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中科技大学 编辑
华中科技大学(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华中大、华科大),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入选"强基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湖北省2011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是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为中欧工程教育平台成员和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理事单位。现任党委书记李元元,校长尤政。校训为明德厚学,求是创新。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校园占地7000余亩,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1大学科门类;设有109个本科专业,4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8个学科入选国家首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医学中心、2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个“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6个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及一批省部级科研基地,专任教师3700余人。
华中科技大学于2000年5月26日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组建,2022年8月31日,教育部网站公布 《教育部关于同意华中科技大学章程部分条款修改的批复》,华中科技大学简称确定为华中大 、华科大。曾培养出李娜、叶荫宇、张小龙等杰出校友。
截至2022年,华中科技大学位列2022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96名;位列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8名。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历史沿革
3 办学条件
4 学术研究
5 文化传统
6 学校领导
7 校区环境
8 学校荣誉
9 报考条件
10 知名校友
基本信息
编辑中文名:华中科技大学
外文名: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简称:华中大(HUST)、华科大
现任校长:尤政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7个、二级学科15个、培育学科7个
创办时间:1952年
校址:学校法定注册地: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同济医学院校区:湖北省武汉市汉口硚口区航空路13号、国际医学中心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群英路66号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8个、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14个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83个
博士后流动站:科研流动站39个
主要奖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大学领先奖
党委书记:李元元
双聘院士:6人(科学院)、5人(工程院)
学校排名:第8名
占地面积:7000 亩
校训:明德、厚学、求是、创新
校歌:华中科技大学校歌
校庆日:10月8日
院校代码:10487
主要院系:50个学院
知名校友:周济、蒋向前、贝时璋、沈其震、裘法祖、吴孟超、陈刚、李娜、汪潮涌、林少宫、张小龙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综合类
属性:双一流(2017年、2022年) 、985工程 (2001年) 、211工程(1996年)、 全国重点大学(1960年)、 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2019年)、 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2018年) 、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年)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12年) 、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2022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本科专业:109个
两院院士:7人(科学院)、14人(工程院)
录取批次:本科一批
官网:http://www.hust.edu.cn
同名行星:52487号小行星
历史沿革
编辑学校前身
华中工学院(华中理工大学)
查谦老院长在华中工学院成立大会上讲话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期间,中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在武汉新建三所工科院校即华中工学院、中南动力学院和中南水利学院。
1953年1月,正式组成三院联合建校规划委员会。武汉大学支援建设华中工学院,武汉大学查谦教授任主任委员。
5月,中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确定中南动力学院与华中工学院合并,由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四校的机械系全部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以及华南工学院机械系的热能动力部分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组建。同月,高等教育部决定,撤销中南动力学院建制,将其并入华中工学院,中南水利学院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华中工学院筹备委员会名单,成立华中工学院筹备委员会。查谦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刘乾才、朱九思为副主任。
1953年9月11日,建校工程在武昌喻家山南麓破土动工。
10月,华中工学院正式成立。
1954年8月中旬,全校师生员工会师武昌喻家山,完成搬迁集中工作;
1955年6月,国务院任命查谦为华中工学院第一任院长。
1955年9月,汽车专业并到长春汽车拖拉机工程学院(原吉林工业大学前身,吉林大学前身之一)。
校园
1957年,恢复汽车、内燃机等专业。1958年,汽车、拖拉机、内燃机等专业整体调整到新组建的武汉工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前身之一)。
1960年10月,华中工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66年至1976年,由于“文革”初期军宣队指挥长刘昆山、学校副校长朱九思等人的努力,实现三个“没有”:学校主要领导人没有变、师资队伍没有散、科研教学设备没有滥,教师、干部受伤害较少。
1971年,武汉机械学院停办,部分专业和300多名教职工并入华中工学院。
原华中工学院
1972年至1979年,共收留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600多名。“文化大革命”期间,华中工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受到严重破坏。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制度后,学校恢复招生。
1978年2月,华中工学院重新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当年招收研究生181人。
1979年,第一个文科研究机构——中国语言研究所成立。
70年代末80年代初,先后设立了激光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微波技术等一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理工结合的技术学科专业。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4年,已开设包括理科、文科、工科和管理学科的4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新型综合性大学的基本轮廓,初步实现了以工为基础,理、工、文、管相结合向综合化发展的目标。
1984年4月,首批试办研究生院(共22所)。
1988年1月,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
1988年、1992年,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评选,获国家特等奖1种,国家级优秀奖7种,部级一等奖18种。
1989年、1993年,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获国家特等奖1项,国家级奖3项,国家级二等奖5项。
1993年,国内发表论文数达到1032篇,“首次突破国内发表论文数1000篇”,位居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第1位。被EI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7位,被ISTP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7位,被SCI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11位。
1994年,成立研究生院10年:博士学位点31个,博士生导师111人,博士后流动站7个,硕士学位点76个。
199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710人,博士研究生178人,在校研究生达到2232人,比1978年增长了12倍。
1994年,科研经费达到7640万元,比1978年增长了60倍,居国家教委直属高校第4位。
1995年,全国高校研究生院综合评估,名列第9,受到国家教委表彰。
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1922年,更名为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1926年,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湖北省高级商科中学校、湖北省立第五中学组建湖北省立第二中学。
1927年,湖北省立第二中学(汉阳工科分校及初中部)改建为湖北省立第三中学。
1935年,湖北省立第三中学(原湖北省高级工科中学校部分)更名为湖北省立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49年,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湖北省高级商业学校、湖北省女子职业学校组建湖北省高级职业学校。
1949年,湖北省高级职业学校(原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部分)改建为武昌高级工业学校。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武昌高级工业学校一分为五,在历经中南建筑工程学校、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武昌建筑工程学校、武汉建筑工程专科学校等阶段之后,土木建筑科的部分在1960年成立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当时是全国唯一的一所城市建设专业的高等学校。
1961年,中南给排水设计院专科学校给排水专业师生并入。
1964年,改为建筑工程部武汉建筑工程学校。
1971年,与同属建工部的原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合并成立湖北建筑工业学院。
1978年,更名为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1981年,国务院批准恢复和重建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1997年,建设部与武汉市共建学校。
合并发展
2000年5月26日,原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组建华中科技大学。
200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6年,首批入选国家”111计划“。
2007年,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2010年,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1年,获评“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2年,入选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入选“湖北省2011计划”。
2013年,入选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被确定为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2015年,学校成立湖北地区首个航空航天学院。
2017年1月,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10月,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的2018年全球最佳大学排名中位列中国第九。
2018年3月,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1月,入选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同月,华中科技大学等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联合组建了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
2019年5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增列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9月,入选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和理事单位。
2020年3月,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学校附属10家医院共投入3万多名医护人员、近9000张床位,并管理方舱病床近6000张,成为全国投入床位和医护人员最多的高校。9月,入选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0月20日,加入中泰高等教育合作联盟。11月,被确定为第二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
2021年1月,加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联盟。5月17日,学校入选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
2021年7月14日,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和集成电路学院正式揭牌。
2021年11月,教育部公布了全国首批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名单,华中科技大学在列。
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华中科技大学在列。
2022年5月20日,华中科技大学校歌,正式发布 。
2022年8月,被列入实施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名单。
2022年8月31日,教育部网站公布 《教育部关于同意华中科技大学章程部分条款修改的批复》。在《华中科技大学章程修正案 (2022年核准稿)》中提到将第二条修改为:“学校名称为华中科技大学,简称华中大、华科大,英文名称为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HUST,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合并组建而成。学校法定注册地为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学校同济校区地址为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航空路13号;国际医学中心地址为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群英路66号。“
2023年2月9日,华中科技大学霍普克罗夫特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启动。 3月,加入武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盟。 4月1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华中科技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框架协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中科技大学网络安全联合研究中心”揭牌。 5月9日,湖北省教育厅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组建的湖北高等教育研究院成立并揭牌。 5月22日,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教育科技创新园区(军山校区)在武汉经开区正式开工。 5月26日,华中科技大学数字空天技术研究所揭牌。
办学条件
编辑截至2022年9月,学校设有51个院系,开设112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1大学科门类。
华中科技大学院系专业一览表
学院(系) | 本科专业 | 学位 |
---|---|---|
华中科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理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理学 | |
统计学 | 理学 | |
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 | 物理学 | 理学 |
应用物理学 | 理学 | |
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 应用化学 | 理学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工学 | |
化学 | 理学 | |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工学 | |
工业工程 | 工学 | |
产品设计 | 艺术学 | |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工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
功能材料 | 工学 | |
电子封装技术 | 工学 | |
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工学 |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
核工程与核技术 | 工学 | |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工学 |
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 轮机工程 | 工学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工学 | |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物科学 | 理学 |
生物技术 | 理学 | |
生物信息学 | 工学 | |
生物医学工程 | 工学 | |
生物制药 | 工学 | |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 | 工学 |
通信工程 | 工学 | |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 工学 | |
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工学 |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
华中科技大学工程科学学院 | 生物医学工程 | 工学 |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 | 工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
物联网工程 | 工学 | |
华中科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密码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信息安全 | 工学 | |
网络空间安全 | 工学 | |
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 | 软件工程 | 工学 |
数字媒体技术 | 工学 | |
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 | 智能医学工程 | 工学 |
人工智能 | 工学 | |
自动化 | 工学 |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工学 | |
物流管理 | 管理学 |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建筑学(五年制) | 建筑学 |
城乡规划(五年制) | 工学 | |
风景园林(五年制) | 工学 | |
环境设计 | 艺术学 | |
数字媒体艺术 | 艺术学 | |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工学 |
环境工程 | 工学 |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工学 | |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行政管理 | 管理学 |
公共事业管理 | 管理学 | |
政治学与行政学 | 法学 | |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 财政学 | 经济学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管理学 | |
工商管理 | 管理学 | |
市场营销 | 管理学 | |
会计学 | 管理学 | |
财务管理 | 管理学 | |
物流管理 | 管理学 | |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 经济学 | 经济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济学 | |
金融学 | 经济学 | |
金融工程 | 经济学 | |
国际商务 | 管理学 | |
经济统计学 | 经济学 | |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文学 |
德语 | 文学 | |
法语 | 文学 | |
日语 | 文学 | |
翻译 | 文学 | |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 新闻学 | 文学 |
广播电视学 | 文学 | |
广告学 | 文学 | |
传播学 | 文学 |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艺术学 | |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 法学 | 法学 |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文学 |
汉语国际教育 | 文学 | |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 | 社会学 | 法学 |
社会工作 | 法学 | |
华中科技大学临床学院 | 临床医学(八年制) | 医学 |
临床医学(七年制) | 医学 | |
临床医学(六年制) | 医学 | |
临床医学(五年制) | 医学 | |
医学影像学(五年制) | 医学 | |
儿科学(五年制) | 医学 | |
中西医临床医学(五年制) | 医学 | |
医学检验技术 | 理学 | |
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 | 医学实验技术 | 理学 |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 预防医学(五年制) | 医学 |
华中科技大学护理学院 | 护理学(四年制或五年制) | 理学 |
华中科技大学药学院 | 临床药学(五年制) | 理学 |
药学 | 理学 | |
中药学 | 理学 | |
华中科技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管理学 |
公共事业管理 | 管理学 | |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 | 哲学 | 哲学 |
华中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 工学 |
工程力学 | 工学 | |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 智能建造 | 工学 |
土木工程 | 工学 | |
工程管理 | 工学 | |
交通工程 | 工学 |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工学 | |
交通运输 | 工学 | |
水利水电工程 | 工学 | |
华中科技大学法医学系 | 法医学 | 医学 |
华中科技大学口腔医学院 | 口腔医学 | 医学 |
华中科技大学体育学院 | 运动训练 | 教育学 |
华中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 音乐表演 | 艺术学 |
舞蹈表演 | 艺术学 |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9月,学校有专任教师3700余人,其中教授1400余人,副教授1400余人;教师中有院士19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5人,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63人(其中包括国际合作科学家4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9个。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杨叔子、熊有伦、程时杰、罗俊、丁汉、陈孝平、骆清铭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崔崑、潘垣、张勇传、周济、樊明武、李培根、李元元、尤政、李德群、丁烈云、马丁、邵新宇、邬堂春
中国科学院院士(双聘):沈绪榜、姚建铨、叶朝辉、孙汉董、葛昌纯、刘以训
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侯云德、赵梓森、吴中如、王正国、周宏灏
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李元杰、龚非力、陈孝平、吴昌林、王建枝、陈传尧、严国萍、何岭松、熊永红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罗俊、周专、吴雅、任佳刚、丁汉、龚建平、孔维佳、肖传国、王建枝、蒋向前、徐涛、马丁、骆清铭、吴颖、罗小平、金海、李和、宁琴、黄士昂、徐明厚、陈建国、肖奕、邬堂春、邱建荣、尹周平、王伟、张旭、胡豫、解孝林、黄云辉、邵新宇、李亮、曾绍群、陆培祥、朱宏平、施焕中、周剑峰、周怀春、熊蔡华、冯丹、曾志刚、张新亮、王红卫、郭照立、周华民、吴军、刘剑峰、涂良成、江涛、刘争、谢庆国、李志纯、程翔、刘世元、朱锦涛、夏帆、胡忠坤、罗小兵、张智红、彭芳瑜、卢新培、陈莉莉、王新云、唐江、张勇慧
“973计划”(含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及项目首席科学家:郑楚光、马丁、肖传国、罗俊、冯丹、丁汉、金海、宁琴、邬堂春、骆清铭、杨祥良、李亮、袁小明、陈建国、李国民、邵新宇、曾绍群
“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青年科学家:陈蓉、谢佳、夏帆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谭波、廖广兰、白翔、王健武、李志纯、程翔、缪小平、黄昆、王芳、翟天佑、马聪、周军、黄永安、胡家兵、廖小飞、张海涛、唐江、吴付科、兰鹏飞、陈莉莉、陈汉华、付英双、胡先罗、赵海波、付玲、张春、何美安、王琳、吴庆文、周月明、薛志刚、杨海平、王康丽、董建绩、胡鹏、王保伟、黎敏、杨山清、张小明、唐明、刘方明、刘超红、郭欢
青年拔尖人才:陶波、廖小飞、缪小平、马聪、薛宇、黄永安、胡家兵、赵海波、王健、周军、刘方明、张海涛、孔东民、张明新、朱铃强、郭欢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罗俊、陈清明、欧阳康、任佳刚、沈关心、陈孝平、周云飞、陆继东、骆清铭、吴颖、孔维佳、段献忠、杨宗凯、陈吉红、史铁林、冯丹、金海、王红卫、徐涛、周建中、王建枝、马丁、邱建荣、肖奕、吴军、胡豫、罗小平、黄云辉、解孝林、宁琴、邵新宇、邬堂春、徐明厚、曾绍群、丁汉、陈学东、陆培祥、徐顺清、尹周平
国家级教学团队
学科建设截至2022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拥有4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9个 ,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计),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4个学科进入A+,A类学科14个,B+及以上学科33个。 “双一流”建设学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