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乡族 编辑
东乡族是中国甘肃省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大多数东乡族都兼通汉语,汉文为东乡族的通用文字。
东乡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其余分别聚居在和政县、临夏县和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在甘肃的兰州市、定西地区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还散居着一小部分东乡族。新中国成立后,部分东乡族从甘肃迁徙到新疆居住。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东乡族的人口数为774947人。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族称
3 历史
4 文化
5 文化
6 艺术
7 习俗
8 名人
基本信息
编辑中文名:东乡族
类别:少数民族
人口:774947人(2020年)
信仰:伊斯兰教
又名:东乡蒙古
主要分布地区: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
聚集区:甘肃省
族称
编辑东乡族
新中国成立前并不被承认是单一的少数民族。这是因为,东乡族在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方面,与西北的回族十分相似。
由于东乡族在语言方面基本上同蒙古语相似,也有被称为“东乡土人”或“东乡蒙古人”的。
历史
编辑关于东乡族的历史来源,缺乏直接的、完整的文献记录,只有零星史料和片段传说,就连东乡族世世代代居住的河州州志上,也没有单独记载,说法很不一致。
东乡族
东乡族的民间有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西域来的。据说,早在六七百年前,就有40个晒黑古杜卜(传教者)到河州传教,其中有13人定居于东乡,其首领哈木则就是在该地定居的,东乡的那勒晃、洒勒、石拉提等地,都是他们的后裔定居的地方。还有传说称,从西域来的八个“赛义德”(首领、主人的意思),也到过东乡,其中有个叫阿里阿答的,便在卜隆固村定居下来。阿里阿答逝世以后,就埋葬在达板的赛汉坪上。卜隆固村的人至今还说阿里阿答是他们的祖先。
蒙古族说。源于蒙古人说,又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东乡族
1949年8月,东乡族地区得到解放。1950年9月25日,东乡自治区成立。1953年12月,经批准,东乡自治区改名为东乡族自治区。1955年,又改名为东乡族自治县。此外,在1953年和1954年,还相继在和政县的梁家寺、阿里麻木、甘沟和临夏的安家坡、付家、胡林家等地成立了民族乡。到2005年,除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外,东乡族比较集中的地区还建立了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广河县阿里麻土东乡族乡、临夏县井沟东乡族乡和安家坡东乡族乡、和政县梁家寺东乡族乡、酒泉市玉门小金湾东乡族乡。
东乡族干部队伍也得了不断发展壮大,以东乡族最大聚居区东乡族自治县为例,1951年自治县的少数民族干部只有165人,到2005年已经增加到1890人,其中东乡族干部占到了55%。
文化
编辑东乡族信仰伊斯兰教。东乡族的族源主体——元代西域的色目人就信仰伊斯兰教。
新中国成立前,东乡地区的清真寺共有595所,拱北70处,道堂9所,教主12人,宗教职业者达2000多人,平均每30户有一寺或拱北,每18.5户供养一个宗教职业者,各种宗教摊派达34种之多,群众的宗教负担比较沉重。
东乡族
到2005年,除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外,东乡族比较集中的地区还建立了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广河县阿里麻土东乡族乡、临夏县井沟东乡族乡和安家坡东乡族乡、和政县梁家寺东乡族乡、酒泉市玉门小金湾东乡族乡。
东乡族干部队伍也得了不断发展壮大,以东乡族最大聚居区东乡族自治县为例,1951年自治县的少数民族干部只有165人,到2005年已经增加到1890人,其中东乡族干部占到了55%。
文化
编辑东乡族信仰伊斯兰教。东乡族的族源主体——元代西域的色目人就信仰伊斯兰教。
新中国成立前,东乡地区的清真寺共有595所,拱北70处,道堂9所,教主12人,宗教职业者达2000多人,平均每30户有一寺或拱北,每18.5户供养一个宗教职业者,各种宗教摊派达34种之多,群众的宗教负担比较沉重。
东乡族
这些教派、门宦虽在宗教活动仪节和对经典解释方面有一定差别,但本质却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历史上统治阶级却利用这些差别,不断制造民族内部矛盾,挑拨民族关系。新中国成立前在新老教派之间和两教派内部以及门宦之间经常进行着激烈斗争,甚至发展到群众械斗。这反映了民族和宗教上层内部的利益冲突,使广大东乡族群众深受其害。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对宗教界人士采取了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内部的分歧。许多宗教人士感动地说:“过去马步芳把我们的胡子刮了拉去当兵,兴新教灭老教,搞得我们民族内部不团结,斗殴仇杀,死人伤财;现在政府主持公道,讲究团结,有事还和我们阿訇商量,真是做梦也想不到。”但是也有极少数宗教上层,敌视社会主义,企图保持原来的宗教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破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958年,东乡族人民进行了反对宗教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的斗争,减轻了群众的负担,促进了东乡族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进一步的贯彻落实,东乡族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有了保证。
服饰
东乡族
过去,男子多穿宽大的长袍,束宽腰带,腰带上挂有小刀、荷包、鼻烟壶和眼镜盒之类的物件。头戴黑、白二色的平顶软帽。中年人和老年人喜穿长袍和“仲白”。“仲白”类似维吾尔族的对襟长服,一般用黑布和灰布缝制,穿用时,要整齐净洁,纽扣系端正。
饮食
东乡族
东乡族主要以小麦、豆子、青稞等面食和洋芋为主食,以牛、羊、鸡、鸭、鱼等为副食。忌吃猪、狗、马、驴、骡和凶猛禽兽的肉。不能反手倒水,吃饼子、馒头都要掰开或掰碎后吃,不能吃整的。
东乡族特别喜欢饮茶,一般每餐必有茶,最喜用云南春尖茶和陕青茶,来客人则待以“三香茶”。在盖碗内放有茶叶、冰糖、桂圆或烧熟的红枣、葡萄干等物,叫“三泡台”。忌抽烟、喝酒。
建筑
东乡族
在改革开放以前,东乡族一般是一家一院,房屋坐北向南,四合院是理想的住家,以北房为上房。房屋有土房、瓦房、楼房、窑洞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东乡族的住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大多数人家盖有砖木结构的瓦房,有些家庭盖起了砖混结构的二层楼房。东乡族人在建新房或拆旧房时,一般请阿訇念经驱邪,在新房建成后,全村每户人家都来祝贺讨喜,主人则要宰鸡宰羊款待客人。
东乡族把家叫“格儿”(房子的意思),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新中国成立前个别富户也有一夫两妻的。祖父母都住“富格个”(即上房),父母亲住“乔也个”(即厢房),儿女住单间的尕房。儿子结婚十多年以后,便另打庄窠(院)与父母分居。分居时,父母要给儿子划分财产土地。幼子可一直留在父母身边,继承权比其他儿子多一点,并为父母养老送终。父母亡故时的殡葬费,由儿子们共同负担。父母或者祖父母居住的老底窠(院)或者是上房,归幼子所有。在财产分配方面,长孙的地位几乎与儿子们一样,亦可分得一份财产。在几代同堂家庭成员中,翁媳之间、兄与弟媳之间均有回避的习惯,经常不见面,也不交谈,以表示尊重。
文学
东乡族有不少流传在民间的叙事诗和故事。
用东乡语演唱吟诵的民间叙事长诗,都是说唱体,形式比较自由,中途换韵较多,旋律结构不甚定型,随着唱词的长短和变化自由伸缩,两段曲谱交替,不断地反复,有较强的吟诵性,至今尚在流传的有《米拉尕黑》、《战黑那姆》、《诗司尼比》、《和哲阿姑》、《葡萄蛾儿》等。
东乡族民间的传说和故事,按其内容可分为人物传说、地名传说、风物传说等,据调查,已基本定型的传说和故事多达1600多种。
艺术
编辑东乡人几乎人人会唱会编“花儿”。
东乡族
过去,“花儿”以苦歌和情歌为多,唱出了对旧社会悲惨生活的控诉,表达了青年男女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以及追求忠贞爱情的愿望。
新中国成立后,歌颂共产党、歌唱新生活的“花儿”已替代了过去的悲苦歌曲。“东乡人民英雄汉,劈山引水上高山,历代豪杰不足道,真正英雄看今朝。”
画作
东乡族
板柜画主要以黑白色为主,工笔勾勒,内容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朴拙典雅。墙壁布兜画多以蜡笔绘彩,内容也大多为花卉树木。
新中国成立后,东乡族的美术工作者创作出了一幅幅反映东乡族人民生活面貌的美术作品,其中,《婚礼》展示了东乡族婚礼的风俗人情。
习俗
编辑东乡族
开斋节是东乡族最隆重、最重视的节日。开斋节的一天,男人们去清真寺聚礼,清晨上墓地念经祈祷,邻里亲友间相互上门,做“色俩目”问安。妇女则在家里炸油果、馓子等油炸食品,部分送给亲友,部分留在家中食用。
古尔邦节,东乡族称之为“阿也”,一般在开斋节后70天举行。这一天,凡是经济能力较好的人家宰牲庆祝,所宰的牛羊肉,请阿訇和众乡亲在家里念经共餐,不允许独家享用。
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和逝世的日子,在伊斯兰教历3月12日或13日举行(诞生日和逝世日错一天)。一般的纪念方式是举行各种形式的聚会,诵读《古兰经》,过圣纪节时也要宰羊、宰鸡,大家共食,可在清真寺、拱北里过,也可在家中过。
阿守拉节是东乡族群众很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阿守拉”是阿拉伯语“10”的意思,相传在伊斯兰历1月10日这一天,真主造化了人类的始祖阿丹和唉哇,阿丹和唉哇分散了若干年后,在这一天重新相会。在东乡,阿守拉节是妇女和儿童们聚会的节日,每年由各家轮流操办,请阿訇念经祈祷。阿守拉节还有粮食节的寓意。
婚恋
东乡族的婚姻,实行男娶女嫁。
男子到了结婚的年龄,请媒人到女家说亲,女方同意后,男方就要送“订茶”,即男方家通过媒人向女方家送去茶、冰糖、衣物等。送了“订茶”就等于已经“订婚”。
嗣后,男方家要给女方送“彩礼”。“彩礼”的多少视男家经济情况而定。一般是由媒人、男方家长及儿子一起向女方家送礼,女方家请来本家的老人,备以饭菜招待,称之为接礼。
结婚日期多选在秋收后或冬闲时的“主麻”日。
第二天新娘同客人见面,称“拜客”,下午新娘第一次进灶房,擀长面,称“试刀面”,并请客人品尝新媳妇的手艺。
丧葬
所有亡者,不分年龄性别,东乡人均一样对待,一般不过夜,实行土葬。
丧葬仪式比较节俭,亡人埋葬不用棺材,不穿衣服,无论贫富都不陪葬东西,只需3.6丈白布包裹,裹尸布叫“凯凡”。墓坑呈长方形,墓坑下另挖一偏洞,将亡人缓缓地安放在偏洞内,面容朝西,然而用土块将偏洞堵起来,再填满土。这时,阿訇开始诵《古兰经》有关章节,送葬的人们跪坐旁听,念完后,大家一齐接“都哇”,表示替亡人祈祷,至此,仪式结束。
名人
编辑闵福英,阿訇,他领导东乡族人民参加了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循化、狄道等地发生的穆斯林起义。1892年,甘肃严重干旱,粮价飞涨,人民无法生活,加上清朝的民族压迫政策和平时勾结汉族地主阶级实行歧视、剥削、压迫,从而引起了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的反清暴动。1894年循化撒拉族马右古禄棒、韩老四等,因教派纠纷,聚众械斗。在起义军的打击下,双城清兵全军覆没。闵福英率领起义军直攻河州城,其他各地穆斯林纷纷响应。
马万福(1849—1934),中国伊斯兰教伊赫瓦尼派创始人。经名努赫。东乡族。东乡(今甘肃东乡族自治县)果园村人,故又称马果园。其祖、父均为阿訇,属北庄门宦。22岁即收徒讲学。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往麦加朝觐并求学,受瓦哈比运动的影响,弃门宦而改宗“艾海里·逊奈”(遵经派)。光绪十八年学成回国,途经湖北,为老河口清真寺挽留开学年余,次年始回故里。不久应聘到临夏漠泥沟何家寺开学,主讲《古兰经》、圣训、认主学、教法等学科,历时10年,宣传其“尊经革俗”和“凭经立教”的主张。
汪玉良
钟翔(1966——)东乡族,甘肃省康乐县人,中国作协会员,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副研究馆员,东乡族著名作家。
钟翔生
1991年调入广河县行政部门,继续高教自考,刊授文学创作,陆续在《诗刊》、《民族文学》、《飞天》、《中国民族》《山花》等刊物发表作品。2004年出版诗集《心旅》,2010年出版散文集《乡村里的路》,2012年出版诗集《暗处的光点》,编著文集《阳光照亮的黄土地》,2015年出版散文集《故土情》,编著《魅力临夏》等。作品荣获《中国作家》、《民族文学》、《小说选刊》等文学奖,多次入选各种文学选本。
2002年加入甘肃省作家协会。201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是临夏加入中国作协的首位作家,填补了历史空白。2012年,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散文集《乡村里的路》荣获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是临夏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2014年9月27日,民族文学杂志社、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中国散文学会在京主办了钟翔散文作品研讨会,石一宁、黄凤显、周明、石英、刘大先等评论家,针对钟翔的散文创作,进行了深入研讨。
东乡族
2010年受国际写作计划的邀请出访美国,并在芝加哥大学、爱荷华大学,美国国务院等地发表了关于“文学的悲悯情怀”的演说,同时以文学的形式第一次郑重将自己的民族介绍和推向世界关注的大视野。
-
北条麻妃
北条麻妃,原名白石さゆり,以其高挑的身材以及贵族的气质称霸熟女界,1974年3月26日出生于日本石川县,AV女优。
2024-08-18 -
橘ひなた
橘日向(橘 ひなた)1990年8月12日出生,是日本90后AV女优。 2009年11月出道,已经下马拍了多部步兵。
2023-01-10 -
武藤兰
武藤兰,1980年9月4日b出生,初期曾使用过清水优香的艺名,后名武藤兰,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成濑心美
成濑心美,1989年3月3日出生于日本新潟县,E罩杯,2008年12月以素人身份出道,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波多野结衣
波多野结衣(はたの ゆい),女,1988年5月24日出生于日本京都府,著名日本女演员、AV女优。
202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