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家窑文化 编辑
马家窑文化于1923年首次在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被发现,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最初发现
3 文化命名
4 文化解读
5 类型与分期
6 地区分布
7 文化特征
8 经济体系
9 器型代表
10 文化价值
11 延伸阅读
基本信息
编辑中文名:马家窑文化
发现:1923年
发现者:安特生
分布区域: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
年代:3300B.C.E~2050B.C.E
外文名:The horse home kiln culture
地址:甘肃省马家窑村麻峪沟口
代表:彩陶文化
类型: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文化亮点:彩陶文化
最初发现
编辑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 早发现于 马家窑遗址而 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
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4年, 安特生(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在甘肃临洮马家窑村发现一处远古文化遗址,定名为仰韶文化马家窑期,在当地发掘了大量的上古时代代表华夏文化的彩陶器皿。一个沉寂几千年的文化瑰宝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文化命名
编辑马家窑文化
文化解读
编辑马家窑文化
类型与分期
编辑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 文化类型,从已经发现的有关地层叠压情况看,马家窑类型早于半山类型,半山类型早于马厂类型。从以往发现的资料就可以看出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相承、相似的因素很多,关系密切。马家窑类型和半山类型,过去限于资料太少,认为它们之间的差异很大,因此,有人曾主张将马家窑类型单独称为马家窑文化,与半山--马厂文化分开。 康乐边家林、兰州关庙坪出土的陶器,补充了马家窑到半山类型发展的中间缺环,这些陶器无论是器型还是花纹都有马家窑类型的一些遗风,而且还反映出了半山类型的一些特色,过渡性的特点非常突出,从而表明半山类型是从马家窑类型演变而来。
分期表
下图为文化分期表
地区分布
编辑遗址
马家窑文化的重要遗址有东乡林家、临洮马家窑、广河地巴坪,以及兰州的青岗岔、花寨子、土谷台、白道沟坪与永昌鸳鸯池和青海乐都柳湾等20多处。1988年,临洮马家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分布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 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 渭河上游,西到 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分布区内主要河流为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 湟水等。马家窑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和青海东北部、宁夏南部地区的泾、 渭水上游,以及白龙江、湟水、洮河、 庄浪河和清水河流域。半山类型分布范围基本与马家窑类型相同,但已逐渐西移。马厂类型的分布则更为向西。
文化特征
编辑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一般位于黄河及其支流两岸的台地上, 接近水源、土壤发育良好。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房屋的平面形状有方形、圆形和分间三大类,以方形房屋最为普遍。方形房屋为半地穴式,面积较大,一般在l0平方米-50平方米,屋内有圆形火塘,门外常挖一方形窖穴存放食物。圆形房屋多为平地或挖一浅坑起建,进门有火塘,中间立一中心柱支撑斜柱,房屋呈圆锥形、分间房屋最少,主要见于东乡林家和 永登蒋家坪,一般在主室中间设一火塘,侧面分出隔间。
丧葬习俗
马家窑文化的墓葬,经发掘的有2000多座,墓地一般和住地相邻,流行公共墓地,墓葬排列不太规则,多数为东或东南方向。盛行土坑墓,有长方形、方形和圆形等。葬式因时期和地区不同而有变化,一般有仰身直肢、侧身屈肢和二次葬。墓葬内一般都有随葬品,主要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等,少数随葬粮食和猪、狗、羊等家畜。有的墓地的随葬品,男性多 石斧、石锛和石凿等工具,女性多纺轮和日用陶器,反映出男女间的分工。随葬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着差别,而且越到晚期差别越大,有的随葬品达90多件,而有的一无所有。这种贫富差别的增大,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步走向解体和 中国文明曙光的来临。
陶瓷工艺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 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随着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积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研究,越来越受学术界关注,逐渐形成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彩陶衰落以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又延续发展数百年,将彩陶文化推向前未有的高度。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为代表,它的器型丰富多姿,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它不仅是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的源头、同时它源远流长地孕育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它神奇辉煌的艺术魅力至今还在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经济体系
编辑这个文化群体的居民以经营旱地农业为主,大田作物主要种植粟和黍。这两种谷物的遗存曾分别发现于甘肃东乡林家遗址的窖穴和兰州青岗岔的房址中。另外,在青海柳湾墓地的许多墓葬中,也都发现有装在粗陶瓮中的粟,说明这种作物是当时人们的主要食粮。各个氏族营地的房址和公共墓地的随葬品中,发现了大量农业生产工具,用于翻地的石铲通体扁薄,略呈长方形,效率很高;收割用的农具很多,主要是石片磨制的和用陶片改制的爪镰,形状有长方形穿孔的和两侧打成缺口的两种。在镰刀中有一种形制很特殊,也是长方形,但在一端刻成锯齿,为马家窑文化居民所独创。谷物加工工具有石磨盘、石磨棒、石杵和石臼等。
马家窑文化的氏族先民在日常生活中还饲养猪、狗、羊等家畜,有些氏族墓地的墓葬中用整只的猪、狗或羊随葬。这一现象是家畜饲养业比较发达的证明,其经济发展水平与丧葬习俗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有些类似。当时饲养的家禽仅见鸡一种,数量尚不多。
虽然农业经济比较进步,采集和狩猎活动仍是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各遗址中大多发现了石镞、骨镞、石球等。发现的野生动物骨骼较多的是鹿,野猪等。
在社会生产中已经有了相当明确的专业技术分工,原始手工业主要是制陶业、石器制造业、木工作业、纺织业几种。
器型代表
编辑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但在马家窑文化类型彩陶中带有仰韶文化影响的痕迹,越是早期越是明显。在马家窑文化彩陶中最多见的是卷缘盆、彩陶 碗等,都同仰韶文化中庙底沟类型有相承关系。马家窑类型的彩陶不管是造型还是纹饰都高于以前的彩陶,是有明显的独特性的。它以其精品数量多、制作精美和纹饰的繁复而代表彩陶的高峰。马家窑类型的器形有壶、罐、盆、钵、瓶、勺等,不见鼎一类的三足器,也不见陶炊和圜底釜,但尖底瓶占一定比例,多为平口或侈口尖瓶;碗、钵、盆一类器物腹部较浅,腹部曲线呈圆弧形。外形比例均衡,棱角分明,线条流畅,大多为细泥红陶质,质地坚硬,火候很高,底色橙黄或米黄,一般打磨光滑。其中小口瓶、细颈硕腹壶、大口长腹瓮以及泥质加砂彩陶盆、钵与带嘴锅等,造沏新颖别致,最具典型性。这种造型明显地带有审美的追求,它为相应的纹饰的创造打下了基础。有研究者认为,马家窑类型彩陶,从造型看,除半坡、庙底沟巳有的盆、钵外,出现,瓶、壶、瓮等大型器形’这很可能是人们掌握了将两个半球分别盘筑再合起来捏合、抹平,最后加下颈、底部的先进成型技术。
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 青铜时代的证明 。
文化价值
编辑马家窑文化
观赏价值
马家窑文化,产生在遥远的 史前时代。它 的图案之多样,题材之丰富,花纹之精美,构思之灵妙,是史前任何一种远古文化所不可比拟的,它丰富多姿的图案构成了典丽、古朴、大器、浑厚的艺术风格。它 神奇的动物图纹,恢宏的歌舞,对比的几何形状,强烈的动感姿态,象黄河奔流的千姿百态,生生不息,永世旋动。它象黄河浪尖上的水珠,引领着浪涛的起伏,臻成彩陶艺术的高峰。它留下的极其丰富的图案世界,永远是人类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它所给予我们的欣赏价值是任何现代艺术都不能代替的。越是遥远的文化,就越能成为现代生活中最珍贵的收藏观赏品。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欣赏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
收藏价值
要看一种物品的收藏价值,就要看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观赏价值和增值价值等。所有的远古陶都有历史价值,而马家窑文化古彩陶的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是其它远古文化类型的古陶器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它的巨大增值潜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收藏队伍的迅速扩大,将进一步被人们所认识。2000年以来马家窑文化彩陶的价格,每年都以翻倍的速度增长,成为收藏界十分耀眼的新星。
马家窑文化是分布于甘肃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彩陶文化,其彩陶占整个陶系的20%-50%,随葬品中可达80%,而且成型与装饰技术也至为发达。自本世纪二十年代瑞典人发现此类文化遗存以来,马家窑文化一直处在学术界热烈的讨论中。有关中国古代彩陶是本土发生还是西方传入的课题的研究使之声望日隆,其富丽神秘的图案及多变的造型也令艺术家爱不释手。但无论对这些问题作出怎样的诠释,马家窑文化炊食具本身的精美已足以让后人垂涎了。
延伸阅读
编辑马家窑文化
2006年5月,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制作了六集电视专题片《神秘的中国彩陶》,该片由王志安会长担任顾问和彩陶文饰解读的主讲。播出后在全国引起对马家窑文化的很大关注和兴趣。
2009年4月,研究会的依托单位临宝斋商务总社被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甘肃省新闻出版局等四部门评定为首批“甘肃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一。2009年9月,研究会与中共临洮县委、临洮县人民政府一起具体承办了首届“中国马家窑文化研讨会”,进一步推动了马家窑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十多年来,研究会和王志安会长已在全国创造了马家窑文化研究、传播等方面的近十几个第一,研究会通过对大量彩陶图案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和论断,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全国重点刊物,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鉴藏委员会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鉴藏委员会是2007年经甘肃省民政厅注册成立,是研究会鉴定马家窑彩陶的专业机构,有数位大学教授和国内著名专家组成,在北京、上海、深圳、浙江、香港等地以及省内部分市、县的博物馆和收藏家做过专业马家窑彩陶鉴定,有多篇专业鉴定论文发表,2009年2月28日在甘肃临洮举行的中国马家窑文化研讨会期间和中国鉴宝杂志举行了鉴定马家窑彩陶免费专场鉴定会,天下收藏、甘肃卫视、定西电视台等媒体有报道。在长期的鉴定工作中始终坚持鉴定职业道德,秉承去伪存真的宗旨,假货绝不出鉴定证书,如有修补的地方一定要在鉴定证书中注明,避免了很多彩陶收藏爱好者上当受骗,得到了国内彩陶收藏家和博物馆的认可。
彩陶博物馆
马家窑文化
自2003年12月开馆以来,已接待了包括原中宣部副部长聂大江,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赵维绥在内的各级各界的领导同志和专家教授一千多人,以及社会各界的观众三万多人次。博物馆对全国开放,欢迎研究者、爱好者及各界朋友前来参观和进行学术交流。
-
北条麻妃
北条麻妃,原名白石さゆり,以其高挑的身材以及贵族的气质称霸熟女界,1974年3月26日出生于日本石川县,AV女优。
2024-08-18 -
橘ひなた
橘日向(橘 ひなた)1990年8月12日出生,是日本90后AV女优。 2009年11月出道,已经下马拍了多部步兵。
2023-01-10 -
武藤兰
武藤兰,1980年9月4日b出生,初期曾使用过清水优香的艺名,后名武藤兰,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成濑心美
成濑心美,1989年3月3日出生于日本新潟县,E罩杯,2008年12月以素人身份出道,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波多野结衣
波多野结衣(はたの ゆい),女,1988年5月24日出生于日本京都府,著名日本女演员、AV女优。
202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