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语 编辑
吴语,又称江东话、江南话、江浙话、吴越语。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底蕴深厚。在中国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北一角,使用人口九千多万。吴语是汉藏语系汉语语族的一支语言,中国七大方言集合之一。
现代吴语比官话具有更多古音因素,语音与《切韵》《广韵》等古代韵书高度吻合。吴语继承唐宋三十六字母框架体系,以保留全部浊音为最主要特征,声母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四类,部分地区保留尖团音分化。吴语具有仄音之一的入声韵。吴语保留平仄声律,继承中古汉语整齐四声八调,平上去入四声因声母清浊对立而各分阴阳。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词语释义
3 分布区域
4 语音
5 语法
6 词汇
7 语法
8 词汇
9 正字
10 语片划分
11 文化
12 文化
13 代表语言
14 语言关系
15 国音之争
16 学术研究
17 吴语拼音
基本信息
编辑中文名:吴语
地域文化:吴越文化/吴文化和越文化
主要分布:今浙江、上海、苏南、皖南、赣东北
语言别名:吴越语、江东话、江南话、江浙话
相关诗词:讲诵多吴语;贺公雅吴语等
字词:吴语特征本字、特征词汇
韵母:入声韵(药/觉/括等)、麻韵等
主要特征:全浊音(吴语标志,低沉雄浑)
外文名:Wu Chinese
语片划分:太湖、台州、金衢、上丽、瓯江、宣州
使用地区:江东、吴越、吴地越地、东吴、吴语区
文化属性:华夏文明、江南文化、传统汉语
拼音:声母多用国际音标、入声韵加h
声调:平上去入四声、因清浊而各分阴阳
声母: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四类
使用人口:江浙民系(吴越人)、9000多万人
词语释义
编辑江东吴语
古“帮滂并、端透定、见溪群”今三分的语言统称为吴语。
吴语通行于吴越,为吴语区文化情感之认同,为吴越文化之根基。
语言代码
吴语区分布图
汉藏语系语系-汉语族语族-吴语语言
ISO 639-1:zh
ISO 639-2:chi(B)zho(T)
ISO/DIS 639-3:wuu
分布区域
编辑上海 | 苏州 | 杭州 |
无锡 | 宁波 | 常州 |
绍兴 | 嘉兴 | 湖州 |
金华 | 台州 | 温州除南 |
衢州 | 舟山 | 丽水 |
上饶除西 | 宣州部分乡下 | 黄山/徽州 |
江阴 | 昆山 | 张家港 | 常熟 | 慈溪 | 宜兴 | 余姚 |
义乌 | 太仓 | 诸暨 | 温岭 | 乐清 | 瑞安 | 海宁 |
桐乡 | 丹阳 | 富阳 | 海门 | 平湖 | 启东 | 溧阳 |
东阳 | 临海 | 嘉善 | 长兴 | 海盐 | 宁海 | 永康 |
玉环 | 金坛除西 | 象山 | 临安 | 德清 | 靖江 | 嵊州 |
奉化 | 吴江 | 桐庐 | 安吉 | 萧山 | 浦东南汇/川沙 | 崇明 |
嘉定 | 宝山 | 奉贤 | 松江 | 金山 | 青浦 | 建德 |
新昌 | 岱山 | 嵊泗 | 武义 | 景宁 | 青田 | 泰顺 |
龙泉 | 庆元 | 上饶县 | 玉山 | 广丰 | 德兴陇头 | 松阳 |
遂昌 | 开化 | 常山 | 江山 | 缙云 | 三门 | 天台 |
仙居 | 玉环 | 永嘉 | 平阳除西 | 文成 | 兰溪 | 浦江 |
磐安 | 龙游 | 苍南东北 | 铜陵县义安 | 泾县 | 宁国南 | 繁昌 |
南陵东 | 芜湖县 | 当涂东南 | 青阳南/西北 | 石台除西 | 浦城除南 |
隶淮语市: | 高淳 | 溧水除北 | 丹徒南 | 通州东 | 博望 | 贵池东南 |
历代区划
春秋分属吴国都今苏州,长江南钱塘江北,后灭蛮夷扩张、越国都今绍兴,钱塘江南,后扩张。
吴语区历代行政区划
汉朝同属吴郡治吴县、会稽郡东汉永建四年起治山阴(绍兴)、丹阳郡治宛陵。
三国同属吴国。为吴郡富春人孙权所建。吴宝鼎元年析置吴兴郡。
唐朝同属江南道治苏州。开元二十一年起同属江南东道治苏州。江南东道又称江东,西面江南西道治洪州又称江西。
五代同属吴越国,西部属南唐。吴越国为临安人钱镠所建。
宋朝同属两浙路治杭州。南宋建炎三年分杭州及其以北为两浙西路治临安府,钱塘南为两浙东路治绍兴府。
元朝同属江浙行省。
明初,淮西人朱元璋拆分江南,将淮海唐属河南道宋属京东路、江淮唐属淮南道宋属淮南路、江南三个不同文化圈行政拼凑,拼河南江北行省东部及江浙行省北部,设立直隶,后改称南直隶清朝分为江苏、安徽,造成吴地行政割裂。明清近代镇江除丹阳南京除高淳和溧水大部及其以西淮化。
江苏南部 | 上海 | 浙江 | 安徽南部 | 江西东北部 | 福建北一角 | 总计2017 | |
吴语区面积/km² | 24160 | 6340 | 103000 | 22500 | 10000 | 2600 | 168600 |
户籍人口/万 | 2100 | 1446 | 4960 | 500 | 350 | 40 | 9396 |
常住人口/万 | 2718 | 2418 | 5657 | 420 | 316 | 30 | 11559 |
GDP/亿元 | 40863 | 30134 | 51768 | 1800 | 1200 | 140 | 125905 |
地市数 | 3 | 11 | 1 | 1 | 16 | ||
古置县数 | 23 | 11 | 74 | 18 | 6 | 1 | 133 |
语音
编辑汉唐古音今犹在——吴语全浊音
《切韵》《韵镜》等提到清浊概念。声带振动音为浊音。世界强国都有大量浊音。全浊为浊阻碍音,低沉雄浑,次浊为响音。除吴语、老湘语、吴湘浊音走廊、少数闽北语外的汉语方言无全浊辅音,吴语有全部浊音。吴语浊塞音、不送气清塞音、送气清塞音对立,清擦音、浊擦音对立。清塞音爆破性较其它汉语强。边音、鼻音l/m/n/ȵ/ŋ均分为清浊两套,分别与阴阳声调相配。
4.泥来母不混 泥来母n和l不混,南方仅全部吴语、部分客家语和部分粤语完全分泥来母。弄读卢贡切。 江淮官话/西南官话/赣语/闽语/徽语/湘语/部分粤语/部分客家语都混淆泥来母,脑=老。 5.疑母 鳄ŋoh≠恶oh/u。疑母洪细皆读鼻音,疑泥细音混同,艺ȵi≠异yi。不混以影云母。
6.日母
9.上古音遗留
韵母
1.入声韵 保留入声韵,收喉塞音除东瓯片及金华。 2.非组韵
3.东钟韵
4.介音
5.咸、山摄一、二等不同韵
16.前后鼻音
17.屋烛韵和觉韵
18.灰韵
19.末韵、没韵、沃韵
20.协韵、黠韵
21.德韵
声调1.四声八调
平上去入四声,上去入三声为仄声,此为格律基础。 普通话失入声等原因致不分平仄。平仄体现韵律之美,诗词用普通话不合格律。 吴语吟诗词朗朗上口,平仄合律。诗词文章当吴语读。 节奏组局地词句有时据前后字声调而产生连读变调。 符合韵书
文白异读
其他1.无轻声 2.无多音的字
3.无儿化
零卷舌音儿化。局地有儿缀词˞。 4.普通话其他误读
5.其他
语法编辑1.宾语前置
SVO/SOV通用。局地只有SOV结构。 时态句用SOV:我作业做好快咧。 2.定语后置
3.状语后置
4.话题句
话题优先。话题句比普通话占优势。 词法1.疑问词
4.量词特殊用法
5.指代词
句法1.句式
2.不用“的”“地”除杭州
3.持续体不用“着”
4.完成体
13.末/呢/之提顿
14.进行体 快来望,来盖落雪。 词汇编辑
称谓
吴语浊塞音、不送气清塞音、送气清塞音对立,清擦音、浊擦音对立。清塞音爆破性较其它汉语强。边音、鼻音l/m/n/ȵ/ŋ均分为清浊两套,分别与阴阳声调相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