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共内战 编辑
国共内战是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两大政党及其武装之间在中国境内爆发争夺全国政权的战争。广义上指是1920年代末至1940年代末在中国境内发生的一场长期战争,也是近现代世界历史中规模最大的一场内战。国共内战最终以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而结束。
国共内战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27年至1937年间为国共内战第一阶段,1946年6月至1949年9月为国共内战第二阶段;而狭义上仅指第二次的解放战争。国共内战交战的组织共有两方,一方为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第一次内战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次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另一方为国民党统治当局及其军队(“国民革命军”以及1947年行宪后到1949年的“中华民国国军”)。整个战争共分为两次,中国国民党称为“剿匪战争”与“抗共卫国戡乱战争”,中国共产党则称为“土地革命战争”(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与“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国民党政权经广州、重庆、成都直至迁往台北而结束。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战争简介
3 内战国情
4 内战根源
5 两个阶段
6 战争起因
7 历史过程
8 历史影响
基本信息
编辑中文名称:国共内战
地点:中国
时间:1920年代末至1940年代末
第一次内战:十年内战
十年内战时间:1927年至1937年
参战方: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
主要指挥官:毛泽东、蒋介石
结果:中国共产党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二次内战: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时间:1946年至1949年
战争简介
编辑国共内战相关地图
第一次国共内战中,国民政府军取得胜利,迫使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大范围迁移,但是由于西安事变、日军侵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事件,双方的交战一度停歇了近十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又再度爆发第二次国共内战。此次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全胜,并于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宣布于10月1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逐步终结了国民党民国在中国大陆的实质统治和管辖权力;而以中国国民党人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则迁往台湾。
1927年马日事变和四一二政变之后。大量共产党人被拘捕或屠杀,共产党人的活动也转为地下。共产党为了反抗国民党的镇压,利用手中控制的少量的国民革命军武装反抗。1927年,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建立了自己的军事力量“中国工农红军”,而原本的国民革命军,大多数被国民党控制,继续北伐统一全国。从此,军队为党的事业而战,国共两党都有了自己的武装,内战爆发。192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八七会议”,为了对抗中国国民党政权的镇压发动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创建红军,开辟农村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来武装夺取政权。后来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1930年至1934年间,国民政府先后调集兵力重点对共产党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五次“围剿”,前四次遭到失败,但在最后一次“围剿”中,迫使中央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江西瑞金转移至陕西延安。
1935年华北事变爆发,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37年的七七事变更是加剧了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西安事变后,国共双方经过谈判决定停止内战,共同抵抗外来侵略者。国共合作期间由于两党所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仍摩擦不断。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国共之间矛盾升温,国民党一边假意和谈一边积极抢占地盘,准备发动战争。
1945年8月,蒋介石在日军投降前后三次发电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际、国内重要问题”。毛泽东同月偕同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进行谈判,并于10月10日,国共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国共双方同意避免内战,但未能就共产党政权及军队的合法性达成共识,不久国共内战全面爆发。毛泽东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搭配蜂拥而起的学潮,并取得苏联赠予的日军遗留在东北的武器,与国民党统治者进行全面的斗争。在历经了辽沈、淮海(徐蚌)、平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1949年,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南京总统府,国民党当局被迫离开南京退至台湾。
1946年6月至1949年9月的国共内战,也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共计歼灭和收编国民党军队500余万。此次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全胜,并于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宣布于10月1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内战国情
编辑重庆谈判时毛泽东与蒋介石互相敬酒
毛泽东认为,民国时期的阶级剥削,人民生活负担加重,附属于各帝国主义势力的各个军阀之间的割据混战,民国的政治制度腐败、腐朽,中国仍然处于半封建、殖民地状态等问题,是中共红色政权能够发生并存在的根本原因,中国人民不堪重负,支持革命,也是中国红色革命力量能够在艰难环境下迅速发展壮大,并将必然获得最终全面彻底胜利的根本原因。
在民不聊生的民国时期,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通过革命的方式,重新夺回权利和土地,成为了人民寻求生存权的最直接,最根本的途径。而中国共产党则认为,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特别是大地主阶级和大买办资产阶级,其生存和发展,是附属于帝国主义的。他们代表中国最落后的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其政治代表是蒋介石的国民党右派。而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被国共内战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视为敌人。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中,更加明确地指出: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中国农民群众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革命战争的主力军,中国革命战争的领导者,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战争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中国革命战争全面彻底的胜利。
内战根源
编辑中国传统的王朝更迭模式进行到1840年~1911年的时候,因为西方资本主义殖民势力的入侵而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变化。帝制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的呼唤中灭亡,但是封建的旧势力旧思想在中国却远没有灭亡。孙中山等人领导的辛亥革命并不彻底。以袁世凯为首的一大批清朝旧官僚参加革命,才最终迫使清帝退位,建立了北洋政府。虽然革命党人想通过和平的方式对这个政府进行西方现代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化改革的尝试,但是并没有成功。尽管如此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依然坚持着他们对西方式的民主形式的痴迷。而过于理想的革命党人无法使用选票等和平手段来说服手握兵权的军阀首脑。这一切让革命党人认识到,没有军事力量就不能达到目的。孙中山在广州组建国民政府,创建“国民革命军”,于1926年发动北伐战争,讨伐北洋军阀。与共产党和苏联的合作也是从那个时期开始的。同时孙中山从苏联引进的党掌握军队的模式。这样中国就出现了党控制的军队。孙中山对于中国民主进程的本意是:“军政~训政~宪政”。可是孙中山没有想到的是在国民党掌握了军队之后,革命阵营发生了分裂,国民党率先破坏了与共产党原本牢固的政治同盟。
重庆谈判时的毛泽东与蒋介石
1927年马日事变和四一二政变之后。大量共产党人被拘捕或屠杀,共产党人的活动也转为地下。共产党为了反抗国民党的镇压,利用手中控制的少量的国民革命军武装反抗。1927年,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国民党称之为“南昌暴动”),建立了自己的军事力量“中国工农红军”,而原本的国民革命军,大多数被国民党控制,继续北伐统一全国。从此,军队为党的事业而战,国共两党都有了开战的资本。内战爆发了。1927年召开“八七”会议,为了对抗中国国民党政权的镇压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创建红军,开辟农村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来武装夺取政权。并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权”。
两个阶段
编辑1927年至1937年间的第一阶段国共内战,共产党称之为土地革命、十年内战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而国民党则称之为剿匪。共产党自认为进行革命的目的是通过将没收的地主资产分发给农村的贫雇农,从而改变农村贫富极度悬殊的经济状况而产生的战争。
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先后动用优势兵力对共产党的根据地实行五次“围剿”,前四次遭到失败,但在最后一次“围剿”中步步为营,迫使中央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称之为“流窜”),从江西瑞金战略转移至陕西延安,损失惨重。
第二阶段
1946年6月至1949年9月的第二阶段内战,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解放战争,也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国民党称这段时期为戡乱。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共产党宣称共计歼灭国民革命军约807万,并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国民党政权于1949年在中国大陆战败后撤往台湾。
战争起因
编辑《双十协定》,同意避免内战,但未能就共产党政权及军队的合法性达成共识。
第一阶段(1946年6月~1947年3月)
国共内战老照片
共产党方面并没有摆出主力决战的样子,采用边打边撤的方针将军队转移到山区以保存实力,包括张家口在内的华北重镇最多有105座城市被国民党方面占领。其中国民革命军在刘峙、程潜的统率下,以20万优势兵力攻打共产党中原解放区的核心宣化店,共产党被迫开始全线撤退,将主力调往延安地区。史称“中原突围”。
同时潜入山区的共产党军队再度使用了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的运动战战略,利用国民革命军分散搜索的契机,集中2~6倍的兵力展开包围进攻。这种方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首要作战策略。经过8个月的作战,国民党方面战斗减员约71万人,可用于一线作战的兵力由1946年6月的117个旅,下降至85个旅。
第二阶段(1947年3月~1948年9月)
这一时期被共产党称为战略相持时期。
8个月的全面进攻并没有收到预想中的效果,共产党方面主力依然存在。这样国民政府便做出新的战略方案:重点进攻陕北与山东共产党根据地。
面对20余万国民革命军,共产党方面将中共中央主动从延安撤退,胡宗南占入空城,谎报大胜。同时解放军开始在陕北高原进行游击战,运动战,分别取得了在青化砭、羊马河、沙家店等地的胜利,国民党方面经过3个多月的“蘑菇战”,即游动作战,军力、士气下降严重,最终放弃了陕北高原的战斗。
同时,山东的共产党占领区遭到逾60万国民革命军的围攻。由于国民革命军采用了齐头并进的战术,将军队控制在一个范围内,导致解放军的游击战术无法奏效。但粟裕提出以山东解放军主力决战的方式粉碎围攻的方式最终被采用。在孟良崮战役中,号称“王牌部队”的国民革命军整编74师全军覆没,师长张灵甫阵亡,国民革命军全线撤退。这样一来,人民解放军军力上升至280万人,装备了重炮兵与工兵,基本具备了同国民革命军决战的实力。
另外,由于国民政府集中兵力进攻延安及山东解放区,导致后方兵力空虚,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大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陈毅、粟裕领导下的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三路大军,互相策应,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的战略态势,这就牵制了南线国民党军一半以上的兵力,使中原地区由国军进攻共产党统治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这是一个对战争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它带动了中国各个战场的战略进攻,整个战争格局从此发生根本的转变。
第三阶段(1948年9月~1949年12月)
国共内战老照片
历史过程
编辑自从兴中会展开联合中国各地革命势力,成立同盟会共同进行反清革命之后,便面临着不断的改组与整合问题,同盟会在经历国民党、中华革命党时期后,于1919年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亦简称为国民党)。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在其著作中主张国民党应为一个列宁式政党,此举引起甫创立的苏联注意。苏联认为中国国民党走的左派路线与苏联的主张类似,当时又同为国际孤立的状态,因此苏联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一直维持相当的外交与军事援助关系,甚至往后1925年以及1926年中国国民党曾经两度申请加入第三国际(又称共产国际)被拒绝,但第三国际仍承认中国国民党为“准共产党”。但是第三国际在马日事变后怀疑国民党(以及后来的中国国民党)的革命立场和革命坚决性,对于当时的国际共党组织的主张并不认同,路线也有所分歧,因此又积极地推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
孙中山
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之后,中国国民党在1925年7月1日于广州成立国民政府,汪精卫以全票被选为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继续执行孙中山的“联俄容共”政策,鲍罗廷被任为政治顾问,后又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最高顾问。1925年11月23日国民党右派戴季陶、林森等召开“西山会议”,反对汪精卫左倾,被称之为“西山派”,是当时国民党内的非主流派。1926年3月20日发生中山舰事件。4月1日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汪重申联俄容共三大政策。5月11日,中山舰事件之后,由于和蒋介石的政见分歧,汪精卫离开广州前往法国马赛。1926年12月,中国国民党左右派正式分裂,国民政府各拥山头,鲍罗廷随国民政府迁往武汉。1927年2月汪精卫自法回国,途经苏联受到斯大林的接见。回国后就任武汉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反对蒋的排共建议,坚持容共。4月5日和共产党领袖陈独秀发表《国共两党领袖汪兆铭、陈独秀联合宣言》。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事件”。汪精卫发表讲话,痛斥蒋介石的武力清党行为,表示“反共即是反革命”,蒋介石在南京成立一个新的国民政府,是为宁汉分裂。
5月中,经过李宗仁及朱培德居中斡旋,武汉及南京避免开战,决定暂时分头继续北伐。月底,共产国际决议改变中国共产党方略,准备武装工农成立新军、彻底进行土地改革;但仍然留在国民党内,使国民党及武汉国民政府成为工农革命独裁机构。与此同时,共产党在湖南进行的流血土地改革,斗争地主,使国民党内不少军官不满,终与何键发生冲突;何键、朱培德等亦开始清共,是为“马日事变”,其事变的共党及倾共民众死亡人数在数百到一千余人。1927年7月13日中共公开发表宣言因武汉广东之复杂关系共党党员应退出国民党。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召开紧急会议,通过《统一本党政策案》,要求在国民政府和军队中任职的共产党员声明脱离共产党,否则停止职务。至此容共政策可说是完全结束。
土地革命时期
1926年国民党进行北伐战争,这个时期中共掌握了一部分军队并试图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宣布建军,发动南昌起义。周恩来、刘伯承、叶挺、贺龙(其时并非中共党员)等指挥的中国工农红军向驻守南昌的国民革命军发动进攻。8月4日,中共部队败退,放弃南昌,南下广东,这是中共首次建立正式武装部队、也是国共双方首次武力冲突。8月7日中国共产党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力夺取政权的方针,第一次国共内战条件已经全面成熟。8月8日汪精卫的武汉政府开始大肆逮捕处死共产党人。8月14日蒋介石下野,武汉政府与南京政府开始整合,史称“宁汉合流”。
汪精卫
自1927年建军之后,到1937年抗日爆发其间,中国共产党于势力范围内展开流血土地改革,斗争地主,并有多次与中国国民党政权的公开武力冲突,这段时间的军事战斗,中国国民党政权称为剿匪、中国共产党称之为土地革命、十年内战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931年11月7日,中共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占领地区称之为“苏区”。国民政府正式宣布展开大规模对于中共的武力清剿,1934年中共撤离江西,开始转往陕甘苏区,1935年遵义会议,毛泽东开始掌权。1936年,在十年内战、五次大规模剿匪中节节败退、放弃江西根据地逃往延安的中共部队(中共称之为“长征”),在周恩来的计划之下,利用九一八事变后的国内爱国舆情与抗日气氛,策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被迫停止攻击共产党。大规模内战暂告结束。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日两国终于进入全面抗战的状态。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在名义上保持着共同对日的势态。期间中国国民党军队与日本(包括替日本人卖命的中国人伪军在内,俗称日伪军。)发生22次大型会战和上万次中小战斗,由于在武器方面,以及官兵个人素质落后于日本士兵原因再加上汉奸之重伪军之多等中国国民党军队损失惨重,中国国民党军队伤亡高达300多万。
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展开,中国共产党延安边区自愿地政府改组为中国国民政府下的一个直辖政府,陕北地区的红军(约4万人)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依抗战序列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东渡黄河,开赴华北前线;与此同时,另有约8,000名在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原地坚持游击战争的红色游击队集中组成了国民革命军新编陆军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对日作战。在抗日战争期间,国共双方之间曾经爆发过多次流血冲突,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皖南事变”。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而中共方面的记录则是:至1946年5月,东北野战军先后建立10个炮兵团及一个高射炮大队,共有火炮百余门。到1947年冬季攻势结束后,东北野战军共装备战防炮,步兵炮,迫击炮1600余门,大口径山,野,榴炮和加农炮660门,高射炮116门。当时东北野战军总共只有两千多门,而且一部分是缴获自国民党军队。
坦克方面,据中共描述,1947年10月东北野战军只有坦克32辆,到1949年1月有坦克124辆(其中缴获接受之国民党军队60辆),装甲车37辆;到1949年11月全国解放军共有坦克375辆(内含美式水陆坦克68辆),装甲车272辆,其中很大部分是缴获自国民党的美式坦克。至于800架飞机,更无中共方面的记录作为佐证。由此可见苏联的数据是难以另人相信的,当然也可能是苏联把一些曾经是坦克飞机的废铁运到了东北,造成了统计上的错误。在解放战争中苏联向解放军转交的绝大部分是缴获自日军的轻武器。
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8月,蒋介石在日本投降前后三次发电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际、国内重要问题”即重庆谈判。为避免内战再起,国共双方代表曾先后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和《停战协定》。
解放战争时期老照片
1946年11月15日,中国国民党、中国民主社会党与中国青年党召开制宪国民大会,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并在1948年行宪国民大会上选举蒋介石为中华民国总统,中共强烈反对和抵制,国共关系全面破裂。1947年7月,中共军队开始战略反攻,将战争引向广大国民党统治区。1947年10月10日,中共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名义发表宣言,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其第五项号召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表示响应,并逐渐向解放区集中。为从经济上支撑内战,国民政府废止法币,发行“金圆券”,内战造成空前的通货膨胀,导致经济、金融秩序濒临全面崩溃,新疆省政府发行的货币面额高达六十亿。共产党以要求民主为口号,搭配蜂拥而起的学朝,以宣传争取民心,以大量间谍(如刘斐、郭汝瑰、韩练成、熊向晖、张克侠、何基沣、廖运周等等)渗透夺取军事情报,并以乡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开始进行全面的战争。
国共战争对决
1946年5月19日,国军进入四平街,注意其配备汉阳造中正式步枪。1948年10月锦州战役时中共军队宣誓,注意其配备的苏联PPsh41波波沙冲锋枪。1948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战略决战。历经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等三大战役后,其中人民解放军使用了最新的武器。国民党军队实力快速缩减,节节败退。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历史影响
编辑1946年6月至1949年9月的国共内战,也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共计歼灭和收编国民党军队500余万。此次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全胜,并于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宣布于10月1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逐步终结了国民党民国在中国大陆的实质统治和管辖权力;而以中国国民党人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则迁往台湾。
-
北条麻妃
北条麻妃,原名白石さゆり,以其高挑的身材以及贵族的气质称霸熟女界,1974年3月26日出生于日本石川县,AV女优。
2024-08-18 -
橘ひなた
橘日向(橘 ひなた)1990年8月12日出生,是日本90后AV女优。 2009年11月出道,已经下马拍了多部步兵。
2023-01-10 -
武藤兰
武藤兰,1980年9月4日b出生,初期曾使用过清水优香的艺名,后名武藤兰,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成濑心美
成濑心美,1989年3月3日出生于日本新潟县,E罩杯,2008年12月以素人身份出道,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波多野结衣
波多野结衣(はたの ゆい),女,1988年5月24日出生于日本京都府,著名日本女演员、AV女优。
202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