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田县 编辑
大田县,别称“岩城”,隶属于福建省三明市。位于福建省中部,三明市东南部,面向闽南金三角开发区。截至2021年12月30日大田县辖12个镇、6个乡,266个行政村和8个居委会,全县土地面积2294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大田县常住人口为299513人。2021年4月,“福建省2018—2020年度省级文明城市”公布,大田县入选。202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49.38亿元,同比增长6.6%。
大田县为中低山地带,地势大致由南向东北倾斜,山岭、谷地分布趋向与境内构造基本一致,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区。2022年,该县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其中矿产种类、藏量和价值居福建省前列、三明市之首。
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建县,隶属延平府;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改属永春州;民国时期属福建南路道、厦门道和仙游、龙岩、永安等专署;1949年9月6日大田县解放,先后隶属永安、晋江和三明专区;1983年撤专区建市,大田属三明市。
大田县旅游景点有桃源花海乐园、安良堡、象山避暑养生旅游度假区等。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建制沿革
3 行政区划
4 自然环境
5 自然资源
6 人口
7 政治
8 经济
9 文化
10 交通
11 社会
12 旅游
13 荣誉
基本信息
编辑中文名:大田县
外文名:DaTian county
行政区类别:县
下辖地区:12镇、6乡
主要民族: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
邮政编码:366100
地理位置:福建省中部三明市
火车站:兴泉铁路大田站
车牌代码:闽G
海拔高度:1553.4米
人口:299513人(2020年)
区划代码:350425
面积:2227.7平方公里
别名:岩城
国家/地区:中国华东
政府驻地:均溪镇
电话区号:0598
著名景点:大仙峰 、象山 、大鼓山 、白岩公园 、文昌阁 、仙亭山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方言:闽语(大田片-前路话/后路话、闽南语闽台片泉州话等)
县长:林金龙
副县长:詹冬华
地区生产总值:258.38 亿元(2020年)
建制沿革
编辑县域,周至元朝先后隶属七闽地、吴越地、闽中郡、江南东道福州、福建路南剑州、福建道延平府;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建县,隶属延平府;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改属永春州;民国时期属福建南路道、厦门道和仙游、龙岩、永安等专署;大田1949年9月6日后,先后隶属永安、晋江和三明专区,1983年三明专区改市后属三明市。
大田全景图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建县时,隶属延平府。
明嘉靖十四年(1535)割尤溪县14个都、永安县1个都、漳平县1个里10社,德化县1个团置县,历属延平府、永春州、厦门道。1949年9月6日解放,历属永安专区、晋江专区、三明专区(地区)、三明市。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永春县升为永春州,大田县隶属永春州。
民国元年(1912年),福建省实行省、道、县三级地方政制,大田县隶属南路道。民国3年南路道改称厦门道,大田县仍隶属之。
民国16年,废道,福建省实行省、县二级地方政制,大田县直属福建省。
民国22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大田县隶属兴泉省。
民国23年7月,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制度,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全省划分为10个行政督察区,大田县隶属第四区(区署在仙游)。
民国24年10月,全省改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民国32年,全省又改划为8个行政督察区,大田县隶属第六区(区署在龙岩)。
夜幕下的岩城
民国36年4月至38年9月5日,全省行政区划重新调整设7个行政督察区,大田县隶属第六区(区署在永安)。
1949年8月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全省行政区划为8个专区、2个市,大田县划归福建省第七行政督察区(区署在永安)。
1949年9月6日大田解放,隶属永安地区专员公署。
1956年6月,永安地区专员公署撤消,大田县改属晋江地区专员公署。
1963年3月,设三明地区专员公署,大田县改属之。
1983年7月,撤消三明地区专员公署,设三明市,大田县隶属之。
1995年,大田县辖均溪镇、上京镇、广平镇、早兴乡、石牌乡、屏山乡、吴山乡、济阳乡、武陵乡、谢洋乡、桃源乡、太华乡、建设乡、奇韬乡、文江乡、梅山乡、湖美乡、前坪乡,1个居委会、205个村委会。
2000年至今,大田县共有12个镇、6个乡设有均溪镇、上京镇、广平镇、桃源镇、太华镇、建设镇、石牌镇、奇韬镇、华兴镇、屏山乡、吴山镇、济阳乡、武陵乡、谢洋乡、文江镇、梅山镇、湖美乡、前坪乡。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大田县在其中。
行政区划
编辑大田县
区划详情
12个镇:均溪镇、石牌镇、上京镇、广平镇、桃源镇、太华镇、建设镇、奇韬镇、华兴镇、吴山镇、文江镇、梅山镇。
6个乡:屏山乡、济阳乡、武陵乡、谢洋乡、湖美乡、前坪乡。
1个生活区:东风农场生活区。
自然环境
编辑中国高山茶之乡---大田欢迎您
气候环境
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3~19.6℃,年平均降雨量1491.7~1809.6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723.8小时,无霜期297天,适宜农作物生长。1993年,全县有耕地225202亩(其中水田199599亩),人均耕地0.67亩,高于全省的0.59亩、低于三明市的0.99亩水平。耕地中海拔在500米以上的山垅田、梯田占71%,农地坡度在15%以上的占60%。多数耕地畦面小、坡度大、土层薄,是较典型的山区县。
自然资源
编辑大田县
矿产资源
大田县矿产资源得天独厚,被誉为“闽中宝库”,是福建省主要矿产地和全国首批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已发现和探明的矿产有煤(储量3亿吨)、石灰石、铁铁矿石储量1.5亿吨)、铜、铅、锌、钨、锰、硫和瓷土等37种,矿产种类、藏量和价值居福建省前列、三明市之首位。其中有煤3亿吨,遍及13个乡(镇),煤系700多平方公里;铁矿石1.5亿吨,是省内五大铁矿区之一;石灰石5亿吨,是全省建材水泥原料基地县;瓷土3000万吨,质地洁白、均匀、松软,适宜生产各种中高档陶瓷。
森林资源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田板凳龙
野生动物
有虎、豹、羚羊、狐狸、黑熊和穿山甲等110种。药材资源也较丰富,可药用的有957种,尤其是素有中国南方人参之誉的绞股蓝,1993年产干品700吨,其系列产品开发初具规模,行销国内外。
粮食作物
中国大陆唯一高山茶之乡---大田
人口
编辑闽湖之美----湖美库区
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政治
编辑县长:林金龙
副县长:詹冬华、姜 妍、陈博天、黄和新、陈秀达、廖正楼、范德溥、赖 晶(女)
人大领导
主任:陈剑生
副主任:陈钦梅(女)、余维语、刘永生、郑宜堆
经济
编辑泉三高速公路(大田段)
在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过土地改革,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改革耕作制度,焕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年年丰收。在工商业方面,实行改造和兴办并举,到1956年基本完成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奠定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确立全民和集体所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促进工商业的发展。1957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6694万元,比1950年增长67%,年均递增7.6%;工农业总产值7862.7万元,比1950年增长62.47%,年均递增7.18%;财政收入51.86万元。
在1957年至1966年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开始重视发展地方工业。1959年国民生产总值达7967万元,比1957年增长19%。1958年由于“大跃进”和“高指标”、“瞎指挥”,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工业大上,农业大落,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失调。1960年又遇自然灾害,致使大田经济陷入低谷,国民生产总值连续两年分别下降24.31%和43.43%;1958~1961年4年间粮食连年减产,以1957年稻谷产量4.1万吨为基数,累计减产4.28万吨。1961年财政收入下降48.36%。1962年起,经过调整,纠正“左”的错误,国民经济逐步回升,1965年恢复到1956年的水平。
收获的季节--采高山茶
1993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7.68亿元,比1980年翻两番多,年均递增13%,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14亿元,比1980年增加3.38倍,年均递增12%;工农业总产值达16.92亿元,以1980年的1.4亿元为基数,年均递增14.5%;财政收入5613万元,比1980年翻三番,年均递增22.1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19亿元,比1980年翻三番多,年均递增19.32%。整个经济的农、轻、重关系逐步理顺,其比例变化:1980年为70.88:7.55:21.57,1985年为65.92:7.48:26.6,1990年为41.75:14.83:43.42,1993年为35.59:24.06:40.35。
2017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5亿元,增长8.5%;地方公共财政收入7.25亿元,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73元,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92元,增长8.5%。
农业结构与农村经济
1981年起,全县农村进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改革,贯彻国家“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推广和应用农业科学技术,促进农村各业全面发展,出现一批养猪、养羊、养鱼、种茶、种果、运输、手工业等专业户、重点户和各种联合体,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农村产业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经济作物比重上升,多种经营大量增加,林牧副业生产长足进步,农村工业和服务业蓬勃发展。农业内部“五业”结构关系趋于协调。1990年以来,着力调整农业结构,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创建“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初步建立以肉兔、蚕桑、食用菌和绞股蓝为主的一批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林业在大力造林、育林和护林的同时,有计划地砍伐松、杉木和毛竹等,发展木材加工业。1950~1992年全县累计造林184.01万亩,基本实现宜林荒山绿化。199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4.21亿元,比1980年增长4.1倍,年均递增13.35%;粮豆总产量13.14万吨,平均亩产293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6.85亿元,比1980年增长25倍。大量劳动力从种植业走向务工、务商,开展多种经营。1993年全县乡镇企业总户数8801个,从业3.41万人,总产值达14.68亿元,比1980年翻5番多,年均递增31.2%;实现利税7196万元,其中利润3945万元。上京水泥厂、太华水泥厂实现利税均超千万元,跻身全国1000家最佳经济效益乡镇企业行列。乡镇企业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工业经济
大田县
电力交通
1950年,全县电站装机仅25千瓦,年发电0.49万千瓦时,白天碾米、磨面,晚上照明,多数居民用不上电。70年代后掀起县、社、队三级办电站热潮,改造电站,联建县级电网,并入省电网。至1993年,全县投入运行的水电站达95座,总装机3.3万千瓦,年发电1.3亿千瓦时。建成永安——大田城关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动工兴建装机2.5万千瓦的六角宫水库电站和装机2.4万千瓦的火电厂,筹建大田城关至广平铭溪工业区的110千伏输变电工程。一批农村小水电站正在建设中,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取得新成就。大田人民为改变交通落后面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到1975年修复和建成公路608.4公里,是三明市第一个实现“社社通公路”的县。全县客运量、货运量分别从1970年的11.08万人次和7.08万吨上升到1979年的47.15万人次、42.09万吨。
外贸经济
改革开放后,大田扩大了与海内外经济交往。1987年引进港资58.83万美元,创办大田兆泉毛绒有限公司,是全县首家“三资”企业。县委、县政府从大田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施优惠政策,在福州、厦门、泉州、深圳等地设立招商窗口,充分利用矿产、劳力、人缘、地缘等优势,加强对外宣传,采取鼓励措施,发动全社会招商引资。与此同时,重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用优质服务弥补山区投资硬环境的暂时不足,帮助外商投资企业排忧解难,支持“三资”企业发展。到1993年,全县已批办“三资”企业36家,总投资3278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888万美元,实际到资909.5万美元,到资率48.2%,开业率72%,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县“三资”企业产值占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1990年的3.75%上升到1993年的9.4%。内联协作不断发展,从1990年起在开展与周边地区经济横向联合的同时,加强与闽南地区的山海协作。1991年以来,全县兴办内联企业103家,实际引进县外资金1.72亿元。外贸出口也有很大发展,主要出口产品有松香、松节油、瓷器、绞股蓝、茶叶、香菇、红菇、山苍籽油、红心松木、木碗、木盅、钨精矿、苎麻、毛绒布、兔毛、电子产品以及竹木制品、麻纺织品、精制瓷泥、手织毛衣等。1993年社会出口供货总值2785万元。其中“三资”企业出口供货值498万元,创汇250万美元。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84.43亿元,增长1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6亿元,增长20.7%;财政总收入6.68亿元,增长30.4%,其中: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97亿元,增长3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3亿元,增长2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17元,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6839元,增长12.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7%,城镇登记失业率2.47%;人口自然增长率6.3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减排完成市下达任务。
2010年投资超25亿元、产值超100亿元的京口轻纺新型面料产业集群招商成功签约并开工建设,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11个,完成投资55.67亿元;新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3.49亿元,增加值46.33亿元,增长30.3%;效益综合指数299.84%,实现利税总额8.49亿元。建材水泥、机械铸造、煤矿资源开发、矿产品采选及加工四大产业产值89.4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8.8%;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新规划工业项目区2万亩,平整土地3057亩,新入驻项目8个。
201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1亿元,增长4.1%。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突出发展高山茶、油茶、木薯、食用菌、蔬菜、畜牧水产等特色种养业,重点做大扶强茶产业,新增茶园8900亩,总面积达7.52万亩;新开油茶园3300亩。
第一产业
大田县地势高低悬殊,峰峦起伏连绵,地貌差异显著,寒暑四季分明。全县耕地面积22.55万亩,其中500米以上的中、低山区占67.35%,500米以下的丘陵、盆地和河谷平地只占32.65%;田块面积1分以下占21.04%,2亩以上仅占13.82%。土壤结构以中粘壤土为主,占52.48%,砂壤土和轻粘土次之,占25.38%,重粘壤土占22.14%。农作物以水稻、甘薯为主,大豆、小麦、杂粮辅之;经济作物有茶叶、果树、烟叶、蔬菜等;畜牧业以猪为主,渔业较少。
从建县至民国时期,大田县的农业,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和落后耕作技术的制约,生产水平低,发展缓慢,农民从事单一的粮食生产,产量低,收入少。民国38年(1949年),全县耕地面积29.22万亩(每个农业人口平均2.58亩),粮食总产量2918.6万公斤(每个农业人口平均257.3公斤),亩产102公斤。农业总产值844万元(人均产值74.4元)。低水平的生产,加上官府苛捐杂税、豪绅的高利贷盘剥,农民生活十分贫困,常以稀饭、甘薯度日,单衣、火笼过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互助合作运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开展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改革耕作制度,革新农业技术,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57年粮食总产5031.5万公斤,比1949年增长72.4%,人均生产粮食386公斤。
1958~1961年,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中,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泛滥,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加上自然灾害,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1961年,粮食总产比1957年减少1942.5万公斤,亩产只有105公斤,降到1950年的水平。1961年9月,贯彻《农村人民公社条例修正草案》和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农业生产得到恢复。1965年,粮食总产达4955.98万公斤,比1961年增长1867.02万公斤,增长60.44%。
“文革”初期,各级政府被冲击。70年代,逐步恢复农业机构,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革农业耕作制度,改进栽培技术,推广水稻矮秆良种,增施化肥农药,粮食产量逐年增长。1976年,粮食总产达7581.42万公斤,比1965年增长2625.44万公斤。“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割“资本主义尾巴”,限制多种经营和家庭副业生产,农业经济效益低,一些生产队增产不增收。1975年集体分配人均纯收入仅50元,仍低于1957年。
1992年,农业总产值3.78亿元,粮食总产1.35亿公斤,平均亩产293公斤。与1949年相比,分别增长7.5倍、3.6倍和1.9倍。虽然耕地面积减少,农业人口大幅度增长,但人均生产粮食仅增加191公斤。1992年,生猪存栏17.5万头,比1949年增长4倍,户均养猪由1.01头增加到2.42头。
大田县白岩公园
大田县着力规划建设特色产业突出、规模效益良好、辐射带动力强的“54321”优势农业产业群,即培植发展5万亩高山优质乌龙茶、4万亩无公害反季节蔬菜、300万只肉兔、20万亩竹林、10万亩木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截至2004年,共完成高山优质乌龙茶0.18万公顷、反季节蔬菜0.21万公顷、肉兔271万只、竹林1.34万公顷、木薯0.24万公顷,有力地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第二产业
大田县白岩塔
1950年后,中共大田县委、县人民政府努力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1956年,基本完成对手工业和私营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创办硫磺厂、机器修配厂、铁厂等,全县有工业企业47家,总产值131万元。1958年“大办工业”,是年底有企业180家,总产值456.6万元。时因匆促办厂,条件较差,后又遭严重自然灾害,大多数企业停办。1961年,工业落入低谷,总产值仅355.2万元,比1959年下降60%。1962年起,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工业七十条》,工业开始复苏。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调整时期的方针政策都被当作“修正主义”的“管、卡、压”进行批判,生产受干扰,年总产值徘徊在360万元左右。1970年起,煤炭、冶金、化肥、机械和水泥“五小”工业相继兴起。1976年总产值1673.8万元,比1970年增1.82倍,年均递增18.9%。
1979年,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逐步对企业进行整顿、挖潜和改造,调整产业结构,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发展采、选、冶及水泥等原料工业。1984年起,对一批企业逐步加以技改和扩建。国营、集体、个体和联合体一起上,乡镇工矿业发展迅速。同时进行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搞活搞好骨干企业为龙头的经济体制改革,调动职工积极性,工业发展加快,初步形成以煤炭、冶金、建材、化工和机械为支柱的多门类工业,企业逐步由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1987年全县工业企业1350家,总产值1.24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由1950年、1965年和1978年的0.19%、18.16%和40.72%上升为53.29%,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超过农业总产值,县经济结构由农工型走向工农型。全县村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84.4万元,上交税利756.9万元。铁矿石、煤、水泥、松香、卫生纸、拖拉机配件等产品畅销,瓷器、麻纱、豆乳晶等产品进入国际市场。1988年后,实行厂长负责制和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贯彻执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进一步搞活企业,出现了跨行业、跨地区的企业集团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引进外资,发展“三资”企业和内联企业。企业内部加大技改力度,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强企业管理,开展上等级、上水平、上规模活动,有15家企业进入省级先进企业行列,23家企业进入市级先进企业行列。1992年,全县工业企业2754家,总产值6.84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4.4%,轻重工业比例分别由1984年、1987年的1∶4.1和1∶3.2调为1∶1.7。村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398万元,上交税利1164万元,职工1.57万人。花键轴、铁精矿、破碎机和石凤牌425#R水泥等4种产品获省优称号,华佛牌425#R水泥、岩城牌525#R水泥和岩花牌松香等3种产品获部优称号,岩城牌425#R水泥在福建省建材行业首获国优银奖。
1995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2.87亿元,"八五"期间年递增39%,比“七五”期末翻两番多。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8.41亿元,比“七五”期末翻了一番多。1995年,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1%,预算内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42万元,连续3年居三明市各县之首。中外合资大田石风水泥有限公司成为创利润超千万元企业。1995年,水泥产量达100.O4万吨,比“七五”期末翻了一番多,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步入全省水泥生产大县行列。“八五”期间,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施技改项目183项,累计投入技改资金4.47亿元,其中1995年实施技改项目45项,投资总额3.8亿元,当年投入资金12017万元,已有27个项目投产。1995年末,全县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发展到13471户,从业人员21986人。产业结构得到改善,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995年的45.7:32.6:21.7。“八五”期间,全县组建了11家企业集团,资产总额达7亿元以上,产生了良好的规模效益,为下一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累了经验。
大田象山风景区
十佳称号
福建省区域和企业评价中心开展的2013年度福建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经济发展“十佳”评价结果出炉。大田县以其强劲的经济发展态势继续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这是大田县继2011年度、2012年度、2013年度连续第三年度获此殊荣。
大田县在推进发展中,主动融入沿海都市经济圈,努力实现与闽南沿海地区产业互补、优势互补和块状对接,万华实业、格林童装、京口轻纺新型面料产业集群等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项目落户大田、建成投产,5个项目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工业经济初步形成了轻纺新型面料、建材水泥、矿产品深加工、机械铸造、煤炭开发利用等五大产业集群,着力打造“海西能源后备基地”。传统农业正向现代特色农业转变,引导全民参与发展茶叶、木薯、油茶等特色农业,在实现全民共富的同时,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2011年摘取了全国首个“中国高山茶之乡”,被列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
第三产业
199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亿元,比上年增长7.6%,“菜篮子”工程建设得到巩固和发展,开发了二线基地,保证了城区市场供应。1995年,全县30种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平均上涨幅度为20.5%。1995年全县职工平均工资收入托450O元,比上年增加276元,比“七五”期末翻了一番,年递增15%;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1995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82亿元,比1994年增长36.6%,比“七五”期末翻了近两番,年递增12%。
文化
编辑大田岩城文化广场
- 大田县的大田板凳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方文化
婚俗
高额聘礼是最大的一个特点,在定亲时,男女双方家属订好聘礼礼金,额度一般都是当地家庭年均收入的5-10倍左右。 丧俗: 大田后路风俗较特别,扫墓时间为农历八月初一到八月十五或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鬼节)或冬至前,而不是清明。一般来说,若定在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扫墓的,八月初一至八月十五不能扫墓,反之亦然。但是若七月初一至十五,八月初一至十五没有扫墓的,则可以在冬至前后十天内扫墓。均溪镇等乡镇基本集中在冬至扫墓。
地方特产
大田县利用当地独特的气候、自然条件,尤其是高山气候、土壤优势,大力发展茶叶生产,茶叶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全县现有茶园面积0.2万公顷,产量0.28万吨,产值近亿元,有132座加工厂房,136套748台加工设备,规模以上企业26家,外资企业4家。2004年10月,大田县乌龙茶、绿茶产品被福建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无公害产品,屏山乡被福建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产品产地,“仙顶”牌茶叶被国家工商局正式登记受理。为大力弘扬茶文化,营造浓厚的爱茶氛围,2003年、2004年连续举办两届“大田县制茶能手赛”,每届参赛的茶样达40只以上。同时,成功承办三明市名优茶鉴评会,积极参加省、市名优茶的鉴评活动,选送的“雪山毛尖”、“五龙针螺”、“梅剑”、“黄珍珠”、“茉莉银针”、“大仙峰金萱”等样品获省名优茶奖,“东方美人”、“台式乌龙”等产品获国际名茶银奖和中国星级茶王赛名茶奖。
交通
编辑大田县处于沿海腹地,内陆前沿,是内陆通往沿海的重要通道。省道205线、305线二级水泥路直贯全境。泉三高速贯穿全境。县城距福州340公里、厦门262公里、泉州196公里、三明129公里、永安97公里。鹰厦铁路的岭头火车站与省道305干线相交,距大田县城62公里。开发中的菜坂洋新城区,把大田县城与省道205线、305线交会处的石牌乡连为一体。
长泉铁路(长汀至泉州)由赣龙铁路既有长汀车站引出,经连城—永安—大田县。
泉南高速公路:起于福建泉州,终于广西南宁,途经三明市大田县,在大田县境内设吴山,大田,上京,桃源四个收费站,吉州,上京两个服务区。
莆炎高速公路:起于福建莆田,终于湖南炎陵,途经三明市大田县,在大田县境内设奇韬,广平两个收费站(该高速公路预计2020年底建成通车)。
兴泉铁路,起于江西兴国,终于福建泉州,在三明市境内,途经宁化站、清流站、明溪站,三元站、永安站、大田北站 ,在大田县境内设两个车站:在大田县小湖村设小湖货运站。在大田县均溪镇红星村设大田客运站。
截止2017年底,新建提级改造农村公路72.8公里,实施农村公路指路系统工程800公里。
电力交通
1950年,全县电站装机仅25千瓦,年发电0.49万千瓦时,白天碾米、磨面,晚上照明,多数居民用不上电。70年代后掀起县、社、队三级办电站热潮,改造电站,联建县级电网,并入省电网。至1993年,全县投入运行的水电站达95座,总装机3.3万千瓦,年发电1.3亿千瓦时。建成永安——大田城关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动工兴建装机2.5万千瓦的六角宫水库电站和装机2.4万千瓦的火电厂,筹建大田城关至广平铭溪工业区的110千伏输变电工程。一批农村小水电站正在建设中,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取得新成就。大田人民为改变交通落后面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到1975年修复和建成公路608.4公里,是三明市第一个实现“社社通公路”的县。全县客运量、货运量分别从1970年的11.08万人次和7.08万吨上升到1979年的47.15万人次、42.09万吨。
截止2017年底,建成建设镇35千伏输变电工程,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286公里。
社会
编辑大田县南山桥
科技事业
“八五”期间,全县实施科技试验和推广项目288项,科技进步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25%提高到1995年的33.3%。1995年有2个项目获得国家专利。
教育事业
1980年以来,县政府更加重视智力投资,逐年增加教育投入,形成从幼儿、小学、中学、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到广播电视大学的多层次、多形式教育网络。1993年,有中学19所、小学417所、幼儿园25所,在校中小学生54666人,在园幼儿10570人,教职工总数3558人。全县实施初等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99%,初级中等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75%。18个乡(镇)都办了农村文化、技术学校。农村成人非文盲率为95.4%。在城镇职工中广泛开展各种岗位培训和成人文化、技术教育,科技人员继续教育。近十几年来,平均每年教育投入占县财政收入25%以上,仅1992~1993年全县用于兴建、扩建校舍的投资达3300万元,许多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大田一中被省确认为“福建省普通中学一级达标学校”,大田城关小学获省级“文明学校”称号,桃源中心小学被授予“省级农村示范小学”称号。1977~1993年,全县为国家输送大中专学生6701人。
1978年来,全县累计完成科技项目523项,其中3个科技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7个项目获中央部委和省级科技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有5项发明被国家专利局授予专利权。县科技人员参与完成的坑口水库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试验项目,被称为“中国第一坝”。1991年,中共大田县委七届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振兴大田经济的决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人员政治、经济待遇,奖励有功人员,科技生产力作用日益提高。1992年,全县共有各类专业科技人员3824人,其中获高级职称34人、中级职称603人。
“九五”期间全县教育投入1.4亿元,比“七五”期间增长l19.5%;青壮年文盲率由“七五”期末的9.8%下降到“八五”期末的4.4%以下,实施初级中等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高初中毕业生被全国各类大中专院校录取达3034人,1995年中专、普师、幼师录取分数线高居三明市第一。
文化事业
大田县城区夜景
卫生体育
大田县
旅游
编辑大田地处福建省地理中心,全境面积2294平方公里,与七个县市接壤,分别是永春县、安溪县、尤溪县、德化县、福建内陆经济最发达的县级永安市、漳平市、三元区。现有人口36.8万,城区人口约11万,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9℃。省道306、307线贯穿全境,泉三高速贯穿全境分别在桃源、石牌、吴山三处设立互通,鹰厦铁路穿过境内的桃源镇,县城距泉州196公里,至厦门262公里,到福州334公里。是闽西北连接闽南沿海地区的重要通道。
大田境内山峦叠翠,云峰耸峙,林茂草丰,生态旅游资源好。昔有“田阳八景”,现开发建设的景点有白岩公园、仙亭山森林公园,福建省最大的内陆草场、有“南方天山”之称的——象山生态旅游区,大仙峰省级自然保护区、大鼓山和一顶尖省级森林公园、中国第一座碾压混凝土坝、全省第二大的水库——七星湖,古堡、古寨、寺庙,古瓷窑、冶炼遗址、古民居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有石牌上坡、太华汤泉和桃源广汤等山地高温温泉,旅游商品主要有石牌骨头肉、武陵烤兔、九层粿、山宝腊鸭、白斩太监鸡、红菇、绞股兰、阿佳苦菜、黄花菜、雪山萝卜、水粉等。
主要景点
大仙峰茶美人
大仙峰˙茶美人景区位于大田县屏山乡内样村,属国内3A级景点,正争创4A级景区,属于大仙峰自然保护区,距县城22公里,最高海报1108米,有千年的种茶历史,是国内知名以高山茶为主题,融文化体验、环境教育、文创展示、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景区,也是“大田高山茶核心生产示范基地”、“福建乌龙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自然农法国际有机种植实验基地”。
文昌阁
位于大田一中校园内,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先民为供奉祭祀文昌帝君,在城南郊赤岩的重楼之间建文昌阁。清康熙六年,移建于凤凰山南麓的明伦堂前泮池只东南隅。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进行重修。阁内供奉文昌帝君、魁星、朱熹神像。1984年8月,政府把文昌阁迁建于大田一中科学楼前泮池之北。文昌阁“毓秀园”。
革命烈士陵园
建国初期,县政府在原体育场(现文山路)建一座4层木质结构的烈士纪念亭。1958年拆迁,并于城关东北侧新建烈士纪念碑,正面镌刻朱德亲笔题词“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碑座正面刻有中共大田县委和县人民委员会题写的碑文,两侧刻有大田地下党林大蕃等65位烈士英名。1988年迁建于白岩公园西侧仙跳仑。碑体呈方柱形,高12米,碑顶竖立着铝合金铸成的紧握步枪的革命战士形象。碑身正面镌刻朱德题词,座基两侧刻有烈士英名,碑座正面刻有中共、大田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题词。
通驷桥
早兴乡杞溪村水尾的通驷桥,明弘治9年(1497)建。全长2 4米,宽5.3米,高8米。桥基原用全木重叠,相对伸进,平铺而越,因年久腐朽,1980年改用水泥拱彻。桥上亭阁,原貌不动,重檐歇山式木结构,底层排立四行,每行十柱,中道宽3.3米,两侧各1米。第二层全部原斗拱承托,依次升高,叠成圆尖藻井,雀替雕动物像,顶部绘有龙凤呈祥,四周雕花鸟、人物,造工精细,栩栩如生。桥头古树苍苍,桥下几口浮潭,绿水波粼,游鱼悠悠,构成一幅优美天然画图。
荣誉
编辑大田县南大门夜景
1986年以来,连续保持省级“文明县城”称号,并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先进单位”、“省级卫生县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县”称号。1991年,贾庆林省长视察大田时指出:“大田县城的规划建设,是全省县城至少是山区县城的榜样”。
2021年4月,“福建省2018—2020年度省级文明城市”公布,大田县入选。
-
北条麻妃
北条麻妃,原名白石さゆり,以其高挑的身材以及贵族的气质称霸熟女界,1974年3月26日出生于日本石川县,AV女优。
2024-08-18 -
橘ひなた
橘日向(橘 ひなた)1990年8月12日出生,是日本90后AV女优。 2009年11月出道,已经下马拍了多部步兵。
2023-01-10 -
武藤兰
武藤兰,1980年9月4日b出生,初期曾使用过清水优香的艺名,后名武藤兰,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成濑心美
成濑心美,1989年3月3日出生于日本新潟县,E罩杯,2008年12月以素人身份出道,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波多野结衣
波多野结衣(はたの ゆい),女,1988年5月24日出生于日本京都府,著名日本女演员、AV女优。
202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