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黄鱼 编辑
小黄鱼(拉丁学名:Larimichthys polyactis,英文名:small yellow croaker),别名有黄花鱼、小黄瓜、小鲜,石首鱼科黄鱼属鱼类。
体延长,体侧腹部有多列发光颗粒,头钝尖形,口裂大,吻不突出,上颌长度等于下颌,上颌骨后缘达眼眶后缘;长圆形后鼻孔较圆形前鼻孔大,前鳃盖后缘具锯齿缘,尾鳍布满小圆鳞,背鳍基起点、胸鳍基上缘点及腹鳍基起点到吻端距离大约相等;体侧上半部为黄褐色,背鳍浅褐色,尾鳍前半部金黄色,臀鳍金黄色,腹鳍金黄色;胸鳍浅黄褐色,鳃腔黑色。小黄鱼为暖温性底层结群洄游鱼类,一般栖息于软泥或泥沙质海区。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沿海。
小黄鱼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形态特征
3 生活习性
4 分布范围
5 繁殖饲养
6 主要价值
7 动物保护
基本信息
编辑中文学名:小黄鱼
拉丁学名:Larimichthys polyactis(Bleeker, 1877)
别称:黄花鱼
亚科:石首鱼科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亚纲:辐鳍亚纲
英文名:Yellow croaker
类型:暖温性底层结群洄游鱼类
栖息环境:软泥或泥沙质海区
亚种:无
保护级别:(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目:鲈形目
亚目:鲈亚目
科:鲈总科
界:动物界
属:黄鱼属
纲:硬骨鱼纲
分布区域:西北太平洋区、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沿海
主要价值:收敛解毒、清热通淋、滋补阴添精、养血止血、润肺健脾
动物保护: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繁殖方式:自然繁殖、人工繁殖
命名者及年代:Bleeker、1877
形态特征
编辑背鳍Ⅸ~Ⅹ,Ⅰ-33~34;臀鳍Ⅱ-10~13;胸鳍15~16;腹鳍Ⅰ-5。侧线鳞58~60。鳃耙10+17~20。脊椎骨28~30。体长为体高3.7~3.8倍,为头长3.4倍。头长为吻长3.7~4.2倍,为眼径4.9~5.0倍,为眼间隔3.2~3.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2.1~2.4倍。
小黄鱼
头部及体侧前部被圆鳞,体侧后部被栉鳞,背鳍软条部和臀鳍2/3以上皆有小圆鳞,尾鳍布满小圆鳞;鳞片较大,背鳍与侧线间鳞5~6列。耳石为黄花鱼型,即呈盾形。背鳍基起点、胸鳍基上缘点及腹鳍基起点到吻端距离大约相等,皆位于鳃盖末端;臀鳍鳍条9~10根,通常9根;尾鳍楔型。腹腔膜褐色,胃为卜字形,肠为2次回绕型,幽门垂13个。鳔前部圆形,不突出为侧囊,后端细尖;侧枝26~27对,每一个侧支具有腹分枝及背分枝,背分枝呈翼状开展,腹分枝分上下两小枝,下小枝又分为前后两小枝,前小枝细长,沿腹膜下延伸至腹面,后小枝短小,不延伸。
体侧上半部为黄褐色,下半部各鳞下都具金黄色腺体;下颌前端有褐色斑。背鳍浅褐色;尾鳍前半部金黄色,后部浅褐色;臀鳍金黄色,鳍前缘及后缘为深褐色;腹鳍金黄色;胸鳍浅黄褐色;腹部发光颗粒为橙黄色。口腔白色,口缘粉红色。鳃腔黑色。
幼鱼
小黄鱼
区别
该种近似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大黄鱼与该种区别是,背鳍与侧线间具鳞8~9行,鳔腹分支的卜小枝之前后2小枝为等长,尾柄长为尾柄高3倍余。
生活习性
编辑小黄鱼
中国东海区小黄鱼主要食物为浮游甲壳类,也捕食十足类和其他幼鱼。食物组成与海区、季节、潮汐和鱼体不同生长阶段有关,胃含物组成为桡足类、糠虹类、等足类、端足类、磷虾类、十足类等甲壳类约占40%,鳗、沙丁鱼、黄鲫、龙头鱼发光鲷、细条天竺鲷和鱼卵等约占4%,其他还有鱿鱼和箭虫等。体长超过11毫米幼鱼,主要饵料为桡足类的双刺纺锤镖溞、太平洋哲镖溞、真刺唇角镖溞、腹针刺镖溞、汤氏拟镖溞等;糠虾科的长额刺糠虾;毛颚类的强壮箭虫;甲壳类及虾虎鱼科幼鱼。幼鱼各发育阶段食物转换现象明显,体长9~20毫米之间,以双刺纺锤镖滏为主要饵料;体长达16毫米后,吞食较大型虾类和小鱼,但仍摄食浮游生物;体长达81毫米后,以脊腹褐虾、郏虎鱼、小鱼等为主食。成鱼一年中摄食可分为四个时期,即产卵前摄食很强,以太平洋磷虾为主;产卵期停止摄食;索饵期初期摄食强度很弱、空胃率达70%~80%,随后空胃率逐渐降低;越冬期以太平洋磷虾和鱼类为主。
分布范围
编辑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沿海。在中国分布于渤海、东海及黄海南部,冬季在东海分布范围,南界约在北纬26°,东界约在东经126°30′。
繁殖饲养
编辑自然繁殖
小黄鱼
卵圆球形,彼此分离,浮性,卵膜较薄,表面光滑,无色透明,卵径1.28~1.66毫米,油球1个,球径0.41~0.56毫米,卵黄均匀,无龟裂,在温度12.5~14.0℃、盐度31‰海水中受精后15小时进入高囊胚;受精后47小时,胚体围绕卵黄1/2周,视囊形成,尾芽出现,黑色素在头后及颈部集中成倒三角形分布;受精后76小时左右,胚体围绕卵黄3/4周,听囊清晰,尾部脊索明显黑色素在头后部及颈部呈“Y”形分布。
人工繁殖
- 亲鱼越冬
小黄鱼亲鱼每年都需要面临越冬这一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应结合亲鱼数量建造水泥池,将放样密度控制在50尾/立方米,小黄鱼跳跃能力较强。因此应将水位控制在1.2米以下,并设置遮阳网,避免小黄鱼跳出。另外,小黄鱼生性较为敏感、急躁,一旦受到声音、光线的影响,如充氧气流等,都会对小黄鱼产生刺激,急速游动或者跳跃,不利于小黄鱼健康成长。因此在驯养过程中,应确保养殖环境安静,尽量确保小黄鱼能够独处。同时,还可降低水中的杂质,提高水体透明度,以此来缓解小黄鱼的激烈反应,从而确保小黄鱼能够在水中自由游动。
- 亲鱼强化培育
当气温开始回升后,小黄鱼也更加活跃,处于生长期的小黄鱼对营养需求较大。因此应强化对小黄鱼亲鱼的强化培育。详细来说,上午投喂冰鲜牡蛎肉,下午喂食鱿鱼块等,并在食物中,增加维C、维E等营养物质。经过实践证明,喂食冰鲜饵料,小黄鱼腹腔内的脂肪含量更多。可见,保持饵料新鲜非常重要。同时,在此过程中,还应加强对光照、盐度等方面的控制,如光照控制在200勒克斯,盐度为25~30,为亲鱼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 人工催产
随着温度持续升高,养殖人员应对亲鱼性腺进行抽样检查,当70%的亲鱼达到了V期时,开始对亲鱼进行人工催产。在实践中,应挑选腹部柔软、生殖孔红肿等表现的小黄鱼进行催产,此时对雄鱼腹部进行轻压,能够发现精液流出,并使用一定量的黄体素,将二者混合到一起,释放激素注射到雌鱼体内。完成上述工作后,应加强对产卵池内水温的控制,将水温控制到15℃。一般来说,小黄鱼的卵为浮性卵,养殖人员应采用筛绢网收集受精卵,并采用虹吸法将沉卵吸出来,最后留下质量较好的受精卵,排除死亡受精卵,以便提高成功率。
- 鱼苗孵化
鱼苗孵化过程较为繁琐,需要每天在每个产卵池中布卵30万粒,并将水温提高到16℃。针对孵化出来的鱼苗,养殖人员应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如小球藻、扁藻等。为了为鱼苗营造良好的生长空间,应减少对仔鱼的惊吓。鱼苗成长到20天左右时,应开展对小黄鱼亲鱼的驯化工作,与此同时,应适当增加饲料的投放。针对亲鱼的驯化,应在开始之前减少卤虫幼体的投喂量,配合饲料,每隔30分钟,在池塘内进行投喂。经过一周左右的驯化后,小黄鱼基本上能够完全转饵。由于小黄鱼对食物的摄取量增加。因此应每天对池塘进行清洁,以此来确保书体水质清洁。在小黄鱼育苗培养过程中,还应加强对小黄鱼自残现象的观察。一旦出现这种现象,应适当增加投喂频率,避免小黄鱼对自身产生的不良影响。
养殖技术
- 苗种养成管理
育苗全长达到不同的长度,应加强对养殖密度的控制。如当达到5厘米时,应将密度控制在300~400尾/立方米,当达到8~10厘米时,应将养殖密度控制在150~200尾/立方米。配合饲料,应将每天的投喂量控制在稚鱼体质量的7%,并分为六次投喂,坚持少喂多餐原则,锻炼小黄鱼消化能力。当达到养成阶段,应加强对水质的控制,早晚吸底一次,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采取流水养殖,为小黄鱼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养殖过程中,当水温达到25~27℃时,鱼体极有可能爆发病害。因此应根据鱼体的应激反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减少投喂量等,并观察病鱼鳃丝中的病虫情况。如果发现的及时,在早期可以利用1克/平方米浓度的硫酸铜,配合硫酸亚铁对小黄鱼进行浸泡后,持续三天便能够控制病情,确保小黄鱼能够健康成长。此外,小黄鱼对养殖环境要求较高,一定要保持安静,在进行日常投料、吸底等过程中,应减少对小黄鱼的刺激。如果忽略该问题,在养殖过程中,对小黄鱼产生了强烈的刺激,小黄鱼会出现鱼鳔胀气等现象。基于此,可以采用针刺法,将多余的气体排掉。详细来说,利用直径为1毫米的注射针都,从胸鳍基部倾斜刺入腹腔当中,轻压鱼肚子,能够听到气体排出的声音,即完成了排气。
主要价值
编辑小黄鱼
动物保护
编辑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小黄鱼
-
北条麻妃
北条麻妃,原名白石さゆり,以其高挑的身材以及贵族的气质称霸熟女界,1974年3月26日出生于日本石川县,AV女优。
2024-08-18 -
橘ひなた
橘日向(橘 ひなた)1990年8月12日出生,是日本90后AV女优。 2009年11月出道,已经下马拍了多部步兵。
2023-01-10 -
武藤兰
武藤兰,1980年9月4日b出生,初期曾使用过清水优香的艺名,后名武藤兰,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成濑心美
成濑心美,1989年3月3日出生于日本新潟县,E罩杯,2008年12月以素人身份出道,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波多野结衣
波多野结衣(はたの ゆい),女,1988年5月24日出生于日本京都府,著名日本女演员、AV女优。
202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