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锡克教 编辑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基本介绍
3 在中国传播
4 历史发展
5 宗教节日
6 宗教特色
7 上师崇拜
8 教义与经典
9 改革运动
10 圣地
11 加入皇家卫队
12 锡克教的戒律
基本信息
编辑领袖称呼:古鲁
性质:世俗宗教
信仰人数:约2800万
流传地区:印度
中文名:锡克教
信徒代表:辛格,乔保罗
外文名:Sikhism,sikkhī,ਸਿੱਖੀ
圣地:旁遮普邦阿姆利则
主要派别:易行派,狮子派
创建人:Nanak
基本介绍
编辑锡克教于15世纪末由那纳克创立于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区。它是在莫卧儿王朝时期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交流中萌芽的,由于印度教虔诚派运动的开展,后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教。锡克”是梵文Sikha的音译,原意为门徒。锡克教奉行祖师崇拜制,视祖师为神的使者,其信徒自称是祖师的门徒。锡克教徒非常尊重本教的首领和上师,尊称为“古鲁”,意为“上师”或“师尊”。从第一代上师那诺(1469~1539)算起,到戈宾德·辛哈(GobindSingh,1666~1708)为止,先后共有十位上师。第十位上师戈宾德·辛哈被暗杀后,虽然还有其他人继任领导,但都不再称为上师。戈宾德·辛哈去世前指定宗教经典《阿底格兰特》为第十一任上师。按照教条,凡承认锡克教义、十位上师和锡克教的著名经典《阿底格兰特》者,皆可成为锡克教徒。
从第六代师尊开始到第十代师尊,锡克教为了对抗莫卧尔王朝的压迫,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带有军事化色彩的组织。此后在英国统治印度时期,锡克教徒就占军队人数的四分之一。印度军队中有15%士兵为锡克教徒。锡克教提倡平等、友爱,强调实干,既反对印度教森严的种姓制度,也不赞成伊斯兰教排斥异教的种种做法,也反对其他宗教的偶像崇拜和歧视妇女。锡克人约计1630万(1991年),其中大部分生活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地区,其余散居在德里地区、哈里亚纳邦和孟买等地。居住在旁遮普的锡克人,虽人数不多,仅占全国人口的2%,但全国二分之一强的粮食由他们提供,该地有“印度粮仓”之称。该教的创始者那纳克曾公开宣称:“我的宗教既不是印度教,也不是伊斯兰教。”它是一种试图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融为一体的新宗教。锡克教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有它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根源。
在中国传播
编辑上海的锡克教会是旅居上海的印度锡克人侨民的教会。上海开埠建立租界后,印度人来到上海,他们大多数是来自旁遮普省信奉锡克教的锡克人,聚居于今广西北路,该地曾称为锡克路。
1863年(清同治二年),公共租界建立,锡克人遂迁居虹口。
1883年(清光绪九年),为了维护租界的治安,租界当局从印度招募巡捕和司阍(门卫),在上海的锡克人逐渐增多。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上海的印度籍巡捕与司阍超过100人,他们要求租界当局为他们建立锡克教谒师所(锡克教寺庙)。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租界当局在宝兴路(今东宝兴路)建立第一座锡克教谒师所。
1915年(民国4年),又在戈登路(今江宁路)修建一所印度巡捕专用的锡克教谒师所。宝兴路谒师所则为印度司阍专用。
30年代,上海印度侨民增至1300余人,司阍之间因不是同乡,方言不同,矛盾迭起。为此,又在马霍路(今黄陂北路)、舟山路建造两所锡克教谒师所。
1943年(民国32年),汪伪政府“接收”上海公共租界,日本侵略军将洋商企业(轴心国除外)实行军管,陆续解雇印度巡捕和司阍,致使印度侨民生活陷入困境。有些人离沪回国,有些人转业牧场,经营乳品。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一些洋商企业关闭,牧场经营不景气,印度侨民纷纷离沪回国。戈登路、马霍路、舟山路的锡克教谒师所也先后关闭。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上海印度侨民仅有200余人。
195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资助印度侨民离沪去香港谋生,留存上海不足20人。
1962年10月,市政府再次资助留沪印侨去港。宝兴路锡克教谒师所停止宗教活动。
谒师所
宝兴路谒师所、戈登路谒师所
历史发展
编辑印度教森严的种姓制度和繁琐的教规,引起了贱民和一般教徒的不满,公元8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印度,强迫人们改信伊斯兰教,使矛盾进一步加剧和复杂化。面对这些尖锐而复杂的种姓问题和宗教矛盾,一些人提出了宗教改革主张,遂出现改革热潮,开展了“虔诚运动”。斗争声势浩大,影响很广。
那纳克上师所处的时代,正值洛提王朝统治时期(1451~1526),当时印度教种姓歧视非常严重,引起低级种姓的强烈不满,洛提王国出现了混乱局面。这时,道莱特汉·洛提的儿子提拉华尔·汗怀有篡夺王位的野心,竟然给巴卑尔写信,鼓励他进攻印度。巴卑尔本来对印度虎视眈眈,垂涎三尺。得信之后,喜出望外,遂率兵向印度进发,在帕尼帕特地区(现属哈里亚纳邦)同当时的国王易卜拉欣·洛提激烈交战,结果易卜拉欣·洛提战败身亡。
上师那纳克对提拉华尔·汗的行径非常气愤,大为不满。他认为,这会使国家更加遭殃,人民更加受难。因此,他把巴卑尔的军队看成是入室豺狼,比喻为“罪恶的迎亲队”。当时,虽有许多人大声疾呼,反对社会黑暗和人民中间的伪善现象,但谁也没有把这种现象归咎于当时的统治阶层,只有上师那诺首先公开谴责和咒骂腐朽的统治者以及封建领主,把他们说成是刽子手、恶狗和吸血鬼。他还把耳闻目睹的血淋淋的事实写成一本书,有力地揭露了当时由于巴卑尔入侵所造成的桩桩惨案。当时,各封建领主大量掠夺人民的财富,那纳克对此表示了强烈反对。他希望给每个人以平等权利,都能过上幸福生活。他蔑视富有,同情贫穷,爱憎分明。
他公开反对朝圣和宗教的伪善。一次,那纳克上师格云游到哈里杜瓦尔,他看见人们站在恒河里,面向东方,朝着太阳浇水。那纳克上师便也站在恒河里,面朝西方浇水。因为他不面朝东,而是面向西浇水,人们误认他是疯子,有人还前来和他辩论,问他:“你面朝西给谁浇水?”他回答:“给太阳呀!”又问:“太阳有多远?”他又答:“说不清”,“可你为什么朝西面浇水?”“在迦尔达尔普尔有我的地,都干了,我在给地浇水。”那纳克说。一个学者听了他的话后哈哈大笑起来,然后轻蔑地问道:“可是你浇的水连河岸都到不了,都洒在河里了,怎么能到达迦尔达尔普尔呢?”那纳克立刻反驳道:“如果我浇的水到不了迦尔达尔普尔,那么,你浇的水怎么能到太阳那里呢?”他们被那纳克驳得哑口无言。
那诺反对男尊女卑。当时,社会上妇女备受歧视,在一些信仰印度教的种姓中,流行着一种杀害女婴的陋俗,女孩一生下来,就被杀死。那诺坚决反对这种野蛮行为,并指出了妇女应有的地位。他认为,在生活中,男子离不开女子,否则没法过日子。他还说,妇女既然能生出帝王、仙人和英雄,她们在男人面前为什么就一钱不值呢?怎能说他们低贱,微不足道呢?
那诺讲究实际,不相信出家为僧和云游山林就可以见到梵天的说法。他认为,家居是最理想的。他说,人们只有尽好家庭义务,才能沿着正确道路到达梵天那里。他发现,几乎所有教派只强调外表形式,因而相互争吵,有许多天真的人就是在这种争吵的烟幕中受骗上当。因此,他鼓励和开导这些人挣脱骗人的罗网。
尽管那纳克也叫人们叨念罗摩,以求解脱,但他从不叫人们逃避生活。他自己就结了婚,还生了两个儿子。
那纳克上师出生于平民之家,生活在平民之中,他一生从事耕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时常教导教徒:“生活在虚幻之中,而又不为虚幻所迷恋,才能得到真正的瑜加(即精神和梵天融为一体)。靠外表的伪装,什么也不可能得到。”他认为,只是吹牛说大话和谈经论道的人,不会成为瑜加者,只有平等待人的人才是真正的瑜加者。那纳克上师活了77岁,他一生以普通人的身份传播着他的教义,影响很大。他死后,他所创建的锡克教,迅速地传播到整个旁遮普和印度河流域。
继那纳克上师之后,恩戈代瓦当了锡克教的第二代上师,那纳克在世时,亲自把上师的宝座交给了他(1539年那纳克指定信徒恩戈代瓦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恩戈代瓦死后(1539~1552),阿马·达斯(1552~1574)继位,他为宣传锡克教主张,扩大锡克教影响而作了大量工作。后来他任命女婿拉姆·达斯·索迪为上师。从此上师一职由索迪家族世袭。拉姆·达斯在锡克教圣地阿姆利则修建了一座锡克寺。寺身镀金,故以金寺得名,作为锡克教最神圣的朝拜中心。但这项工作到第五代上师阿周那代瓦时才正式竣工。
阿周那是拉姆·达斯的小儿子(1581~1606),阿周那任上师期间也作了大量工作,他主要修建了达南达南和斯里哈尔高温德普尔这样的城市,编辑了古代的典籍,还竭力向锡克教徒灌输了英雄精神。后来由于被莫卧尔皇帝怀疑,而残遭杀害。至此,结束了锡克教和平发展的道路。
阿周那临死前任命儿子哈戈宾德(1606~1644)接任,为第六代上师。由他开始,锡克教发展成了半武装的宗教组织,注重了武装组织和训练,经常与政府军和异教徒发生冲突。第七代上师由哈戈宾德的孙子哈尔·拉伊继位(1644~1661)。他被莫卧尔皇帝囚禁于德里后,任命次子哈尔·克里香为继承人(1661~1664),他13岁不幸夭折,死于天花。他的继承人是第六代上师哈尔·哥宾德的次子氐戈·巴诃杜尔(1664~1675),当时正值奥朗则布统治印度,印度教徒处境险恶,最后上师氐戈·巴诃杜尔被迫自杀,他死在德里的姜德尼·焦格。
他死后,由戈宾德·辛哈继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第十位上师。他在任期间,对锡克教进行了重大改革,废除了上师制度。自上师那纳克死后,印度教的处境越来越坏,因此锡克教上师们意识到要改变处境,必须实行军事化。从第六代上师哈戈宾德开始(17世纪初),锡克教开始发展为武装组织,经常与政府军以及印度教徒、伊斯兰教徒进行武装冲突。到戈宾德·辛哈时期实现了军事化。“锡克”的真正含意是“进了学的人”或“受过教育的人”,锡克教徒们受的教育不是一般的教育,而是有关英雄精神和维护尊严而献身的教育。这种教育远在第一位上师那诺时就已开始,到第十位上师戈宾德·辛哈时又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完成了锡克教军事化的任务,组成了一支强大的锡克军,并率领这支军队同莫卧尔军队展开了长期斗争。戈宾德·辛哈给教徒举行献身仪式,要求教徒蓄长发、带发梳、戴钢镯、穿短裤、佩短剑,以示区别于其他教团。有种说法,认为这五件东西随时提醒教徒对本教坚信不移。
到1699年,上师戈宾德·辛哈在旁遮普的阿南德普尔·萨哈布召开了8000人大会,会上宣布成立卡尔萨党,以便用武力对付各种灾难,保卫锡克教。同时还给男性锡克教徒取了一个共同称号叫“辛哈”(雄师)。锡克人给人们以勇敢无畏的印象,这同他们的教育有关。
戈宾德·辛哈为了拯救那些受苦受难和被压迫的人民,参加了一次又一次的战斗,最后他不幸被刺身亡,享年42岁。
戈宾德·辛哈死后,称锡克教领袖为“上师”的传统便宣告结束,而以锡克教经典《阿底格兰特》为第十一任上师。但锡克军先后在锡克教领袖班达·威拉克和兰季德·辛哈的领导下,仍然进行了不懈的战斗。在锡克人的整个历史上,班达·威拉克也是一位很有朝气的领袖人物之一。他原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和尚,上师戈宾德·辛哈在临死前不久才结识了他。他对高温德·辛哈曾发誓过,“我一定要结束莫卧尔人的暴行”。
班达履行了自己的誓言,在他的领导下,聚集起的锡克军,在斯尔京德地区把莫卧尔军打得落花流水,吓得莫卧尔人不得不从德里调兵遣将。班达又浴血奋战,达数月之久。最后,班达和他的妻子儿女以及剩下的士兵,全被活捉,押送德里,在那里受到了百般折磨,终于惨遭杀害。随着时间的流逝,锡克教分成了12个支派,这些支派叫米斯尔。其中一个支派里出了一位青年领袖,名叫兰季德·辛格(1780·11~1839.9),是他再一次把分散的锡克人聚集在一起。
兰季德·辛格个子瘦小,独眼,勇敢而善骑射,在阿姆利则的哈里杜瓦拉修了一座大理石的德拉巴尔·萨哈布寺(Harimandir),在庙顶镀了一层金,这就是著名的金寺。
这个时候,对锡克人最大的威胁已经不是莫卧尔,而是英国人。此时英国人已经控制了除旁遮普以外的整个印度。但他们还不敢觊觎旁遮普。
兰季德·辛格采取了灵活的策略,同英国人结盟而不是结仇。于1809年4月同英国人签订了阿姆利则条约,以萨特累季河为界,双方不得逾越,共同遵守。在这期间,他还让英国人为他训练军队,发展武装。但到后来,英国人公然违约,兰季德·辛格只好被迫对英宣战。
1839年6月27日,兰季德·辛格逝世之后,由他6岁的幼子达立普·辛格继位。从此以后,旁遮普动荡了十年,内部四分五裂,勾心斗角,被英国人利用。结果锡克军被英军打得一败涂地,达立普·辛格被俘,并被押送英国。从此英国人开始了对旁遮普地区的统治。
1919年4月13日,在阿姆利则四百余锡克人遭到英国当局杀害,致使许多锡克教徒纷纷脱离英国人的控制,参加到圣雄甘地所领导的自由运动中去,各种形式的斗争,此起彼伏。在独立斗争中,也起过重要作用,为印度独立作出了贡献。
宗教节日
编辑锡克教的主要节日,是该教第一代到第十代祖师的诞辰日,及第五、第九代祖师的殉教日。该教最隆重的节日是在3~4月间的拜萨哈节,也就是纪念第十代祖师哥宾德·辛格。他为了捍卫该教,开展武装斗争,成立卡尔萨军队。此外,该教还纪念印度教的节日。上海的锡克教徒除了宗教节日到锡克教谒师所礼拜外,每逢星期日上午,也去谒师所礼拜。礼拜后,开办祖师灶,参加礼拜的教徒共进午餐。
宗教特色
编辑锡克教徒的着装和服饰一直以来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在许多国家的一些影视作品中,头裹长巾、胡子很长,一副英伟的男子气概的锡克教徒打扮成了人们心中典型的“印度人”扮相。
1699年,戈宾德·辛格制定了锡克教徒必须遵守的为正义而进行圣战的五条“卡尔萨戒律”称为“5k“标志:kesh(终生蓄长须发),kangh(戴发梳),kacch(穿短裤),kirpan(身佩短剑),kara(戴手镯).
这5件事在锡克教中具有特殊含义。蓄长发、长须表示睿智、博学和大胆、勇猛,是锡克教成年男教徒最重要的标志。加发梳是为了保持头发的整洁,也可以促进心灵修炼。戴钢手镯象征锡克教兄弟永远团结。佩短剑表示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坚强信念。穿短衣裤是为了区别于印度教教徒穿着的长衫。不过,今天的锡克教男子平时很少穿短衣裤、佩短剑,但蓄发、加发梳、戴钢手镯仍然极为普遍,尤其是在梳好头发之后,再包上一条长长的头巾,成为锡克教徒的典型形象。此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虽然印度乞丐很多,但锡克教徒中很少有乞丐,因为锡克教徒强调勤劳、勇敢,而且内部团结,互为兄弟。锡克寺往往就是该教的慈善中心。
锡克教允许吃肉,但禁止吃按伊斯兰教律法屠宰牲畜。换句话说穆斯林认为合法的食物,锡克教就认为是非法。
锡克教的信仰核心是上师,按印北旁遮普方言有两个解释:一是指上帝是永恒的真上师,二是指上帝的仆人是上师。上师是指不受“生死轮回”所控制,又能彰显上帝本性的神仆,所以锡克教教徒相信从第一代到第十代的上师全部具有相同的上师精神,他们的教训就是启示上帝真名的上师话语。这种上师精神和话语,从第十代上师古宾信以后,就传承给“经典上师”──格兰斯沙希伯。
格兰斯沙希伯上师是富有“神格”和“人格”的宗教经典,亦是教徒信仰和膜拜的中心。该经典用一百八十年完成,内容分为三十一段,包含五干八百九十四首诗,共一千四百三十页。每逢年中的庆典,信徒便抬着圣堂(Gurdwara)中的经典上师出来巡游,又在历代上师的诞辰及圣徒殉教日,到圣堂里诵经两日两夜,又把经典上师从头到尾诵念一遍。每个信徒家庭都可拥有一部经典上师,并要放在特别地方供奉。经典上师之内容分为两个重要部分:《真言颂》和《诗中之诗》,包含锡克教的基本教义及协助解脱的方法。
锡克教认为人生活的本分就是敬拜“真名”,他们反对印度教和回教繁复的仪式,并且反对偶像崇拜、禁欲行为和在恒河沐浴,或往阿拉伯(Arabia)麦加朝圣。信徒要牢记上师的教训,培养高超的品格和内涵,在入会礼仪中,要立约不可奸淫,要工作、奉献金钱、帮助人、敬拜“真名”﹔他们
更要参与社会服务,不向政治压力低头,为争取独立自主而武装起来,为奉行的真理而进行圣战。他们敬拜的地方是圣堂,中文翻译为锡克寺,亦叫“上师之家”,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信徒进入圣堂要脱鞋打坐,男人戴上“头巾帽”(turban),头发通常不加修剪,女人头上则披着“纱巾”(chiffon)。
锡克教的教堂,就是他们礼拜的地方。锡克教没有神像,他们拜的是经典。他的祭坛上有两个大箱子,里面放的是经典,外面用布盖起来,有两个人拿着拂尘照顾,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礼拜”时信徒走近“经典上师”,跪在它面前叩头,额要触地,以表虔诚顺服,稍后便献上金钱或食物,向上师感恩,退下后在会众中打坐,面向“经典上师”,并跟随司会的长老唱“经典上师”内之经文或诗篇,会后有团契爱筵。信徒要加入“卡尔沙”团契,表达他们是纯净者,愿意结盟,不分阶级,实践团结、友爱和彼此服务,团员不分男女,男性加上新名字“猛狮”,女性加上“公主”(kaur),
他们要持守五戒:
A、不偷盗
B、不奸淫
C、不抽烟
D、不吸毒
E、不叛教
宣誓完毕,要行剑洗礼,此后就要穿戴“5K”记号来表明身份。
上师崇拜
编辑锡克教奉行上师崇拜制,上师共十任,第十一任是圣经《阿底格兰特》。第一代上师那诺是锡克教创始人,生于拉合尔附近的塔尔万提村(今那诺村),属刹帝利种姓,早年曾从事商业并在拉哈尔政府当过小官吏。他创立了锡克教后,为了宣扬其信仰曾周游印度各地,还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和巴格达朝拜。晚年定居旁遮普邦的卡泰普尔,从事宗教宣传(见彩图)。第二代上师恩戈代瓦创造了旁遮普语的古鲁穆奇字母,著有那纳克的传记。第三代上师阿马·达斯为了加强对教徒的管理和传教活动,把教徒分归22个教区,教区设教区长。教区长收受教徒纳贡,莫卧儿帝国分封给教徒的领地,也为教区所占。因而导师的特权逐渐扩大,而成为宗教封建主。第四代上师拉姆·达斯反对歧视妇女,为教徒的婚礼创作了婚歌,并沿袭至今。拉姆·达斯在世时指定其幼子阿周那为继承人,是为第五代上师。此后,上师遂成世袭制。阿周那把锡克教教区组织改为行政机构,并开始向教徒征收租税。这一时期,还在阿姆利则建立了金寺,作为行政管理中心,并成为该教的著名圣地。第六代上师哈戈宾德更将该教发展成为武装的宗教组织。他采用真理国王的封号,腰佩双剑,象征宗教和世俗的双重权力。此后经历第七上师哈尔·拉伊、第八上师哈尔·克里香、第九上师氐戈·巴诃杜尔,至第十上师戈宾德·辛格时,教徒中占多数的已是农民群众和城市贫民,他们反对教内封建上层人物的特权地位。戈宾德·辛格不得不进行改革,宣布把以前集中在“活神”(即上师)手中的宗教和世俗的最高权力转交给教徒的集体组织──锡克教社团。为同正统印度教划清界限,他规定锡克教徒成年时必须举行特殊的洗礼──剑礼,即用双锋剑搅匀的水洒身。经过剑礼后,男教徒的名字加辛格(狮子),女教徒名字加考儿(公主)。嗣后,又形成了一种叫做“五K”(五种行事,每件事印地文起首字母为K)的习俗,即蓄长发、加发梳、短衫至膝、戴铁手镯、佩剑。男子婚前要集体居住,以全副精力练习刀剑武功。在戈宾德·辛格的领导下,锡克教军队多次打败莫卧儿帝国和印度教土邦的联军。最后戈宾德·辛格遇刺而死。十祖之后,锡克教的著名军事和宗教领袖是班达和兰季特·辛格。
代 | 姓名 | 生卒 | 即位年 | 教义贡献 |
第一任上师 | 那纳克 | 1469-1539 | 《阿底格兰特》诗篇 | |
第二任上师 | 恩戈代瓦 | 1504-1552 | 1539 | 《阿底格兰特》诗篇 |
第三任上师 | 阿马·达斯 | 1534-1581 | 1552 | 救济餐,立教节 |
第四任上师 | 拉姆·达斯·索迪 | 1534-1581 | 1574 | 建立阿姆利则城,《阿底格兰特》诗篇 |
第五任上师 | 阿周那 | 1563-1606 | 1581 | 编撰《阿底格兰特》 |
第六任上师 | 哈戈宾德 | 1595-1644 | 1606 | 锡克寺教会制度 |
第七任上师 | 哈尔·拉伊 | 1630-1661 | 1644 | 医术 |
第八任上师 | 哈尔·克里香 | 1656-1664 | 1661 | |
第九任上师 | 氐戈·巴诃杜尔 | 1621-1675 | 1664 | 救济餐,拒绝信奉伊斯兰教 |
第十任上师 | 戈宾德·辛格 | 1666-1708 | 1675 | 建立锡克教团,指定《阿底格兰特》为第十一任上师 |
第十一任上师 | 《阿底格兰特》 | 1708 |
教义与经典
编辑锡克教是由印度教虔诚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受到伊斯兰教苏非派的影响。认为神是独一的神,是真理,是造物主。神无形无像,无所不在。
锡克教继承婆罗门教的轮回说,提倡修行,反对祭司制度,禁止崇拜偶像。该教否认印度教关于种姓观念,认为人在神的面前都是平等的,种姓分立和歧视妇女都是违背神的意志。
该教尊奉教祖那纳克为真正的祖师,从第三祖阿马尔·达斯起实行“祖师制”,第六祖哈尔·哥宾德将该教发展成武装的宗教组织,第十祖哥宾德·辛格废除祖师制,把最高权力交给教徒的集体组织锡克教社团。第十祖还规定教徒必须蓄长发、加发梳,上衣至膝,右手戴手镯、佩剑。男教徒名字加“辛格”(singh)意为“狮子”,女教徒名字加“考儿”(kaur)意为“公主”。
锡克教主张一神论,认为世界上的任何现象都是神的表现;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种姓分立和歧视妇女等都是违背神意的;只有使个人灵魂和神结合才能获得最后解脱。因此,它既反对祭司制度、偶像崇拜、烦琐的祭祀礼仪,也反对苦行和消极遁世。其圣典为《阿底格兰特》(又译为《元经》),意为原初圣典。所谓原初,是指这部经典早于另一经典《十祖圣典》。《阿底格兰特》又称《古鲁·格兰特·辛格(GuruGranthSahib)》,意为“诗篇圣典上师”,即第十一任上师,崇拜这部经典就像崇拜上师和神一样。这部经典是第五代上师阿周那在位时编纂的,共收3384首赞歌、15575诗节;主要用旁遮普语写成,也有少数用梵语、印地语、波斯语写的章节。主要阐述锡克教的基本信仰和哲学思想,宣扬历代上师的生平事迹以及对他们的颂扬。其开头部分的晨祷歌,包括38首赞歌和首尾两首引颂,概括了锡克教的基本信仰,为教徒每天早晨所必读。
锡克教教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严格信仰一神论,认为神是唯一的、是全知全能的,是宇宙万物的缔造者,是公证而仁慈的。
2.主张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种姓分离与歧视妇女。
3.信仰业报轮回说,人要靠神的惠顾和上师的指导纔得以解脱。
4.尊崇上师,将其奉为神的使者,并信奉上师的预言,上师享有无上的权力,其传承是由前任指定自己的继承者。
5.反对祭祀制度与偶像崇拜,主张简化礼仪,朝拜圣地,积极入世。
锡克教徒他们自尊心强、倔强高傲、不苟言笑、缺少幽默感。在印度生活中人们每天都要和乞丐打交道,但锡克教里没有乞丐。锡克人从心底里鄙视乞丐,认为那不符合本教教义。他们不仅自己不从事“乞丐行业”,也从不向乞丐施舍。他们认为乞丐是依附在社会躯体上的毒瘤,早应该铲除。所以,乞丐们都害怕锡克人,从不向他们伸手要钱。锡克人不允许看见教友落魄而不闻不问。倘若一家锡克人遭遇天灾人祸倾家荡产,周围的锡克人无论是否与这家人相识,都会伸手相助,绝不会眼看着他们沦为乞丐。锡克人认为主动把钱送给“自己人”不算施舍,而是朋友间的互相帮助。在他们的宗教圣地、位于印度北方阿姆利则城中的金寺,人们随处可以看到生活贫困的锡克人在享受寺里免费提供的素食。
改革运动
编辑在英国殖民主义统治时期,不少人致力于锡克教的改革,先后出现多次改革运动,主要有:①尼朗迦利斯运动。领导人巴巴·达耶尔。他们把神看作无形的精神实体,主张通过默念神即可获得解脱。参加这个派别的大都是锡克教徒中的下层群众;
②难陀利运动。意译为神名派或呼神派,因该派信徒在举行宗教仪式时呼喊“谢神”而得名。领导人佩·罗姆。该运动有一定的社会民主要求;
③19世纪末的辛格大会运动。主张恢复锡克教原始教义,反对正统印度教及其改革派圣社,要求锡克教徒在政治上和法律上都成为独立的社会集团;
④阿卡利运动。为一宗教与政治相结合的组织。形成于20世纪初,后演变为阿卡利党,首任主席塔拉·辛格,总部设在阿木利则金寺。1966年在阿卡利党要求下,印度政府将旁遮普划分为以锡克教教徒为主要居民的旁遮普邦和以印度教教徒为主要居民的哈里亚纳邦,承认旁遮普语为邦标准语。锡克教徒大部分居住在旁遮普邦,在德里和喜马拉雅山麓一带,也有部分教徒。
随着锡克教的对外传播,在东非、英国、加拿大、美国、泰国以及香港等地区,也有少量锡克教徒。
圣地
编辑金寺位于印度边境城市阿姆利则,被推崇为锡克教的圣地,阿姆利则意为“花蜜池塘”。
锡克教第4代上师拉姆·达斯曾修建了一座水池,名为“花蜜池塘”,阿姆利则由此得名。而金寺则由锡克教第5代上师阿周那1589年主持建造,1601年完工,迄今已有400年历史。因该寺门及大小19个圆形寺顶均贴满金箔,在阳光照耀下,分外璀璨夺目,一直以来被锡克人尊称为“神殿”。圣殿寺顶为一大金圆顶,四角各立有一个小金圆顶,仿如四个金甲武士护卫着头戴金冠的威严帝王,通体镀满了100多公斤的黄金。圣殿造型像一朵倒放的莲花,莲花反插于湖水、直通大地,表明了锡克教对人世间苦难的关心。如果信徒饿了寺方会提供斋食,累了还可躺在平台上休息,睡至天亮也无人打扰。
参观金寺虽然免费,但有一些规矩,所有来客必须脱鞋,赤脚从门口的水池趟过,以表示对锡克教上师的敬意。而且无论男女老幼,不能光着头,不是戴帽,就是要用头巾裹着头。
寺内共分12个区域,除圣殿外,还有香客休息室、诵经堂、法师起居室、修道殿、膳厅、储藏和陈列室等。一条长约50米的大理石桥将圣殿与湖边平台相连,密密麻麻的教徒在桥上摩肩接踵。踏着暖洋洋的大理石板漫步湖边,人在各个角度都能看到倒映在湖水之中的金顶圣殿。
哈尔曼地尔寺
哈尔曼地尔寺是锡克教圣地之一。最早为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佛陀曾在此第一次向弟子说法。锡克教创始人那诺曾在此建造了华丽的住所,取名为沙利斯莱约赫里。第九代上师氐戈·巴诃杜尔也在这里居住过。1839年被大火毁灭,随后上师兰吉特辛格进行重建,但于1934年地震时倒塌,1954年再次重建,历时3年完成。寺院为一座两层长方形建筑,数扇拱形门组成了一条宽阔的内廓,房顶有数座方底镂空圆塔,另散布一些小塔。整座建筑朴实大方。寺内现存有一些圣物,重要的有上师戈宾德出生时睡过的四腿金叶摇篮、上师用过的4只箭簇、刺刀、一双拖鞋、一些经典。按照锡克教的规定,教徒必须到大圣地巡礼朝拜,故每年来此的国内外锡克教徒有成千上万人之多。
加入皇家卫队
编辑2012年12月11日,英国伦敦,25岁的锡克教士兵JatinderpalSinghBhullar获准打破了英国皇家卫队传承了几个世纪的着装造型,成为英国史上第一位包头巾、而不是戴熊皮帽的皇家卫队士兵。在军中引发争议。捍卫英国皇家卫队的传统人士表示,高层允许Bhullar不戴熊皮帽改包头巾,在观光客与旁观者眼中,会觉得整个卫队很可笑。
按照规定,锡克教徒必须包头巾。多年来,锡克教徒都包着头巾打仗,即使以英军身分出征亦然。
Bhullar也的确是一名训练非常刻苦的士兵,他经常参加拳击、举重等运动,甚至为了保持良好的身材而进行节食。尽管有很多人反对他按照传统戴头巾参加卫队的表演,但他还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入选了表演阵容。
锡克教的戒律
编辑锡克教有诸多宗教禁忌,这些禁忌包括有:
剪去须发:剪发在锡克教中是被严格禁止的。锡克教徒要求必须保留未被修剪过的头发。
使用兴奋品:使用酒精、毒品、烟草或者其他能够让人兴奋的物品都是被禁止的。对于锡克教徒,绝对不可以使用。但是旁遮普省的Nihang们会使用大麻属帮助静修。
通奸:在锡克教中,配偶之间必须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都始终保持忠诚。婚外性关系是犯忌的。
盲目精神崇拜:迷信和传统仪式都不应当进行或效仿,包括朝圣行为、禁食以及净化仪式;割礼;偶像崇拜以及墓葬崇拜;强制性要求妇女佩戴头巾等等。
对物的沉迷:在锡克教中,对于物质财富的过度沉迷不被提倡。
杀生献祭:娑提(寡妇需要在葬礼上自投火中给丈夫殉葬)、在一些神圣场合下的仪式性动物献祭等都是被禁止的。
非家庭导向的生活方式:锡克教徒被要求不要成为隐士、乞丐、瑜伽士、修行者(修士/修女)或是独身者。锡克教徒应当成为圣战士。
无谓的言论:吹牛、说谎、诽谤、背后中伤等,都是不被允许的。Guru Granth Sahib告诫锡克教徒:“你的嘴并未停止对他人的诽谤和说三道四。你的付出是无用也是无果的。”
神权阶层:锡克教并没有教职人员,他们被Guru Gobind Singh(锡克教的第十位古鲁)所废除。唯一被他留下来的职位是Granthi,负责照顾Guru Granth Sahib,任何锡克教徒都可以成为Granthi,接受Guru Granth Sahib的教诲。
使用通过仪式杀死的动物的肉:锡克教徒被严格禁止食用通过宗教形式杀死的动物的肉(被称为Kutha肉,动物被割喉后失血过多死亡),或是不按背景区分清楚就上桌的肉。锡克教徒所食用的肉被称为Jhatka肉。
-
北条麻妃
北条麻妃,原名白石さゆり,以其高挑的身材以及贵族的气质称霸熟女界,1974年3月26日出生于日本石川县,AV女优。
2024-08-18 -
橘ひなた
橘日向(橘 ひなた)1990年8月12日出生,是日本90后AV女优。 2009年11月出道,已经下马拍了多部步兵。
2023-01-10 -
武藤兰
武藤兰,1980年9月4日b出生,初期曾使用过清水优香的艺名,后名武藤兰,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成濑心美
成濑心美,1989年3月3日出生于日本新潟县,E罩杯,2008年12月以素人身份出道,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波多野结衣
波多野结衣(はたの ゆい),女,1988年5月24日出生于日本京都府,著名日本女演员、AV女优。
202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