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冰洋 编辑

北冰洋

北冰洋(Arctic Ocean),又称北极海,是世界最小最浅以及最冷的大洋。大致以北极圈为中心,位于地球的最北端,被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环抱着,有狭窄的白令海峡与太平洋相通,通过格陵兰海和许多海峡与大西洋相连,是世界大洋中最小的一个,面积仅为1475万平方千米,不到太平洋的10%。它的深度为1097米,最深为5527米,北极地区主要是极地苔原气候。

2000万年前,北冰洋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湖水通过一条狭窄的通路流入大西洋,大西洋的海水流进北极圈,慢慢形成了今天的北冰洋。古希腊曾把它叫做“正对大熊星座的海洋”。1845年,英国伦敦地理学会命名,经汉文翻译为北冰洋。洋名Arctic源于希腊语,意指正对着大熊星座的海洋。2012年8月25日,北冰洋海冰面积达观测史以来最小。

主要代表性动物有北极熊、北极狐、驯鹿等。北极熊素有“冰海霸王”之称,是北冰洋的象征。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自然介绍 3 地理位置 4 变化原因 5 海沟与海盆 6 海底地形 7 地理位置 8 变化原因 9 海沟与海盆 10 海底地形 11 自然环境 12 海洋资源 13 水文特性 14 交通运输 15 沿岸港口 16 面临危机 17 开发事例 18 自然灾害 19 世界纪录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北冰洋

      面积:14750000 km²

      东西跨度:5836千米

      平均水深:1225米

      年平均降水量:75-200毫米

      典型盐度:3.48%(34.8 psu)(34.8 psu)

      主要水体:巴伦支海 波弗特海 格陵兰海

      主要资源:石油 天然气 磷酸盐 藻类

      主要群岛:北地群岛 格陵兰岛 斯瓦尔巴群岛

      外文名:Arctic Ocean(英语)(英语)

      南北跨度:2082千米

      海岸线长度:45390千米

      最大水深:5527米(格陵兰海东北)(格陵兰海东北)

      海区平均气温:-20℃--40 ℃

      周边国家:加拿大 挪威 格陵兰 俄罗斯等

      主要岛屿:新地岛、巴芬岛、格陵兰岛·北地群岛·斯瓦尔巴群岛等

      别 名:北极海、冰水洋

      自然介绍

      编辑

      北冰洋

      北冰洋海岸线十分曲折,形成了许多浅而宽的边缘海及海湾。海岸类型中有侵蚀海岸、峡湾式海岸、三角洲型海岸及泻湖式海岸。在亚洲大陆沿岸的边缘海有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以及楚科奇海。北美洲沿岸有波弗特海、格陵兰海。北冰洋岛屿众多,仅次于太平洋而居各大洋之第二位。岛屿总面积约为380万平方千米,均属大陆岛,多分布在大陆架上。流入北冰洋的主要河流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及马更些河和育空河。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额尔齐斯河,额尔齐斯河发源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哈萨克族自治县北部 ,经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抵达北冰洋。在北冰洋周围之各边缘海,有数不清的冰山,高度虽然比不上南极的冰山,但外形奇异。冰山顺着海流向南漂去,有的从北极海域一直漂到北大西洋。由于漂流路线不固定,所以给航行在北大西洋上的船只带来很大的危害。北冰洋有常年不化的冰盖。

      在北极点附近,每年近6个月是极夜(10-次年3月),这时高空有光彩夺目的极光出现,一般带状、弧状、幕状或放射状,北纬70°附近常见。其余半年是极昼。

      由于气候严寒、冰层覆盖,对北冰洋调查的规模都较小,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才陆续在冰上建立漂浮科学站,开展一些较为系统的考察。1937年苏联用冰上飞机在北极登陆并在北冰洋建立了北极1号漂浮科学站。40年代,美国、加拿大等国从空中进行过20次极冰登陆,并建成8个海洋站和1个科学考察站。国际地球物理年(1957~1958)期间,除飞行活动外,还增加了许多连续观测的漂浮站,并用核动力潜艇考察了冰盖下面的情况。

      北冰洋是如何起源的?海洋地质学家通过长期研究认为:北冰洋的形成,它和北半球劳亚古陆的破裂和解体有着很大关系。洋底的扩张过程,起自于古生代晚期,而主要是在新生代实现的。它是以地球北极为中心,通过亚欧板块和北美板块的洋底扩张运动,而产生了北冰洋海盆。北冰洋底所发现的“北冰洋中脊”,即为产生冰洋底地壳的中心线。在本洋底还同时发现了与北冰洋中脊相平行的。

      北冰洋北冰洋

      两条海岭枣罗蒙诺索夫海峡和门捷列夫海峡(即老大洋中脊),说明北冰洋的海底扩张运动,曾进行过不只一次。2000万年前,北冰洋最多只算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湖水通过一条狭窄的通路流入大西洋。然后在1820万年前,由于地球板块的运动,狭窄的通道渐渐变成较宽的海峡,大西洋的海水开始流进北极圈,慢慢形成了今天的北冰洋。这是瑞典科学家分析了2004年从北冰洋海底采集的沉淀物后,得出的上述结论。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马丁·杰克逊等人前不久发表报告说,他们从北冰洋中部靠近北极的罗蒙诺索夫海岭采集了428米厚的沉淀物,其中一段5.6米厚的沉淀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段沉淀物形成于1820万年前至1750万年前,分成颜色不同的三段,其最下层是黑色沉淀物,其中含有很多没有分解的有机物,这说明当时北冰洋底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来进行降解。 杰克逊说,从1820万年前开始,连接北冰洋和大西洋的费尔姆海峡(夹在格陵兰岛与斯瓦尔巴特群岛之间)开始变宽,“我们猜想(当时)淡水从北极水面流出,而较重的海水则从下面流入”,这些缺氧的海水导致了黑色沉淀物的形成。

      随着费尔姆海峡的扩张,海水开始从水面涌入北冰洋,它们吸收了氧气后才沉入水底,这样水底开始出现氧气和海洋生物,对应的沉淀物也变成了灰色。最后,北冰洋的淡水全换成了海水,在海底开始出现氧化铁、氧化锰以及海洋生物化石。

      瑞典科学家说,他们还无法确定北冰洋形成的准确时间,不过这一过程可能经历了约75万年。

      地理位置

      编辑

      北冰洋北冰洋

      北冰洋位于北极周围,大致以北极为中心,被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所环抱。尽管它是世界上最小、最浅和最冷的大洋,但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就海上运输来说,北冰洋航线是苏联欧洲部分与远东地区联系的捷径,从摩尔曼斯克到东方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之间的航距为10400千米,走此航线比绕道苏伊士运河要近13700多千米,比绕经好望角的航线要缩短2万多千米。

      北冰洋在航运上的最大缺点是通航期短暂,除巴伦支海南部全年不冻外,苏联、美国和加拿大北部沿海一年仅有50%或13的时间能够通航。即使在短暂的通航期内,也必需靠破冰船开道,而且运载能力有限,船舶吨位一船为4000~5000吨。

      通过北冰洋上空的空中航线,1957年首航成功,它是东亚、北美、西欧和北欧间最短的空中通道,从日本的东京经阿拉斯加和北极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航空线,比原来的航程缩短2,700公里。另外,巨大的冰盖、冰岛、冰山和浮冰虽不利于船只的行驰,但对潜艇的活动十分有利,如由于冰的遮蔽可以使潜艇摆脱飞机和侦察卫星的监视;浮冰的漂流有碍于监听设备的追踪;由于冰与冰之间的挤压和冰与水之间的冲刷而产生的噪音,使舰艇的声纳装置受到干扰等。苏美两国越来越多的核潜艇在北冰洋的冰下游弋,一则说明这里的战略地位重要,二则也利用了这里的有利条件。总之,北冰洋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重要性更加突出,许多国家都加紧了在这个地区的活动,特别是美苏两国都在北冰洋沿岸地区建立了许多针对对方的、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军事基地。

      北冰洋北冰洋

      北冰洋被陆地包围,近于半封闭。通过挪威海、格陵兰海和巴芬湾同大西洋连接,并以狭窄的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

      根据自然地理特点,北冰洋分为北极海区和北欧海区两部分。北冰洋主体部分、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及加拿大北极群岛各海峡属北极海区;格陵兰海、挪威海、巴伦支海和白海属北欧海区。北极圈以北的地区称北极地方或北极地区,包括北冰洋沿岸亚、欧、北美三洲大陆北部及北 北冰洋中许多岛屿。

      北冰洋陆棚发达,最宽达1200公里以上。峰顶一般距水面1000-200米,个别峰顶距水面仅900多米,有剧烈的火山和地震活动,它把北极海区分成加拿大海盆、马卡罗夫海盆(门捷列夫海岭将该海盆分隔为加拿大和马卡罗夫两个海盆)和南森海盆。海盆深度均在4000-5000米之间。北冰洋中部还有许多海丘和洼地。格陵兰岛和斯瓦尔巴群岛之间有一带东西向海底高地,是北极海区与北欧海区的分界。北欧海区东北部为大陆架,西南部为深水区,以格陵兰海最深,达5500多米。

      变化原因

      编辑

      地球的北半球向外稍尖而凸出,南半球向内凹,北极高出球面19米,南极低于球面26米,南北极相差45米,从赤道方向看地球近似一个“梨”的形状。高出球面的北极是海水覆盖的北冰洋,而低于球面的南极却是陆地。南极洲的最高峰是文森峰,海拔4897米。证明北冰洋海平面高于南极近5000米。地球自转,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形成潮汐。地球表面的水在引力方向凸出的高。地球北极的水比南极凸出的高,说明在地球北极方向存在引力。在地月系、太阳系中,通过地球自转和公转,北极的水凸出依旧,说明地球北极方向的引力与地月系和太阳系无关。地球除绕太阳公转外,还绕银河系的银心公转,公转周期为2.5亿年(?)。

      地球的地轴与银道面的夹角为27°24′(?)。由于地轴倾斜(地轴倾斜在黄道面上,其夹角是66°34′,地球赤道面与黄道面的夹角为23°26′),地球绕太阳公转,在夏至时,地球的北半球距太阳近,受到太阳的引力大。在冬至时,南半球受到的太阳引力大,导致地球的外球转动。同理,由于地轴倾斜在银道面上绕银心公转,在银道面的夏至位置时,地球的北极受到的银心引力大,形成地球的北极水凸出的比南极高。在银道面的冬至位置时,地球的南极受到的银心引力大,形成地球的南极水凸出的比北极高。

      当地球在银道面二分日(春分和秋分)的位置时,地球赤道位置的水受银心、太阳和月球的共同引力作用,水凸出的更高。地球水的这种变化,就形成全球性海陆变迁,其周期由地球绕银心公转周期决定。在南北极的全球性海陆变迁周期为2.5亿年(?),在其他地区的全球性海陆变迁周期为1.25亿年(?)。全球性海陆变迁的海进海退方向为南北方向。受陆地的影响,海进海退方向会发生改变。全球性海陆变迁的海水深度,依据现在的地球南极和北极海水平面与球面差,可达5000米。目前,太阳到银心的距离是大约距离,太阳绕银心公转周期也是大约的。因此,全球性海陆变迁的周期也是大约的。地轴与银道面的夹角27°24′是从天球上计算出来的,天球是以地球为中心的人为球,在银河系,银心是中心,太阳绕银心公转,地球也随太阳绕银心公转。所以,地轴与银道面的夹角27°24′是参考数字。

      海沟与海盆

      编辑

      利特克海沟 深5449米 ,位于斯匹茨卑尔根群岛以北。

      弗拉马海沟 深5335米 ,位于利特克海沟的东北。

      南森海盆 深5449米

      马卡罗夫海盆 深4123米

      加拿大海盆 深3879米,位于门捷列夫海岭以东。

      海底地形

      编辑

      北冰洋是四大洋中面积最小、海岸最曲折、岛屿众多的一个洋。总面积1230万Km²,占海洋总面积3.6%,体积1700万Km³,占海洋总体积的1.24%。

      北冰洋的水平轮廓近乎一半封闭性的地中海,海岸十分曲折破碎。岛屿的数量和面积仅次于太平洋居第二位,有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217.56万Km²),加拿大的北极群岛(130万Km²)是世界第二大群岛。

      北冰洋北冰洋

      北冰洋是深度最浅、大陆架面积宽广的一个大洋,平均水深1205米(一说1117米),最大深度为5527米(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北,低于北纬82°23′、东经19°31′的利特克海沟),水深不足200米的面积约440万Km²,约占总面积的35.8%;水深超过3,000米的面积仅占15%(其中4,000米以上的只占2.17%)。

      北冰洋海底地貌突出特点就是大陆架非常宽广,特别是亚欧大陆北部最宽,一般400~500公里,最宽处近1,700公里(水深50~150米),阿拉斯加以北大陆架较窄,仅20~30公里。这些大陆架大部原为陆地的一部分,第四纪冰期以后才下沉成浅海的。北冰洋海底地貌的另一特点是起伏不平,一系列海岭、海盆、海槽和海沟交错分布。

      北冰洋北冰洋北冰洋

      北冰洋海岸线十分曲折,形成了许多浅而宽的边缘海及海湾。海岸类型中有侵蚀海岸、峡湾式海岸、三角洲型海岸及泻湖式海岸。在亚洲大陆沿岸的边缘海有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以及楚科奇海。北美洲沿岸有波弗特海、格陵兰海。北冰洋岛屿众多,仅次于太平洋而居各大洋之第二位。岛屿总面积约为380万平方千米,均属大陆岛,多分布在大陆架上。流入北冰洋的主要河流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及马更些河和育空河。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额尔齐斯河,额尔齐斯河发源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哈萨克族自治县北部 ,经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抵达北冰洋。在北冰洋周围之各边缘海,有数不清的冰山,高度虽然比不上南极的冰山,但外形奇异。冰山顺着海流向南漂去,有的从北极海域一直漂到北大西洋。由于漂流路线不固定,所以给航行在北大西洋上的船只带来很大的危害。北冰洋有常年不化的冰盖。

      在北极点附近,每年近6个月是极夜(10-次年3月),这时高空有光彩夺目的极光出现,一般带状、弧状、幕状或放射状,北纬70°附近常见。其余半年是极昼。

      由于气候严寒、冰层覆盖,对北冰洋调查的规模都较小,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才陆续在冰上建立漂浮科学站,开展一些较为系统的考察。1937年苏联用冰上飞机在北极登陆并在北冰洋建立了北极1号漂浮科学站。40年代,美国、加拿大等国从空中进行过20次极冰登陆,并建成8个海洋站和1个科学考察站。国际地球物理年(1957~1958)期间,除飞行活动外,还增加了许多连续观测的漂浮站,并用核动力潜艇考察了冰盖下面的情况。

      北冰洋是如何起源的?海洋地质学家通过长期研究认为:北冰洋的形成,它和北半球劳亚古陆的破裂和解体有着很大关系。洋底的扩张过程,起自于古生代晚期,而主要是在新生代实现的。它是以地球北极为中心,通过亚欧板块和北美板块的洋底扩张运动,而产生了北冰洋海盆。北冰洋底所发现的“北冰洋中脊”,即为产生冰洋底地壳的中心线。在本洋底还同时发现了与北冰洋中脊相平行的。

      北冰洋北冰洋

      两条海岭枣罗蒙诺索夫海峡和门捷列夫海峡(即老大洋中脊),说明北冰洋的海底扩张运动,曾进行过不只一次。2000万年前,北冰洋最多只算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湖水通过一条狭窄的通路流入大西洋。然后在1820万年前,由于地球板块的运动,狭窄的通道渐渐变成较宽的海峡,大西洋的海水开始流进北极圈,慢慢形成了今天的北冰洋。这是瑞典科学家分析了2004年从北冰洋海底采集的沉淀物后,得出的上述结论。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马丁·杰克逊等人前不久发表报告说,他们从北冰洋中部靠近北极的罗蒙诺索夫海岭采集了428米厚的沉淀物,其中一段5.6米厚的沉淀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段沉淀物形成于1820万年前至1750万年前,分成颜色不同的三段,其最下层是黑色沉淀物,其中含有很多没有分解的有机物,这说明当时北冰洋底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来进行降解。 杰克逊说,从1820万年前开始,连接北冰洋和大西洋的费尔姆海峡(夹在格陵兰岛与斯瓦尔巴特群岛之间)开始变宽,“我们猜想(当时)淡水从北极水面流出,而较重的海水则从下面流入”,这些缺氧的海水导致了黑色沉淀物的形成。

      随着费尔姆海峡的扩张,海水开始从水面涌入北冰洋,它们吸收了氧气后才沉入水底,这样水底开始出现氧气和海洋生物,对应的沉淀物也变成了灰色。最后,北冰洋的淡水全换成了海水,在海底开始出现氧化铁、氧化锰以及海洋生物化石。

      瑞典科学家说,他们还无法确定北冰洋形成的准确时间,不过这一过程可能经历了约75万年。

      地理位置

      编辑

      北冰洋北冰洋

      北冰洋位于北极周围,大致以北极为中心,被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所环抱。尽管它是世界上最小、最浅和最冷的大洋,但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就海上运输来说,北冰洋航线是苏联欧洲部分与远东地区联系的捷径,从摩尔曼斯克到东方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之间的航距为10400千米,走此航线比绕道苏伊士运河要近13700多千米,比绕经好望角的航线要缩短2万多千米。

      北冰洋在航运上的最大缺点是通航期短暂,除巴伦支海南部全年不冻外,苏联、美国和加拿大北部沿海一年仅有50%或13的时间能够通航。即使在短暂的通航期内,也必需靠破冰船开道,而且运载能力有限,船舶吨位一船为4000~5000吨。

      通过北冰洋上空的空中航线,1957年首航成功,它是东亚、北美、西欧和北欧间最短的空中通道,从日本的东京经阿拉斯加和北极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航空线,比原来的航程缩短2,700公里。另外,巨大的冰盖、冰岛、冰山和浮冰虽不利于船只的行驰,但对潜艇的活动十分有利,如由于冰的遮蔽可以使潜艇摆脱飞机和侦察卫星的监视;浮冰的漂流有碍于监听设备的追踪;由于冰与冰之间的挤压和冰与水之间的冲刷而产生的噪音,使舰艇的声纳装置受到干扰等。苏美两国越来越多的核潜艇在北冰洋的冰下游弋,一则说明这里的战略地位重要,二则也利用了这里的有利条件。总之,北冰洋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重要性更加突出,许多国家都加紧了在这个地区的活动,特别是美苏两国都在北冰洋沿岸地区建立了许多针对对方的、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军事基地。

      北冰洋北冰洋

      北冰洋被陆地包围,近于半封闭。通过挪威海、格陵兰海和巴芬湾同大西洋连接,并以狭窄的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

      根据自然地理特点,北冰洋分为北极海区和北欧海区两部分。北冰洋主体部分、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及加拿大北极群岛各海峡属北极海区;格陵兰海、挪威海、巴伦支海和白海属北欧海区。北极圈以北的地区称北极地方或北极地区,包括北冰洋沿岸亚、欧、北美三洲大陆北部及北 北冰洋中许多岛屿。

      北冰洋陆棚发达,最宽达1200公里以上。峰顶一般距水面1000-200米,个别峰顶距水面仅900多米,有剧烈的火山和地震活动,它把北极海区分成加拿大海盆、马卡罗夫海盆(门捷列夫海岭将该海盆分隔为加拿大和马卡罗夫两个海盆)和南森海盆。海盆深度均在4000-5000米之间。北冰洋中部还有许多海丘和洼地。格陵兰岛和斯瓦尔巴群岛之间有一带东西向海底高地,是北极海区与北欧海区的分界。北欧海区东北部为大陆架,西南部为深水区,以格陵兰海最深,达5500多米。

      变化原因

      编辑

      地球的北半球向外稍尖而凸出,南半球向内凹,北极高出球面19米,南极低于球面26米,南北极相差45米,从赤道方向看地球近似一个“梨”的形状。高出球面的北极是海水覆盖的北冰洋,而低于球面的南极却是陆地。南极洲的最高峰是文森峰,海拔4897米。证明北冰洋海平面高于南极近5000米。地球自转,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形成潮汐。地球表面的水在引力方向凸出的高。地球北极的水比南极凸出的高,说明在地球北极方向存在引力。在地月系、太阳系中,通过地球自转和公转,北极的水凸出依旧,说明地球北极方向的引力与地月系和太阳系无关。地球除绕太阳公转外,还绕银河系的银心公转,公转周期为2.5亿年(?)。

      地球的地轴与银道面的夹角为27°24′(?)。由于地轴倾斜(地轴倾斜在黄道面上,其夹角是66°34′,地球赤道面与黄道面的夹角为23°26′),地球绕太阳公转,在夏至时,地球的北半球距太阳近,受到太阳的引力大。在冬至时,南半球受到的太阳引力大,导致地球的外球转动。同理,由于地轴倾斜在银道面上绕银心公转,在银道面的夏至位置时,地球的北极受到的银心引力大,形成地球的北极水凸出的比南极高。在银道面的冬至位置时,地球的南极受到的银心引力大,形成地球的南极水凸出的比北极高。

      当地球在银道面二分日(春分和秋分)的位置时,地球赤道位置的水受银心、太阳和月球的共同引力作用,水凸出的更高。地球水的这种变化,就形成全球性海陆变迁,其周期由地球绕银心公转周期决定。在南北极的全球性海陆变迁周期为2.5亿年(?),在其他地区的全球性海陆变迁周期为1.25亿年(?)。全球性海陆变迁的海进海退方向为南北方向。受陆地的影响,海进海退方向会发生改变。全球性海陆变迁的海水深度,依据现在的地球南极和北极海水平面与球面差,可达5000米。目前,太阳到银心的距离是大约距离,太阳绕银心公转周期也是大约的。因此,全球性海陆变迁的周期也是大约的。地轴与银道面的夹角27°24′是从天球上计算出来的,天球是以地球为中心的人为球,在银河系,银心是中心,太阳绕银心公转,地球也随太阳绕银心公转。所以,地轴与银道面的夹角27°24′是参考数字。

      海沟与海盆

      编辑

      利特克海沟 深5449米 ,位于斯匹茨卑尔根群岛以北。

      弗拉马海沟 深5335米 ,位于利特克海沟的东北。

      南森海盆 深5449米

      马卡罗夫海盆 深4123米

      加拿大海盆 深3879米,位于门捷列夫海岭以东。

      海底地形

      编辑

      北冰洋是四大洋中面积最小、海岸最曲折、岛屿众多的一个洋。总面积1230万Km²,占海洋总面积3.6%,体积1700万Km³,占海洋总体积的1.24%。

      北冰洋的水平轮廓近乎一半封闭性的地中海,海岸十分曲折破碎。岛屿的数量和面积仅次于太平洋居第二位,有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217.56万Km²),加拿大的北极群岛(130万Km²)是世界第二大群岛。

      北冰洋北冰洋

      北冰洋是深度最浅、大陆架面积宽广的一个大洋,平均水深1205米(一说1117米),最大深度为5527米(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北,低于北纬82°23′、东经19°31′的利特克海沟),水深不足200米的面积约440万Km²,约占总面积的35.8%;水深超过3,000米的面积仅占15%(其中4,000米以上的只占2.17%)。

      北冰洋海底地貌突出特点就是大陆架非常宽广,特别是亚欧大陆北部最宽,一般400~500公里,最宽处近1,700公里(水深50~150米),阿拉斯加以北大陆架较窄,仅20~30公里。这些大陆架大部原为陆地的一部分,第四纪冰期以后才下沉成浅海的。北冰洋海底地貌的另一特点是起伏不平,一系列海岭、海盆、海槽和海沟交错分布。

      北冰洋北冰洋

      北冰洋中部有一横贯的海底山岭——罗蒙诺索夫海岭,自新西伯利亚群岛经北极到埃尔斯米尔岛,全长1,800公里,宽60~200公里,高出洋底3000米,岭脊距海面约1000米左右。洋底山地坡度大、陡峭,有火山喷发,系构造断裂褶皱山,山脉由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海岭把整个北冰洋分为两部分,面向北美洲为加拿大海盆,面向亚欧大陆的为南森海盆,两部分在海流、海水运动方向和水温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在加拿大海盆以西有一条门捷列夫海岭,长1500公里,相对高度小,坡度平缓。在南森海盆外侧有一北冰洋中央海岭,又称南森海岭、加克利海岭或奥托·斯密特海岭,由几条平行海岭组成,自拉普帖夫海经格陵兰岛北端到冰岛接大西洋海岭。总之,对北冰洋海底地貌的了解还很不够,但已知大部为冰覆盖的北冰洋不是陆地,不是群岛,也不是一个完整的深海盆。

      自然环境

      编辑

      北冰洋地区大陆与岛屿的海岸线曲折,沿亚洲和北美洲海岸都有较宽的大陆架。

      北冰洋陆棚发达,最宽达1200千米以上。中央横亘罗蒙诺索夫海岭,从亚洲新西伯利亚群岛横穿北极直抵北美洲格陵兰岛北岸,峰顶一般距水面1000-2000米。海盆深度均在4000-5000米之间。在北冰洋中部还有许多海丘和洼地。

      北冰洋北冰洋

      北冰洋气候寒冷,洋面大部分常年冰冻。北极海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可达-20--40℃,暖季也多在8℃以下;年平均降水量仅75-200毫米,格陵兰海可达500毫米;寒季常有猛烈的暴风。北欧海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水温、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冰情较轻;暖季多海雾,有些月份每天有雾,甚至连续几昼夜。北极海区,从水面到水深100-225米的水温约为﹣1至﹣1.7℃,在滨海地带水温全年变动很大,从﹣1.5-8℃;而北欧海区,水面温度全年在2-12℃之间。此外,在北冰洋水深100-250米到600-900米处,有来自北大西洋暖流的中间温水层,水温为0-1℃。

      北冰洋是世界上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之一,由于位于地球的最北部,每年都会有独特的极昼与极夜现象出现。每年10月到来年3月,冬半年为“长夜”;4月至9月,夏半年为“长昼”。经过一个“白天”和一个“夜晚”,就是一年。每逢长夜来临,大自然只有美丽的月光和五彩缤纷的极光,给人们带来光明和安慰。在那无边的冰原上,阵阵五颜六色的极光,像突然升起的节日烟火,一下照亮半边天;他时而如舞在半空的彩条,时而像挂在天际的花幕,时而如探照灯一样直射苍穹。但极光的美,无法掩饰北冰洋恶劣的气候。这儿千里冰封,终年雪飘,天气严寒,冰山林立,这里的海冰,约有300万年的历史。

      北冰洋北冰洋

      冬季,80%的海面被冰封住,就是在夏季,也有一多半的海面,被冰霸占。但即使在这样寒气逼人的天地里,海藻依然生机盎然,海豹、海象时常出没于冰水之间;强悍的北极熊是捕鱼能手,狡猾的北极狐常尾随在后面,企图不劳而获分享剩骨残肉。成群的鱼、雪鱼,长的又肥又壮;善于用冰雪造屋的爱斯基摩人,过着豪迈的游猎生活。在北极地区土著人、因纽特人世世代生活和居住在这里,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过去的漫长岁月中,他们过着一种没有文字、没有货币、却是自由自在、自给自足的生活。随着时代的推移,因纽特人已经开始接受现代文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北冰洋洋流系统由北大西洋暖流的分支挪威暖流、斯匹次卑尔根暖流、北角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等组成。北冰洋洋流进入大西洋,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水流偏向右方,沿格陵兰岛南下的称东格陵兰寒流,沿拉布拉多半岛南下的称拉布拉多寒流。

      冰盖与冰川

      北冰洋北冰洋

      北冰洋水文最大特点是有常年不化的冰盖,冰盖面积占总面积的2/3左右。其余海面上分布有自东向西漂流的冰山和浮冰;仅巴伦支海地区受北角暖流影响常年不封冻。北冰洋大部分岛屿上遍布冰川和冰盖,北冰洋沿岸地区则多为永冻土带,永冻层厚达数百米。

      北极冰山是从北冰洋岛屿上的冰川上脱落下来的淡水冰,一般长宽几百米,高度可达几十米,多呈金字塔状或穹顶状,外形多样,也会有特别巨大的冰山出现,长宽可达几公里,高达几百米,如同漂浮的岛屿,这么巨大的冰山在北冰洋是很罕见的。北极冰山落海后,一部分会随着从北冰洋南下的洋流漂入大西洋,给海上航运带来巨大的威胁。每年在北冰洋诞生的冰山多达几万座,其中有几百座冰山会漂至纽芬兰岛以南,北纬40度附近的海域。人类记载的南漂最远的北极冰山甚至漂到了北纬20度附近的热带海域。

      极光

      北冰洋北冰洋

      在北极点附近,每年近六个月是无昼的黑夜(10月-次年3月),这时高空有光彩夺目的极光出现,一般呈带状、弧状、幕状或放射状,北纬70°附近常见。其余半年是无夜的白昼。

      海洋资源

      编辑

      北极熊北极熊

      北冰洋虽是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气候严寒,还有漫长的极夜,不利于动植物的生长,但它并不是人们想象的寸草不长,生物绝迹的不毛之地。当然比起其它几大洋来,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比较贫乏的。海岛上的植物主要是苔藓和地衣,南部的一些岛屿上有耐寒的草本植物和小灌木;动物以生活在海岛、浮冰和冰山上的白熊最著名,被誉为北极的象征,其它还有海象、海豹、雪兔、北极狐、驯鹿和鲸鱼等。由于气温和水温很低,浮游生物少, 故鱼类的种类和数量也较少,只有巴伦支海和格陵兰海因处在寒暖流交汇处,鱼类较多,盛产鲱鱼、鳕鱼,是世界著名渔场之一。

      夏季在西伯利亚沿岸一带鸟类很多,形成独特的“鸟市”。值得注意的是,北冰洋海域的矿产资源相当丰富,是地球上一个还没有开发的资源宝库,特别是巴伦支海、喀拉海、波弗特海和加拿大北部岛屿以及海峡等地,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估计石油储量超过100亿吨。斯匹次卑尔根的煤储量约80多亿吨,煤层厚、质量优、埋藏浅,苏联和挪威已联合进行开采,年产煤100多万吨;格陵兰的马莫里克山的铁矿,储量20多亿吨,系优质矿。此外,北冰洋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铬铁矿、铜、铅、锌、钼、钒、铀、钍、冰晶石等矿产资源,但大多尚未开采利用。 矿物 大陆架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沿岸地区及沿海岛屿有煤、铁、磷酸盐、泥炭和有色金属。如伯朝拉河流域、斯瓦尔巴群岛与格陵兰岛上的煤田,科拉半岛上的磷酸盐,阿拉斯加的石油和金矿等。

      海洋生物海洋生物相当丰富,以靠近陆地为最多,越深入北冰洋则越少。邻近大西洋边缘地区有范围辽阔的渔区,遍布繁茂的藻类(绿藻、褐藻和红藻)。海洋里有白熊、海象、海豹、鲸、鲱、鳕等。苔原中多皮毛贵重的雪兔、北极狐。此外还有驯鹿、极犬等。

      水文特性

      编辑

      北冰洋位于北极圈内,终年获得的太阳辐射热很少;在其上空,由于冬季是一稳定的高压区,云量很少;再加上洋面广布着冰盖,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使其成为世界最冷的大洋。气温终年很低,并多暴风雪。寒季(11月至4月)平均气温在-30°~-40℃之间,最低达-52℃;暖季(7~8月)平均气温不足6℃。平均年降水量仅75~200毫米,以降雪为主。故北冰洋水文的最大特点是:水温低,大部分海域海水在0℃以下,因而有大面积的常年不化的冰盖和浮冰。

      北冰洋北冰洋

      在寒冷季节,北冰洋一片雪白,冰盖面积以三月份为最大,可达1,140万平方公里,占北冰洋总面积的87%;并可向北极圈外延伸至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拉布拉多半岛及纽芬兰岛沿岸海面;在7-9月寒季,岸边冰雪大部融冰,周围“冰山”、浮冰到处漂浮,但北冰洋中心部分仍为冰盖所覆。九月份冰盖面积最小,约700万Km²,占北冰洋总面积53.4%,但不是连片的冰盖,而是由面积一至几十平方公里的大小冰块组成的冰丛,厚2.5米到4~5米,表面平坦或波状起伏,较坚固。北冰洋除冰盖外,还有由极地群岛上陆棚冰入海而形成的冰岛或冰山。冰岛流速慢、表面平、面积大(可达600~700Km²),厚度达30~35米;冰山分布在冰岛周围边缘,面积小。

      北冰洋由于海底地形的关系,具有独特的环流系统,大致以罗蒙诺索夫海岭为界,以东为顺时针环流,以西为逆时针环流,在拉普帖夫海也有一小的逆时针环流。从海流的性质来看,以寒流为主,暖流仅在巴伦支海有斯匹次卑尔根暖流、北角暖流,格陵兰岛西南端有西格陵兰暖流和白令海暖流,影响范围很小。流入北冰洋的水除北大西洋暖流外,还有亚、欧、北美三大洲的一些河流,这些水流使北冰洋水量增多,水面升高,并以洋流的形式向格陵兰海和白令海流出,形成东格陵兰寒流、拉布拉多寒流和千岛寒流,与大西洋和太平洋进行着水量平衡的交换。在流入水量中90.1%来自大西洋,太平洋仅占8.1%,在流出水量中,大西洋占98.27%,太平洋仅占1.35%。北冰洋由于气温低、蒸发弱,周围大陆上有大量河水流入,故海水盐度较小,平均盐度为30~32‰,是四大洋中盐度最低的大洋。西部北欧海区(巴伦支海和格陵兰海)稍高,为34.5~35‰,滨海地区为33‰;东部北极海区较低,平均28~32‰,滨海地区海域最低,仅为25‰。

      交通运输

      编辑

      北冰洋北冰洋

      北冰洋系亚、欧、北美三大洲的顶点,有联系三大洲的最短大弧航线,地理位置很重要。北冰洋沿岸有固定的航空线和航海线,主要有从摩尔曼斯克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北冰洋航海线和从摩尔曼斯克直达斯瓦尔巴群岛、雷克雅未克和伦敦的航线。

      沿岸港口

      编辑

      (逆时针方向,自冰岛开始)

      冰岛(Lýðveldið Ísland):伊萨菲厄泽(冰岛语:Ísafjörður)、博尔加内斯(冰岛语:Borgarnes)、雷克雅未克(冰岛语:Reykjavík)、凯夫拉维克(冰岛语:Keflavík)、塞尔福斯(冰岛语:Selfoss)、阿克雷里(冰岛语:Akureyri)、瑟伊藻克罗屈尔(冰岛语:Sauðárkrókur)

      挪威(Norge):博德(挪威语:Bodø)、纳尔维克(挪威语:Narvik)、特罗姆瑟(挪威语:Tromso)、阿尔塔(挪威语:Alta)、瓦德瑟(挪威语:Vadso)、朗伊尔城(挪威语:Longyearbyen)

      俄罗斯(Россия):摩尔曼斯克(俄语:Архангельск)、坎达拉克沙(俄语:Кандалакша;芬兰语:Kantalahti;挪威语:Kandalaksja;卡累利阿语:Kannanlakši)、北德文斯克(俄语:Северодвинск;英语:Severodvinsk)、阿尔汉格斯克(俄语:Архангельск;英语:Arkhangelsk)、迪克森(英语:Dikson)、佩韦克(俄语:Певек;英语:Pevek)

      美国(America)(阿拉斯加州):巴罗(英语:Barrow)、卡克托维克(英语:Kaktovik)

      加拿大(Canada):雷索卢特(英语:Resolute)、北极湾城(英语:Arctic Bay)、伊卡卢伊特(英语:Iqaluit)、剑桥湾镇(英语:Cambridge Bay)

      面临危机

      编辑

      北冰洋北冰洋

      据测算,2005年9月21日,北冰洋的海冰面积约为530.95万Km²,为自有卫星监测以来的最小面积。研究表明,北极地区的温度正大幅上升,温度升高速度为世界其他地区的两倍。

      日本有关机构的观测和分析发现,受西伯利亚近海生成的低气压等因素影响,北冰洋海冰面积缩减到自1978年开始实施卫星观测以来的最小值。专家预测说,今后海冰面积还将进一步大幅度缩小,这一状况可能持续到9月中旬。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等新公布的分析结果显示,北冰洋海冰面积从7月就开始持续缩减。进入8月以后,受西伯利亚近海生成并停滞的低气压影响,其他地区的暖空气被输送到北极,加速了海冰面积的缩减进程。8月15日,北冰洋全域的海冰面积缩减至530.7万Km²,为观测史上的最小值。

      专家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北冰洋沿岸刚刚形成的脆弱且易融化的冰越过北纬80度线扩散到北冰洋内部,促使北冰洋海冰面积加速缩减;北冰洋向大西洋放出的海冰增加;导致北冰洋内部的海冰面积缩小。

      2012年8月25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宣布,北冰洋海冰面积截至24日已降到421万Km²,创有观测史以来的最低值。此前的最低纪录是2007年9月的425万Km²。

      宇宙航空研究机构是根据日本水循环变动观测卫星“水滴”号拍摄的图像得出上述结论的。北冰洋海冰每到9月中旬会降至全年最小面积,研究人员曾认为2012年也会在9月刷新最小纪录,但这一日子已大幅提前。不久之后,北冰洋海冰很可能跌破400万Km²的面积。

      2011年9月,研究人员观测到北冰洋海冰面积创第二小纪录,只有约450万Km²,不过由于当年冬季非常寒冷,此后海冰面积又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2012年8月以来,北冰洋海冰面积急剧减少,通常这一时期减少速度应该放缓,相当于每天消失10万Km²。

      英国著名海洋专家、剑桥大学教授彼得·维德汉姆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时声称,到2015年夏北极海冰将完全融化,这将对北极熊等生物的天然栖息地造成毁灭性破坏。

      维德汉姆教授表示,北冰洋的海冰正在快速地萎缩,最短只需要4年时间就可完全消失。尽管每年冬天海冰还将会重新出现,但是在夏季没有海冰的日子里,北极熊等动物将失去天然的捕猎场所,这将严重威胁它们的生存,最终可能导致物种的灭绝。

      北冰洋北冰洋

      俄罗斯北部、加拿大以及格陵兰岛的冰量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出现反复,已达到最小值,大约400万平方公里。相关机构采用了多种信托网模型对被海冰覆盖区域的萎缩速度进行跟踪监测,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预测数据显示,全球海冰萎缩速度还将加剧利得财富,但认为到2030年这些海冰仍然存在。

      不过,美国海军研究院专家马斯劳维斯基的推算结果是,北极海冰的消失速度比联合国预测的速度更快。这一理论引起了许多争议,但是维德汉姆认为这种计算更具说服力。维德汉姆表示,“尽管他的模型最极端,但这也是最好的模型。它能够显示冰量的减少速度,这一速度非常快,我们可能很快就看到冰量降到零。2015年,这是我得出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预测结果。”

      到了冬季,海冰仍然又会出现。但维德汉姆担心,在夏季无冰期间,人类在北极的船运业务以及石油勘探行为将会大大增加,这将对当地物种造成严重威胁。冬季时,北极熊会在陆地上冬眠,但到了春季它们就会转移到冰上进行捕猎。维德汉姆表示,“每个人都意识到了这一严重的问题,就是北极熊生存问题。它们要么被灭绝,要么回到陆地上捕猎。陆地栖息以及杂交繁殖也可能导致北极熊物种的消失。”

      美国研究人员说,北冰洋海域2010年融冰季节过后,冰块覆盖面积第三次跌至500万平方公里以下。如果不能有效遏制这一态势,这一海域2030年9月可能彻底“无冰”。

      美国国家冰雪数据研究中心在一份年度报告里说,北冰洋海域当年春季和夏季“融冰季节”过后,冰块覆盖面积缩至476万平方公里,是有记录以来第三次跌至500万平方公里以下,而先前两次均发生在过去4年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在另一份报告里说,北冰洋海域8月平均冰块覆盖面积为600万平方公里,比1979年至2000年期间平均值减少22%。

      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统计,北冰洋海域2007年9月冰块覆盖面积为413万平方公里,是1979年以来最低值。

      美国国家冰雪数据研究中心负责人马克·塞雷兹2010年9月15日说,尽管新近统计的冰块覆盖面积不是史上最低值,但冰块消融加快的趋势令人担忧,“我们仍在往下冲,没有任何好转迹象”。塞雷兹说,由于春夏季节冰块融化量增多、而秋冬季节冰块生成量减少,北冰洋海域冰块覆盖面积每10年减少大约11%。“我们认为到2030年左右,如果你9月1日去北冰洋,可能看不到任何冰,而只能看到一片蓝色海洋。”他说。

      资源纷争

      矿藏、天然气、鱼及夏季航道也会出现在北极海。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丹麦、挪威均在北冰洋的不少部分声称拥有领土,各国屡就北极控制权发生争议。但没有国家可证明其大陆架伸延到北极,国际法规定北极不属于任何国家。

      2007年8月2日俄罗斯北冰洋勘探小组乘小型潜艇,将装有俄罗斯国旗的容器,放到北冰洋底宣示主权。

      2007年8月11日加拿大宣称将会在北极兴建两座军事设施,以宣示加国在北极的主权。次日,丹麦派遣一支由科学家组成的探险队前往北极冰层,展开历时1个月的考察任务,以寻找有关丹麦拥有北极地区主权的证据。

      环境议题

      北冰洋的冰正在渐渐减少,多年来在北极上空的臭氧层也有季节性的破洞。北冰洋冰的减少会使地球的反照率下降,可能在全球暖化上有正回授的效应。研究发现北冰洋在2040年时会完全没有浮冰 ,是人类历史中头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形。

      北冰洋温度的提高会造成大量的融冰水进入北冰洋,也许会破坏全球的温盐环流,可能会造成全球气候的严重影响。

      若北冰洋浮冰减少及海平面上升到一定程度,在水域上的气旋(例如2012北极大气旋)效应会变大,海水也可能会破坏河岸上的植物(例如马更些河的三角洲),风暴潮也会更强烈。

      其他的环境议题和北冰洋的放射性污染有关,例如俄罗斯卡拉海的放射性废料及冷战时在新地岛的核试验等。此外,2012年夏天时壳牌石油计划在楚科奇海和博福特探戡原油,环境组织为了保护附近居民及野生动物,以及北冰洋的溢油事件提出诉讼。

      开发事例

      编辑

      北冰洋

      在北极归属问题上,俄罗斯“下手”最早。2008年8月,俄罗斯国家安全会议通过了俄2020年前关于北极的国家政策。俄安全会议成员聚首西伯利亚西部靠近北冰洋的涅涅茨自治区,就北极问题召开专门会议。

      俄罗斯看重北极主要有两个考量。一是如总统梅德韦杰夫所指出的,北极是俄罗斯在21世纪关键的战略资源基地。二是随着北冰洋洋面的解冻,一条新的海上运输线路随之形成。据预测,2012年通过这条航线的货运量可能会超过500万吨,今后若干年这一货运量还有望增长10倍。通过北方海上航线运输货物比通过苏伊士运河要节省2440海里路程和10天运输时间,每艘船平均可节省大约800吨燃料。

      俄还计划在2015年前加强公路建设,使从圣彼得堡经彼得罗扎沃茨克、摩尔曼斯克、佩琴加直至与挪威交界处的公路符合国际标准,最终同欧洲的公路网连成一体。

      据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俄罗斯“费奥多罗夫院士”号科考船已完成北极海底绘图,证实“西伯利亚大陆架与北极海底山脊相连”。俄罗斯有望在数月内向联合国递交报告,宣称北极有超过98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属俄罗斯所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问题专家姜毅对本报记者表示,两年前,俄罗斯曾试图证明罗蒙诺索夫海岭是西伯利亚大陆架的自然延伸,但未获联合国批准,而这一次获联合国批准的可能性也很小。一方面,对俄罗斯提交的北极海底地图的准确性尚存疑问;另一方面,尽管联合国尚未出台类似于《南极公约》的法律规定,但很多成员国已达成共识:北极与南极一样,都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不支持任何国家或利益集团对其进行划分和占有。

      打出“海上航行自由”牌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两艘核动力潜艇“康涅狄格”号与“新罕布什尔”号在北冰洋完成了冰上演练,美国军方称此次演练的目的是提高海军在北极地区的行动和作战能力。

      美国一直关注其北极利益,奥巴马政府在2010年国家安全战略中称美国是“在北极地区有着广泛和重要利益的北极国家”。美国军方声称,通过导弹防御和预警、战略威慑、海空部署等确保在北极地区的国家利益,而海上航行自由是优先考虑的问题。美国国防部称,当前美国在北极地区的军事部署能够满足到2030年的防务需求。

      在北极相关问题上,美国与加拿大之间既有战略合作,也有战略争夺。美国国防部称,美加两国国防部“以互补方式”来确保在北极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加拿大坚称对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西北航道拥有主权,有关国家使用该航道时必须征求其同意;美国则认为这是一片潜在的开放水域,其军舰自动拥有通行权。

      大北极不应有“小圈子”

      北冰洋北冰洋

      最新一期俄罗斯《国际生活》杂志发表了一篇标题为《围绕北极的冷战》的文章。文章透露,北冰洋沿岸一些国家打算在尽可能小的圈子里瓜分北极,而不希望付诸大范围的讨论。一些分析人士指出,挪威、丹麦、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希望通过“内部协商,外部排他”来处理北极领土和权益问题,并进行北极治理。北极理事会第七届外长会议公布的《努克宣言》公开声称,只有承认北极理事会成员国对北极的主权和管辖权,其他国家才能成为该理事会的观察员。

      同时,有关国家就通过合作管理北极地区也取得一些进展。与会国家外长签署了北极理事会成立15年以来首个正式协议《北极搜救协定》,协定就各成员国承担的北极地区搜救区域和责任进行了规划。

      美国国会研究人员撰写的一份关于“北极地区变化”的报告称,到21世纪30年代末,北极出现无冰之夏,各国对于资源及航道等的争夺更趋激烈。瑞典国防研究所的一份报告认为,北极地区的未来将呈现一些国家各自宣誓主权,国际社会则努力实现多边合作的特征。整个北极地区是一片浮洋覆盖的海洋——北冰洋(占总面积的60%),其周围是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北部的永久冻土区。总面积为2100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总面积的 1/25。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除了北极熊和纽因特人,北极也许仅仅只是一幅冰天雪地的混沌画面。然而,随着北极冰川的快速消融,原本一度被人所遗忘的北极地区又开始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更重要的是,北极冰盖的最终消融,将产生新航线,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航线海盗猖獗,安全系数低,而且拥塞现象严重,航运成本十分高;北极航线则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与苏伊士运河相比,其通行船舶也不受吨位限制。

      中国第七次北极科考队穿越北极圈进入北冰洋

      北京时间2016年7月25日4时54分,中国第七次北极科考队乘坐“雪龙”号科考船从北纬66度33分、西经168度41分进入北极圈,开始极地科学考察。

      北冰洋图册北冰洋北冰洋

      在北极归属问题上,俄罗斯“下手”最早。2008年8月,俄罗斯国家安全会议通过了俄2020年前关于北极的国家政策。俄安全会议成员聚首西伯利亚西部靠近北冰洋的涅涅茨自治区,就北极问题召开专门会议。

      俄罗斯看重北极主要有两个考量。一是如总统梅德韦杰夫所指出的,北极是俄罗斯在21世纪关键的战略资源基地。二是随着北冰洋洋面的解冻,一条新的海上运输线路随之形成。据预测,2012年通过这条航线的货运量可能会超过500万吨,今后若干年这一货运量还有望增长10倍。通过北方海上航线运输货物比通过苏伊士运河要节省2440海里路程和10天运输时间,每艘船平均可节省大约800吨燃料。

      俄还计划在2015年前加强公路建设,使从圣彼得堡经彼得罗扎沃茨克、摩尔曼斯克、佩琴加直至与挪威交界处的公路符合国际标准,最终同欧洲的公路网连成一体。

      据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俄罗斯“费奥多罗夫院士”号科考船已完成北极海底绘图,证实“西伯利亚大陆架与北极海底山脊相连”。俄罗斯有望在数月内向联合国递交报告,宣称北极有超过98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属俄罗斯所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问题专家姜毅对本报记者表示,两年前,俄罗斯曾试图证明罗蒙诺索夫海岭是西伯利亚大陆架的自然延伸,但未获联合国批准,而这一次获联合国批准的可能性也很小。一方面,对俄罗斯提交的北极海底地图的准确性尚存疑问;另一方面,尽管联合国尚未出台类似于《南极公约》的法律规定,但很多成员国已达成共识:北极与南极一样,都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不支持任何国家或利益集团对其进行划分和占有。

      打出“海上航行自由”牌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两艘核动力潜艇“康涅狄格”号与“新罕布什尔”号在北冰洋完成了冰上演练,美国军方称此次演练的目的是提高海军在北极地区的行动和作战能力。

      美国一直关注其北极利益,奥巴马政府在2010年国家安全战略中称美国是“在北极地区有着广泛和重要利益的北极国家”。美国军方声称,通过导弹防御和预警、战略威慑、海空部署等确保在北极地区的国家利益,而海上航行自由是优先考虑的问题。美国国防部称,当前美国在北极地区的军事部署能够满足到2030年的防务需求。

      在北极相关问题上,美国与加拿大之间既有战略合作,也有战略争夺。美国国防部称,美加两国国防部“以互补方式”来确保在北极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加拿大坚称对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西北航道拥有主权,有关国家使用该航道时必须征求其同意;美国则认为这是一片潜在的开放水域,其军舰自动拥有通行权。

      大北极不应有“小圈子”

      北冰洋北冰洋

      最新一期俄罗斯《国际生活》杂志发表了一篇标题为《围绕北极的冷战》的文章。文章透露,北冰洋沿岸一些国家打算在尽可能小的圈子里瓜分北极,而不希望付诸大范围的讨论。一些分析人士指出,挪威、丹麦、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希望通过“内部协商,外部排他”来处理北极领土和权益问题,并进行北极治理。北极理事会第七届外长会议公布的《努克宣言》公开声称,只有承认北极理事会成员国对北极的主权和管辖权,其他国家才能成为该理事会的观察员。

      同时,有关国家就通过合作管理北极地区也取得一些进展。与会国家外长签署了北极理事会成立15年以来首个正式协议《北极搜救协定》,协定就各成员国承担的北极地区搜救区域和责任进行了规划。

      美国国会研究人员撰写的一份关于“北极地区变化”的报告称,到21世纪30年代末,北极出现无冰之夏,各国对于资源及航道等的争夺更趋激烈。瑞典国防研究所的一份报告认为,北极地区的未来将呈现一些国家各自宣誓主权,国际社会则努力实现多边合作的特征。整个北极地区是一片浮洋覆盖的海洋——北冰洋(占总面积的60%),其周围是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北部的永久冻土区。总面积为2100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总面积的 1/25。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除了北极熊和纽因特人,北极也许仅仅只是一幅冰天雪地的混沌画面。然而,随着北极冰川的快速消融,原本一度被人所遗忘的北极地区又开始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更重要的是,北极冰盖的最终消融,将产生新航线,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航线海盗猖獗,安全系数低,而且拥塞现象严重,航运成本十分高;北极航线则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与苏伊士运河相比,其通行船舶也不受吨位限制。

      中国第七次北极科考队穿越北极圈进入北冰洋

      北京时间2016年7月25日4时54分,中国第七次北极科考队乘坐“雪龙”号科考船从北纬66度33分、西经168度41分进入北极圈,开始极地科学考察。

      北冰洋图册北冰洋

      北冰洋图册

      自然灾害

      编辑

      2018年11月9日,冰岛东北约700公里的北冰洋海域发生6.8级地震。震中位于挪威城市奥伦金拜恩西北约119公里处,震源深度10公里。

      世界纪录

      编辑

      世界上面积最小的洋: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北冰洋面积为1555.8万平方公里,是五大洋中最小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词条标签:
      • 宮沢ちはる

        宮沢ちはる(Miyazawa Chiharu),出生于1996年05月11日。 三围: n/a,罩杯: n/a,日本女优。

        2023-09-19日本女优
      • 翔田千里

        翔田千里,一位比较有人气的熟女女优。在熟女大军中,她长的比较漂亮,虽然年近四十,但是看起来还是挺年轻可爱的。

        2023-01-07日本女优
      • 三宫椿

        三宫椿(三宮つばき)出生于1998年05月03日,出道于2020年07月,G罩杯的巨乳和短发的造型,get到很多人的萌点吧。

        2023-01-07日本女优
      • 北条麻妃

        北条麻妃,原名白石さゆり,以其高挑的身材以及贵族的气质称霸熟女界,1974年3月26日出生于日本石川县,AV女优。

        2024-08-18
      • 橘ひなた

        橘日向(橘 ひなた)1990年8月12日出生,是日本90后AV女优。 2009年11月出道,已经下马拍了多部步兵。

        2023-01-10
      • 武藤兰

        武藤兰,1980年9月4日b出生,初期曾使用过清水优香的艺名,后名武藤兰,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成濑心美

        成濑心美,1989年3月3日出生于日本新潟县,E罩杯,2008年12月以素人身份出道,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波多野结衣

        波多野结衣(はたの ゆい),女,1988年5月24日出生于日本京都府,著名日本女演员、AV女优。

        2023-01-07
      推荐词条
      北冰洋
      北冰洋
      词条目录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