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娲祭典 编辑
女娲祭典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女娲文化发源于渭河流域,延黄河流域传播向全国。传说农历三月十八日是女娲的生日,因此,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十八日,来自晋、冀、鲁、豫四省的人们都要前来朝拜女娲,由此形成影响深远的娲皇宫庙会。祭拜活动以颂扬人类始祖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断鳌足、立四极、治洪水、通婚姻、作笙簧等功德为主,主要内容包括民祭、公祭、朝拜等。庙会时期是女娲信仰习俗集中展现的时候,主要有拴娃娃、开锁等生育习俗;问病求医、求平安等求吉避凶习俗;坐夜、撒米面等敬奉女娲习俗;及与女娲有关的岁时节庆、婚姻习俗等。
2006年5月20日,女娲祭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节日起源
3 传承保护
4 历史源流
5 民间习俗
6 传承价值
7 女娲文化
8 各地习俗
基本信息
编辑中文名称:女娲祭典
节日时间:农历三月初一至十八日
流行地区:中原地区,福建,广东
节日活动:拴娃娃、开锁等
设定地点:河北省涉县
申报地区:河北省涉县
遗产编号:Ⅸ—38
英文名:Nvwa Worship
节日类型:宗教祭祀
节日起源:庆祝女娲生日
节日意义: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
设定时间:农历三月初一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节日起源
编辑女娲补天
"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则神话,流传极广,家喻户晓。女娲在神话传说里是一个蛇身人首的女神。《补本纪o三皇本纪》云:"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牺立,号日希女"。《说文》十二说:"女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女娲,亦称娲皇、女皇、阴帝、神媒,风姓,与伏羲同母,史书记载女娲的主要事迹有补天立极、抟土造人、化生孕育人类、制笙簧,帮助伏羲氏正姓氏、通媒妁,是华夏古代人类和古代文明的伟大缔造者。又被称为人类的始祖--"女娲娘娘"。
相传女娲生于成纪,据《辞海》等权威著作记载,古成纪即今天的秦安陇城镇一带。陇城是关陇重镇,此地有用"风"命名的风沟、风台、风茔等地名,镇内有娲皇、凤尾、龙泉等古老的村名。传说,女娲生于风沟,长于风台,葬于风茔,这些地方均在陇城镇东侧附近。在风沟的半崖上,有一个很深的女娲洞,洞道一缩一放呈葫芦状,传说女娲在此洞中诞生,或说女娲曾在此洞中生活过,亦有说女娲在此洞中修行过。陇城镇还有一眼泉水,世称"龙泉",建有一处"龙泉井",此井神秘之处在于一年四季无论天气阴雨或干旱,其水位一直保持不变,从不枯竭,传说当年女娲就是汲此泉水,抟士造人。
相传,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因争权夺利而发生战争,战败的共工无处撒气,一头把支撑天地的大柱子--不周山给撞倒了。于是乎,天哗啦啦塌了一个大洞,大地上洪水泛滥,到处是熊熊的大火,人类饱受苦难。善良的女娲神,看着她的子民们在洪水和大火中四处逃生,心里十分难过,只好辛辛苦苦去补天。
传承保护
编辑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涉县文化馆获得“女娲祭典”保护单位资格。
历史源流
编辑涉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城西10公里的古中皇山上建有娲皇宫,占地面积550亩,主要建筑有朝元宫、停骖宫、广生宫和娲皇宫等,分为山上和山下两组,中间以十八盘山道相连。
女娲是华夏人类的始祖。6500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娲皇宫附近的清漳河沿岸就有华夏先民繁衍生息,后迁到山上抗洪治水,设坛祭祀,繁衍人类。后人在此修建庙宇,现有建筑为明清时期重修,道教和佛教建筑并存,成为女娲文化的物质依托。
以庙会的历史沿革为主,代表了涉县女娲文化的历史渊源。传说农历三月十八日是女娲的生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三月十八日,来自四面八方的民众来此朝拜女娲,迄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清嘉庆《涉县志》记载:“季春之月,相率祈禳于此(娲皇宫)。各得其所愿欲。自是,西而秦晋,东而青兖,南而豫梁,北而燕冀,不远数千里扶老挈幼,享献惟谨,金鼓欢呼之声震动山谷,迄今千有余年”。期间,经历了兴衰更迭的曲折发展期。从北齐建成庙后就有了小规模的庙会,以后历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庙会规模逐年扩大,久传不衰,至清朝达到极盛时期。
涉县女娲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娲皇宫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迄今已有1450多年的历史。主要包括民间祭祀、祈禳还愿、进香朝拜、神话传说、人生礼俗、岁时节庆等。 《楚辞·天问》 、 《礼记》 、 《史记》 、 《山海经·大荒西经》 、 《淮南子·览冥训》 、清朝嘉庆《涉县志》等史料都有关于女娲的记载。涉县临清漳河下游之北岸,古为沙侯国,汉始置沙县,后汉因两岸人民徒步涉漳水,改名涉县。至魏到北齐时均为临水县,隶属相州魏郡,娲皇宫即在涉县城西北10公里唐王峧沟的凤凰山上。西汉时称古中皇山,相传,女娲就是在这里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汉代《淮南子》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立,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淮南子·览冥训》又载:“天地初开,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供,乃抛绳横泥中,举以为人。”
建国后,民间朝拜延续不断,“文革”期间,娲皇宫庙会被当作封建迷信而禁锢,致使千年古刹销声隐迹,无人问津,横遭冷落寂寞,娲皇古建、石刻也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女娲文化的很多内容和形式也濒临失传。
1978年改革开放后,娲皇宫庙会开始复苏,逐渐恢复了往日盛况,民间祭祀规模浩大,八方香客云集于此,祭祀形式丰富多彩,女娲文化又得以延续,并得到有力保护。县委、县政府对文物古建十分重视,每年拨专款对娲皇古建进行抢救性修复,1996年11月20日,娲皇宫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明清时期已有公祭,清嘉庆《涉县志》载:“我朝顺治、康熙、雍正间历经修理,每年以三月十八为神诞日,有司致祭,自月初一讫二十启庙门,远近士女坌集”。但形式、内容都已失传。2003年9月、2004年9月,在政府主导下举行了两次大型的公祭女娲大典,恢复了政府公祭。
以上措施对丰厚凝重、博大精深的女娲文化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传承、弘扬作用。
民间习俗
编辑传统三月庙会
1、集中民间祭祀
相传农历三月十八日为女娲生日。从农历三月初一开始,到三月十八日,为娲皇宫庙会。庙会期间,中国民间祭祀以摆社为主要形式。周边地区摆社以福建漳州、泉州、山西长治、榆次为主,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组织百余人,全套祭祀器具设备,到涉县娲皇宫寻根祭祖,谒拜女娲。 本地几乎村村有社,甚至一村多社,从清康熙年间后,上顶朝拜的有七道社,分别为:曲峧社、石门社、七原社、温村社、索堡社、桃城社和唐王峧社。农历三月初一,各社组织人员,多则上千人,少则几百人,全副古装穿戴。祭品有三牲太牢、时果三珍、馒首干果等,祭器设备有金瓜钺斧朝天镫、祭旗、功德旗、黄龙旗、五彩旗等。祭祀队伍一字长龙,浩浩荡荡,甚是壮观。传统民俗活动融入了音乐、舞蹈、服装、道具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2、祈禳还愿
除集中民间祭祀摆社外,从三月初一开始,各地零散香客云集娲皇宫,祈禳还愿,整月川流不息。祈禳内容包括求福、求寿、求财、求前程、求子、求平安、求康健、问前程等;形式有坐夜、打扇鼓、撒米、结索开索、披红、垒石子、结红布、绑娃娃、开锁等,丰富多彩,不一而足。还愿即祈禳时所许之愿,在达到目的后的兑现之举,带上祭品、香纸、鞭炮等,到娲皇宫拜谒娲皇圣母。这种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形成了丰厚的民俗文化氛围。
3、进香朝拜
进香朝拜的时间不太固定,一般多在农历每月的初一或十五日,平时也可。香客为社会各界,有官有民,有时还有国外朋友。形式多为烧香叩首,进香朝拜,目的不外乎祈求国泰民安,物阜民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万事如愿,全家安康等等。
政府公祭
清嘉庆《涉县志》载:“我朝顺治、康熙、雍正间历经修理,每年以三月十八为神诞日,有司致祭,自月初一讫二十启庙门,远近士女坌集”。表明从清朝就已有公祭。至清末由于战乱而中断,基本形式、内容、范围已濒临失传。
为了恢复公祭,2003年9月和2004年9月,由涉县人民政府组织在娲皇宫举行规格较高的公祭女娲大典。
女娲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极为丰富,她是人类始祖文化的杰出代表。主要包括民众和政府对人类始祖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断鳌足、立四极、治洪水、通婚姻、作笙簧等功德的朝拜祭祀。主要形式为传统娲皇宫三月庙会、期间的民祭、九月十五的公祭、神话传说、女娲传说与村名地名的关系和婚嫁、生育、人生礼俗、岁时节庆等。
人生礼俗
女娲文化中很多内容与生活中的礼俗、习俗有联系。
洞房。涉县的婚礼习俗中,新娘要蒙红盖头,新郎则用锅底灰把脸抹黑,这一习俗的起源就与女娲兄妹成亲的传说有关。由于女娲创造了人类,所以在涉县人民心中她不仅担当起了送子的重任,还要保佑孩子平安长大。
远近的青年男女结婚后,如不生育,婆婆大都要带媳妇到娲皇宫来求子,娲皇奶奶送子后还要把小孩的真魂锁在娲皇宫里照看,不被邪魔歪道夺去,直到十三岁成人时父母再带孩子来娲皇宫开锁,把孩子领回家去。
开锁时要由三个不同姓氏的人边唱开锁歌,边用荆条拍打孩子,每人反复开锁三次。唱词多是保佑孩子健康、聪明的语言,比如:天门开、地门开,奶奶面前开锁来,头上打打,精明伶俐,脚下打打,长命百岁。
随着时代的变迁开锁歌的内容也在变化,比如现今比较流行的开锁歌歌中唱到:开开锁,心眼灵,来年考个博士生。开锁仪式也是一种较早期的成人礼。据涉县地名办考证,涉县的村名、地名很多与女娲文化有关,如弹音村与女娲造笙簧有关,磨盘山与女娲造人有关,桃城村与女娲教民种植有关等。
岁时节庆
女娲创造了人类,是人类最伟大的母亲,每当正月初一、正月十五、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重要岁时节庆日,人们都要到娲皇宫拜谒女娲,并把这些节庆当作女娲赐给他们的幸福和节庆欢乐。
长期以来,女娲文化形成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内容丰富,有口皆碑。女娲文化作为始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神话传说故事、民间祭祀朝拜、祈禳还愿、史料记载等内容,且流传地域广泛,妇孺童叟皆知,久传不衰,有口皆碑。
2、民祭和公祭都有固定的时间和场所。庙会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三月十八日,集中民间祭祀时间为三月初一日。政府公祭时间为每年九月十五日。祭祀场所是涉县娲皇宫。
3、公祭和民祭都有相对固定的形式。民间祭祀和政府公祭都有一定的固定格式。在仪式、程序、人员安排、祭品祭器、服装、道具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按照固定程序分步进行。
4、参与的群体性。娲皇宫庙会期间,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庶民百姓,老有耄耋之人,少有总角之童,社会各界,三教九流,各怀虔诚,拜谒始祖。
5、地域的广泛性。古代参与庙会祭祀的区域有陕西、山西、山东、河南、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现已发展到福建、湖北、江苏、安徽等省市和地区。
6、厚重的文化底蕴。长期的祭祀活动形成了厚重的女娲文化。伴随着祭祀活动,同步产生了祭祀音乐、祭品文化、祭器文化、服装道具文化,在打扇鼓、坐夜、求应等朝拜形式上也有很高的民俗研究价值。对于满足人类的祈禳、求应增加了丰富的内容,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传承价值
编辑1、始祖文化传承价值。涉县女娲文化,作为华夏始祖(人祖)文化的一支,历千余年传承流变而至今不衰,表现了民间文化的生命力,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发掘、保护、传承这一文化,不仅对增强华夏子孙和国家民族的凝聚力,而且对教育包括青少年在内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学术研究价值。作为民俗文化缩影的女娲文化,它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及其传承历史,在我国古文化中实属罕见,对它的抢救、发掘、传承和保护,将带动和促进整个女娲文化的弘扬,对研究北齐至明清历代社会的民俗、民风、信仰等有着很高的价值。
3、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阶层、不同党派的群体,同拜一位祖先,同谒一位始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们全面发展,对本地区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4、丰富始祖文化,充实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女娲文化是始祖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扬光大女娲文化,可以进一步丰富充实其内涵,使之自成体系,独具特色,进一步丰富充实中华民族文化宝库。
女娲文化
编辑女娲和伏羲一样,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汉族和其他一些兄弟民族的共同始祖神,被列入"三皇"之中。《春秋繁露》中载"雨不霁,祭女娲"。女娲作为始祖母神、高媒之神历来都享受着国家和传统民间的祭祀和供奉。
女娲的神话流传甚广,并演变成一系列的社会风俗:民间祭祀(上社)、祈禳还愿、进香朝拜、人生礼俗、岁时节庆等。明代人杨慎在《同品》中记:"宋以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日,言女娲氏以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穿。"此为"天穿节"。现今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至三月十八,河北涉县都会在中皇山的娲皇宫举行庙会,祭祀娲皇宫圣母诞辰。
位于涉县城西北12公里处的娲皇宫,坐落在中皇山的悬崖峭壁上,始建于北齐,迄今已有1450多年的历史,是专为祭祀女娲而兴建的,也是国内奉祀女娲的建筑规模最早的古建筑。后经明嘉靖、万历年间陆续增建,清咸丰年间重修,占地面积350亩,房屋建筑135间,历代碑刻75处。全部建筑分山下、山上两部分,中间以十八盘山道相连,各组建筑布局均依山就势,匠心独运,涵摄了山川之钟秀与古建之精华,为河北省古建筑十大奇观之一,自古就有"蓬壶仙境"之美誉。
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三月十八日,是祭祀娲皇宫圣母诞辰之日。是时,不仅山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的人前来朝拜,广东、福建也有人前来寻根。本地四周的村也组织起十道村社,为庙会锦上添花。这十道社中,弹音村的奶奶社为头道社,亦称龙头社。四方之客人先到弹音村行客拜过,然后到娲皇宫朝拜。在村里香耆、社首的指挥下,组织戏班、娱乐班、武术班等,十道社合计起来千人之众,使祭祀娲皇宫圣母的活动成为盛景。
这种集中的民间祭祀时间,又称"摆舍"、"值社"、"上社",而与之对应的则是政府公祭。清嘉庆《涉县志》记载:"我朝顺治、康熙、雍正间历经修理,每年以三月十八位神诞日,有司致祭,自月初一讫二十启庙门,远近士女纷集。"这表明从清朝就已有公祭,至清末由于战乱而中断,基本内容、形式、范围已濒临失传。
祭拜活动以颂扬人类始祖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断鳌足、立四极、治洪水、通婚姻、作笙簧等功德为主,主要内容包括民祭、公祭、朝拜等。女娲传说及与其有关的婚嫁、生育、人生礼仪、岁时节庆等民俗构成了奇特的传统文化现象。涉县的许多村名、地名都与女娲文化有关,如弹音村与女娲造笙管有关,磨盘村与女娲造人有关等。
女娲文化主要分布在以涉县为中心的河北邯郸、山西晋东南及河南安阳等地区。当地人民群众至今在生活方式、各种礼仪、婚嫁、生育、庆典、祭祀、节日等民俗活动中,都可以看到女娲文化的影响。
事实上,女娲文化的影响早已经深入到了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女娲文化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在当地的生活习俗中找到联系。涉县的婚礼习俗中,新娘要蒙红盖头,新郎则用锅底灰把脸抹黑。这一习俗的起源就与女娲兄妹成亲的传说有关。
全国供奉女娲的庙宇很多,但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祀奉建筑就是娲皇宫,至今到此朝拜者仍是车水马龙、络绎不绝。
女娲文化集人类生存文化、婚姻文化、生育文化等于一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令人惋惜的是,熟知女娲祭祀文化的老艺人已寥寥无几。许多祭祀形式急需传承,可惜的是,现今很多社首、香耆都年近古稀。
保护和弘扬女娲文化,对传承华夏文明、增进民族融合、加强民族凝聚力、激发人们的创业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有神话学、民俗学、社会学、民间文艺学和宗教学的研究价值。现今女娲祭典日趋式微,民祭的道具、乐器及仪式过程只有几位老人还掌握详情,人生礼俗等内容不断淡化,急需抢救和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各地习俗
编辑涉县本地四周的村也组织起十道村社,为庙会锦上添花。这十道社中,弹音村的奶奶社为头道社,亦称龙头社。四方之客人先到弹音村行客拜过,然后到娲皇宫朝拜。在村里香耆、社首的指挥下,组织戏班、娱乐班、武术班等,十道社合计起来千人之众。
-
北条麻妃
北条麻妃,原名白石さゆり,以其高挑的身材以及贵族的气质称霸熟女界,1974年3月26日出生于日本石川县,AV女优。
2024-08-18 -
橘ひなた
橘日向(橘 ひなた)1990年8月12日出生,是日本90后AV女优。 2009年11月出道,已经下马拍了多部步兵。
2023-01-10 -
武藤兰
武藤兰,1980年9月4日b出生,初期曾使用过清水优香的艺名,后名武藤兰,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成濑心美
成濑心美,1989年3月3日出生于日本新潟县,E罩杯,2008年12月以素人身份出道,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波多野结衣
波多野结衣(はたの ゆい),女,1988年5月24日出生于日本京都府,著名日本女演员、AV女优。
2023-01-07
- 词条统计
-
- 栏目:词条广场
- 浏览次数: 43次
- 最近更新: 2023-11-13
- 创建者: 名家百科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