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甸县 编辑
施甸县,为云南省保山市下辖县,位于云南省西部边陲,地处滇西南边陲,怒江东岸,下辖5个镇,8个乡,137个村民(居民)社区,截至2022年,全县总人口34.8万人,国土面积2009平方公里,地形属怒山尾翼山地峡谷区,地势大致北高南低,三面有江河环绕,两山夹一坝,属中亚热带为主体的低纬山地季风气候,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和矿产资源。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100.2亿元。
截至2020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229所,有卫生医疗机构179个。
夏、商、周至春秋,属哀牢部族居地。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裁分治县,属保山县。2000年12月30日,改属保山市。
旅游景点有杨善洲林场景区,石瓢温泉,布朗族跳会等。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建制沿革
3 行政区划
4 自然环境
5 自然资源
6 人口
7 政治
8 经济
9 文化
10 交通
11 社会
12 旅游
13 荣誉
基本信息
编辑中文名:施甸县
别名:Shidian County
国家/地区:中国 云南省 保山市
政府驻地:甸阳镇
邮政编码:678200
地理位置:云南省西部边陲
方言:西南官话-云南方言
人口:344418人(2015年)
面积:2009平方公里
行政区类别:县
下辖地区:5镇、8个乡
电话区号:0875
著名景点:滇西抗日江防遗迹群、惠通桥等
气候类型:低纬山地季风气候
车牌代码:云M
行政代码:530521
建制沿革
编辑在县境南部姚关乡蒜园村的小汉庄北侧万仞岗发现完整的智人头骨化石,称姚关人,据有关专家鉴定考证,距今约8000年左右。全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发现多处旧石器、新石器遗址,出土大量石器、陶片和兽骨化石,表明距今约3500~4000年左右,古人类活动频繁,各族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在姚关境内先后出土春秋战国至东汉时期的青铜器,展示2000多年前,境内的人民从事原始农业、牧业和狩猎的场景。
夏、商、周至春秋,属哀牢部族居地。西汉时期,属益州刺史所属哀牢国(今德宏、保山、临沧地区)。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不韦县,今施甸(另说今隆阳区),属益州郡。
施甸县
蜀汉时期,永昌郡领嶲唐、不韦、博南、哀牢、比苏5县。
西晋元康四年(294年),郡治南移不韦。元康末年(299年),再南移永寿(今耿马)。
东晋至南朝,云南和贵州合称宁州,县境隶宁州永昌郡。北朝(齐)时,名不建县,隶永昌郡。
隋代,云南设南宁州总管府,隶濮部。唐代南诏时,属永昌节度辖地,南诏灭亡后,隶大长和国,仍属永昌节度。五代十国时,属大理政权的永昌府辖地。
宋代大理国时,属永昌府辖地。
施甸县
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云南布政使司,沿袭元制,十七年(1384年)五月,更名施甸,设施甸长官司,改隶永昌府。二十年(1387年),设老窑寨百户。二十一年(1388年),设施甸巡检司。二十三年(1390年),属金齿军民司。永乐五年(1407年),设木瓜榔百户。嘉靖元年(1522年),属永昌府。万历十三年(1585年),筑镇姚城,设镇姚守御千户所。
清代顺治六年(1649年,南明永历三年),置平彝州,州署大石桥,实行改土归流。顺治十二年(1655年,南明永历九年)筑州城(今施甸街东河西),时州署从大石桥迁入施甸。始称“八乡地”。顺治十八年(1661年),裁撤,并入保山县。康熙五年(1666年),裁镇姚守御千户所。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设永昌府分防施甸巡政厅,隶永昌府。
施甸县地图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裁分治县,属保山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月5日,保山县人民政府成立,县境和平解放,施甸设4、5、6区,辖乡、镇、保。同年10月,改设区辖行政村。
1952年,改设区辖乡。
1953年5月,增设第3区(今太平、等子)和第7区(今酒房、旧城),共5个区,辖2镇94乡。
1958年,置施甸人民公社,辖43个管理区,1959年,设施甸片区,辖38个大队。
1961年,设5个区,辖22个二级公社,176个大队。
1962年12月1日,经国务院123次会议批准,设立施甸县,辖太平、由旺、施甸、姚关、酒房5个区,区下辖50个二级公社,43个三级公社。
1963年2月1日,中共施甸县委员会、施甸县人民委员会正式办公,隶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同年12月29日,改隶保山地区行政专员公署。
2000年12月30日,改属保山市。
行政区划
编辑截至2016年,施甸县辖5个镇,8个乡,137个村民(居民)社区;1627个村民小组。县政府驻甸阳镇。
类别 | 名称 | |||
---|---|---|---|---|
镇 | 甸阳镇 | 太平镇 | 由旺镇 | 仁和镇 |
姚关镇 | --- | --- | --- | |
乡 | 水长乡 | 老麦乡 | 何元乡 | 万兴乡 |
酒房乡 | 旧城乡 | 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 | 摆榔彝族布朗族乡 | |
资料来源: |
自然环境
编辑施甸县地处滇西南边陲,怒江东岸,地处东经98°54′—99°21′,北纬24°16′—25°00′之间,东至昌宁县枯柯河,西以怒江为界与龙陵县相望,南至勐波罗河与永德县相连,北与隆阳区毗邻。县城位于县境中部,县境东西最大横距4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79公里,总面积2009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施甸县坝区面积18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26%;山区面积151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5.51%;半山区面积30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23%。施甸坝面积为89.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46%。
施甸县境内地形属怒山尾翼山地峡谷区,地势大致北高南低,三面有江河环绕,两山夹一坝。高山,丘陵纵横交错,海拔高差较大。东北部四大山主峰大水河头山最高海拔2895.4米,西南部的三江口最低海拔560米。山脉主体为南北走向,靠怒江东岸的山脉分两股:一股从北向南延伸,由大箐山、弥勒喜山、老坎山、董家山头、五里凹山等组成;另一股从南部的亮头向北延伸,由木莲花山、大亮山、大尖山、象山等组成。
水文
施甸县
怒江,环绕县境西部深谷,流经境内约126公里,年过境水量为526.06亿立方米,未开发利用。
勐波罗河,上游是枯柯河,从老坝窝入境与永德镇康河汇合组成。境内流程12.2公里,经旧城峡谷至三江口注入怒江。
施甸河,古名银川河。发源于施甸坝南端的鹰窝山,由南向北纵贯施甸坝,至由旺天生桥转向西南到鱼脊梁山麓鱼坝,注入怒江,境内流程54.5公里,是施甸坝的主要排灌河道。
姚关河,发源于摆榔乡鸡茨凹的老黑龙一带,全长29.3公里,从北向南流至河尾关风桥转向东经帕旭,汇入湾甸河,年径流量1.13亿立方米。
太平河,发源于莽林村笔架山,自南向北流10公里出县境经保山市核桃乡杞木林村后注入怒江。
气候
施甸县属中亚热带为主体的低纬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6℃;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9.9℃,最热月(6月)平均气温21.8℃;活动积温5786℃。极端最高气温32℃(1968年6月30日),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2℃(1985年1月16日)。
施甸县全年无霜期273天,初霜日12月3日,终霜日3月4日。年平均雨量883.2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153.9天。雨量多集中在5—10月,降雨量777.8毫米,占全年雨量的88.1%。年平均相对温度76%。年日照时数2274.1小时。处于西风带气候,风向多为南风和西风,风力一般1.2米/秒(1级),1975年5月4日最大风速23米/秒(9级),局部山地达25米/秒(10级)。自然灾害主要是洪灾。其次是风灾、冰雹和霜冻。
自然资源
编辑2014年,施甸县河川径流总量7.9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4.8万千瓦,其中12.3万千瓦待开发利用。
矿产资源
杨善州林场
人口
编辑人口
截至2015年末,施甸县总人口344418人,其中:农业人口282150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81.92%;非农业人口62268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8.08%。其中:男性176057人,增加296人,女性168361人,增加25人,男性比例为51%,女性比例为49%。总户数109195户,平均每户家庭人口3.2人。人口出生率为13.32‰,死亡率7.3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93‰。户籍人口密度171人/平方公里。
民族
截至2015年末,施甸县有少数民族26个,少数民族人口28981人,占总人口的8.41%。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布朗族重要的聚居地,其他还有彝族、回族、傣族、白族、傈僳族、佤族等少数民族。
政治
编辑职务 | 姓名 |
---|---|
县长 | 李文广 |
常务副县长 | 陈礼华 |
副县长 | 蒋中彪、何阳、王征、师麦姜、段如助、张卉、詹绍波 |
资料来源:数据截至时间2017年4月 |
经济
编辑2015年,施甸县生产总值(GDP)完成50.1756亿,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2014年增长12.2%。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0:29:41,人均生产总值(GDP)达到16016元,同比2014年增长11.6%。
2016年,施甸县实现生产总值56亿元,同比2015年增长12%,三次产业结构为29︰28︰43。农村、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8705元和23973元,同比2015年分别增长11.5%和10%。2020年5月17日,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第一产业
施甸农业
2015年,施甸县粮食总产量160533吨,同比2014年减少1.2%,烤烟收购量26.65万担,茶叶产量1065.3吨,水果产量23142.6吨,蚕茧产量997吨,核桃产量3074.5吨,板栗产量647吨,食用菌产量1393.3吨。
施甸农业
2016年,施甸县实现农业总产值33亿,同比2015年增长7%。粮食产量16.7万吨;烟叶收购任务圆满完成,收购烟叶25.2万担;蔬菜产量8.9万吨;畜牧业产量8.3万吨,同比2015年增长14.7%。
第二产业
2015年,施甸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9030亿,同比2014年增长23.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9788亿元,增长15.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完成21.7824亿,同比2014年增16.1%。食糖产量22581.30吨,减少19.1%;发电量20590.84万千瓦时(不含电力公司),同比2014年增加93.4%;生产水泥1804411.07吨,同比2014年减少13.9%;自来水生产量324.63万立方米,增长9.5%;大理石板材273322平方米,同比2014年减少15.0%;生产商品混凝土408386.40立方米,同比2014年增长111.8%。
2015年,施甸县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6762亿,同比2014年增长17.1%。全县具有资质的建筑企业3户,年末从业人员1550人,完成总产值8.32474亿,同比2014年增长(现价)19.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6008平方米,竣工面积44164平方米,竣工产值0.8111亿。
2016年,施甸县实现工业总产值34亿,同比2015年增长15%。华兴园区道路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入园企业达11户,入驻企业规划总投资达20亿以上。完成现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2254亿,比2015年同期增长16.7%;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完成25.1710亿,比2015年同期增长15.6%;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2.45%,比2015年同期上升1.3个%。
第三产业
2015年,施甸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2.88158亿,同比2014年增长12.4%。餐饮收入2.54075亿,同比2014年增长16.9%;商品零售完成10.34083亿,同比2014年增长11.3%。
2015年,施甸县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66.2465亿,同比2014年增长29.8%,保险业全年保费收入0.612702亿,同比2014年增长19.1%,已决赔款金额0.172868亿,同比2014年增长5.3%。
2016年,施甸县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62万人次,同比2015年增长33%,实现旅游总收入6.9亿,同比2015年增长68%。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8.4277亿,比2015年增长33.5%,其中,个人存款50.1167亿,比2015年增长23.2%;各项贷款余额48.7278亿,比2015年增长27.7%。
2016年,施甸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43406亿,同比2015年增长12.1%。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1亿,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实现6.1亿,乡村消费品零售实现8.3亿,同比2015年增速分别实现11.0%,12.9%。
文化
编辑- 综述
布朗族是施甸古老的土著民族,古哀牢国土著民族“百濮”后裔,中国特少数民族之一。布朗族能歌善舞,有语言无文字,文化艺术主要靠父母或长辈口传身授,长辈在各种节日活动中向青少年传授天文、地理、历法、节气、种植以及文学艺术方面的知识。
- 布朗族跳会
布朗族跳会
- 羊皮会
羊皮会是太平镇民间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传统节日盛会,俗称二月十一,盛会的当天进行文艺表演活动。 参加表演的成员均为太平镇所辖的部分村寨,即太平街,克里平、董家湾、等7个自然村寨的民间艺人,羊皮会期间表演耍龙,舞狮、踩高翘等形式多样的节目。
特色饮食
- 河图大烧
河图大烧
- 施甸水豆豉
施甸水豆豉是施甸城乡人家尤其是山乡人家的“当家腌辣”,以大豆(黄豆或黑豆)蒸煮发酵后加入姜丝、辣椒面等香辣料腌渍而成。
施甸粉丝 | 下村豆粉 | 施甸骨蚱 | 大薄片 |
三滴水 | 黄花粑粑 | 荷花宴 | --- |
地方特产
- 太平元红
太平元红选用施甸太平戈家山山楂果,削皮去籽,采用特殊工艺除涩,用优质冬蜂蜜装罐密封,浸渍数日后制成,其滋味特别,有健胃消食、润肠益肺、提神醒脑、防暑降温之功效。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和钙,具有丰富的营养及药用价值。
- 碧毫茶叶
碧毫茶叶
- 姚关火腿
姚关火腿选用新鲜猪肉后退,用米酒、草果、盐巴等调味品,在冬季精制加工,反复重压10天后晒干而成。
施甸茶叶 | 施甸冰糖 | 施甸雕梅 | 施甸豆片 |
果松籽 | 五香豆酱 | 保山猪 | 紫胶 |
交通
编辑2015年,施甸县完成客运量1062万人,同比2014年增长28.0%,完成货运量768万吨,同比2014年增长29.1%。完成客运周转量88721万人公里,同比2014年增长30.3%,完成货物周转量98237万吨公里,同比2014年增长17.0%。
社会
编辑2016年,施甸县建成县城道路36公里,地下综合管廊7.7公里,“三馆”、白龙河景观轴、青牛白马文化广场、惠民公园等一批彰显城市特色的精品工程相继建成;城南农贸市场、县城二水厂相继投入使用;实施棚户区改造953户,兑现补偿资金4.7亿元。2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100个美丽宜居乡村试点建设有序推进。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8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达7.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5%。
教育
2015年,施甸县有各级各类学校223所,其中:普通中学18所,小学114所,职业中学1所,进修学校1所,幼儿园88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学校共办1411个班,有教职工3378人,专任教师3243人,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51903人,毕业生14934人,小学入学率99.79%,小学毕业升学率98%,初中入学率118.5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68.2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3.98%,高考上线率85.35%。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投入经费2898.39亿元,享受免杂费、教科书费的学生达到34877人,小学辍学率0.33%,初中辍学率1.52%。
2016年,施甸县县一中迁建、木老元中烟教育园区、职业高级中学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县实验中学、二小、二幼完成规划。
施甸县文化
施甸县
科技体育
2015年,施甸县全年印发技术资料22.67万份,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643期、培训20.13万人次。举办农函大20个专业、30个班,共有1100名学员,进一步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和科技意识。大力推广各项科技措施,推广杂交包谷良种22.52万亩,推广包谷育苗移栽2.01万亩;推广杂交稻1.89万亩,水稻良种率达98.7%,举办各种样板3.94万亩。
2015年,施甸县成立体协1个,举办运动会2次,参加人数800人。参加地级比赛6次,比赛获个人第一名10人次,比赛获个人第二名7人次,比赛获个人第三名6人次,团体获第一名1次。
医疗卫生
2015年,施甸县有卫生医疗机构31个,其中:县级医院2个,乡镇卫生院13个,其他医院3个,门诊部11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351张,每万人拥有床位数40张。卫生技术人员920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7人。有137个村级卫生所,443名村级卫生技术人员。全县广泛开展“禁毒防艾”工作,加强卫生防疫,使人民健康状况不断得到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普及面不断提高,参合人数达300152人,参合率为99.8%,补偿967396人次,补偿医药总费用21867.6亿元,补偿基金13485.59万元,年度基金使用率95.59%。
2016年,施甸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顺利开工,县中医医院迁建项目完成规划,每千人拥有病床数预计达3.9张,新农合参合率达99.8%。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社会保障
施甸县
2015年,施甸县年末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211635人,其中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430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3205人。收缴养老保险基金总额13204万元。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237个,城镇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9419人,收缴失业保险金754.37万元。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统筹的人数15000人。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基金当年支出额分别为11059万元、217.98万元、2920.97万元。城镇失业、医疗、养老保险综合覆盖率99.3%。
2015年,施甸县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69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1%。开发就业岗位3699个,其中公益性岗位576个。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723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445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2050人次,其中向市外有序输出劳务人员2765人次。
2016年,施甸县开发就业岗位3900个,转移农村劳动力8.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开工建设并配租保障性住房1020套。
旅游
编辑- 抗日江防遗迹群
滇西抗战胜利后,在施甸境内怒江东岸沿江渡口、要道及险要位置,留下了碉堡、掩体、阵地、战壕等大量遗迹,主要有大山头炮兵阵地、孩婆山战场遗迹等17个单位,具体分布在太平、何元、姚关、酒房4个乡镇,各单体文物和环境保存好,是滇西抗战主要军事防御设施。
经云南省人民政府〔2012〕4号文件批准,公布为第7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平洞位于施甸县姚关镇乌龟山南麓,距县城20公里处。姚关是首战之地,万历十三年(1585年)春邓子龙驻姚关开凿清平洞,寓滇西战乱平息,各族人民安居乐业之意,名为“清平”。1983年1月,清平洞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缅酋莽应里勾结叛逆,岳凤发动内侵,滇西告急。明神宗准云南巡抚请诏移邓子龙为永昌参将率军三千星夜驰援云南。同年5月,邓子龙将率军到达永昌(今保山),六月初三移师姚关,在姚关境内各重要通道设立防御关卡,共五个,分别是大关、小关、里骚关、芭蕉关、茨竹关,称五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