷涕竟然打通了一条7公里长的暗河,(顺着公路走7公里后,就可看到这条暗河的出水口),他非常高兴,又接着跑到这里嬉水玩耍了,所以现在又把这落水洞称之为龙宫,这座山谷则称之为藏龙谷,即藏龙谷景区。

      【千米国画长廊】

      沧源崖画谷风景旅游区是一个以崖画为依托,充分展示佤族民俗文化为核心,集民族文化、民族风情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风景旅游区,全长共78公里,总规划面积600多公顷,该景区分为藏龙谷景区、千米国画长廊景区、崖画景区、勐懂口岸景区、永和国门景区。千米国画长廊位于景区中段,这个景区的壁画约有3公里长,峭壁高80—180米,最高达280米,壁画陡立成崖,崖面有的形成崖厦,有的参差不齐,蜂窝状溶孔密布,有的如刀削斧劈平整光滑,有的像一台台的梯田,崖面由于杂质浸染及附生攀援植物的点缀变得色彩斑斓,如同一幅巨型壁画,描绘了古老大地的沧桑。

      沧源崖画是3000多年前佤族先民给我们留下的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千米国画长廊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又一幅天然画卷,没有人工雕凿、没有人为塑造,完完整整展示着大自然那原汁原味的杰作、真真切切的情感,与崖画形成了佤山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但作为居住在这里的老百姓,他们不相信这美丽独特的景观完全是大自然形成的,因此千米国画长廊伴随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翁丁原始村落】

      翁丁的“翁”为水,“丁”为接,翁丁,意为连接之水。该地有几条小河相互连接,以此得名。翁丁原始村落距县城30公里,属勐角乡管辖范围,共有98户人家,400多 人。因为该村到目前为止还保留着许多佤家的传统习俗和信仰而称之为原始村落。

      寨桩是佤家的一种图腾崇拜,一般位于寨中央的打歌场,代表着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最高的那杆是用龙竹制的幡杆,顶部有几圈竹篾做的饰物,上部故意插些刺刺的篾条头子,这既是饰物,又是避邪的物器,就像汉人用艾蒿避邪,桃树驱鬼,门神护家一样。篾圈下面,有一尺长的木船,代表着一帆风顺,木船下面,有一条木鱼,代表年年有余,有船就有水,有水就有鱼,这预示着全村风调雨顺、万事大吉。幡杆旁,是棵人高的木塔桩,雕刻极粗犷,全是用斧头砍凿成的,塔身被生石灰刷过,洁白如银,木塔上还刻了一些特殊的图案,有圆点、方块、三角块、条块,分别代表世上人间赖以生存的天地山川和一草一木。

      木塔幡杆旁,还有一个木桩,顶上钉了个木盆,这是赕佛用的木盆。杆脚下有个鹅卵石代表着寨心。每逢节日吉庆还要在竹杆上挂一条五尺长的白布幡,这又容纳了小乘佛教的礼俗。这时,家家户户都带着食物来供奉寨桩,寨桩周围堆满了食物,插满了许多祭鬼神的小三角旗,然后,全村老老少少围着寨桩载

      歌载舞共庆一年的丰收,乞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等。因此树有寨桩的广场,既作为全寨祭神、祭鬼,举行宗教仪式的重要场所,又作为全村寨佳节聚会、歌舞欢庆的理想之地。翁丁的寨桩充分说明了佤家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追求,坚信自己的传说,寄托了一种美好的愿望,寄托着一种诚恳的期盼和追求。

      沙拉房也就是公房,主要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地方或远方客人来访找不到亲戚,暂时歇脚的地方。

      公房多数时间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地方,大家在这里互诉情话,表达爱意,给姑娘送礼物,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东西后,他们便成了情人,相爱后并可以睡在一起,但却不会轻易发生任何关系。因为佤族认为未婚先孕会得罪鬼神,会给地方带来灾害,而且还要受到习惯法的严惩,所以说是不允许的。如果那对男女过于相爱造成未婚先孕了,这时,就由女方拿一包茶叶到男方家,通知男方家,然后男方家就要领着这对青年到头人家认错,并由他家杀一头猪,由头人搞一些宗教活动,以向鬼神告罪,乞求鬼神原谅,趋逐将会给寨子带来的一系列灾难等。然后把猪肉送到各家各户(哪怕只有一指头,都必须送到)以表认错之心。

      这时,女的要背着一背箩沙子石头,男的要扛一颗带根的龙竹,两人围着寨子走一圈,当众接受这样的惩罚,如果不坦白,被人知道后,会被赶出村外,或全村人从此与你断绝来往,不与你说话,完完全全把你孤立在一旁,对于这种惩罚,大家都害怕,所以一般不会未婚先孕。

      全村的建筑风格现在还基本保持着竹木草顶结构的佤族“杆栏式“和“落地式”农舍,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部分农户也换成了石棉瓦顶,但目前全县90%的佤族村寨依然保持着这种原始的建筑风格。“杆栏式“房屋,上面住人,下面关养牲畜、堆放杂物,房屋前面有一竹巴晒台,用来晒衣物、晒谷子等,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佤族村寨房屋密集、道路狭窄、房屋间距小,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在寨内也就是说在寨门、寨栅围住的范围内,才能受到寨神的保护和本寨人的帮助支援,械斗时统一集体行动、统一部署,他们宁愿在寨内拥挤,也不愿独户远离村寨。

      寨门位于村子入口处,过去每个佤族村寨都有一个寨门,且寨门的位置和作用特别重要,进出村寨,只有通过寨门,寨门的大门一般都是紧闭的,友好往来者一般走侧门,未经允许破门而入的视为入侵者。除寨门外,还有寨栅,也就是现在说的围墙,现在翁丁村四周都有几棵大的青树,当时,就是以这几棵树围寨栅的。围寨栅时,先是围绕寨子挖一围深壕,再在挖出的垒土上栽上倒沟茨之类以为樊篱,有的还要在深壕内外再栽上竹子。时间一长,茨棵和竹缝越长越密,就成了一道天然的防工事,遇有械斗或其它紧急情况,还要在壕沟中栽上用箭毒煮过的竹签,人若踩着,往往很难医治。

      寨门和寨围主要用来抵御外族、外部落以及毒蛇猛兽的入侵。另外,全县佤族村寨多依山而建,利用自然的地形、地势择险而居住,可防守;有水,利耕种;退,有退路。上可攀山顶、下可去山谷,所以说,寨内道路多不够完整,呈不规则形状,完全随房屋排列变化自然形成,都坎坷难行。这既是受地势地形之影响,又反映了佤族的生活习俗。同时,为了防火,粮仓都单独建在村外。

      关于佤族居住地点,传说最初多是一族即为一寨的。为便于通婚,在同一个地方,有几个不同姓氏的寨子,挨在一起。后来,不同姓氏的寨子并成为一个寨子了,各个姓氏还是分片住在一起。各个姓氏聚居之间,虽无明显分割开的标志,但哪一姓氏住在哪一片,或者说,哪一片是哪一姓,本寨的人是很清楚的。就比如说,翁丁村,左上方是李家,右上方是杨家;左下方是肖家,右下方是赵家。杨家是这个寨子的创始人,所以这个寨子的头人选在杨家。

      佤族村寨都有一片神林,并把其中的一棵古老的大树作为寨神或树神的居所。翁丁寨的神林就在村子的左边,里面还有一个祭祀房,逢年过节或全村有什么大事都要到那里搞祭祀活动,乞求鬼神保佑全村平安健康、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等。神林里的树从没人乱砍,因而现在长得非常茂盛。

      此外,佤族还有一个优良的传统,那就是人死了以后实行土葬,不留坟墓,所以说,到下次埋人的时候有可能挖到旧墓,这时你只要把墓穴中的骨头先拣起,等墓穴完全挖好后再将骨头置于墓穴底,或放在墓穴外即可,绝不会有人说你乱动祖坟与你理论,这也是佤族节约土地资源的一大贡献。人死了,家里只能存放一天,然后就去安葬,每10天供一次饭,连续3次,3次以后也就是30天以后不再认坟,这种风俗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

      佤族房屋的内部结构原始独特,铁三角是每家都必备的,用于生火、支锅做饭,煮猪食的灶一般在靠门的一角搭建。火塘自进新房生起火后,就要让火种保存下来,不得熄灭,就如汉人不能断香火一样,除非重建房屋或全村有什么大灾、送走旧年时才可以灭火外,那时又要举行取新火仪式了。

      翁丁村是老年过后第一天即大年三十开始灭旧火取新火的,这时,全村共同买一头小公猪,各家各户拿一些茶叶米送到村外老人钻木取新火处,待搞好各种宗教活动后,各家各户就依次用干柴在燃烧的新火堆里点上火苗带回家,各自生起自家的新火。这火塘,不用火时,就用火灰把它埋起,用时再刨开吹一吹,火塘上有一个炕巴,主要用来烘烤东西,进门上方的这个简易阁楼,是堆放杂物的地方。

      佤族置于火塘的三脚是家庭团结的象征,火塘用的火则是家庭兴旺的象征。另外,佤族还以火塘上的炕笆喻父亲,挨着火塘的阁楼喻母亲。所以佤族家中的火塘、三脚、炕笆、阁楼,过去外人是不能随便触动的。一进门面对火塘正对面,一般是年老者及尊贵的客人方可上座,长辈的寝室也就是那个位置,一家人一般就围着火塘边睡,新婚夫妇,可在进门的左下方围出一间房间。一进门前方的右下角,一般是搞宗教活动、祭祖的地方。另外,翁丁村还保持着编织、纺织、印染等传统工艺及手碓、脚碓等习俗。

      翁丁村在保持着传统信仰的同时,正和全县人民一道向着文明、健康、科学的新型生活方式前进。

      【藏龙洞】

      藏龙洞即龙王子的藏身之地,目前正处于初步开发阶段,现已投资近100万元;从洞口下台阶大约150米才到景点叉道口,右洞现已开发600多米,左洞现已开发800多米。

      溶洞是由碳酸盐构成,受北东向次级断裂制约,溶洞分为主洞和支洞,主洞长1115米,平均宽30米、高35米,规模宏大。洞中堆积物有黄色粘土和碳酸盐岩块石,因为暗河沉积和洞顶崩塌而成(该洞厚4至5米,局部达10米,多分布于洞口及壁底侧)。洞中的这些化学沉积物非常丰富,有石笋、石柱、石钟乳、穴珠、流石坝、石幔、石葡萄等。

      由于多年地质演变原因,洞中厅堂很多是百兽厅位于进洞后120米,长40米,宽48米,高28米;该厅内石笋、石柱发育,千姿百态,有似小猴嬉戏、狮子蹲坐、老虎觅食等;神田厅从低到高层层叠叠,极富均律,该厅位于550米处(厅长40米,宽30米,高40米;洞底流石坝高1.7至1.5米,宽3米);充满神奇色彩的观音厅,厅门一石笋,很象观音乘坐的宝莲。

      走入厅中,石柱有的象阿佤少女,有的象巨型灵芝,也有的象弥勒端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地上石球、石花晶莹碧透,令人难以置信;塔林厅位于支洞300米处,厅中有数十支石笋、石柱,高约8—15米,其中有一石柱高约20米,根粗1.6米,顶天立地,石笋上小下大,其上石花遍布,若一座座石塔,洁白晶莹,令人留恋往返。 据说,塔林厅就是龙王子的休息厅的,左洞有条地下河,是他嬉水玩耍的地方,因为调皮,他总爱捡各式各样的石头到这里,慢慢的,这石头就堆积成这样,形成了一道美丽的景观。

      【沧源崖画】

      沧源崖画是距今三千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物。沧源崖画自1965年被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汪宁生教授发现以来,至今共发现15个崖画点,它们主要分布于我县的勐省镇、糯良乡以及我们现在所处的乡——勐来乡,各个崖画点的内容大同小异,和你们现在看到的差不多,这一号点的图案比较完整、集中。

      崖画分布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所处海拔为1000米——2000米之间,崖画一般绘于垂直、平整的石灰岩崖面上及岩溶峭壁,距地面高1——8米,图象大的约30厘米,小的约5厘米,各点崖画面积大小不等,大的约80余平方米,小的不足1平方米,其颜色都为暗红色,据说是用赤铁矿粉与动物血调合而成,崖画题材有人物、房屋、器具、动物、神话人物等,目前,15个点的崖画面积约500平方米,可辨认的图象共约1100多个,其中人物约占74%,其它统占26%。

      画面呈现内容涉及狩猎、放牧、村落、战争、舞蹈、杂耍等;崖画画面上,水牛和水牛角绘的比较多,比较突出,是早期人类对水牛和自身母体的崇拜,整个画面体现了远古时期一个有组织、有首领、有指挥的家庭部落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有了一定的社会组织和分工,他们的经济结构已从单纯狩猎发展到狩猎、采集、种植、放牧、抢夺并举,过着相对稳定的生活。

      在勾画人物时,他们将人物身体勾画成简单的倒三角几何形,四肢配四条灵活多变的细线,主要通过四肢的姿态及头上的饰物,来反映其活动和身份,并根据男女特点绘成,男肩宽腰窄,女肩窄腰宽。总之,画物不表现细部,全部涂色,类似剪影。人物、动物头部都画成圆点,而不表现五官。画动物强调鼻、角、耳、尾的特征,以表现其种属。同时,不注意掌握身体各部分的比例,有时为了强调特征,还采取夸张手法,故意将某一部分突出地表现出来。据推测,当时绘画时大部分图形应是画者用自己的手指所绘,细小图象和线条是用竹签、树枝、羽毛之类画成,粗线条和大的色块直接用手指平涂重染。

      沧源崖画的创作动机决不是单一的,各种体裁可能有不同的创作目的。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宗教性的,一个是原始记事的。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有:

      1、重大事件的记录。最明显的是第二地点村落图,那里所反映的完全是人们现实生活的面貌,而没有其他画面那种神秘的超自然的宗教气氛。

      2、神话传说的记载。沧源崖画中有些似人非人形象(“太阳人”“鱼尾人”),或是对当时流传的神话或神话中人物的描绘。

      总之,在崖画上寄托了当时人们生活期望和热情。如今,当地民族都认为崖壁的后面住着仙人。仙人出来,人们就能在崖壁上看到他们的形象;仙人回去了“休息”,崖壁上就看不见了(崖画确因光线明暗而或隐或现)。仙人可以赐福于人,故每逢过年,附近村寨人民要去祭祀;此外遇有生病及失物,也要来求仙人“帮助”。第一次调查时,就见到一个佤族老妇丢失四元人民币,到这里求仙人指引寻找方法。另外,在第二地点,丁来佤族传说崖壁后面藏有宝物,崖画是“宝物”显灵所致。丁来寨佤族曾在该处挖掘,后因毫无所得而中止。至今第二地点崖根部还有一洞,即当时挖掘的遗迹。

      崖壁上有一道石门,有关这石门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过去,佤族祖先的生产生活方式非常落后,他们仅以采集野果,狩猎来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很贫穷。一位名叫艾惹的男孩就决定去寻找可以让人们致富的方法,他踏遍了千山万水,走过一年又一年的春夏秋冬,一天,他来到了一座石崖下,走着走着,突然听到有人在召唤他,声音由远而近,他抬头一看,石崖忽然敞开一道石门,与此同时,他被一股力量牵了进去。石门里还有一道门,门口站着两位如花似玉的年轻姑娘,她俩用那动人可爱的笑脸迎接男孩进门。

      进门后,男孩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院子里长满了奇花异草,还发出闪亮耀眼的光,他觉得身临世外桃源。随同两位姑娘进入客厅,客厅四面金壁辉煌,厅里坐着一对老年男女,可知他们是两位姑娘的父母。两位老人看见家里来客,便同时站起来迎接,请他坐在银制的靠椅上。两位姑娘一位忙着倒茶,一位忙着拿烟酒瓜果,一同摆在男孩的面前。之后,姑娘的父亲开始说话了。

      老人用亲切的语气对男孩说:“小伙子,我是达召崩布热,我们全家四口人等了你整整三年,今天你终于来了,我们全家都很高兴。说实在话,我家什么都有,惟独没有儿子,今天请你来就是想招你来做我的上门女婿,”。接着,达召崩布热指着他的俩个女儿,接着说:“这是我的大女儿叶嘎,今年18岁;那是我的小女依不勒,今年16岁有余。我的这两个女儿,都很不错,你喜欢谁任你挑选,我们决不包办,同时还给你一段时间考虑再作出决定”。达召崩布热转身从座位上拿了一本厚厚的书,又接着说道:“这是我家最珍贵的传家宝,这本书内容博大精深,里面什么都有。它不但能使你识字、懂文化,还将教会你如何种植庄稼、饲养牲畜、狩猎、建盖房屋等等,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如果你愿意做我的女婿,它就归你了”。

      听了达召崩布热的一番真心话,艾惹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多么想留下,过这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但他放不下正在受穷的人们,反复思考后,他对那对老夫妇说:“我很感激两位老人的一片好心。说真心话,我真的很想留下来做你们的女婿。假如我留下了,我的同胞们该怎么办?我不能丢下他们,自己享福。请求您们给我智慧,让我先回去教会人们致富的方法。教会他们后,我再回来一生一世与您们同在”。艾惹从椅子上祈诚地朝两位老人跪拜、磕了头 。就在这时,只听见一声巨响,艾惹又跪在了来时的石崖前,他手上还捏着一块很长的布,打开一看,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图案。他心知这是达召崩布热一家给他的智慧,他再次朝石崖重重地磕了头。

      艾惹回去后,经过不懈的努力,人类学会了种植、饲养、建筑、各种技能等等,过上稳定、幸福的生活。看到这一切,他知道他的使命已圆满完成,他决定去寻找达召崩布热一家 。他带上布画,号令人们杀牛,然后他带上装满牛血的葫芦, 踏遍了千山万水,搜尽了重峦叠嶂;去寻找达召崩布热一家,每到一座山崖下,他们都要跪拜,都要高呼:“艾惹回来了……”可每座山崖都是紧闭的。但他没有灰心,继续寻找,且每到一处石崖,他就用牛血在石崖上烙上了布画的图案,这就是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沧源崖画”。传说后来,他就在这座山崖找到了达召崩布热一家,和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了。

      现在,艾惹就生活在这座山崖里了,且每过一百年这石门就会开一次,艾惹就会出来看一看,如果有人恰巧碰上,还可以进去参观一下呢,如没有结婚的还可以到里面找寻你的意中人呢。据佤族老人讲述,在佤族民间的确保存着一副其内容与沧源崖画毫无差别的布画。而且只要在那布画上覆一新布,第二年拿出来时,也会在新布上叠印出一副同样的画来。因此,阿佤人认为这就是艾惹留下的那块布画,是神灵对我们佤族人的恩赐,被视为神物加以珍藏。直到解放后1966年那副布画还保存在勐来明良村大寨头人家里。到了“文革”期间被当作“牛鬼蛇神、封建迷信书籍”没收后神秘地失去了踪迹。

      沧源崖画的发现,对研究我国西南边疆及毗邻的东南亚地区古代民族的历史、宗教及文化艺术提供了形象的资料。是一幅完整记载古代历史、社会、生活、习俗的画卷。目前,沧源崖画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广允佛寺】

      沧源广允佛寺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景洪县的曼飞龙白塔和勐海县的景真八角亭,为云南省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三大古建筑。该寺庙位于沧源县城勐懂镇大街被侧的往娥村,俗称“学堂佛寺”。该寺建于清代,是对云南省西南地区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少数民族有重要影响的寺院之一。现在还保存有大殿和二门,(寺院占地面积为2200平方米)。

      寺前梁柱上两条倒悬的木雕巨龙,龙尾在上、龙身盘柱而下,龙首高昂,一定前伸,一足踏木质镂空的云座,梁柱上朵朵形态各异的木雕详云,缭绕其间。精雕细刻,做工上乘,形态极佳,堪称木雕艺术中的精品。双龙两侧为清水墙,下层镶嵌着凤凰和麒麟图案花砖一列。

      大殿墙面上绘制的这10幅彩色壁画,其中两侧正台的6幅,(宽均为3米,高2.1米);另4幅就木格窗而布局,使画围窗而成倒着的“凹”字。大殿佛台两侧的较小,宽仅1.3米。总面积约48平方米。具有传统中国画风格。除两幅画的内容属佛传故事外,其余八幅均为风俗画。画面中有楼阁、城池、园林等;人物有达官贵妇、侍侯仆役、文官武将、兵丁、乞丐……人物的服饰多样,达官贵人的穿戴,多像明朝的打扮;武士的马蹄窄袖上衣、顶带等衣着,是典型的清代服饰;其中部分妇女的穿着,与现代沧源、耿马一带的汉、傣妇女的着装相似。壁画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风土人情、礼仪制度、阶级关系、建筑艺术等方面的情况。

      从10幅壁画的内容来看,主要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册封土司的场面,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同时,也反映了当地的社会风俗和人物的情况,具有历史、宗教、民族、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广允佛寺是集建筑、雕刻、绘画等特色于一体,融汉族、白族、佤族和傣族的佛教文化于一身,在历史、地域、文化和宗教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1988年元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

      【班洪抗英纪念碑】

      震惊中外的“班洪事件”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班洪、班老地区佤族人民爱国抗英斗争的历史大事件,是祖国南疆边陲各族人民团结御侮,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光辉壮举。

      1885年,英帝国主义占领缅甸以后,便将侵略魔爪伸向我阿佤山区,妄图沟通和扩大其在华长江流域一带的利益。

      1900年,中英会勘滇缅界务时,英方蛮横无理地不承认班洪为中国领土的事实,将佤族人民自古以来繁衍生息的“葫芦王“地置于滇缅边界南段未定界范围。因为班洪部落丰富的矿藏资源,英国觊觎已久,垂涎三尺,因而中英会勘滇缅界务时,英方坚决不承认班洪为中国领土。英帝的侵略野心,激起了佤族人民的极大义愤,受到了佤族人民坚决的抵制和反抗,就在中英第一次会勘时,英方一支武装准备经葫芦王地的班弄、班老、班洪入勐角董傣族土司地,班洪王胡玉山就坚决不让过,还让秘书写了一封信拿了一包鸡蛋让人交给英军,英军头目司格德见到鸡蛋和信后,得意洋洋。

      谁知拆开信一看气得两眼都闭不下来。信上写着:“葫芦王地是中国的地方,你们不能来;如果敢来,我们就坚决打击!“看完信后,翻译又告诉他:“鸡蛋不是礼物,而是佤族叫客人滚蛋不准再来的信号“。司格德气得瞠目结舌,束手无策。后来,他只好带着官兵和勘界人员离开芒卡绕道孟定,同中方勘界委员刘万胜、陈灿等经耿马进入勐角董土司地扎营。

      1900年2月,因司格德部下列敦等3人骑马到勐董赶集抢走永和佤族的黄果,并开枪打死卖黄果的佤民一事,激起了赶集的佤、傣等各族边民的无比愤怒,群起反抗,有两个英兵被愤怒的群众砍死。“黄果事件“爆发后,司格德发疯地派武装向勐董、永和进攻,沿路烧、杀、抢掠,许多傣族、佤族寨子毁于大火之中。

      胡玉山得知“黄果事件“的消息后,立即派出武装守住勐角与班洪之间的翁丁大山。同时又派出官员联合永和、绍兴、绍帕等部落共同抗击英军。最后英军被迫逃回缅甸,不敢再犯。

      由于1900年“黄果事件“的失败,英国殖民者认识到佤族人民的厉害,无法用武力征服葫芦王的边民;然而他们又不甘心放弃对葫芦王地这块盛产银矿的宝地的侵吞。旋即传教搞文化侵略,但英国殖民者派遣的“传教士“被胡玉山抵制于葫芦王地之外,侵入葫芦王地征服佤族人的阴谋始终未遂。他们清楚地知道了这个葫芦王──胡玉山比坐山的老虎还厉害,不搞掉他,休想侵占葫芦王地的一寸土地,休想得到一块闪光的银矿。于是又绞尽脑汁施出了一个新的花招──收买软化胡玉山,可还是碰了一鼻子灰。最后他们培植亲英势力,派密探深入阿佤山腹地,测绘地形,勘探地质矿藏,窃运矿石标本,乃至派出军队,枪杀我佤胞,烧毁我边民村寨;继之,即明火执仗地肢解、强占我国边疆,掠夺我丰富的矿藏资源。

      1933年,英帝侵略者作了武装侵占班老、班洪的充分准备,并以武力恐吓和金钱收买兼用的手段买通了邻近部落的少数败类,背着班洪、班老两个部落首领,与英工程师伍波兰、测量员巴尔阔签订密约,开办班洪、班老受清光绪朝廷旨令共辖的茂隆银厂。 是年10月,英帝出兵500余人向阿佤山北部侵犯,占领了茂隆厂炉房等地,随即用其所收买的芒相属官等人“送礼“,扬言不受“礼“就要见诸武力,以战逼降,企图掠夺更多的资源和捞取政治外交上的主动权。班洪、班老爱国上层,不受欺骗,不畏强权,义正严辞地声明“佤族汉族是一家,九老九代不丢伴。为保中国领土和矿藏,宁死也不投降!”

      面对英帝侵略,班洪王胡玉山毅然召集各部落王紧急会议,共商爱国抗英大计。各部落王剽牛盟誓,就在1934年2月初的一天黎明,班洪王府大青树下广场打扫一新,一面鲜红的大旗迎风飘扬。各部落佤族男女从四面八方汇集广场,数百名武士荷枪挂刀或持弩标站在前列,昂头挺胸,等待着剽牛盟誓时刻的到来。从勐角董、耿马、岩帅、澜沧等地请来的其他民族的代表也站在人海之中。

      几声木鼓响后,4个佤族大汉牵着4条肥壮的大黄牯牛步入广场中央,4个手持标枪的大汉跟在其后。魔巴念完经咒后,剽牛开始,闪亮的标枪头猛力向牛刺去。牛鼓着乌黑的晴珠蹦跳,牵牛大汉拼力拉住。大牯牛跳了一阵,血洒遍地,精疲力尽,倒地而死。 四周的人高兴地狂喊 “勐!勐!”(佤语,汉意为“好!好!”),刹时,芒锣、木鼓、象脚鼓齐鸣,震天动地,一片沸腾。胡玉山看着刚才剽死的牛倒向里面,更使他充满胜利的信心。因为按照佤族习俗,被剽的牛倒向里面就预示着战争必胜,大吉大利。他作为17部落的盟主对战争的胜败肩负着最大的责任。他满意地点头下令剥牛。剽牛手一拥而上,刀光闪闪,4条大牯牛一刹时就被支解剥光。按照佤族盟誓习俗,把牛头和牛腿分成17份给17王,牛肉款待客人和部落成员。

      剽牛结束,胡玉山请16王到议事厅议事。议事开始,胡玉山叫长子胡忠汉拿出一个大银碗放在竹桌上;叫次子胡忠华抱出一坛佤族酒。胡忠华斟酒,胡忠汉双手捧酒碗给其父胡玉山。胡玉山接银碗后先喝一口,然后递给班老王困鄂,依次递给其他各王轮番痛饮。直到煮熟的牛肠分成17截端送来吃之时,方才停止传酒。最后17部落王决定联合一致出兵三路,内惩民族败类,对外驱逐英帝侵略军,胜利饮马滚弄江。第一路,由岳相、布训、波崩率250人攻永邦小麻哈。第二路由胡忠汉、胡忠才、刘国用率700多人攻丫口英军据点。第三路由胡玉堂、保卫国、昆尼率领300多人攻芒相岳康,胡玉山坐镇班洪指挥,建立营盘扎寨,1934年2月8日,爱国抗英的“班洪事件“发生了。

      战斗中,佤族武装只使用大刀、长矛、弓弩、火镰枪、铜炮枪、火药土炮等原始武器,而英军则使用自动步枪、轻机枪、大炮、无线电台等先进武器装备。相比之下,英军占有明显优势,但佤族人民没有被敌人的武力所吓倒,他们采用灵活多样的办法打击敌人。开始,英方出动了2000余名洋枪洋炮装备的武装压住了佤族武装的火力,双方在南依河畔激战3天3夜,互有伤亡,不分胜负。第四天,胡忠汉武装打下了丫口据点,英军逃窜,旗开得胜。但胡玉堂、保卫国两路军中了英方的调虎离山计。

      因为英军佯称:“我们在河边打不过你们,明天从新寨方向打下来。”缺乏战斗经验的阿佤人民不知是敌人的阴谋诡计,上当受骗,将多数兵力调到新寨方向,河边只留下少数人防守。2月12日,英军乘虚而入,用燃烧弹和机枪猛轰猛扫,把班老寨烧成一片火海。佤族武装只得撤退到龙头山、岗勐等地原始森林中休整,等待援军再作反攻。

      班老失守,告急的人不断地从前线到班洪王府向胡玉山求援。胡玉山一面竭尽全力支援前线,组织加强防守,安抚百姓;一面按佤族习俗派人带着蜡烛、谷花到孟定、镇康、耿马、勐角董、岩帅、双江、澜沧、景谷、普洱等四方告急求援,争取各地祖国同胞和龙云省主席的支持。

      班洪、班老人民爱国抗英斗争,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声援,全国各大城市,海外华侨,留学生,以结社、游行、发表文告向国民党政府请愿等形式,声讨英帝侵略行径,南疆各地人民派出代表到班洪、班老进行慰问,鼓舞了佤族同胞的斗志。是年5月,李希哲等人召唤景谷、双江、澜沧、岩帅、勐角董等地自发声援班洪、班老抗英斗争的群众1000余人,组成“西南边防民众义勇军“,驰援前线,与佤族武装并肩战斗,奋勇作战,仅10天激战,就把侵略者赶出了丫口、炉房、南大等地。在我乘胜追击、英军节节败退的时候,国民党当局由于“九一八“事变发生不久,惧怕外交孤立,屈从于英方“不要扩大事态“的要求,勒令“义勇军“于9月11日全部撤离阿佤山,使英帝侵略者一手炮制的滇缅未定界悬案更加复杂化。

      撤离之前李希哲对省府委员说:“我们全体官兵为了国家不被外人欺负,而离乡背井,忍饥挨饿,置生死于度外,到此地抗击侵略,今遭小人陷害,以致政府怀疑,令人寒心。但所来义勇军,都是农家子弟,各有父母妻室,父老放心把他们交给我带来,应该让他们安全回家务农团聚。我们并没有什么奢望,可以立即撤退“。说完挥泪不止。在场官佐,痛哭失声。周围士兵看到,也放声大哭,顿时哭声大震,十分凄惨。

      中央政府以李希哲擅自组织武装,下令云南通缉治罪。云南省政府表面例行公事,实则也不管他,他避过了通缉风头,两年后才回到景谷。班洪抗英战斗共持续了4个月,有44位佤族英雄儿女,为保卫祖国边疆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后来,班洪、班老人民坚决斗争和全国社会舆论支持,国民党当局才同英帝于1935年至1937年进行第二次滇缅南段边界会勘。在大量历史事实面前,英帝终于承认班洪地区是中国领土。1960年中缅两国友好顺利地解决了久悬不决的中缅边界问题,班老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987年4月,班洪抗英纪念碑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在还被列为云南省国防教育基地。如今,我们佤山人民继承和发扬了先辈们自强不息,英勇奋斗的精神,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地领导及全国各界友好人士的大力支持帮助下,佤山的明天一定会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景区分布

      编辑

      沧源县沧源县

      (1)崖画谷景区:该区位于勐省经勐来、县城至永和口岸国门长78公里的大峡谷内。面积为64.36平方公里。主要景观有绚丽多姿的岩溶景观、神奇迷人的崖画、千姿百态的古榕、挺拔秀丽的董棕林。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众多的历史纪念地,以及优美如画的亚热带自然风光。

      (2)南滚河景区:位于县城西部,主要景观有神奇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晨雾、富有典型佤族风情的古老山寨、班洪抗英遗址碑、热带雨林原始植被、野生动物、珍稀植物、富有南国风光特色的热带果林。

      (3)拉勐河景区:位于岩帅镇境内,主要景观有丰富多彩的植物花卉和险峻陡立的峡谷断崖画及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

      (4)班列景区:位于勐来乡境内,主要景观有苍翠茂密的热带雨林、跌荡悬泻的溪流飞瀑,风光旖旎的高山湖泊,是消夏避暑的理想之地。

      (5)沧源崖画:分布于沧源县的勐来乡、糯良乡、勐省镇区域内,1965年至2000年陆续被发现,目前共发现了15个点,崖画分布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拔在1000米——2000米之间。15个点共有面积约400多平方米,共有图形1100多个,画面内容多为狩猎、舞蹈、战争、采集、建筑和村落等。画面布局多采用图解、示意的形式处理空间。图形描绘均作剪影式。画面内容反映了一定的宗教观念,作画的意图和功能具有明显的记事性质。画为暗红色,以赤铁矿粉拌动物的血,用手指或羽毛绘成,据测定。距今约3000多年,1983年1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广允缅寺:位于沧源县城勐董大街北侧,又称“学堂缅寺”,始建于清代,为小乘佛教建筑。距今约170多年,是汉、傣、白建筑工艺和绘画工艺有机结合的独特建筑物。与西双版纳的曼飞龙塔,景真八角亭同被专家们称为南传佛教三大建筑,寺院占地面积219平方米,主殿为穿斗式木架结构,殿堂门窗作透雕装饰,梁坊门柱遍布”金水”图案,技艺精湛,是傣族的传统工艺。殿堂外墙壁及藻井绘有反映佛教教义和社会风俗的人物画。1982年被省文物普查队发现,1988年被批准为省级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沧源木鼓:沧源木鼓存于县文管所内,全县仅存此一枚,已有百年历史。解放前,佤族人视为“通天神器”,并由木鼓而产生了一系列祭祀、舞蹈和传统,鼓身呈舟状,由坚硬的红毛树干雕凿而成,鼓长2.62米,直径0.59米,两端稍细,鼓身有一长2.1米,宽5厘米的音孔腔,内中分两半凿空,分别称公母音腔,公音沉,母音清脆。面对饱经沧桑的木鼓,使人想起先民们围着木鼓跳舞祭祀、祈求平安幸福的场景。

      (8)勐董水库景区:勐董水库位于沧源佤族自治县城南,是一座集灌溉、防洪、发电和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中型水库。水库于是1997年9月开工建设,2002年3月28日正式封顶,6月20日完成全部外业工作,投资总概算为11580万元。水库景区占地面积为262亩,分为三个景点和一条中心大道。第一景点以娱乐、健身为主,设有打歌场、篮球场、网球场、培训中心、游泳池、垂钓池等各种娱乐、健身设施,是活动的中心。第二景区为葫芦塘,内有佤族的原始民居和原始的生产生活劳动作坊,寓为阿佤人从葫芦里出来后,生活条件逐步发生的变化。第三景点是库门以内的开阔地,这里有传说中牛在洪水中救了佤族人民的塑像,有象征阿佤人过上幸福生活的孔雀开屏等。中心大道从库门起,过三个景点,登327级台阶直达拦河坝顶,整个景区布局合理,花园里遍植佤山独有的乔木灌木,奇花异草。

      历史传承

      编辑

      沧源县沧源县

      佤族在中国境内是云南省独有的一种民族,其分布在云南南部和西南部的临沧、思茅、版纳、德宏、保山五个地州,总人口近37万人。而在世界上,几乎东南亚各国都有佤族居住,据不完全统计,总人口达350万余人。中国的云南只属佤族居住地北部的边缘地带,总人口仅占世界佤族的十分之一。

      由于历史、文化、地域等原因,佤族自称和他称多种多样。“佤族”这一个名称,是国务院根据境内大部分人民的意愿于1962年才定下来的。所以只有境内和周边地区才这样自称。据初步考证和根据佤族创世史诗《司岗里》所述,佤族一直是世居在云南境内的一个民族,后因地理条件和民族群体相对弱小而不断南迁。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苏联考古学家斯·伊·布鲁克(《印度支那半岛各国的民族成分和人口分布》,载《民族问题译丛》,一九五六年第四期。)对中印半岛上的考古发掘资料进行研究后认为:“在公元前二千年代末,有大批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孟高棉的部落,南迁入中印半岛,有一部分仍然继续留在云南的南部和西南部。”这一说法和《司岗里》史诗的说法是一致的。

      根据《司岗里》史诗所述,佤族一直是一个不断自北向南缓缓迁移的民族,后他们迁到怒江和澜沧江之间山高坡陡峡谷深的地带,借助那一带的天然屏障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气候优势,他们相对把自己封闭了起来,从而有了相对完整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大批人马仍不断南迁,故有一部分人仍留在了中国境内。

      民间传说

      编辑

      沧源县沧源县

      佤族的创世史诗《司岗里》是佤文化的灵魂,创世史诗里说,宇宙之初什么都并不存在,后来轻的上浮、重的下沉,下沉的物质一开始只有鹅卵石这么大,那就是地球的诞生。地球越聚越大,不知过了多少年才长到今天这么大。地球诞生以后它有了自己的神灵,他就是天神,天神因为孤单他哭了起来,他的眼泪落到地球上形成了雨。有了雨地球上就有了水,水和土在一起又孕育出一个神灵,她就是地神。天神和地神在一起以后又生下了日月星辰,从而诞生了宇宙。

      宇宙诞生以后,天神创造了除了人以外的世间万物,地神就用泥土和水创造了第一批人类。第一批人类只吃泥土,而是有生没有死,还一天生两到三个孩子,所以对地球破坏极大。天神见了就派燕子把火带到地球上把第一批人类消灭了。地神把人种藏进了山洞里,第二批人类从山洞里出来以后天神给了他们血肉之躯,但还是有生没有死,不久人类又挤满了地球,所以天神就用水来消灭第二批人类,并让有生有死的第三批人类从葫芦里再生。这正是佤族人民一直挂在口头上的“司季然、司岗里”。

      人类从葫芦里再生以后,佤族的始祖艾佤一直领着他的族人在门高西爷住下来。据说住了四千年,由于人口太多,他们就分成两路,一路跟着马鬃蛇向西走,一路跟着癞蛤蟆向南走。跟着 马鬃蛇走的叫“巴格卫”,据说他们进了印度。跟着癞蛤蟆走的叫“巴绕克”,他们就是现在的巴绕克人-佤族。将近一万年的时候,跟着癞蛤蟆走的巴绕克人来到了今昆明滇池一带,他们在昆明滇池(门些诺些)一带居住了将近九百年。后来他们因为美人计将昆明和滇池输给了尼文人(现属何民族无从考证)。

      离开昆明滇池的时候他们又分成两路,一路向西来到洱海一带;一路向南来到普耳一带,后来他们一直向南来到了今柬普寨,留在后方境内的就是现在的德昂族和布朗族。来到洱海一带的那一支在那里遇到了天神的使者达巴召,达巴召在那里才开始教人们盖房子,人们才开始从山洞和树上出来住在房子里。在洱海一带住了五百年,由于瘟疫到来人们才离开洱海到腾冲,并在腾冲住了一段时间。离开腾冲的时候巴绕克人又分成两组,一组南下经潞西到缅甸腊戌,一组继续留在了腾冲。

      中国史书上更多记载的关于佤族的历史主要是留在腾冲的这一组人马。在腊戌住了几百年。三千五百年前离开腊戌的时候巴绕克人又分成三组;一组向东跟着猎物走了,他们很早进到了沧源一带,据说这是这一支人马的先头人创作了崖画。一组继续留在腊戌一带。而大队人马继续南下于3200年前到达了佤城(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

      在佤城居住了三百年,后来巴绕克人因为被骗迁到门肯(缅甸景栋)和周围的山区,五百年后争夺佤城,因为再次被骗他们甚至连门肯都输了,大队人马才开始上到山上去。佤族很早就会种水稻,上到山上的后人们上了山,可水稻不愿意上山,所以在一千七百年以前有人卖给巴绕克人谷种的时候,要他们先砍人头祭谷魂谷子才会长出来,就这样佤族才有砍人头祭谷魂的习俗。

      离开门肯大部人马来到公明山一带,后来因为砍人头祭谷魂人们四处分散,主要人马东进和北上,分别来到了西盟和沧源一带。三百年前,缅甸佤邦绍帕区的梅劳村生下一个人叫赛玛,赛玛走了很多地方,他主张用牛头代替人头,所以沧源大部分没有砍人头祭谷魂已经有三百多年了。后来达赛玛在沧源县的勐卡镇的海牙村死去,终年五十余岁,他的死对佤族不能不说是一种损失,因为他没有机会走到更多的地方,其它地方,直到新中国建国以后才破除砍人头祭谷的习俗,而缅甸一直到七十年代,在缅甸共产国际领导下才破除这一陈规陋习。

      《司岗里》史诗是一部非常优秀的长篇儿童文学作品,里面有佤族的创世说,接着是历史传说,并渗杂着趣味横生的童话和寓言故事。有英雄人物故事,也有忠贞的爱情故事,令人读了爱不释手。根据传说,现在境内的佤族早就在五六千年以前迁到了怒江和澜沧江之间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当中,这一带山高坡陡峡谷深,属横断山区,加上有怒江和澜沧江两条河作为屏障,所以外来文化很难于渗透,加上这个民族一直相对弱小,他们就一直借助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把自己封闭起来,并拒绝和外界接触。对于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而言,佤民族这么做自然是一种不幸和悲剧,但是他们最终还是保存了自己,否则很可能很早就被同化和取代了。现在我们研究佤文化,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个民族在与外界隔绝的情况下,他们自己也创造了自己比较独特的文化现象,且历史传承比较淳朴直接,积淀也相当深厚。

      首先,我们可以说佤族是世界上把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得和保存得相对最完整的一个民族。纵观世界各民族,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不是在与其它民族的交往中发展进步的。在交往的过程当中,也必然有文化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虽然这些民族一直都有着自己的文化现象,但它多少吸收了其它民族文化的营养来丰富自己,促进自身的发展和丰富。而佤族因为弱小,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所以几乎与世隔绝,更多的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文化历史传承也就相对是直接的,淳朴的。就说现在,佤族对宇宙、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仍然还相对原始古朴,这些认识仍然还属于人类文化的幼年时期的认识,所以有人说研究佤文化是我们研究古人类文化的活的标本。

      其次,一个封闭的,不与外界接触的民族,在简单的环境当中和有限的物质条件下,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必然要走一条适合于他们千百万年下来仍然能生存和发展之路。佤族在这样条件下,他们选择了依靠“精神生活”,以精神为支撑,所以佤族是一个精神生活比较丰富的一个民族。他们节日之多居全国56种民族之首。而节日又是依靠歌舞来支撑的,所以佤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一个民族,故有人说佤族的孩子只要会走路就会跳舞,只要会说话就会唱歌。在佤族村寨里,随时都可以听到看到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

      总之,佤文化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有着独特的底韵,积淀比较深厚。就其歌词而言,它完全不亚于唐诗宋词。就《司岗里》传说而言,有很多地方与当前的考古学成果是相吻合的,是我们今后研究历史的一本宝典。就其人而言,只要有一定的物质作为基础条件,他们同样可以生活得美满充实,幸福安康。知足者常乐,常乐宜于人的健康,所以佤族也是一个比较长寿的一个民族。

      婚恋习俗

      编辑

      沧源县沧源县

      佤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很少。一般同姓不婚。过去,认为姑表婚姻是最好的婚姻,舅父家有优先选择外甥女的权利。但这种近亲婚姻所带来的不幸,也早已被佤族人觉察到,有句俗语“盐酸树不开在马草上,外甥女不嫁回到舅父家,外甥女嫁回到舅父家命运不好”。佤族有转房习俗,大哥去世,小弟未婚,可以继娶嫂子为妻;大姐去世,小妹未婚,也可以再嫁姐夫,但要在两个自愿的前提下才能实现。青年男女择偶的主要条件是身强力壮、勤劳朴实、容貌相当,其次才是家庭经济条件。

      佤族婚姻要经过“串姑娘”互相认识了解、自由恋爱、订婚送酒,才能结婚。

      串姑娘 小伙子十六七岁就开始“串姑娘”。“串姑娘”一般是在晚上十点以后,姑娘有时独自在家睡觉,有时三五个睡在一处。小伙子串姑娘可以三五个一起去,也可以独个行动,老人、父母见有小伙子来串,不会干涉,并要回避。父母希望自家姑娘能找到称心如意的伴侣,并且能嫁到本村寨更好。有名俗语“好喝的茶汤不让泼出来,好姑娘不让嫁给别村人”。小伙子串姑娘可以在家里火塘边,也可以在野外。姑娘一般集中在寡妇家睡觉,小伙子去串姑娘时,一般弹三弦,去时琴调急切,意为姑娘开门,返回时琴调悠扬,表示留恋,姑娘若已睡觉,可以叫醒。

      对于来串的小伙子,不管姑娘是否中意都起来陪坐,否则会视为失礼。姑娘小伙坐在火塘边问长问短,说说笑笑,双方在攀谈中自然流露出爱慕之情。过去串姑娘时,姑娘要给小伙子梳头。梳头时,便是男女彼此窃窃私语,充分表达自己情意和递送爱情信物的时候。信物一般是烟盒、梳子、头巾、钱、手镯、戒指、银纽扣等。在串姑娘期间,不能发生两性关系。通过长时间交往接触,相互了解,认为对方是最称心的伴侣,才告之父母,准备订婚。在过去,佤族有脱包头的习惯,小伙子认为姑娘是最称心的伴侣,就将姑娘的包头脱下带回家交给父母,父母要杀鸡,将鸡血滴在包头上,然后占卦卜吉;若鸡卦预示吉利,就订婚;若是凶卦、父母要反对这门亲事。

      订婚 佤族叫“朵帕克”,分三次进行。第一次是媒人带上一斤酒,到姑娘家提亲,探听女方家对这门亲事的意见,这叫“串姑娘酒”。第二次是送小礼,五至七人带上一包茶叶、几包烟、一坛水酒、一串芭蕉到女方家。这次要召集女方家舅父、老人等商议这门婚事。按常理,即使女方同意,也要当着大家的面假装反对,说自家姑娘这样不行,那样不行,仅仅找些借口而已。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送礼,这次所带的彩礼比第二次多,除带烟、酒、茶、糖、芭蕉外,还带一只大公鸡、一箩大米到女方家。

      到女方家后,由男方舅父酹酒,将所带的彩礼交给女方家,女方家的亲戚朋友要到齐,并杀大公鸡煮烂饭招待宾客,最后由老人看卦确定结婚日子。订婚后,男女双方可以互相帮助劳动。订了婚的姑娘就不再参加“串姑娘”活动了,否则,会受到男方家的惩罚,甚至会被抛弃。

      结婚 订婚后男女两家各自做好准备,如酿制水酒,舂备大米、准备鸡、猪等,等待举办婚礼。过去,男方要付给女方家聘礼。姑娘的聘礼父母不全部占有,要分给亲戚。结婚那天,男女两家各有自己的迎送队伍,男方迎亲队伍由舅父杵长镖走在队伍前头领路,由新郎的叔叔挎长刀紧跟舅父,随后便是芦笙手,敲铓锣的和拿礼品的若干人;女方家的送亲队伍也是这样组成的。

      迎亲队伍到新娘家门口时,新娘家的“门官”早已紧紧把门关上,新郎及迎亲队伍无法进去,只好暂时站在门外。等舅父跟门官对话,付给门官开门钱后,方才将大门开启。“开门钱”一般是一个银币或者烟锅,朝门缝里塞进屋里。进屋后,由舅父清点所带的礼物,一一交给新娘的舅父,然后,新娘家摆出宴席款待迎亲队伍。在新娘家办完后,就把新娘迎到新郎家。到了新郎家,大门早已打开,婆婆公公出来迎接新人。进屋后,还是由舅父清点新娘的嫁妆,再摆出宴席款待来宾。到此,结婚仪事就告结束。过去,佤族新婚之夜,新郎新娘不同房,由陪娘或者新娘姐妹陪新娘同居,婚后三天内新娘不能回娘家。

      宗教祭礼

      编辑

      沧源县沧源县

      佤族的宗教祭礼活动很多,大的活动一般与节日联系在一起,而小的活动一般不定期、不定时、不定数,并多以家庭为主。过去,除了祭社供神外,还有全寨性的砍木鼓、猎祭人头、赕虎豹等。

      砍木鼓 木鼓是佤族的吉祥物。砍木鼓是全寨性的活动,主砍木鼓家要杀猪剽牛,煮饭供全寨人吃,因此能砍木鼓的一般是比较富有的人家。从砍木、拉木到木鼓凿成敲响将近个把月,村民要每家每户送大米、盐巴、水酒给主砍木鼓的人家作为礼物。选定那家主砍木鼓后,就选择吉日,选派几个有经验的壮汉去森林里选木料,选中了就回家敬告老人;第二次再去观察所选的树是否被雷击过,树干上是否有穴洞;第三次才由头人、老人、主砍木鼓的人家及几十个壮汉一起去砍木鼓。砍木鼓时要注意大树倾倒方向,一般倒向村寨方向最好。大树砍倒后,断成一截两米长的树段,将它放置在较平处。

      第二天,全寨所有健康的男子都去拉木鼓树,妇女有的煮饭送饭,有的还跟男人一起拉。拉木鼓树要直路,树上坐着一位善于辞令的男子,他在木鼓树上吆喝,大伙迎合高呼。拉木鼓通常是两天才拉到家,第一天拉到半路,让树在半路歇一晚上,在两头打上树桩,如果树将朝寨子的那棵树桩撵倒为最佳。木鼓树拉回寨子后,要请一位巧匠当师傅,七八个木匠动手雕凿,一般要10天左右才雕凿完工。凿完敲响了,全寨人要庆贺一番,主砍木鼓家要拿出一条经过挑选毛纯的黄牛,举行一次最隆重的“砍牛”仪式。砍牛前,先将备砍的黄牛拴在牛头桩上,砍牛人装扮成女性,上缠包头,下围裙子,祈祷完毕便长刀一挥,使劲把黄牛的后腿一刀砍断,牛倒下后随即将牛尾巴砍断,扔在主砍木鼓家的屋脊上,然后抢肉者一拥而上,刹时间一条活生生的黄牛便剩下斑斑血迹。主砍木鼓的人家忌食这牛肉。木鼓以红毛树、桦桃树为最好。

      猎祭人头 按照惯例,砍了木鼓后就要猎人头来祭,社神才使地方平安,保佑粮食丰收。猎人头是全寨性的活动,老人、头人杀鸡占卜后选择吉日,派几十个壮汉去猎取人头,猎获人头后要尽快返回寨子,走到离寨子不远外就鸣枪高呼,寨子里的头人得知获得人头后就敲锣击木鼓,敬告村民不要上山下河。然后由头人、老人带红包头、一碗米、一个鸡蛋到指定地点迎接人头。将红包头戴在人头上,把米粒、鸡蛋喂给那人头“吃”,然后祈祷,给人头敬酒,几个妇女一边哭泣一边给人头梳洗。

      人头砍到了,就要祭人头。主祭人家是经过头人选定的、能承担祭礼期间村民吃饭的富有人家。祭礼活动结束后,由主祭人家的壮年男子,在众人的吼叫声、铓锣声、木鼓声中把人头装进竹笼里,抬到放置人头的神林里。

      祭人头的最后一道仪式是洗涤砍人头的长刀。负责洗涤长刀的人家也是经过头人选定的。洗刀人家要备一条黄牛,届时剽牛款待村民,剽牛部位是右前腋部位,剽后若牛往左方倒,牛血喷向空中为最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猎祭人头陋习,已彻底革除。

      祭虎豹 虎、豹佤语通称“西外”。佤族认为虎豹是兽中之王,是天神的使者。猎获麂子马鹿不算有本事,打到虎豹才算是好猎手,是真正的英雄,打到虎豹才能唱猎歌。

      猎获虎豹后,猎人一面派人跑回寨子报告头人,并通知家里作一些准备,一面用自己的挎包罩虎头,意思是不让虎豹见到自己。然后将两棵野藤结成两只藤圈,一只套在虎的胸部、一只套在腰部,砍一棵长杆子穿过两只藤圈,抬走时使虎的四肢向下垂直,就像站着的活虎,猎人们前呼后拥,边走边唱,歌声、号声、枪声响彻山谷林海。回到寨门外,早有许多人在那里等候。要举行“砍虎”仪式,将虎匍卧在地上,老人手拿酒杯到老虎跟前蹲下来酹酒诵祝,祝酒完毕,两个男扮女装的老者,各执一把斧子杀气腾腾走到死虎面前,举起斧子猛劈虎头左右两边的地面,“阿哈!阿哈!”地一人劈三下。“砍虎”仪式完了,老人就给猎人们敬水酒洗尘,向他们祝贺。最后在激昂的猎歌声和牛角号声中,人们前呼后拥将死虎抬到猎手家,放在事先备好的木架上,两个老妇人边唱凄婉的猎歌边为死虎梳理全身的毛,村民们围着老虎跳一阵赕虎舞后,才认真细致地剥虎皮。

      虎皮从头到脚完整无损地剥下来,套在仿照老虎模样大小用竹篾编扎的“竹篾虎”上。虎皮套上去后作一些修饰就活像真虎一样。再将虎标本挂在木架上三天三夜。每家逐户要拿鸡蛋“喂虎”,对准虎口把生鸡蛋掷进虎口。

      赕虎活动的最后一项是“送虎魂”,佤语叫“比安西外”,“比安”即献祭,用虎豹祭社供神。负责“送虎魂”的一般是猎手的亲家。佤族认为“虎魂”能将家里的贫穷的疾病带走,换来健康和丰收。

      “送虎魂”这天,村民穿着新装,照例地唱歌跳赕虎舞,又吃又喝,举寨欢腾。两个老妇人边唱边为虎梳理,歌声深沉而凄凉,就像哭死人一样的悲哀。最后,两个壮汉将虎从木架上抬下来,再进寨走一圈,以示离别,家家户户照例拿出鸡蛋“喂虎”,有的还捧出大米往虎身上撒,有的举杯往虎身上浇酒,最后将虎抬出寨门,早已准备好的全寨所有的火药枪一齐鸣放,全寨男女老少,将“虎魂”护送到社神林,将虎挂在木架上,人们又一次围虎跳舞唱歌,气氛庄严而热烈。

      叫魂 佤族认为万物有灵魂,魂在物才在,魂亡物亦随之亡。人的灵魂是一种自在之物,可以附人体,也可以离开人体,人一旦跌倒、受伤、受惊,其灵魂会受惊游离人体。这样人就会生病体弱,这时往往要叫魂拴白线。叫魂时,隔壁邻舍亲朋好友也前来叫魂礼,一般是一碗米、一只鸡蛋,一两块钱和几根白线等。火塘边置一面簸箕,里面放有别人送来的“魂”,负责叫魂的老人坐在簸箕旁,手把酒杯,祝辞叫魂,然后杀鸡将血滴在备好的批杷枝叶和大米上面。

      鸡煮熟后捞出取舌头、骨头占卜看卦,从鸡卦上可以看出魂是否叫齐,然后将一根红白蓝色扭成的线绳拴在被叫魂人的手臂上,一般女性拴在左手臂,男性拴在右手臂,魂系好,大家才吃鸡肉烂饭、糯米饭。叫魂一般在晚上进行,吃了饭,碗筷留到第二天早上才洗,若当晚洗碗筷,会将叫来的魂冲走。

      “朵巴阿” “朵巴阿”是一种送腿子肉,认、拜祖先的礼仪。佤族认为“朵巴阿”是极为光彩的事,是维系亲属关系、联络感情、表达心意的一种重要方式。腿要送右前腿,连肉带骨整条送,同时加送一块直径一尺方圆的糯米粑粑。送腿子肉的规矩是按长幼之序。弟弟送给哥哥,哥哥送给伯父之小子,小子送给次子,次子送给长子;若父母还健在,儿子家的腿子肉要统统送给父母;若父母去世,就送给较亲近的亲戚;若确实找不到亲戚可送,可敬献给大树,亦表示敬祭祖宗。

      腿子肉一般是在逢年过节或家中办大事时送,凡家中宰杀的畜禽和猎物的腿子肉均可送,没有腿子肉的人家,可将糯米粑粑做成腿子形代替腿子肉敬献给祖宗。

      佤族服饰

      编辑

      沧源县沧源县

      佤族的服饰,各地差异很大。据说,佤族的纺织已有200年的历史。那时仅有麻布、木棉布做成的一块遮羞布或短裙。他们普遍穿上衣裙,是近一百多年的事。佤山边缘区(即沧源大部、耿马、双江、澜沧、孟连以及西双版纳的佤族)、镇康地区(即镇康、永德、景东等地的佤族)则更早一些。

      佤族的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以自制土布为衣裤的布料。如妇女下裙,多用黑、红、蓝、紫、黄或白的彩线,混纺成条纹花粗布,单幅围裹。不论男女老少,常年跣足。男子的衣着差别不大,常剃光头或留一束长发于脑后。成年男子多缠黑色包头,少数地区也有缠白色包头的。

      缠红色包头的多为大窝郎(掌管木鼓房的大头人,多为建寨人及其后代)或头人、魔巴(巫师)和猎人头“英雄”。上衣多为无领长袖、左衽布纽或银扣。裤子短而肥大,裤腰卷起来可以包东西。男子一般没有更多的妆饰,个别地方有戴项圈、右手戴手镯的。外出时,身挎背袋、长刀、火枪、弓弩、梭镖、腿缠裹腿,是一副古代壮汉勇士的形象。

      佤族老年妇女,多缠黑色包头,上衣与老年男子相似。耳上坠有圆筒形或圈状的银制耳环。有的却坠着粗短的木制耳塞,因耳环较重,天常日久,坠耳垂肩。脖上喜戴1-3个大小不等的银项圈、手戴银镯。裙子一般为黑色或彩色条纹裙,腿裹护腿布。中青年妇女的服饰较为复杂,各地差异较大。

      以头饰为例,有披长发,戴银发箍的;有披长发戴银泡帽的;也有用彩线缠发,盘绕头顶,缀饰毛线彩球的。服装款式也因地而异,有近似汉族的,也有近似傣族的。其中,最古老、最具佤族本色的佤山中心区(即西盟地区)的妇女服饰。

      这个地区的妇女,喜留长发披肩,头戴发箍,耳坠耳垂,上穿无领短小坎肩,腹部裸露在外,佩带有数个藤篾腰箍,胸前挂着数十串自制的天然果珠或料珠;手臂戴有银镯,下穿开口条纹花短裙,小腿常套很多个漆过的藤篾圈或裹一块护腿布。配搭得十分自然得体,它既适应了阿佤山炎热的亚热带气候,又充分地利用自然物,弥补过去佤山纺织品的奇缺。美丽大方,个性突出,称得上是服饰艺术的杰作。

      阿佤款式类型 阿佤款式主要以阿佤方言区西盟、澜沧为代表。男性剃头旋发(头顶留发一撮,也称魂发),缠包头或戴帽子。包头布一般2-3拃宽(40-60厘米),半排至一排长(100-160厘米),多数黑色,少数白色和红色。男儿一两岁穿耳,穿耳之后佩戴棉线,棉线陈旧断绝,多数则已,少数则以银环代之,至老。上衣为无领或圆领对襟布扣短袖披肩衣。

      下穿大摆裆肥宽短脚裤,多为黑色或蓝色,布条腰带。女性自小留长发,多数齐肩、少数在腰,头上套发箍,发箍分别为银制、铝制或藤蔑箍等。女性幼年开始穿耳,佩戴耳环、耳链等。颈上佩戴多样,有金制、银制、铝制项圈项链,有珍珠项圈项链,有动物骨胳相串的项圈项链,有竹、藤或金丝草编织的项圈项链等。

      女性上穿无领短衣或披肩无袖对襟短身衣、下摆齐脐,用小银泡或小银币作钮扣。手上佩戴镯子,多为银镯,其它还有铜镯、铝镯和竹藤、草手圈等。下身穿开口短幅裙,裙长不超过膝盖,或仅盖大腿一半。多为黑色、白色、蓝色、绿色或紫色少许。腰圈套若干个藤篾烤制的腰箍,小腿上也套若干圈,前者起腰带作用,后者起固定裹腿布作用。

      布饶款式类型 布饶款式类型以布饶方言区域的沧源东部、澜沧西部为代表。男性,儿童与老者多剃头留旋发,儿童戴帽,老者缠包头,青壮年多为蓄发理头,帽子多为黑色布、绸缎制成,圆形或锥形,锥形顶上着一束蓬松的穗缨须。包头均为黑色,长度一排到二排,绕法物异,绕出三个尖角形,有时在尖头上插上怪羽毛或花卉。男子幼年时多穿耳,但佩载耳饰者极少。上衣为黑色圆领,衣袖宽而长,右开大襟或无披肩对襟衣裳,布条纽扣。一般多穿内衣,颜色多为白色,也有其它颜色。下穿宽腰、大吊摆裆肥大长脚裤,黑色或蓝色,腰带多为布带。中老年人多扎小腿绑带,手上多佩戴手镯,多为银镯,其次为铜、铝镯,也有佩载手链者。

      女性自幼蓄长发,女童多戴圆帽和头巾裹,老妇裹包头,布尺比男性更长。少女与中年妇女多数将发梳缠绕于脑后,以发套或发卡箍之,也有编辫者。耳饰有银制、铜制或金制耳塞及耳环、耳链、耳花等。上衣为黑色无领,长宽袖,襟开于右,布条钮扣,布条腰带。前胸衣襟上镶嵌银泡、银币或珍珠等。下穿开口长幅花裙,多为黑色、红色两种颜色相杂,也有红、黑、白、蓝、绿、黄相杂者,杂色图案主要有条形和波形两种。成年妇女一般穿双裙,即里裙和外裙,里裙薄而短,外裙厚而长。

      傣款佤式类型 傣款佤式类型服饰是布饶方言区域的一部分,主要以沧源西部及永德、镇康两个区为代表。穿戴者多为信仰佛教区域或者与傣民族杂居和邻居的佤族。其款式接近于傣族的服饰,又还保留佤族自己一定的传统特点。男性自幼剃光头,戴帽子或扎包头。帽子多为黑色绸缎和棉布缝制的小圆帽。相当部分戴紫色、灰色的黑色圆形毛线套帽。不穿耳,不佩戴耳饰。

      上衣黑色之外,还有白色、蓝色、灰色、紫色等,圆领长袖,对襟,布条纽扣。下穿直筒大脚裤。女性自幼蓄发,长发梳理后缠绕于头顶,以艳色布条系之。近代多半用大毛巾当包头,多为白色。耳饰为金制或银制的简练而微小的耳链耳塞,颈上佩戴金、银项链而不戴项圈。上衣一般为黑色、蓝色、灰色圆领长袖右左大襟布条纽扣。下穿黑色、红色、蓝色或杂色长筒裙。腰系宽约三寸、长约二排的蓝色或红色、黄色绸带,用时约绕2-3圈,也有用细薄棉布作带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和国际国内商品的流通,佤族的服饰在材料、款式等方面也在逐渐地演变,沧源绝大多数群众的穿戴已逐步进入了现代化,开始穿流行服装。西服开始渗透到人民的生活中。

      礼节仪式

      编辑

      沧源县沧源县

      礼仪是礼节和仪式的简称。远古的时候,礼是敬神的意思,后来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而现在的礼仪指的是在平等条件下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礼仪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来说是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表现。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它是这个人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的具体表现。每个民族都有一整套相对完整的待人接物的方式,且又因地域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区别。从古到今,了解一个民族的礼仪一直被作为和这个民族交往的第一把钥匙。

      首先,根据《司岗里》史诗所述和现代的佤族礼仪,应该说佤族是一个信誉和谦让的民族。所以佤族的礼仪也是一个信誉而谦让的礼仪。至今,无需什么凭证,每个人都会为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而负责。究其根源,这是因为佤族的神灵崇拜,万物有灵,神灵公正、善有善报、恶有恶应相关。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骗得了别人,却骗不了神灵和自己的良心,所以说佤族的礼仪应该是尊神尊人的礼仪。所以他们以信誉为大,以信誉为先。其次,尊重别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和谅解,谦让是对别人的尊重和宽容,所以说佤族是一个相当宽容的一个民族。第三,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团结互助的民族。有关史书记载,佤族在历史上就一直同舟共济,相互帮助,故“勇往直前、前赴后继、战无不胜”。所以说佤族的礼仪也就荣辱与共的一种神圣的礼仪。

      从具体的表现而言,不同的礼仪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表现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言行举止上,同时也表现为一些禁忌,其内涵是比较深奥的。区分开来,礼仪也存在服饰礼仪、饮食礼仪、茶礼仪、酒礼仪诸多方面。要真的了解佤族这个民族,最好还是深入到阿佤山区体验真实的生活才能真正品味到真实的佤文化。就说一般的礼俗也有很多很多。如:佤族认为人不能做坏事、亏心事,否则会遭到老天爷的惩处;赡养老人是一种义务又是一种光荣;客人到家要把鸡头敬给客人当中年纪最大或威望最高的人;赠送礼物,送单不送双,有尚未成全之意;有孤儿寡妇从门前走过千万不能“喂喂”地叫狗等等。这些都充分的体现出了一个民族的传统美德。

      传统节日

      编辑

      沧源县沧源县

      “便克”节 每年农历6月24日为节日,类似其他民族的火把节,但它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过节这天,家禽家畜、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要全部关好收齐,不能让其留在野外,别人借去的东西也要收回,家里人不准外出。除了派女孩到旱谷地里采摘小米穗或者几片叶子、瓜果之类外,全寨人谁也不准上山下地干活,不准出门串亲。因为小米比旱谷成熟得早,就先叫小米魂,生怕不干净的人先拿吃,年收成不好。小米穗、瓜果等拿到家后要杀鸡、蒸糯米饭,舂粑粑,由老人念祝语叫魂。这天早上忌讳客人进屋。

      当夜幕降临时,家家户户要点燃火把,竖在屋檐下,整个寨子亮如白昼,接着用干蒿子和香灰撒向室内外,驱逐蚊蝇。青年男女借撒香灰之机互相倾诉爱慕之情,老人们成群结队地巡回喝酒唱调对歌,年轻人集中在舞场上踢竹球,整个寨子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之中。在佤族节日中,便克是第一大节日,人们将它视为灭灾驱鬼,送旧迎新,预示家事平安,五谷丰登,六畜满园的隆重佳节,视为旧的灾难、饥饿、疾病的结束,新的吉祥、平安、快乐的开始。

      “斋”节 又称新米节,每年农历8月(佤历10月)间,当谷子刚熟时,头人便召集老人商定过节的日子。过节前一两天内,大家要修好驮运新谷的道路桥梁。过节那天,将小女孩打扮得漂漂亮亮,让她们在田地里摘谷穗,即拿“谷魂”。谷穗拿到家后,要杀鸡、滤水酒、蒸糯米饭、舂粑粑等,并将拿来的新谷剥几粒煮进鸡肉料饭里,这就是“尝新米”。过“斋”节时,大家都喜庆丰收。晚上,年轻人踏着皎洁的月光,在舞场上欢庆歌舞。1991年,经过各地佤族同胞的多方磋商,一致同意将新米节时间统一定在每年的农历8月14日。

      “卧”节 即春节。节日前几个月,家家户户都要备好肉食、柴禾、节日新装等,要维修房屋。临近节日,妇女割草准备马料,男子修水沟迎新水。腊月二十九日,村寨中的舞场上要栽一棵松树,装饰打歌场。

      腊月三十晚,每家都舂糯米粑粑、滤水酒,请德高望重的老人来家里酹酒祝词。大年初一清早,大家都起来放枪鸣炮,宣布新的一年到来了,这时妇女小孩也都起来抬起竹筒接新年吉祥的“新水”。大年初一是戒忌日,佤语叫“近”。这天全寨人不出寨门,外寨人也不宜入寨进屋,大家只能在家里安闲。大年初二清早照例响起隆隆的枪炮,告示大家今天的拜年日。佤族拜年通常逐家逐户拜一下,备有家宴的吃上一点,未备家宴的喝上两杯水酒就行了。佤族通常在初二这天开始打歌,下午四点左右老年人就到舞场开始打歌。当夜幕降临时年轻人就陆续走入打歌场,老年人也陆续退出舞场。舞场气氛热烈,人们把一年中的激情和快乐尽情释放出来,一直到半夜人们才渐渐散去。过年一般5—7天,打歌也要打3个晚上。过年期间,中老年人喜欢聚在一起唱“宗呷”(唱调),用歌来抒怀,年轻人则聚在舞场上打陀螺、到野外踏青娱乐。信仰佛教的班洪、班老佤族和傣族一样,过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信仰基督教的永和等地佤族除了过便克节、新米节外,还过圣诞节。

      荣誉记录  

      编辑

      2018年5月, “2018中国最美县域榜单”正式公布,沧源县上榜。

      2018年5月28日,沧源县被列为2017年云南省县域经济跨越发展进位县。

      词条标签:
      • 宮沢ちはる

        宮沢ちはる(Miyazawa Chiharu),出生于1996年05月11日。 三围: n/a,罩杯: n/a,日本女优。

        2023-09-19日本女优
      • 翔田千里

        翔田千里,一位比较有人气的熟女女优。在熟女大军中,她长的比较漂亮,虽然年近四十,但是看起来还是挺年轻可爱的。

        2023-01-07日本女优
      • 三宫椿

        三宫椿(三宮つばき)出生于1998年05月03日,出道于2020年07月,G罩杯的巨乳和短发的造型,get到很多人的萌点吧。

        2023-01-07日本女优
      • 北条麻妃

        北条麻妃,原名白石さゆり,以其高挑的身材以及贵族的气质称霸熟女界,1974年3月26日出生于日本石川县,AV女优。

        2024-08-18
      • 橘ひなた

        橘日向(橘 ひなた)1990年8月12日出生,是日本90后AV女优。 2009年11月出道,已经下马拍了多部步兵。

        2023-01-10
      • 武藤兰

        武藤兰,1980年9月4日b出生,初期曾使用过清水优香的艺名,后名武藤兰,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成濑心美

        成濑心美,1989年3月3日出生于日本新潟县,E罩杯,2008年12月以素人身份出道,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波多野结衣

        波多野结衣(はたの ゆい),女,1988年5月24日出生于日本京都府,著名日本女演员、AV女优。

        2023-01-07
      推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