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贝鲁特 编辑
贝鲁特(Beirut),黎巴嫩共和国首都。位于地中海边狭长的平原上,背依连绵起伏的黎巴嫩山,贝鲁特是地中海东岸最大的优良海港城市,是黎巴嫩共和国的重要门户和货物集散地;也是中东商业、交通、金融和文化中心。截至2023年,人口约200万。7月平均最高气温32℃,1月平均最低气温11℃。2019年12月26日,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榜单第282名。
贝鲁特高校有黎巴嫩大学、贝鲁特美国大学、圣约瑟夫大学等。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贝鲁特海岸和峭壁穴居,在腓尼基时代贝鲁特已具城市雏形,公元349年和公元551年由于强烈地震和海啸,贝鲁特被毁。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贝鲁特一直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1992年重建计划,叙利亚军队和黎政府军控制了整个贝鲁特,贝市面貌逐渐恢复。
贝鲁特的旅游景点有巴尔贝克神庙、贝特丁宫等。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名称来历
3 城市介绍
4 风土人情
5 交通状况
6 文化习俗
7 文化古迹
8 历史
9 文明古国
10 宗教
11 教育
12 交通
13 城市现状
14 旅游景点
15 温馨提示
16 游览注意
17 时尚生活
18 游园会
基本信息
编辑中文名:贝鲁特
行政区类别:首都
地理位置:地中海边狭长的平原上
方言:阿拉伯语
著名景点:巴尔贝克神庙、贝特丁宫
外文名:Beirut
所属地区:黎巴嫩
人口:约200万
气候条件:地中海气候
名称来历
编辑城市介绍
编辑该市歌舞表演、影视制作等娱乐行业非常发达。贝鲁特还拥有庞大的教育机构,黎巴嫩大学、贝鲁特美国大学、圣约瑟夫大学、贝鲁特阿拉伯大学等综合性大学。其中,贝鲁特美国大学 (American University of Beirut)不仅是黎巴嫩最好的大学,而且也是中东地区最富盛名的大学,号称“中东的哈佛”。此外,在黎巴嫩还有国立音乐学校、美术学校及其他专业性学校。很多国际性、地区性会议也经常在该市举行。贝鲁特现仍是中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贝鲁特港口是地中海东岸最大的港口,港区面积66公顷,港深15至18米,10万吨级货轮可直接靠岸装卸货物。贝鲁特国际机场是国际上著名航空港,每天有20多家航空公司的飞机在这里起降。
风土人情
编辑贝鲁特夜景
交通状况
编辑境内陆运输以公路为主,在国际运输方面,除有与邻国相通的汽车运输外,
水运
主要港口有贝鲁特港。贝鲁特港为主要贸易港,现有集装箱及集散货码头14个。2002年吞吐量为471.2万吨,承担着黎70%的进出口货物运输量。
空运
贝鲁特机场是著名航空港,内战前有70家航空公司飞机飞经贝鲁特机场。内战期间,机场经常被迫关闭。1990年黎政府投资4亿美元改造贝鲁特机场,将其吞吐量由每年200万人次提高到600万人次。目前有35家航空公司飞经该机场。2002年起降班次30627次,年航空货物吞吐量为6万吨。
公路
贯穿全境,公路在内战期间破坏严重,政府制定了修复计划,但因资金无法到位,修复工作进展缓慢。黎平均每3人拥有一辆汽车,人均汽车拥有量居世界前列,车辆总数为145万辆。
文化习俗
编辑贝鲁特海滨
文化古迹
编辑贝鲁特市鸟瞰
贝鲁特街景
历史
编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贝鲁特海岸和峭壁穴居。在腓尼基时代贝鲁特已具城市雏形,是当时重要的商业港口,并以织造业、印染业、铸铁业闻名。在希腊时代,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曾于公元前33年进驻贝鲁特,使这座城市具有希腊文明的特点。贝鲁特的繁荣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达到顶点,罗马式的广场、剧院、运动场、澡堂鳞次栉比。公元349年和公元551年由于强烈地震和海啸,贝鲁特被毁。穆斯林征服者在635年占领贝鲁特时,该城大部分仍为废墟。
十字军时期
贝鲁特由穆斯林重建,重新出现一座有围墙的小要塞城市,作为大马士革省(jund,穆斯林省)的一部分,属巴勒贝克(Baalbek)管辖。直至9或10世纪,贝鲁特在商业上还无足轻重,主要因当地两位法学家奥扎伊(Awzai,774年卒)和马胡勒(Makhul,933年卒)的生涯而著名。10世纪时,海上贸易回到地中海,特别是叙利亚在977年受埃及法蒂玛王朝的哈里发统治后,才使该城恢复了重要性。1110年,贝鲁特被第一次十字军的军事力量征服,与沿海郊区组成耶路撒冷王国的封地。
贝鲁特作为十字军的前哨基地,与热那亚等意大利城市贸易兴旺;但是受到山区腹地德鲁兹部落(Druze)的经常侵袭,因而在战略上地位不稳定。萨拉丁在1187年从十字军手里重新征服贝鲁特,但10年后他的继承人又将之交还给神罗国王腓特烈二世。马木路克王朝军人终于在1291年将十字军侵略者赶走。在马木路克统治下,贝鲁特成为威尼斯香料商人在叙利亚的主要停靠港。
土耳其人统治时期
贝鲁特及叙利亚其他地区于1516年落入奥斯曼帝国土耳其人统治之下,前此不久,葡萄牙人绕非洲大陆而行(1498),使东方的香料贸易不经过叙利亚和埃及。贝鲁特在商业上的重要性于是下降。但是,及至17世纪,该城重新成为黎巴嫩丝运往欧洲、主要是意大利和法国的出口港。贝鲁特当时严格地说是奥斯曼帝国大马士革省的一部分,1660年后是西顿的一部分。但是,从1598~1633、1749~1774年,它落入伊斯兰教德鲁兹派和基督教马龙派山区腹地马恩(Man)和希哈布(Shihab)的埃米尔(封建宗主国君主和财务代理人)的控制之下。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叶,来自山区的马龙派显要人物在贝鲁特任法国领事,在当地相当有势力。1768~1774年俄-土战争期间,贝鲁特受到俄国人猛烈轰击。其后,被土耳其人从希哈布埃米尔手里夺走,不久缩小为一个约6,000人的村子。
现代贝鲁特的发展是欧洲工业革命的结果。西方世界工厂生产的物品开始侵入叙利亚的市场,此时的贝鲁特几乎从零开始,只会从现代工业世界得到好处。埃及人在穆罕默德·阿里领导下占领叙利亚(1832~1840),为贝鲁特进入商业发展新时期提供了所需要的刺激。埃及人占领结束后,城市发展曾一度迟滞,但及至1848年城市已发展到城墙外,人口已增至约15,000。山区的内战发展为1860年德鲁兹人屠杀基督徒,大批基督徒难民的到来使贝鲁特人口更加膨胀。同时,由大国保证,山区在自治政体下实行和解(1861~1914),稳定了该城与内地的关系。1888年贝鲁特成为一个单独的省的首府,该省由整个叙利亚沿海地区构成,包括巴勒斯坦在内。及至世纪之交,贝鲁特是个约有120,000人口的城市。
与此同时,英国、美国和德国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与主要是法国的天主教传教士在贝鲁特活跃起来,特别在教育方面。1866年美国的新教传教士成立了叙利亚基督教新教学院,即后来的贝鲁特美国大学。1881年法国的耶稣会传教士成立了圣约瑟大学。早些时候由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传教士引进的印刷机促进了贝鲁特出版业的发展,主要用阿拉伯语,也用法语和英语出版。及至1900年贝鲁特已成为阿拉伯新闻业的先驱。有一批知识分子致力于恢复阿拉伯文化遗产,终于成为新的阿拉伯民族主义的第一批发言人。
现代贝鲁特
但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导致社会关系更加紧张。这种紧张关系由于1948年后数以千计的巴勒斯坦难民涌入而愈增。贝鲁特及黎巴嫩其他地方的政治社会紧张关系,加上基督徒与穆斯林的紧张关系,于1958年爆发为公开的战争,
西贝鲁特主要毁于1982年以色列军队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成员的激烈战斗,当时以色列对在该城活动的巴解基地发动了全面进攻。以色列军队包围了大部分巴解游击队基地所在的西贝鲁特。经过一系列谈判,巴解军队及领导人从黎巴嫩撤往其他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军队撤走后,造成分裂的派别忠诚有增无已。叙利亚保持军事存在,组成联合政府,都不能平息暴力。炮轰持续不断,许多人逃离。
新政府成立,贝鲁特东、西区相互开放,首都治安逐步好转。1992年起政府制定了大规模重建计划,城市面貌逐渐恢复。但由于多年内战,城市遭到严重破坏,重建工作因资金短缺而进展缓慢。
文明古国
编辑贝鲁特还以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著称于世,它是现代阿拉伯文明复兴的摇篮之一。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腓尼基人就已定居在这里。到公元7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占领了这块地方。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殖民当局把这个地方变为统治黎巴嫩和叙利亚的中心。黎巴嫩共和国于1943年独立后,贝鲁特成为首都。今天,在贝鲁特的国家博物馆里,人们可以看到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物。
贝鲁特市内保存有罗马时期的城墙、庙宇、水池的遗址和奥斯曼帝国时期的清真寺。在贝鲁特以北30多公里的比勃洛斯,仍能看到腓尼基人的一个村庄和罗马时期的城堡、庙宇、房屋、商店、剧场的遗迹。在众多的古迹中,最吸引游客的是贝鲁特东北80多公里处称为巴勒贝克的神庙,这是世界上著名的古迹之一。公元前2000多年,腓尼基人修建了这座庙,供奉日光之神巴勒,而“贝克”意为“城”,因此,这个地方被称为巴勒贝克。后来罗马帝国时期,又动用两万多奴隶,花了几十年时间,在原庙的基础上又修建了好几座规模宏伟的新庙宇。庙宇四周的城墙高大而坚实,是用一块块巨石垒砌而成的。进入城墙,走上石阶,便是祭祀神的大庙。
由于历经沧桑,遭受了多次地震和战争的破坏,庙宇已经残破不堪,祭神大庙已破损,断裂的石梁和石柱倒卧地上。但从这些石梁和石柱上,仍能清晰地看到雕刻精细的各种图案。
神庙的现状虽然如此,但在其他任何地方,即使在意大利的罗马城里也找不到比这里保存得更好的罗马时代的神庙了。
宗教
编辑贝鲁特是地中海沿岸最多样化的城市,这里的宗教有基督教(天主教马龙派、希腊正教、希腊天主教、亚美尼亚宗徒教会、亚美尼亚天主教、叙利亚正教、罗马天主教及基督新教)和伊斯兰教(逊尼派、什叶派)以及独立的德鲁兹派。贝鲁特大多数犹太教信徒自1975年战争爆发以后起,都永久地移居美国,现在主要居住在布鲁克林、纽约。贝鲁特在黎巴嫩内战中分成几个部分,主要是穆斯林为主的西贝鲁特和基督徒为主的东贝鲁特。现任贝鲁特的总主教是苏法伊尔。
教育
编辑贝鲁特大多数高等教育机构都是私立的,唯一的公立高等教育机构是黎巴嫩大学。有高等教育理事会负责统筹全市的大学、学院。
贝鲁特的私立学校有法国-黎巴嫩公立中学(Grand Lycée Franco-Libanais)、黎巴嫩美国社区学校、贝鲁特国际学院等。
贝鲁特美国大学是该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1862年由美国清教传教士成立。其他的大学有黎巴嫩美国大学、美国科技大学、巴拉曼大学、圣若瑟大学、贝鲁特阿拉伯大学、黎巴嫩国际大学、亥伽兹安大学、全球大学、École supérieure des affaires等。
交通
编辑贝鲁特-拉菲克·哈里里国际机场位于此地南郊。贝鲁特港是地中海东部最大的商业港口之一,也是通衢,与塞浦路斯之间有较频繁渡轮往来。
贝鲁特与黎巴嫩及一些主要叙利亚城市之间有巴士往来,该城的巴士等公共交通由多家私人公司负责,但也有上市公司“OCFTC”运营的巴士,该公司也经营铁路运输业。
城市现状
编辑如今的贝鲁特,城市人口达150多万,市区面积比原来大大扩展。在那些白墙红瓦的古老房屋中间,现代化摩天大楼鳞次栉比,马路上车水马龙,街面繁华异常。由于地理位置好,交通设施优越,使贝鲁特在黎巴嫩独立后不太长的时间内一跃而成为中东地区规模最大、最兴旺发达的商业、金融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
现代都市贝鲁特
旅游景点
编辑贝鲁特是很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有“中东的巴黎”之美誉,有多家国际大酒店和繁荣的夜生活。在最近几年里,这个城市开始重建旅游业,在毁坏的城市中心开始建设主要建筑物和恢复工作,并建了一个新的散步道。在城市的其余部分还保守时,已经可以穿着西式服饰,包括短裤和短裙了,但在宗教性建筑里仍然是不允许的。
除了城市本身外,附近还有一些考古场所,包括巴勒贝克和比布鲁斯,据说是世界是最古老的连续有人居住的城市。在Faraya Mzaar Kfardebian这样的胜地,可以在山上进行冬季滑雪。
巴尔贝克神庙
巴尔贝克神庙位于贝鲁特东北85公里的贝卡平原北部,是世界驰名的古迹。公元前3000年,崇拜太阳神的迦南人在这里修建了一座祭祀太阳神“巴尔”的庙宇,称为“巴尔贝克”(“贝克”意为城,“巴尔贝克”意为“太阳城”)。后腓尼基人取代迦南人在此定居。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占领黎后,在黎沿海建立了贸易中心,同时也同化了由腓尼基人居住的巴尔贝克城,巴尔贝克遂易名为“希利奥波利(太阳之城)”。公元前47年,凯撒大帝认为希利奥波利战略地位重要,加快了希利奥波利和神庙的建设,并派军队驻防。其后奥古斯都皇帝驱遣两万名奴隶,历时数十年,在腓尼基神庙原址上大规模扩建。公元60年,巴尔贝克神庙基本竣工。以后经过300多年的继续修建,最后成为规模宏伟的神庙群,用以祭祀罗马主神朱庇特、酒神巴卡斯和美神维纳斯。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希利奥波利神庙改建成教堂,其中的阿夫卡神殿完全拆毁。君士坦丁大帝的继承人朱理安不信仰基督教,阿夫卡神殿得以重建。公元375-395年间,在提奥多亚的统治下,阿夫卡神殿又被废弃。该地区现存的许多基督教建筑物都是在提奥多亚时代建立的。 从二世纪中叶起,罗马几位皇帝由安托尼乌斯带头,从事于这座神庙的扩建装饰工作,使之成为一座卫城。公元211-217年卡刺卡拉最终完成这座建筑物,使之成为一座要塞。七世纪时,阿拉伯人统治黎,巴尔贝克又恢复原名。
奥斯曼帝国时期(1516-1918),巴尔贝克隶属大马士革省。该城曾先后毁于发生在1158、1203、1664和1659年的地震,神庙大部分倒塌,居民多半迁徙。法国委任统治时期,巴尔贝克是大黎巴嫩的一部分。
今天的巴尔贝克神庙虽称作罗马神庙遗址,但它实际上是腓尼基文明与罗马文明相融合的产物。它历经近2000年的刀兵水火而残败不堪,但残存的宏伟规模仍使人惊叹不已。据称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宏伟的古罗马建筑群,全世界包括罗马,迄今已找不到比它更完整的神庙遗址。从1956年开始至内战前,每年夏季都在这里举行巴尔贝克国际舞蹈和音乐节,酒神巴卡斯庙通常作为音乐节的会场。内战后巴尔贝克艺术节逐步得以恢复。
神庙由祭礼大厅、朱庇特庙、酒神巴卡斯庙、美神维纳斯庙组成,全部用巨石垒成,气势极其巍峨。庙外有巨石筑的高墙环绕,庙内的庭院和大殿坐落在巨石砌成的高达数十米的台基上,巨石长19-20米,宽4.5米,厚3.6米,其中有的重达2000吨。
祭礼大厅穿过入口,迎面有几块富有腓尼基特色的巨石浮雕,经过一个六边形的前院,来到祭礼大厅。厅长104.5米,宽103米。厅内有两个祭坛,古代曾用美貌少女活祭。由于大厅开阔,公元四世纪罗马皇帝狄奥多西曾在此建一座长方形基督教教堂,但后墙已毁。厅中原有128根大花岗石石柱组成的石廊已梁摧柱折,散乱遍地。
朱庇特庙大厅西端,有石阶通向朱庇特庙。此庙约建于公元一世纪罗马尼禄皇帝时代,是一座科林斯式建筑物,四面以高大的石柱组成气势雄伟的柱廊,大殿正面各有巨柱10根,侧面各19根,共计54根。巨柱高达20米,直径2.3米,均由3节圆柱镶接而成。石缝之间毫无粘合剂,而刀刃不能入。朱庇特神庙已濒全毁,巨柱只剩下六根,排成一行。它们以其雄伟高峻被视为黎的骄傲,人们常把这六根大石柱和雪松并称为黎的象征。
贝特丁宫
贝特丁宫位于贝鲁特市南部45公里处,始建于18世纪末期。一直是巴希尔·谢哈布酋长(1840年流亡国外)的行宫。1842年谢哈布王朝被推翻,但该宫仍属巴希尔后裔的财产。1861年国家将其收购,成为当时政府的所在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它又成为地方政府的办公处。1930年黎当局宣布它为历史古迹保护地,并予修复。1943年黎首任总统扈利决定把贝宫改为自己的夏宫,并将1850年客死的巴希尔酋长遗骨从君士坦丁堡运回贝鲁特,葬于贝宫。此后,黎当局对贝宫进行了全力修复,使其保存了完好的面貌。
贝宫分三部分:(一)巴哈尼埃宫。其庭院是举行舞会和表演的集体活动场所,酋长及其随从出征或狩猎前在此集结。院子的一侧是长排客房,上层改为博物馆,内有从17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珍贵文物,如兵器、服装、珠宝等。(二)马斯塔宫。内有一大院,原为马厩,可容纳约500匹马及其骑士,国王的600名卫兵也可在此集结。马厩上方有个美丽的庭院,中间建有喷泉。左侧是大臣办公室和接待处。(三)哈里姆宫。这是酋长、王后及嫔妃的生活区,设有厨房、备餐间、华丽舒适的浴室、闺房及厅房。厅房是酋长处理朝政和休息的地方。由于山区冬季严寒,酋长与其亲属在二层过冬。内院还有酋长发妻(卒于1918年)的陵墓,酋长遗骨运回后也葬于此。
贝宫旁边还设有酋长三子的行宫。
贝宫造型优美,雕琢精细,富有黎民族特色,是黎建筑的瑰宝。
贝宫内还设有黎社会进步党主席瓦利德·琼布拉特的父亲──卡迈勒·琼布拉特的生平展览。卡是黎社会进步党的创始人,曾获得列宁勋章,访华期间受到周总理的接见。卡1977年3月遭暗杀身亡。
杰达溶洞
杰达溶洞位于贝鲁特以北20公里的黎巴嫩山脉底部,属喀斯特地貌,经数千万年形成,造型呈罗马教堂穹窿状,最顶部净高80多米,洞内有地下河,洞体构造为天然导流通道,是黎凯勒卜河(又名狗河)的主要水源。洞内先进的灯光设备,将洞顶瑰丽景象呈现得一览无余,徜徉于石柱之间饱览天然之匠心,趣味无穷。洞体分上、下两洞。上可步行观赏,地质年代较下层早几百万年,在长650米的廊道上呈现不同地质分层,洞石造型千姿百态,峡石与断裂地形尤为壮观。下洞观光包括地下河泛舟游览,既有瀑布激水的清越,又有曲径通幽的妙趣。夏季,洞内凉爽怡人,冬季,河水水位上升,下洞关闭。
1836年,美国传教士威廉·汤姆森首次发现该洞,后迈克斯威、赫胥黎等人先后两次探险,现洞内洞口上方石柱仍留有当时他们历险时刻下的名字与年代,称“迈克斯威柱”。该石上方200米称“万神殿”,当年迈克斯威等人曾将探险者名字和记录探险经过的文献封存于一瓶中置于一石笋顶部,经石灰水浸渍,形成天然的碱膜,该瓶便被固定于石笋上了。1892年至1940年期间,英、美、法探险家对该洞进行了多次勘探。1940年,黎第一个“洞穴学俱乐部”的探险家对该洞进行了多次勘探。
上洞和下洞分别于1969年和1958年开放,内战期间关闭,1995年洞内及外部设施经全面更新后重新开放。
酒神巴卡斯庙
朱庇特神庙之左是酒神巴卡斯庙。这也是一座科林斯式建筑物,约建于公元100年。正面耸立8根石柱,侧翼各15根,石柱高15米,直径2米,柱上刻满包括各种蔬菜水果的精致图案。石柱镶接成长廊,拱顶有巨石浮雕,刻有28个神像。神庙中有巴卡斯像,旁有大酒窖,四周墙上刻有葡萄和酒壶组成的图案。现庙顶虽已坍坏,但四壁及石柱尚存。
美神维纳斯庙
巴卡斯神庙前为美神维纳斯庙,建于公元245年。此庙是一座圆形建筑,高68米,宽36米,,四周环绕50根石柱,内供奉维纳斯神像。相传古代青年男女在酒神庙畅饮后,就来到这里欢聚。
巴贝克城
巴贝克城
贝鲁特以东85公里的巴贝克,位于贝卡山谷北部,是个标高1150公尺的古老城市。被广大橘子园及城镇环绕的古城遗址,自古为宗教圣地,当时叫太阳城,里头残留的神殿是目前罗马帝国遗迹中最大的。巴是他们的主神,贝克是村落之意,所以巴贝克就是指神庙前的繁荣都市。
古城遗址里的祭坛大厅(GreatCourt),寛150公尺,长120公尺;邱比特神殿寛50公尺,长89公尺;连小一点的酒神神殿也寛达36公尺,比雅典的帕德嫩神殿还大。正因建于“和平罗马,的太平盛世,所以有如此巨大的神殿。神殿雕琢豪华而且纤细精致,过度的装饰里隐约可见时当罗马文化的成熟度。战争生活黎巴嫩的首都贝鲁特一向与战争的硝烟分不开。我们从城市随处可见的废墟就可以解读战争给这座美丽的地中海城市留下的伤痕。但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却没有因此心情沉重。虽然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被誉为“中东巴黎”的贝鲁特却仍然阳光灿烂。由于历史的原因,黎巴嫩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里有来自欧洲许多国家的移民和他们的后裔。纯正的伊斯兰民族已经逐步地被同化,原本的风俗习惯已经非常“欧洲”了。在贝鲁特街头,到处可以看到衣着欧洲时尚服装的女人。她们身上基本已经找不到什么森严的伊斯兰戒律对妇女的禁锢,她们美丽的身影自由自在地穿梭在阳光灿烂的贝鲁特街头,我们可以从疾驶过的汽车上听到她们无忧无虑的笑声。对待外国人,她们往往以主动的微笑来带给你“中东巴黎”的浪漫和魅力。
阳台上悬挂的五颜六色的衣服、阳光下休闲聊天的男男女女和墙角里不断打着哈欠的各种各样的小猫,都告诉我们这里似乎永远不会被战争摧毁。在迷人的海边,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许多游客在清脆的涛声当中悠闲地钓鱼。夜晚到来之后,贝鲁特的大街上,一辆辆或新或旧的名牌汽车载着各色各样的人在炫目的霓虹灯下风驰电掣。
惟一的战争标志在贝鲁特的许多角落里,荷枪实弹的黎巴嫩士兵24小时值勤站岗。他们的旁边往往是一辆装甲车或是坦克。但是当有外国人向他们那里望去的时候,得到的往往是善意的微笑。我们曾经在海边看到几个黎巴嫩士兵坐在他们的装甲车旁喝茶,他们得知我们是中国来的记者之后,举起了双手大声祝愿我们的球队胜利。看来在战争随时可能降临的贝鲁特,已经习惯了在战争中生活。
黎巴嫩山
高达3000多米,山顶上白雪皑皑,而山脚下却是果树成林,一片翠绿,与地中海交相辉映,真是五彩缤纷,令人神往。汽车可以沿着宽阔的盘山公路,从山脚一直开到山顶,山坡间建有许多式样新颖的别墅、旅馆和饭店,掩映在苍郁的林木丛中。从山脚到山顶,沿途可以观赏到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山上人们在开心地滑雪,山下海滨浴场上彩伞簇立,人头攒动,男男女女游客或是在海面上嬉戏追逐,或是裸露着身子躺在沙滩上进行日光浴。黎巴嫩出版的一本旅游册上曾这样风趣地写道:“到贝鲁特来吧!一天之内您既可以上山滑雪,又可下海游泳。”同一地区内由于山上山下气温差别甚大,才出现这样一种离奇的场面。
温馨提示
编辑气候: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湿润凉爽;冬季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在黎巴嫩山区冬季有大量降雪。7月平均最高气温32℃,1月平均最低气温12℃地方
语言: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法语,英语。
流通货币:黎巴嫩镑,1美金=1500黎镑。黎巴嫩境内所有店铺均收美金,而且所有店铺的汇率统一,所以并不需要购买黎巴嫩镑。但是游客要在消费付款前讲明美金找钱,以防店铺美金不够找
游览注意
编辑1、允许非伊斯兰教徒进入当地清真寺参观,但是进入清真寺游览游客需脱鞋,女士需围上头巾以遮盖其头发,旅游景点(如大马士革的伍麦叶清真寺)内有带帽子的衣装出租,很方便,不用特意准备。
2、电力服务为220瓦特交流电,插头为欧洲标准插头(德国双圆头插头)。中国联通通信网络的手机用户,可以在当地国际漫游.
3、当地酒店内备有:拖鞋,沐浴洗发用具,头套。但是不备有牙具(牙膏+牙刷),请游客自备。
4、购买当地银制饰品,请仔细鉴别,阿拉伯古董还是看看为好。
5、阿拉伯咖啡很苦,但是气味很香。阿拉伯水烟味道很淡的(据不会抽烟的游客说,尝不出烟味,只有淡淡水果花朵清香)不妨一试。
6、在死海漂浮中,不可以把头浸在海水里,因其所含盐分太高,会刺激眼睛和鼻孔,只可以仰卧漂浮。
7、冬季旅游,请自备伞。
8、在当地旅游过程中,司机和导游的每日小费是必须的,也是其收入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他们服务的好,请您肯定他们的服务,
9、出游方式:可搭乘埃及航空班机从开罗飞往贝鲁特,每周一班,或是乘阿联酋航空从迪拜转机前往。
10、住宿:建议入住贝鲁特的星级酒店比较安全,Mediterranee Hotel、Le Bristol Hotel等都比较热门,价格每晚折合人民币1200元以上。
11、美食:黎巴嫩也是美食之都,街边不少餐厅都提供正宗的当地美食,像柠檬奶油大虾、黎巴嫩特色面。
时尚生活
编辑虽然经历了十多年内战和去年夏天的黎以冲突,贝鲁特要重新成为“中东巴黎”尚需时日,可当地人似乎没有改变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时尚一直流动在贝鲁特人的血液之中。街上、商场和教堂的男男女女都衣冠楚楚,大有不输时装之都巴黎、米兰之势。在基督教人口几乎占到人口一半的黎巴嫩,社会比较开放。初夏时节,穿着吊带背心或低胸裙衫的女孩随处可见,偶尔也可见看到衣着稍微保守的穆斯林女子,但素面朝天的几乎没有。 贝鲁特人爱漂亮体现在诸多方面。超市、商场、咖啡店和餐馆装修细致,服务员、侍者的工作服干净考究。不见得金碧辉煌,却于细小处不动声色见匠心。
游园会
编辑贝鲁特政府举行的一年一度的游园会,市民们打扮漂亮,拖家带口来参加,志愿者的服装也是专门设计。经营园艺、家具、食品和美容产品的企业占了很多摊位。入夜,时尚的年轻人会去市中心酒吧云集的莫诺街喝上一杯,在音乐声中消磨时光。衣香影鬓之中,让从想起了那首著名的由黎巴嫩歌手艾利萨和英国歌手克里斯伯格演绎的《黎巴嫩之夜》:欧洲游客爱上了黎巴嫩女子,女人的故事如泣如诉:“昨夜你梦中,有没有甜蜜的摇篮曲,和着那深夜的枪声?我的生命是一个和平不能到达的地方。战争中的孩子什么都没有。”夜里贝鲁特下起了安静的小雨,海岸很平静,惟愿枪声不要来打扰。
-
北条麻妃
北条麻妃,原名白石さゆり,以其高挑的身材以及贵族的气质称霸熟女界,1974年3月26日出生于日本石川县,AV女优。
2024-08-18 -
橘ひなた
橘日向(橘 ひなた)1990年8月12日出生,是日本90后AV女优。 2009年11月出道,已经下马拍了多部步兵。
2023-01-10 -
武藤兰
武藤兰,1980年9月4日b出生,初期曾使用过清水优香的艺名,后名武藤兰,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成濑心美
成濑心美,1989年3月3日出生于日本新潟县,E罩杯,2008年12月以素人身份出道,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波多野结衣
波多野结衣(はたの ゆい),女,1988年5月24日出生于日本京都府,著名日本女演员、AV女优。
202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