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区 编辑

凉州区

凉州区是甘肃省武威市市辖区,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武威市中部。东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邻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南连天祝藏族自治县和古浪县,北与永昌县和民勤县相接。凉州区内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地貌类型分祁连山山地、走廊平原绿洲和腾格里沙漠三种。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主要有西营河、杂木河、金塔河、黄羊河4条河流;种植以粮食作物为主,主产小麦、玉米等。截至2022年,全区总面积4907.1平方公里,现辖37个镇、2个生态建设指挥部、9个街道办事处,共有442个村民委员会、39个社区居委会,户籍人口103.97万人。2021年,实现生产总值376.6亿元。

2020年末共有各类学校和幼儿园413所;共有卫生机构958个。

据考古证明,远在 5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据乾隆时成书的《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记载,凉州在战国以前,是少数民族西我部落的驻牧地。黄初元年(220)魏文帝曹丕置凉州。民国建立以后,仍沿用甘凉道,治所在武威。2001年,县级武威市更名为凉州区。

旅游景点包括白塔寺、武威文庙、延寿寺等。凉州区区位优越,兰新铁路、G30线、金武高速等重要公铁通道在此交汇,兰张三四线铁路中川机场至武威段正在加快建设。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基本概况 3 地理位置 4 气候特点 5 行政区划 6 人口民族 7 地形地貌 8 自然资源 9 经济 10 交通运输 11 社会事业 12 旅游资源 13 自然灾害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凉州区

      著名景点:白塔寺、天梯山石窟、西夏博物馆

      书记:李世英

      火车站:武威站、武威南站

      方言:武威话

      面积:5081平方公里

      邮政区码:733000

      政府驻地:东大街街道

      所属地区:甘肃·武威

      别名:西凉

      行政区划代码:620602

      外文名:Liangzhou District

      历史别称:五凉古都

      区长:洪元涛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人口:101.65万(2017年)

      地理位置:甘肃省西北部

      电话区号:0935

      下辖地区:29镇8乡、2个生态建设指挥部、8个城区街道办事处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车牌代码:甘H

      国家/地区:中国

      基本概况

      编辑

      武威(西凉),位于东经101°59′~103°23′,北纬37°23′~38°12′,祁连山北麓,武威市中部。东面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邻肃南裕固自治县,南连天祝县和古浪县,北与永昌县和民勤县相接。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200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2000年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现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县,乡镇政府116个,其中镇政府41个,全市总土地面积3.3万平方公里,其中地面积382.32万亩。总人口193.02万人,其上城镇人口50.96万人。聚居着汉、回、蒙、土等38个民族。

      历史沿革

      三国-魏-凉州(公元262)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早在5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而得名。

      当时武威都下属姑臧、张掖、武威郡、休屠、次、鸾鸟、扑 、媪围、苍松、宣围10个县,治所在故臧。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历代王朝曾在这里设郡置府,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后凉、西凉、南凉、北凉国和隋末的大凉政权先后在此建都,成为长安以西的大都会,中西交通的咽喉,丝绸之路的重镇,民族融合的熔炉。

      名称由来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开辟了河西四郡,即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因此而得名。当时武威郡下属姑臧、张掖、武威、休屠、次、鸾鸟、扑、媪围、苍松、宣围10个县,治所在故臧。

      沿革

      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天下为13州,各置一刺史,史称“十三部刺史”。武威郡属凉州刺史部,凉州之名自此始。意为“地处西方,常寒凉也”。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置凉州,一直到西晋,姑臧均为凉州治所。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及唐初的大凉,都曾建都与此。

      民国时期,凉州基本沿袭旧制,分别为甘凉道、督察区、专员分署所在地,辖武威、民勤、永昌、古浪、永登等县。

      从民国十六年(1927年)年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凉州连续发生了地震、水灾、旱灾、兵灾和瘟疫等天灾人祸。

      1949年9月16日武威解放,1985年6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武威县改为武威市,2001年7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武威市,原县级武威市改名为凉州区。

      2018年9月,甘肃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甘肃省2017年度12个插花型贫困县摘帽退出公示》,凉州区在列。

      地理位置

      编辑

      凉州区位于东经101°59′~103°23′,北纬37°23′~38°12′,地处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武威市中部。东面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邻肃南裕固自治县,南连天祝藏族自治县和古浪县,北与永昌县和民勤县相接。

      气候特点

      编辑

      凉州区属温带大陆干旱气候,具有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年平均降水量100毫米,年蒸发量2020毫米,主要风向为西北风,静风率26%,年平均温度7.7℃,无霜期150天左右,日照时数2873.4小时,太阳总辐射量139.05千卡/平方厘米,日照百分比为67%;太阳辐射量为138.45千卡/平方厘米,属太阳辐射量高值区,昼夜温差平均7.9℃。气温以7月最高,为29℃,1月最低,为零下14.9℃。多年平均降水量160毫米,年蒸发量2020毫米。

      行政区划

      编辑

      截至2021年,凉州区下辖9个街道、37个镇、2个指挥部、2个管委会。

      区划详情

      9个街道:东大街街道、西大街街道、东关街街道、西关街街道、火车站街街道、地质新村街街道、荣华街街道、宣武街街道、黄羊河街道。

      37个镇:黄羊镇、武南镇、清源镇、永昌镇、双城镇、丰乐镇、高坝镇、金羊镇、和平镇、羊下坝镇、中坝镇、永丰镇、古城镇、张义镇、发放镇、西营镇、四坝镇、洪祥镇、谢河镇、金沙镇、松树镇、怀安镇、下双镇、清水镇、河东镇、五和镇、长城镇、吴家井镇、金河镇、韩佐镇、大柳镇、柏树镇、金塔镇、九墩镇、金山镇、新华镇、康宁镇。

      2个指挥部:九墩滩生态建设指挥部、邓马营湖生态建设指挥部。

      2个管委会:凉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甘肃武威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人口民族

      编辑

      2017年,凉州区常住人口为101.65万人,比2016年末增加0.3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6.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5.84%,比2016年提高2个百分点;乡村人口55.0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4.16%。

      凉州区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交汇的地区,全区有少数民族25个,人数较多的有汉族、回族、侗族、满族、蒙古族、藏族等。

      现有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壮族、苗族、瑶族、土家族、朝鲜族、藏族、彝族、裕固族、维吾尔族、侗族、锡伯族、布依族、土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等民族居住。

      地形地貌

      编辑

      凉州区内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地貌类型分祁连山山地、走廊平原绿洲和腾格里沙漠三种,海拔1440~3263米,在大地构造上位于祁连褶皱系中的走廊过渡带。西南部是祁连山东段冷龙岭的前山地带,为走廊带的毛藏古凸起和莲花山凸起,山势降为中山、低山、丘陵和盆地,主要山峰冬青顶、莲花山、天梯山、第五山,海拔2000~3200米;东北部是河西走廊平原地东段,为走廊带的凹陷,呈西北—东南向延伸,按其成因和形态可分为冲积平原,冲积细土平原,海拔1500~2000米;东部是腾格里沙漠,海拔1500米以下。

      自然资源

      编辑

      2010年凉州区国土总面积5081平方千米,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仅8.629亩,人均耕地1.88亩。区内土地包括:农用地20.635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2.35%,其中: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水面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4.16%、1.54% 、2.81% 、13.46% 和0.38%;建设用地为3.415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未利用地为24.687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0.65%。

      水资源

      凉州区水资源分布于石羊河中上游地区,流经区内的西营河、金塔河、杂木河、黄羊河是全区的主要地表水

      源,多年来平均地表径流量为6.80亿立方米/年(1993年~2003年)。区内地下水取水量为5.25亿立方米/年,其中90%为河渠入渗量、基岩裂隙水入渗量,1993年来,地下水年均可利用量为2.816亿立方米。全区地表水、地下水总的可利用量多年平均为9.616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

      凉州区2010年发现各类矿点100多处30多种, 矿产资源品种主要有煤、陶土、石英砂、萤石、硅石、花岗石、地热水等。探明储量的矿种有15种,石英石、石膏、芒硝、花岗岩等非金属资源在西北占据优势。凉州区煤炭资源初步探明储藏量约8400万吨,其中设计可开采储量约为1700万吨,年开采量近几年均为30万吨左右,开采回采率为82%,实际回采率为70%,煤炭主要有无烟煤和有烟煤。

      森林资源

      2009年凉州区森林面积已达69.32万亩(天然林6.37万亩,人工林62.95万亩),按林种分:农防林29.86万亩,水保林8.16万亩,防风固沙林18.1万亩,经济林13.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1%。全区活立木蓄积达198万立方米。

      经济

      编辑

      2017年,凉州区实现生产总值275.79亿元,比2016年下降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2.38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86.08亿元,下降14.9%;第三产业增加值127.32亿元,增长5.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27175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16年的21.1:37.9:41调整为22.6:31.2:46.2。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提高5.2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

      2017年,凉州区农作物播种面积168.21万亩,比2016年增长0.48%。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2.09万亩,下降5.36%,秋粮播种面积90.02万亩,下降2.25%。其中: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102.11万亩,下降2.63%,经济作物播种面积66.1万亩,增长5.69%。

      2017年,凉州区农业增加值62.96亿元,比2016年增长6.1%。粮食总产量66.15万吨,比2016年下降2.43%。其中,夏粮产量5万吨,下降9.43%;秋粮产量61.16万吨,下降1.81%。

      2017年,凉州区新建设施农牧业2.6万亩,累计达46.73万亩;2017年新发展特色林果业6.6万亩,累计达82.6万亩,其中新增皇冠梨3.64万亩,核桃0.17万亩,红枣0.22万亩,枸杞0.006万亩。

      2017年,凉州区新建规模养殖场(小区)55个,累计达到731个。实现畜牧业增加值20.36亿元,比2016年增长6.18%,占农业增加值的32.34%。2017年肉类总产量达8.84万吨,增长0.45%。

      2017年,凉州区农业机械总动力127.6万千瓦,比2016年下降22.9%。大中型拖拉机7938台,增长22.8%,农用化肥使用量(实物量)262059吨,下降3.6%。

      第二产业

      2017年,凉州区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37.09亿元,比2016年下降28.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8.94亿元,比2016年下降32.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8.72%,比2016年提高3.97个百分点。

      2017年,凉州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02亿元,比2016年增长8.3%;集体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0.32亿元,比2016年下降37.7%;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2.39亿元,比2016年下降38.2%;外商、港澳台投资及其他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0.22亿元,比2016年下降40%。

      2017年,凉州区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2.61亿元,下降30%;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6.34亿元,下降34.8%。

      2017年,凉州区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7.53%,比2016年降低30.76个百分点。其中: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71950元/人,比2016年下降20.59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66.29%,提高4.35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98.72%,比2016年提高3.97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为3.27%,比2016年提高0.36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3.44%,比2016年提高1.13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2次/年,下降0.65次/年;资本保值增值率为92.04%,比2016年下降14.61个百分点。

      2017年,凉州区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9.61亿元,比2016年增长2.6%。全区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87亿元,增长22.86%。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

      2017年,凉州区实施500万元及以上在建项目192项,比2016年减少308项,计划总投资426.22亿元,比2016年同期减少180.04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7项,比2016年减少46项。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178.2亿元,比2016年下降49.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7.91亿元,下降69.0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6.5亿元,下降67.5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33.79亿元,下降37.69%。500万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21.55亿元,下降61.46%。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6.5亿元,下降67.24%。

      房地产

      2017年,凉州区房地产开发投资56.65亿元,比2016年增长51.09%,其中住宅投资25.55亿元,增长25.14%。房屋施工面积230.98万平方米,比2016年下降10.26%;房屋竣工面积50.16万平方米,增长157.17%。商品房销售面积35.46万平方米,增长101.74%;商品房销售额18.61亿元,增长119.3%。

      招商引资

      2017年,凉州区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62项,落实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72.7亿元,比2016年下降56.12%。

      国内贸易

      2017年,凉州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24亿元,比2016年增长7.88%。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97亿元,增长8.5%,其中城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83亿元,增长7.04%;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27亿元,增长6.04%。

      2017年,凉州区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额143.87亿元,增长8.81%,其中,批发业销售额56.08亿元,增长6.97%;零售业销售额87.79亿元,增长10.01%。住宿和餐饮业实现营业额34.78亿元,增长12.09%,其中,住宿业营业额4.42亿元,增长9.23%;餐饮业营业额30.36亿元,增长12.51%。

      外贸

      2017年,凉州区进出口总额9278万元,比2016年下降50.52%。其中,出口为9180万元;进口为98万元。

      旅游

      2017年,凉州区接待国内游客1023.96万人次,比2016年增长29.6%;旅游综合收入52.95亿元,增长32.52%,其中接待入境游客930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7.9万美元。

      财政

      2017年,凉州区大口径财政收入31.93亿元,比2016年增长9.3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33亿元,增长2.93%。其中,税收收入7.16亿元,增长11.24%;非税收入5.16亿元,下降6.7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3.68亿元,增长7.69%。

      金融

      2017年,凉州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17.76亿元,下降2.67%,减少14.23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71.07亿元,增长5.21%。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494.61亿元,增长7.39%。金融存贷比达到95.53%,比2016年提高8.95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

      编辑

      (截止2013年)312国道横贯全区三,在境内区段为177公里 。以地区行署所在地的凉州为中心,列入地县级管理的公路四通八达,共54条(段),里程总长1478公里。其中省道308线双双、双大段二级改建已竣工,省道211线民勤段建设中。全区有公路总里程2143公里。主要高速公路:连霍高速公路、定武高速公路、金武高速公路、西武高速公路(拟建)、临武高速公路(拟建)。

      铁路

      武威有武威站和武威南站两个火车站。武威火车站位于武南镇,也是武威铁路分局的所在地;武威南站已建成为兰新复线国际列车编组站和干武电气化终点站。兰新、干武铁路和连霍高速G30线贯穿全境,是兰新线与包兰、包中线的交汇点。将逐步建成通往西宁、新疆的兰新铁路第二双线,通往宁夏和秦皇岛的干武铁路二线。

      主要铁路:兰新铁路、干武铁路、兰张高铁,拟建铁路:武威南至乌鲁木齐载重铁路、武威南煤炭集疏运基地至新疆准东煤田铁路专用线。

      航空

      兰州中川机场距武威230公里,金昌机场距凉州60公里。凉州城郊有军用机场。

      运输

      2017年,凉州区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实现增加值35.52亿元,比2016年增长6.8%。

      2017年,凉州区完成公路客运量2909万人,比2016年下降7.1%,客运周转量214966.8万人公里,比2016年下降4.6%;货运量3746.45万吨,比2016年增长12.9%,货运周转量1203582.4万吨公里,比2016年增长20.5%。

      社会事业

      编辑

      2017年,凉州区区级以上科技成果58项,专利申请受理787件,比2016年增长39%;授权专利367件,比2016年增长11.9%;授权发明专利28件,比2016年增长21.7%。2017年共鉴定技术合同23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47683万元,比2016年增加21.5%。

      教育

      2017年,凉州区共有各类学校和幼儿园416所,比2016年增加6所,在校(园)学生(幼儿)157594人,比2016年增加602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8所,在校学生7167人,比2016年增加252人;中学75所,在校学生51403人,比2016年减少1420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小学170所,在校学生63374人,比2016年增加629人;幼儿园162所,比2016年增加7所,在园幼儿35535人,比2016年增加1135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100%;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99.98%、毕业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率为94.08%(其中,升入普通高中比率57.28%,升入中等职业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比率36.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97%。

      卫生

      2017年,凉州区共有卫生机构95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8个。全区拥有床位6026张,卫生技术人员5692人。2017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人数3323例,报告死亡3人;报告传染病发病率327.95/10万,死亡率0.3/10万。

      文化体育

      2017年,凉州区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乡镇文化站37个。数字有线电视入户率和广播电视无线覆盖率分别达到61%和100%。

      2017年,凉州区有运动场1126个,室外全民健身路径352条,新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行政村50个;2017年经常性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0万人次。

      邮电通信

      2017年,凉州区邮电业务总量达到11.23亿元,比2016年增长23.8%。固定电话用户10.74万户,比2016年减少0.1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00.04万户,比2016年增加6.84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5.35万户,比2016年增加0.41万户。

      人民生活

      2017年,凉州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01元,比2016年增长8.3%,净增207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5元,比2016年增长8.7%,净增1039元。2017年凉州区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59005元,比2016年增长9.34%。

      2017年,凉州区新增城镇就业1334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

      2017年,凉州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16年上涨0.9%;全区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2016年上涨1.5%。

      环境保护

      2017年,凉州区有环境监测站1个,环境监察机构1个,环境监测和监察人员分别有16人和19人。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2个,其中:水污染项目7个,大气污染项目5个。工业污染企业废水达标率为90%。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6天,PM10平均浓度值81微克/m3,PM2.5平均浓度值38微克/m3。

      安全生产

      2017年,凉州区共发生各类生产经营性安全事故17起,死亡7人,受伤12人,直接经济损失16.44万元。

      社会保障

      2017年,凉州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51305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2.1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73.96万人。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62618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43.7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员31551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77326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18280人。

      社会救助

      2017年,凉州区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救济的人数达23595人,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38983人,共发放各类城乡低保资金18207.2万元,农村五保供养2582人,其中,分散供养1984人,集中供养598人。有敬老院10所,床位985张。

      城市建设

      2017年,凉州区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8个1981套,其中:新建3个940套,续建5个1041套。累计建设新型农村社区86个51374套,入住25394套,平均入住率51.4%。2017年完成棚户区改造11273套。

      旅游资源

      编辑

      武威文庙又是甘肃河西走廊最大的博物馆。1983年成立武威县博物馆,收藏历代陶器、玉器、钱币、经卷、书画、碑刻等各种文物近4万多件,最著名的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西夏碑,晋至隋唐墓志铭及碑刻、汉简,大批汉、唐木雕和西夏文物等。馆内辟有7个文物陈列展室,通过历史文物、文字图片说明,简要地反映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晴时期的凉州历史。

      文物古迹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绚丽的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和民族民间地域文化,名胜古迹众多,文化遗存丰富,是甘肃省的文物大市。现已普查清楚的文物保护单位54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8处,馆藏文物4.7万多件,其中国宝级文物3件,一级文物177件,二级文物346件,三级文物758件,突出的特色是“一马”(铜奔马)、“一碑”(西夏碑)、“一寺”(白塔寺)、“一窟”(天梯山石窟)、“一塔”(罗什寺塔)、“一庙”(文庙)。

      铜奔马被国家认定为中国旅游标志,被誉为“古典艺术品的最高峰”西夏碑是独一无二的稀世珍宝,是我国研究西夏历史少有的实物资料;白塔寺是元代阔端王与西藏佛教领袖萨迦班智达班举行“凉州会盟”之地,是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天梯山石窟被称为中国“石窟之祖”,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罗什寺塔是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讲经说法之地,鸠摩罗什被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佛经翻译家之首,被誉为译经泰斗;文庙是全国三大孔庙之一,其规模“壮伟宏耀”,为“陇右学宫之冠”。同时还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雪域高原、绿洲风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价值。

      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1969年9月发现的武威雷台汉墓,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收获,汉墓中出土的铜奔马引起中国乃至世界的瞩目。我国著名学者郭沫若、常书鸿等亲笔撰文研究,社会各界为此发表了许多文章。在我国众多精美的文物中,铜奔马是一件举世无双、技艺水平极高的精品,1984年被确定为我国旅游标志,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宝级文物,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铜奔马

      拥有“马踏飞燕”、“马踏飞鸟”、“天马”、“马超龙雀”等多种名称。马长45厘米,宽10.1厘米,通高34.5厘米。作者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利用力学与铸造原理为一体,塑造了风驰电掣的千里马形象。为了表现奔马超越飞鸟那一刹 那间的情景,作者刻意将马的两条前腿一前一后,有力地跨越在飞鸟之前,左后腿直挺在马身之后,右后腿马蹄轻轻触及鸟背,使飞鸟回首惊望,自叹不如。通过奔马与飞鸟速度之强烈对比,衬托出奔马的神速。这极富想象力和独创性的构思,赋予奔马以旺盛的生命力。作品整体构思巧妙,细部构造恰到好处,各部位大小比例适当,位置准确,整体造型优美无比。马的躯体壮实,颈部如鹤颈卓立,给人以稳定之感;马张嘴嘶鸣,尾巴上扬,四条腿又作飞奔状,给人以动感。整个造型设计奇绝,表现了作者高深的艺术造诣,是不可多得的千古佳作。

      铜奔马的制造,极巧妙地解决了支撑点、重心、平衡、抗阻力等科技问题。即用一只展开双翅,有着长宽尾巴的飞鸟作为马蹄的支撑点,使马的着地面积扩大,站立不倒。同时,飞鸟又位于马腹下前部,马蹄在鸟背上,恰是奔马的重心所在,增加了稳定程度。马的前右腿和后左腿向前后伸直,另外,两腿则同时向腹底收缩,以保持躯体平衡。另外马的躯体溜圆,可减轻风的阻力,给人以飞速奔跑的感觉。在制作工艺上,模铸与焊接相结合,技术精湛,看不出沙眼和焊接的痕迹,它使我们看到了我国汉代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

      著名的马踏飞燕是中国旅游标志,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汉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1985年铜奔马以“马超龙雀”这个名称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其含义是:天马行空,逸兴遄飞,无所羁缚,象征前程似锦的中国旅游业;马是古今旅游的重要工具,是奋进的象征,旅游者可以在中国尽兴旅游;“马超龙雀”青铜制品,象征着中国数千年光辉灿烂的旅游文化历史,显示文明古国的伟大形象,吸引全世界的旅游者。

      铜奔马作为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是我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最好见证。它的出土不仅引起中外史学界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注,而且也备受国内外人民的青睐和爱戴。曾多次作为中国和甘肃优秀文物的代表,到很多国家展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得到了高度赞誉,倾倒了无数观众。铜奔马作为绝世珍宝,国家已作出决定不再出国展出,但它的复仿制品仍将遨游全球。

      西夏碑

      西夏是11世纪至13世纪(1033-122)我国西部兄弟民族党项羌创建的国家。武威西夏碑即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是西夏第四个国王崇宗李乾顺在天佑民安五年(1049)所立,距今已有890多年。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碑现存武威市博物馆(文庙)石刻陈列室内。

      西夏碑高2.5米、宽0.9米、厚0.3米,两面撰文。正面碑额为西夏文篆书,两行八字,意为“敕建感应塔之碑文”。正文为西夏文楷书,共28行,每行65字。背面碑额刻汉字小篆,意为“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正文为汉字楷书,计26行,每行70字,是正面碑文的汉译文,碑文内容是:称颂先祖的功德;护国寺富丽堂皇的景象;“武威当四冲地,车辙马迹,辐奏交会,日有千数”的繁华市容;在增饰宝塔时“众匠率职,百工效技”的民风民技,及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历史片断。西夏碑碑额呈半圆形,题名上端刻有云头宝盖,四周雕刻有忍冬花纹,左右两侧各刻有一位体态窈窕、翩翩欲飞的伎乐菩萨,那轻盈飘动的绸带、美如游龙的舞姿,使人想起了白居易《胡旋女》中描述的“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己时”的胡旋舞。西夏碑在西夏语言文字研究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此碑原在凉州清应寺一座碑亭内,不知原由。清代甘肃著名学者武威人张澎,爱好金玉,于贵州玉屏县为官期间,因疾回家,与友同游大云寺,发掘出长期藏匿的西夏碑。

      西夏在李元昊时开始创造自己的文字。西夏文看上去笔画繁琐,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的。之后,公私文书都用西夏文字书写,但汉字仍在西夏通行。西夏给宋朝的文书,多用西夏文和汉文并列书写。夏国铸造的钱币,也用西夏文和汉文两种文字。

      由于西夏文字在夏亡后,已逐渐湮没,西夏文到清代以前尚无几人可识得,从西夏碑文拓片中传世,及额济纳旗发现西夏文字典《潘汉合时掌中珠》后,才有人开始研究西夏文的构造、文字和字意。至今西夏文石刻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实物很少。西夏碑“汉夏合壁”,便于相互比较研究,更是绝无仅有的,是研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化极为可贵的重要实物资料。

      白塔寺

      白塔寺,位于城南20千米的武南镇白塔村刘家台庄。相传寺内有大塔一座,周围环绕小塔99座,故名

      白塔寺。2001年,白塔寺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5月31日,白塔寺重建工程正式开工,现已完成一期工程,二期工程正在进行当中。

      白塔寺,藏语称作谢尔智白代,即东部幻化寺,为藏传佛教凉州四寺(白塔寺、莲花山寺、海藏寺、金塔寺)之一,位于凉州城区东南20多公里的武南镇白塔村,这里地势平坦开阔,气候温和,为黄羊河水系杂木河下游冲积绿洲,兰新铁路、国道312线分别从其东西两面经过。白塔寺是西藏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萨班)与蒙元代表、西路军统帅阔端举行“凉州会谈”的地方,也是后来萨班圆寂之地。这一历史性的会谈决定了西藏正式成为中国元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域,标志着西藏从此纳入了中国版图,在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进程中具有深远而特殊的意义。白塔寺是西藏归属中国750多年的历史见证。

      2001年5月,白塔寺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塔寺,这座始建于元代的藏传佛教寺庙又名幻化寺,位于凉州城东南20公里的武南镇刘家台庄。相传建寺之初,因寺内有大塔一座,周围环绕小塔99座,故又称白塔寺。白塔寺,论其规模和名气,也许赶不上西藏任何一座名刹那样显赫恢宏,可是它却记录着一段辉煌的历史,凉州人为白塔寺的存在和这段辉煌的历史而自豪。700多年前,就在这里,赫赫有名的蒙古皇子阔端与西藏著名的宗教领袖萨班·贡噶坚赞举行了历史性的会谈。两人经过协商,议定了西藏归顺蒙古的条件。贡噶坚赞还从这里向西藏僧俗各界发出了有名的“萨班致蕃人书”。凉州会谈是西藏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从此西藏统一于元朝中央政权之下,纳入祖国版图,结束了400年的战乱局面,走向了安定、统一发展轨道。

      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也叫大佛寺(与莫高窟齐名)。位于武威市城南约40千米的张义镇灯山村。因山道崎岖,峰峦叠嶂,形如悬梯,故名。天梯山石窟仅存3层,大小洞窟17处。其中一大型洞窟残高30米,宽19米,深6米。窟内有释迦牟尼大像1尊,高15米,宽10米,面水而立,右臂前伸,指向前方,巍然端坐。

      天梯山石窟也称大佛寺,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阶,拾级而上,道路崎岖,形如悬梯,故称天梯山。山巅常年积雪,俗称“天梯积雪”,为凉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脚下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是凉州颇负盛名的旅游胜地。

      北魏、隋、唐、西夏期间均有扩建,至明、清时期已成为喇嘛教寺院。

      据明朝正统十三年(1448)《重修凉州广善寺铭》记载:明朝正统十年天梯山石窟尚存26处。由于天梯山石窟地质结构松软,在历次地震中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仅1927年凉州大地震,就震毁洞窟10余处。

      1959年9月,因修建黄羊水库,窟址处水库淹没区,部分造像、壁画搬迁至甘肃省博物馆,北魏、隋唐时期的藏文经卷、绢画等由敦煌文物研究所保存。如今天梯山石窟仅存3层,大小洞窟17处。最大的洞窟残高30米,宽19米,深6米。窟内有释迦牟尼造像1尊,高15米,宽10米,大佛左右两旁有文殊、普贤菩萨,广目、多闻天王和迦叶、阿难等6尊造像,造形生动,神态威严,形象各异。窟内南北两壁上绘有大幅壁画。南壁为云纹青龙,中部为大象梅花鹿,大象背部驮有熠熠发光的经卷,下部是猛虎和树木花卉。北壁上部绘有青龙;中部绘有白马、墨虎、菩提树,马背上经卷闪闪发光;下部绘有牡丹花卉。整个壁画笔触清新,色泽艳丽,气势磅礴,形象逼真。

      大佛巍然端坐,左手平放在膝盖,略出膝部;右臂前伸,手掌外撑,向对面的山推去,所指之处叫磨脐山。对此,民间有“张义川,水湖滩,大佛爷手指磨脐山”的歌谣和许多美丽传说。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的代表,不但为佛教的传播培养了人才,而且为石窟的开凿造就了力量,形成我国佛教艺术史上有名的“凉州模式”。石窟建成后,世人仿此陆续开凿了金塔寺、马蹄寺、文殊山、榆林窟等。后来,北魏在大同开凿云岗石窟时,主持人也是凉州僧人昙曜,所用能工巧匠大都是凉州人。因此著名考古学者宿白先生将新疆以东现存最早的佛教石窟在风格上称之为“凉州模式”。为了保护好这一珍贵的历史遗存,国家文物部门从1995年开始就立项修复天梯山石窟。当前,石窟第一期工程已顺利竣工,在淹没大佛的高峡平湖中已围筑出一道气势如虹的围堰,复原的大佛重现当年的风采。 新开辟的天梯山庄集餐饮娱乐为一体,载着游人的游艇穿梭在堤岸和大佛之间的湖面上,一群群游人在山水之间寻幽探趣。已建成的石窟文物陈列馆将一展古老的文物将风采。天梯山石窟以它独特的湖光山色和古老的佛教文化艺术吸引着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游客。2001年,天梯山石窟被公布为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什寺塔

      罗什寺塔位于武威市北大街,是为了纪念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武威弘扬佛法、翻译经典的功绩而建造的。现存罗什寺塔八角十二层,高32米,全以条形方砖砌成。从下起第三、五、八层均设门,顶部是葫芦形的铜质宝瓶,最上层东西各有小佛龛,龛内有佛像。象征着武威古城悠久而文明的历史,是1500多年前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罗什寺塔最早建于后凉,塔及寺院在唐时大力扩建,在明、清皆有修葺。其间于明代成为陕西凉州大寺院,英宗正统十年二月十五日,为罗什寺院颁发了大藏经。并下了圣谕,谕中道:“刊印大藏经,颁赐天下,用广流传,兹以一藏,安置陕西凉州大寺院,永充供养。”此谕现完好保存于武威市博物馆。

      1927年武威大地震,罗汁寺院被震毁。1934年毁坏的罗什寺塔被重修。

      文庙

      文庙位于城东南隅,复建于明正统二至四年(1437~1439),其规模壮伟宏耀,为“陇右学宫之冠”。文庙由儒学、孔庙、文昌宫三部分组成,占地约25万平方米。现存建筑有儒学部分的忠烈、节孝祠和孔庙、文昌宫两组建筑。

      在武成市区东南隅,有一处古柏参天、槐荫蔽日的古建筑群——武威文庙。朱柱粉墙,勾画出两个世界:墙外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墒内清静幽雅,别有洞天。果然是“地敞而境幽,近市而尘隔”。在凉州七里十万家的闹市,这里真不愧是迁客骚人的向往之处。

      文庙,也叫圣庙、孔庙。武威文庙建立于明代。据明正统四年(1439)《凉州卫儒学记》载:明正统初年,朝廷特命行在兵部右侍郎徐唏镇其地,“睹将校子弟,多明秀好学,而未设学舍以为讲肄之所,遂请于朝,得命以农隙令军士取陶甓而经营之”。武威文庙的修建,由于受命于朝廷,又

      得到地方各界大力资助,正统二年夏动工,仅两年时间即告落成,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其规模之“壮伟宏耀,为陇右学宫之冠”。此后,历经明成化、清顺治、康熙、乾隆、道光以及民国年间重修扩建。已“规模宏大,气象雄壮,知非府县所及”。

      原武威文庙由东中西三组建筑物构成。东为文昌官,中为文庙,西属凉州府儒学。如今,西边的儒学和明正统时建的明伦堂、存诚、敬德二斋及其前后附属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东、中两组建筑,所剩建筑平面呈长方形,甫北长170米,东西宽90米,占地面积15300平方米。

      文庙原来设有正门,面南而开,它的最南端是一堵庄重稳健的影壁,称“万仞宫墙”。影壁两侧各开小门,朝东的叫“义路”,往西的称“礼门”。 由“义路”进入庙院,影壁北面是半月型的拌池。据碑记,过去武威缺水时,惟独泮池四季水量充足,池内芦苇荷花,池外古树、鲜花。池上有一座石料拱桥,名“状元桥”。站在状元桥上,手扶石栏,透过绿树红墙簇拥着的巍峨的棂星门,向北望去,隐约可见古柏老槐掩映着的大成殿,威严肃穆,使莘莘学子们对被尊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儒家先师孔子,顿生崇敬之情。

      棂星门是明正统时建筑的一座木质牌桥,四柱三间,翘檐飞角。正中走马板上挥毫书就的“棂星门”与背面所书“太和元气”字体,圆润遒劲,富丽堂皇。穿过棂星门,就能看见装有七七四十九颗铜泡钉的6扇朱红戟门。戟门,又叫大成门,是大成殿近前的一道门,戟门两侧是乡贤、名宦祠,为供养社会贤达和清官牌位的地方。大成殿建在宽阔的石筑台基上,雄伟而壮严,保留着宋元建筑风格,大有至圣至尊的气派。殿内迎门原来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于的画像,旁侧侍立着孔子得意弟子颜回、子思、曾子和大名鼎鼎的“亚圣”孟子的牌位。大成殿之后的尊经阁,是两层土木结构楼,重檐歇山顶,坐落在高达2米的砖包台基上,是武威现存最高大的古代重楼建筑。阁周绕以回廊木栅栏。顶部三重翘角上均悬有风铃,清风徐来,铃声叮铛,为沉寂的庙宇增添了些许生气。

      大成殿东侧的桂籍殿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建筑自成一组,名日文昌官。内有过殿,左右设耳房供道土居住。据传,清末住在这里的道士,染上了吸食大烟的恶习,将庙产尽数挥霍。冬日无钱买柴,便将大成殿侧廊屋里孔子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贤人”的牌位一一刀劈斧砍,烧火取暖,很伤了儒家的尊严。过殿之后,魁星阁与桂籍殿遥相呼应。

      这里供奉的文昌帝君,据说是受玉帝之命掌管人间禄籍的。他让魁星点定谁的名字,谁便可文运亨通,月中折桂。难怪文昌殿卷棚内挂满了历代文人学士敬献的数十块匾额。保存如此之多的匾额,在河西乃至甘肃省亦仅此一处。这些匾额从落款看,时间早自康熙,晚至民国,题名五花八门,官职尊卑不同。乡国学弟子献的“书城不夜”、“辉增四垣”和邑人曾国英书的“文明长昼”,弘扬当时武威文化的昌盛。知县王汝地献“辉腾七曲”、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宗方书“佳录垂青”、甘肃按察使刘大懿题“聚精扬纪”等,则激励人们奋发进取。还有兵部侍郎邑人牛鉴书“天下文明”、书画家邑人张美如书“云汉天章”等匾额,皆书法潇洒,雕饰精美,堪为艺术珍品。

      武威文庙,过去是供奉祭祀孔子的地方;1981年9月1日被甘肃省人民政府重新核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这里成立了武威市博物馆。馆内收藏有历代图书、字画、碑刻及其它文物3.6万余件。其中汉简、木雕、木乃伊、铜奔马、鸠杖、凉造新泉、西夏牌、西夏铜火炮等都是举世闻名的珍品。同时辟有7个文物陈列展室,所列历史文物、文字说明和图片,简要地反映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武威历史。它集中体现了武威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真实地纪录和反映了武威的历史文明。

      历史上的武威就是凉州的州府所在,曾经也叫过“西凉”、“姑臧”。前凉、后凉、北凉都在这里做过都城。前凉:(314年-376年) 汉族 亡于前秦武穆公(追封)张轨(255-314)在位(300-314)昭公张寔(271-320) 在位(317-320)成公张茂(271-324)在位(320-324)文公张骏(307-346)在位(324-346)恒公张重华(327-354)在位(346-353)哀公张曜灵(344-355)在位(353)威公张祚(?-355)在位(353-355)冲公张玄靓(350-363)在位(355-363)悼公张天锡(343-403)在位(363-376)凉王张大豫(?-386)在位(386)后凉:(389年-403年)氐族 亡于后秦懿武帝吕光337—399隐王吕绍399灵帝 吕篡 399—401后主吕隆401—403北凉397年-439年 汉族、匈奴 亡于北魏凉王段业武宣王沮渠蒙逊哀王 沮渠牧健沮渠无讳沮渠安周郡望武威郡为贾姓郡望之一。

      凉州三套车

      凉州“三套车”,俗称凉州小吃“三套车”的凉州行面、腊肉、冰糖圆枣茯茶,在河西走廊闻名遐迩。无论外地游人还是凉州居民均爱食用,经济实惠,为大众化的风味美食佳肴。走进城区北关市场和其它一些市场,当一碗行面、一盘腊肉、一杯圆枣茯茶映入你的眼帘,就会使你产生一种较强烈的食欲。行面由优质精面加少许盐,拌水和成行面硬团发酵后,切成条状型面条块,按你的要求再用手捋成宽窄不等的长条型面条,入锅煮熟,盛入碗中再加预先配备好的腊肉、木耳、蘑菇、黄花、蒜苔、芫荽、洋芋粉制作的卤汤即成。吃起来口爽味鲜。腊肉由新鲜猪肉或猪肚加入传统腊汁及炖肉调料,经特殊烹调工艺制成,肉质香而不冲,肥而不腻,熟而不烂,肉色金黄。圆枣茯茶是由冰糖、桂圆、核桃仁、红枣、枸杞、茯茶加水熬制而成,味道十分香甜可口,色泽浓艳。凉州小吃“三套车”极适宜老幼食用,被称为凉州快餐。

      中秋大月饼

      俗话说:“八月十五端出来”,这端出的就是大月饼。凉州大月饼,除了千层饼变形的色泽花纹十分漂亮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大”。下雨天,小孩子常叫:“天爷天爷大大下,月饼蒸上车轮子大,小伙子吃上把房跳塌。”大的月饼,足有十来八公斤,像小汽车轮子似的。过了八月十五日,女婿携妻带子去丈母娘家,大多左面提的大月饼,右面提的凉州酒。

      浆水面

      在百味小吃中,凉州浆水面可称一绝。做好的浆水面看上去嫩黄柳绿,红油浮面,酸辣可口,色味俱佳。制作浆水面,面条的种类不拘,擀压拉均可,关键在于浆水沤制的好坏。所谓浆水,是用新鲜的芹菜、白菜、甘兰等叶类蔬菜在开水中略烫,然后浸入盛有凉开水的罐中,加少量旧浆水作"引子",密闭罐口,经乳酸菌的作用,一周左右菜有浓酸味,并带有清淡的特殊香气,这时便可食用。做浆水面时,先将沤制好的浆水舀一勺入锅,并根据酸味浓度和食用者要求,酌情加清水兑合,烧沸,再加葱花、香菜、食盐、辣椒等调味品,待凉即成。煮熟的面条,调入清凉的浆水,吃一碗顿觉清凉透心。还有不少人独具匠心,把浆水直接作为一种饮料,在夏季代替茶喝。原因是浆水中含有乳酸菌,可以帮助消化,清肠利尿,有益于身体健康。

      米汤油馓子

      米汤油馓子是凉州特色小吃之一。米汤用凉州特产黄米和少许扁豆调入砂锅用旺火熬成,再将少许面粉或玉米淀粉打成糊状兑入,加入适量碘盐;食前炝清油、葱花、花椒粉即成。特点是味咸色黄,入口绵细香甜。进食时将炸好的油馓子撅成小段,泡入扁豆米汤中,再加少量白糖。这是一种经济实惠的风味食品。尤其在炎热的夏季,或醉酒后,食用米汤油馓子既可降低体温,又可调解饮食口味。

      面皮子

      凉州区凉州区

      酿皮子是面粉制的食品,色泽晶莹黄亮,半透明如玉,切成筷子粗细的长条状食品,再加上酱油、香醋、蒜汁、辣椒油、精盐等调料即可食用。其作法是将优质面粉加水和成硬团,然后在清水中揉搓,使面粉中的蛋白质和淀粉分离。面粉中的蛋白质俗称面筋,被分离出来以后另行放置。游离水中的淀粉,待其沉淀于容器底部后,将上面的清水倒去,再加入适量的食用碱,调成稀糊状,随即舀人大平底盘中,上笼蒸熟,切成薄片,随碗搭配极受人们喜爱,食用者非常普遍。在凉州城里,几乎每街都有卖的,为数亦不少。酿皮子价廉物美,其味酸辣凉爽,柔韧可口,是一种大众化的地方风味食品。凉州还有一种“高担酿皮”,据说制作者过去在街头挑担出售,因其担子特别高而得名。高担酿皮的制作和普通酿皮稍有差异,主要是蒸制过程中不加入食碱,不提取面筋,所以,柔劲较强。另外,其成品色泽不是黄亮,而呈灰白。所用调料亦更精致而周全,有的在食用时还加入少许黄瓜丝或豆芽,因而在酿皮中独树一帜,被人们视为名品。

      自然灾害

      编辑

      2018年11月27日1时33分,在凉州区(北纬37.89度,东经102.28度)发生2.8级地震,震源深度7千米。

      词条标签:
      • 宮沢ちはる

        宮沢ちはる(Miyazawa Chiharu),出生于1996年05月11日。 三围: n/a,罩杯: n/a,日本女优。

        2023-09-19日本女优
      • 翔田千里

        翔田千里,一位比较有人气的熟女女优。在熟女大军中,她长的比较漂亮,虽然年近四十,但是看起来还是挺年轻可爱的。

        2023-01-07日本女优
      • 三宫椿

        三宫椿(三宮つばき)出生于1998年05月03日,出道于2020年07月,G罩杯的巨乳和短发的造型,get到很多人的萌点吧。

        2023-01-07日本女优
      • 北条麻妃

        北条麻妃,原名白石さゆり,以其高挑的身材以及贵族的气质称霸熟女界,1974年3月26日出生于日本石川县,AV女优。

        2024-08-18
      • 橘ひなた

        橘日向(橘 ひなた)1990年8月12日出生,是日本90后AV女优。 2009年11月出道,已经下马拍了多部步兵。

        2023-01-10
      • 武藤兰

        武藤兰,1980年9月4日b出生,初期曾使用过清水优香的艺名,后名武藤兰,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成濑心美

        成濑心美,1989年3月3日出生于日本新潟县,E罩杯,2008年12月以素人身份出道,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波多野结衣

        波多野结衣(はたの ゆい),女,1988年5月24日出生于日本京都府,著名日本女演员、AV女优。

        2023-01-07
      推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