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镜开 编辑

陈镜开

陈镜开(1935年12月1日-2010年12月6日),生于广东东莞石龙,前中国举重运动员。

陈镜开在1956年6月7日以133公斤打破56公斤级挺举世界记录,成为我国第一个打破世界记录的运动员。同年又前后以135公斤和135.5公斤的成绩连续2次打破男子56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在1956年,陈镜开获运动健将称号,1983年获亚洲举重联合会授予的“金质奖牌”,1985年获国际健美协会授予的银质奖章。1989年陈镜开被国际奥委会授予奥林匹克铜质勋章。2010年12月6日在广州逝世。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运动生涯 3 生涯数据 4 任职情况 5 人物事迹 6 人物轶事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陈镜开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35年12月1日

      逝世日期:2010年12月6日

      主要成就:金质奖章和最高荣誉铜质奖牌 金质奖牌和最高殊勋金质勋章 银质勋章和金质勋章 中国举重协会贡献奖金奖

      重要事件:新中国第一个体育世界纪录创造者、十破世界举重纪录、入选国际举重联盟名人馆、奥林匹克银质勋章获得者、亚洲举重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中国举重协会主席、广东省体育总会副主席、广东省举重协会主席、建国40年杰出运动员、新中国体坛45英杰、新中国体育50星

      外文名:Chen Jingkai

      国籍:中国

      运动项目:举重

      所属运动队:中国国家举重队

      出生地:广东东莞石龙

      星座:射手座

      运动生涯

      编辑

      获得奥林匹克银质勋章获得奥林匹克银质勋章

      陈镜开(1935~2010),举重男运动员,1935年12月1日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是新中国体育开拓者。陈镜开从小喜爱健身运动,1953年从健身运动转为练举重,1955年入中南军区体工队,后被选入国家举重集训队,成绩提高很快,一年间挺举成绩从95公斤猛增到130公斤。1956年6月7日在上海举行的“中、苏举重友谊赛”中,他以133公斤的成绩,打破美国运动员C·温奇保特的56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这是中国运动员创造的第一个世界纪录。

      纵观其运动生涯,陈镜开书写了一段又一段传奇:先后九破世界举重纪录;1956~1964年,在上海、广州、北京、太原、莫斯科、莱比锡等国内外的重大举重比赛中,先后9次打破最轻量级和次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

      陈镜开先后任举重队教练员,曾任中国举重协会主席,广东省体委副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难能可贵的,得益于他的引领和感召,其弟陈满林、其侄陈伟强都拿了举重冠军,都破了世界纪录。在中国28个举重世界纪录中,陈氏叔侄就创造了16个,东莞石龙“一门三杰”成为流传四海的佳话。

      2010年12月6日,陈镜开先生坚持看完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后,不幸在广州离世。

      陈镜开打破纪录的一举陈镜开打破纪录的一举

      1956年6月7日,在上海市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上海市联队与苏联举重队友谊赛,以133公斤的优异成绩打破美国运动员C·温奇保持的132.5公斤的56公斤级(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从而成为中国第一个打破体育运动世界纪录的运动员。

      1956年11月11日在广州参加中国奥运会代表团访穗比赛,以最轻级挺举133.5公斤和135公斤,连续两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

      1956年11月29日在上海参加中国奥运会代表团访沪比赛,以最轻级挺举135.5公斤,第四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

      1957年8月6日在苏联莫斯科参加第3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以最轻级挺举139.5公斤,第五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

      1958年9月26日在德国莱比锡参加社会主义国际第一届友军运动会,以最轻级挺举140.5公斤,第六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

      1959年3月14日在苏联参加“莫斯科杯”国际举重锦标赛,以60公斤级(次轻量级)次轻级挺举148公斤,第七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

      1961年5月7日在太原参加全国举重分区赛,以次轻级挺举148.5公斤,第八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

      1963年4月20日在北京参加优秀运动员比赛,以次轻级挺举151公斤,第九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

      1964年5月18日在上海参加全国举重比赛,以次轻级挺举151.5公斤,第十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

      生涯数据

      编辑

      1956年获中国首批“运动健将”称号。

      1959年起5次获国家体委颁发的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1959年、1964年、1975、1979年先后当选为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受到毛主席六次接见。

      陈镜开陈镜开

      1984年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年来杰出运动员之一。

      1987年5月11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授予他奥林匹克银质勋章,这是中国运动员第一次获此殊荣。

      1997年陈镜开入选国际举联名人馆,后任亚洲举重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

      2009年9月6日晚在北京奥体中心举行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新中国体育人物》活动颁奖晚会上,新中国60年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体育人物揭晓,陈镜开等60位体坛名人获选。

      任职情况

      编辑

      曾任亚洲举重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中国举重协会主席(1979.3~1996.9),原广东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1973.9~1996.1),广东省体育总会副主席,广东省举重协会主席。

      陈镜开陈镜开

      陈镜开荣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两次,记功一次,并被推选为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陈镜开虽然没赶上参加奥运会,但为表彰他为发展中国体育运动特别是举重运动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和致力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推广,1987年5月11日国际奥委会授予奥林匹克银质勋章,这是中国运动员第一次获此殊荣。此外,还荣获国际举重联合会授予金质奖章和最高荣誉铜质奖牌。亚洲举重联合会授予金质奖牌和最高殊勋金质勋章。国际健美联合会授予银质勋章和金质勋章,被选为世界举重名人馆成员。获中国举重协会贡献奖金奖。被评为建国40年杰出运动员,新中国体坛45英杰和“新中国体育50星”之一。

      人物事迹

      编辑

      “零”的突破

      在陈镜开打破世界纪录之前,中国体育一直陷于寻求“零”的突破的苦闷中。

      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中国虽历经坎坷获得邀请,却只赶上了奥运会的尾巴,成绩不如意在预料之中,中国更多把它当成一个外交场所,以求在政治上有所收获。

      寻求突破的心情之迫切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迫切来源于两个证明自己的渴望:一是比过去做得更好,向旧制度证明自己的优越性;二是比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做得更好,以证明相对于西方制度的优越性。

      而在实际的操作上,这种渴望首先表现为一个精挑细选的过程。

      当时的中国,经济基础薄弱,想在体育项目上百花齐放不太现实。加之有些项目比如大球类,与国外的差距较大,追赶非一日之功,于是,突破的重点就放在那些与国际差距较小的项目上,举重就是其中之一。

      “举重可分为很多级别,在大级别上,我们因为先天的劣势,与国际上差距很大,但在小级别上,这方面的差距并没有大到望尘莫及的地步。”中国第一批举重队员赵庆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另一方面,在当时的国际组织里,代表中国的是中国台湾,新中国参加国际比赛的资格经常被剥夺,“人家根本不跟我们比,”赵庆奎说。比赛不多又要出成绩,怎么办?不需要比赛就能出成绩的举重,于是进入体育官员的视野。

      “我只要举起来这个重量,就说明我有这个能力,这种方式直观而有效。”赵庆奎说。

      1955年3月,中国第一次举重测试赛在北京开锣。8位选手最终胜出,成为中国第一支举重集训队的队员。“每位入选的都是所在级别的一、二名,”当时以最轻量级别第一名成绩入选的薛德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只有一个人例外,就是陈镜开。

      陈镜开的入选一开始就得到众多伯乐们的保驾护航。这个1935年生于东莞石龙镇的小个子,自幼喜欢玩一种“拱石担”的游戏。

      这种游戏在当时的香港颇为流行,由两块红石凿成的圆石饼,中间穿入一支柴棍,很像举重杠铃。与香港毗邻的东莞也有很多人玩,陈镜开玩这个很有天分。后来他被大哥陈枝送到广州华南联合大学附中就读,并在附近的谭氏健身院打杂,祖籍香港的谭文彪是该健身院的老板。

      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的首场运动会——八一运动会隆重举行,该运动会由军队主办,很多在运动会上崭露头角的运动员被留在军队,各个军区还在所辖区域内搜罗新的苗子,为下一届运动会储备人才。中南军区体工队的举重教练李启龙找到相熟的谭文彪,希望能在健身院里有所发现,谭文彪向他推荐了陈镜开,不仅因为这个1.49米的小个子两腿奇粗,全身肌肉发达,还因为他想为陈镜开找到一口饭吃——当时,全国的形势是老百姓的购买欲望全面释放,商品的增长根本赶不上需求的增长,全国已于1953年和1954年对很多农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饭量奇大的陈镜开根本吃不饱饭。

      李启龙认为陈镜开是个可造之材,虽有足踝内翻的美中不足,还是将他招入麾下。

      在1955年3月举行的全国举重测试赛中,只经过了短期训练的陈镜开没能给大家带来惊喜,他的挺举成绩只有95公斤,在所在的最轻量级所有选手中仅排名第七——这成绩无论如何也进不了总共只有八个名额的举重集训队。

      但此时已经调入国家集训队任教练的李启龙认定了这块可塑之材,竭力举荐陈镜开并最终如愿——陈镜开后来跟队友一再谈起李启龙对自己的帮助。现在看来,中国第一个体育上的突破正是源于这种难得的前瞻性。

      国内训练条件差得难以想象。据赵庆奎透露,当时偌大的北京,仅有两处可以训练的地方,一是解放军队的训练馆,不过是一间教室大小的房间改就的;还有是北京体育学院东门右首的篮球场,击剑、拳击、摔跤都在那练,“杠铃一砸下来,地上一个大坑”。

      “最要命的是,没有教练指导”。这不仅导致损伤常有发生,成绩也几乎停滞不前。

      而定于当年6月份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已经迫在眉睫,第二年的墨尔本奥运会也已经时日不远,去苏联学习在当时的背景下成为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苏联在当时代表了世界举重的最高水平。中国举重集训队被安排在著名的“迪纳摩”体育场看台底下进行训练,与举重队同赴苏联学习的,还有中国体操队。

      去苏联之前,国家体委一位负责人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敲打”这些队员,他说“你们一个人的花费,相当于在国内培养30个大学生。”赵庆奎理解这话的含义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成功的具体标准体现在后面这句话上:“你们回来,先要把国民党留下的纪录给我破了。”

      为了这样的目标,队员们豁出去了。

      “不怕流汗,不怕流血”成为所有队员的一句口头禅,“轻伤不下火线”成为滋润每一个队员的精神食粮。“伤了根本没有人去看,带伤训练是司空见惯的事。”赵庆奎说。

      这种精神在这些人身上留下的痕迹是,基本上每个人都伤痕累累。赵庆奎现在腿部膝盖以下伸不直,薛德明现在腰不好,陈镜开则是一、四节腰椎各有一处骨裂,二、三节腰椎各有两处骨裂。

      “现在想起来,当时太单纯了。”赵庆奎说。这种单纯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领导的耳濡目染,二是在国外所受的刺激。

      “我们的领导、领队,很多是打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都是新中国的功臣。” 赵庆奎坦承当时的想法,“按说他们应该享受更好的条件,但事实上他们跟我们一样,住的也是国家队的小平房,跟工人一样,也没有几个钱。”

      这种不搞特殊化的领导作风对队员的士气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革命功臣都是这样,我们有什么理由跟国家要这个要那个?”赵庆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时就是这些朴素的情感支撑着他们。

      另一方面,在国际上遭受的冷遇也一次次敲打着他们敏感的神经。“出去比赛,外国人用一种很奇怪的眼光看你,问从哪儿来的,说‘CHINA,‘CHINA?噢,就是那个留长辫子的地方’,当时的屈辱感非常强烈。”

      高涨的情绪并没有对训练起到多大的推动作用——甚至相反。“刚开始长进并不大,”赵庆奎说,“这儿撞一下,那儿撞一下,弄得浑身是伤,饭也吃不好,觉也睡不好,”得出的结论是,“人不是铁,饭也不是钢。”

      “如果说有收获的话,就是一条路走到了尽头,发现走不通,才知道这条路里面有那么多问题,这对于后来人既是教训,也是经验。”

      到了留学的后半程,在苏联教练的帮助下,训练终于走上正确的轨道,成绩也开始水涨船高。到4个多月的留苏生活结束时,陈镜开的挺举成绩,已经从原来的95公斤,提高到115~120公斤,“当时,世界上能举起110公斤的不到5个人,一下子就看到了希望。”

      6亿人民的力量

      1956年6月7日,这是一个希望变成现实的日子。

      3000多名名观众涌入上海卢湾区体育馆,一场中苏举重友谊赛在此举行。各个级别的世界纪录赫然标在举重台上,在最轻量级别挺举项目上,美国人温奇已经将纪录占据了两年之久,成绩为132.5公斤。

      在第一次成功举起125公斤后,陈镜开第二次就要了133公斤。但第一次冲击未果,标志着世界纪录的杠铃掉在地上,“现场一片寂静”,人们等待着第二次冲击。

      陈镜开第三次出现在场上,凝神、下蹲、吸气、提铃,起立、开腿、迈步,在一连串的利索动作后,将133公斤的杠铃挺了起来,裁判的三盏白灯同时亮起,成功了!

      “现场顿时欢声雷动,许多人激动得跳了起来,喜悦的泪水在每个人的眼眶里打转。”“人民高兴啊,”陈镜开事后说。

      随后,陈镜开受到毛主席接见,举重队的营养状况也得到改善。此后的几年,陈镜开连续9次打破最轻量级和次轻量级世界纪录,共受到毛主席接见6次。

      在最后一次接见时,毛主席问陈镜开:“腰伤怎样,还可以锻炼吗?”陈镜开回答:“请主席放心,我可以”!尽管在运动生涯后期受到腰伤、心脏病等伤病的困扰,不过他还是坚持训练,战胜病魔。1964年12月30日,他在《中国体育报》第四版发表了《战胜伤痛 献身祖国》的文章,在全国再次引起反响。

      民间则通过邀请其进行汇报表演的形式近距离感受这位英雄。打破世界纪录后,陈镜开载誉回乡,在莞城、石龙等地展开密集的汇报表演,场场上万人争相观看,现场的气氛汹涌澎湃。

      旅法女作家钟丽思在她的作品《顽童时代》中,曾经留下这样的文字:“于是红房子的娃娃们,就将各人家中大大小小的石锁提去大院,在满天落霞的辉煌壮丽中,憋足气学陈镜开。”

      在当时尚处顽童时代的钟丽思以及她的伙伴心中,这位举重运动员已经化身为民族英雄。

      群众的追捧有时候超乎想象。陈镜开有一次去莞城街上买鞋,被群众认出,争相欢呼,也传到时任东莞县委书记林若耳朵里,于是马上派人将陈镜开找来,要他做举重表演。到了现场,才发现已经人山人海,很多人根本看不到表演的实况,就是为了一睹英雄的风采,或者说是来感受一种精神。

      对这种精神最为淋漓尽致的诠释,是陈镜开1957年8月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三届青年友谊运动会上的表现。

      陈镜开在中苏举重友谊赛上打破世界纪录后,国际上出现了一种质疑的声音,说这个纪录是“用笔写出来的”,而不是举出来的。这让陈镜开非常恼火,憋着一股劲要在国际体育赛事上证明自己,青年友谊运动会正好提供了这样的契机。

      在最后一举之前,陈镜开的成绩比主要竞争对手苏联运动员哈里苏少了7.5公斤,当时的形势是如果陈镜开在最后一次挺举中能举起137.5 公斤,就能打破世界纪录,但拿不到本次比赛的冠军,而陈镜开在之前举起130公斤的重量时,虽然成功,腿部已出现抽筋。

      苏联人于是认为冠军非己莫属,作为主办方的他们甚至将苏联国旗挂到了第一名的旗杆上。

      当时的媒体这样描述,“陈镜开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他看看胸前的国徽,一股神奇的力量油然而生”他要举起140公斤,不仅要打破世界纪录,还要拿到比赛的冠军。

      上场之前,陈镜开对队友说了一句话:“反正是杠铃底下找人”——要么就举起来,要么就给砸趴下。

      陈镜开沉着坚定,在世界面前,成功地举起了140公斤的杠铃,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第一名的旗杆上冉冉升起。有记者问他“是什么力量让你举起这么大的重量?”陈镜开回答:“我是用6亿人民的力量举上去的”。后来陈镜开坦言,这么重的杠铃他确实没举起过,但爱国精神的力量却是无穷的。

      第二天,国际举重和健身联合会秘书长法国的古路先生,向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发出信函:“中国举重运动员陈镜开在1956年6月7日于上海创造的最轻量级双手挺举133公斤的世界纪录,已经被批准为正式纪录。

      1964年5月18日,陈镜开第九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再次为祖国争得荣誉。1987年5月11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授予陈镜开奥林匹克银质勋章,以表彰其致力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推广,为发展中国体育运动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这是中国运动员第一次获此殊荣。

      1997年陈镜开入选国际举联名人馆,任亚洲举重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

      为举重死而无悔

      1966年,“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曾经被奉为偶像的陈镜开被戴上了“技术第一”、“锦标主义”、“修正主义苗子”三顶帽子。陈镜开和弟弟陈满林黯然离开北京,回到广州当钳工。生性随和的他和工友打成一片。陈满林记得,这一时期的陈镜开并不十分消沉,在他看来,人生起起落落,正如比赛有输有赢。当陈镜开以为生活就要这样平淡无奇地过下去的时候,周恩来送外宾到广州,点名要见曾打破世界纪录的陈镜开和陈满林,指示让他们俩回体育系统。陈镜开的命运再次被扭转。1973年,全国的举重项目也得以恢复,陈镜开被安排到广州体委当举重教练。令人遗憾的是,中国代表团直到1984年才首次亮相奥运赛场,陈镜开曾经非常接近奥运会,但最终未能参加一届奥运会。上世纪90年代,陈镜开从省体委退休,他深居简出,不过他的名字和创举并未在那一代中国人的记忆中抹去。

      1995年陈镜开大病一场,心肌大面积梗死,在住了4个月的医院后终于转危为安,创下了被中山大学医院专家们称为“第十一次打破世界纪录”的医学奇迹。

      2007年4月18日,陈镜开在广东人民体育场接受《中国体育报》采访时表示,这是最后一次接受媒体采访,他说:“毕竟辉煌都是以前的,我现在只是一名普通人。”他希望媒体多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发展的成就。这位生性平和的老人说到做到,此后他再没接受过媒体采访。在亲朋街坊心中,这位举重名人是爱种花养鸟、平易近人的“开叔”。晚年,他还专注于整理自己和陈满林、陈伟强的举重生涯资料,让儿子陈竞奎建起了专门的网站。

      陈镜开的主治医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医学部主任、医学博士何建桂表示:“开叔能坚持到现在,已经是奇迹了!开叔性格很开朗,很坚强,而且配合治疗;他患冠心病、心肌梗塞已有15年,最后出现心衰等症状,而且还有晚期肺癌;开叔走之前,非常安静、安详,没有任何特殊的要求。”“我死而无悔。”去世前,陈镜开曾对陈满林这样说过。这一生,他鞠躬尽瘁、为国争光,也享受到一个平凡中国人的幸福。“拼搏,永不轻言放弃”,陈镜开之子陈竞奎说,这是父亲留下来的最丰厚的精神遗产。

      精神财富

      拼搏之勇。这是陈镜开之所以能成就“开国第一举”的力量之源。在对手分数遥遥领先、工作人员已经开始挂对手国旗时,他心底的拼劲陡然而起,一次将杠铃增加了10公斤,带伤举起杠铃,打破世界纪录,为祖国赢得了宝贵荣誉,有力回击了“东亚病夫”的嘲讽。这一举成名,背后凝聚的是激情、拼搏与斗志。今天,时代不同了,竞技体育的理念也悄然变迁,但不服输、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却永不褪色。 平和之怀。与其竞技场上那股狠劲相反,走下举重台的陈镜开则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善于保持平常心的楷模。陈镜开一生不沾烟酒,没有官架子,在任期间不让人称他“陈主任”(省体委副主任),而听到“开叔”的称呼,他则会乐呵呵的;退休后的他更是保持低调,过着乐观豁达的晚年生活。这位“跨世纪大明星”,仍能保持如此纯净的心态,这确实难得。

      感恩之心。第一次打破世界纪录的陈镜开,面对全世界的镜头,他说:“我是用6亿人民的力量(把这么重的杠铃)举起来的。”这样的回答,穿越历史,直至今天仍让我感动不已。不知今天还有多少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面对鲜花和荣耀时,仍能第一反应想起自己身后十几亿同胞的支持和奉献。这并非苛求,运动员可以感谢领导、感谢赞助商,也应该感谢父母,但亦当在心底保持一份对这片养育自己的土地及其人民的感恩之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承“陈镜开精神”,仍有着独特的现实意义。

      东莞石龙“一门三杰”

      陈镜开陈镜开

      得益于陈镜开的引领和感召,其弟陈满林、其侄陈伟强都拿了举重冠军,都破了世界纪录。从1956年到1979年23年间,在中国运动员创造的28个举重世界纪录中,陈氏兄弟叔侄就创造了16个,东莞石龙“一门三杰”成为流传四海的佳话。

      光阴流转,时代变迁,叔侄三人的转身与接棒又那么巧妙。广东东江畔这一举重世家,展现了中国人不同时代在国际竞技舞台上不断超越的光荣与梦想。除了陈镜开的十破世界纪录外,他的弟弟陈满林分别在1965年、1966年三次打破世界推举世界纪录。随着陈镜开和陈满林成为教练,陈满林在1978年任教练员,培养出了第23届奥运会冠军曾国强及叶焕明、王国锋、梁绍峰等一批名将后便离开了教练岗位。

      不过陈氏家族的举重史并没有停止。因为他们的侄子陈伟强也成为了一名举重运动员。从1976到1978年,陈伟强连续打破7项青年世界纪录。1979年6月7日,陈伟强在上海举行的全国达标赛中以151.5公斤的成绩打破了挺举世界纪录。这一天是陈伟强21岁生日。整整23年前,他的叔叔陈镜开也在当年6月7日创造新中国第一个世界纪录。“在同一天,同一个项目也是同一个级别,也是在同一个体育馆。”在当年的第33届举重世锦赛上,陈伟强以153公斤的成绩再度打破了世界纪录。

      1980年,中国决定抵制当年的莫斯科奥运会,这使得陈伟强错过了第一次冲击奥运金牌的机会。不巧的是同年秋天陈伟强先后两次出现脱臼。随后又被查出患了肝炎。当时的广东省体委已经打算让陈伟强退役。为了延续运动生涯,陈伟强写了一份“免责保证书”,保证因为坚持训练造成的一切与组织、旁人都没关系。为了鼓励侄子与病魔作斗争,陈满林送了两句打油诗给陈伟强——流血流汗不流泪,伤筋动骨不后退。1984年7月31日,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举重比赛第三天,陈伟强终于站在了男子60公斤级举重比赛的赛场,并且赢得了60公斤级金牌。

      人物轶事

      编辑

      晚年生活

      陈镜开晚年接受采访陈镜开晚年接受采访

      为祖国立下一大堆功劳的陈镜开从举重台上退下来后,很快就走上了领导岗位。他一直保持着低调和淡泊的处世观。在他任广东省体委副主任期间,也常见他有专车不坐,骑着自行车出外开会。省体育局工作人员回忆起他,第一个共同印象就是“平易近人”,“他从不让别人叫他陈主任,大家也随他的意思,从老到少,都叫他‘开叔’,他听到了就笑得乐呵呵的。”

      退休后,陈镜开一直住在广州陵园西路广东体委大院里,闲时就在院子里散步,或者去附近公园锻炼。儿子陈竞奎曾介绍父亲的幸福晚年说:“他每天早上8点吃早餐,早餐后散步,有时到烈士陵园及中华广场散步,有时上街。午休后,他就侍候他那些玫瑰花儿、喂两只宝贝画眉鸟儿、洗鸟笼。”

      陈镜开喜欢养花,所以经常买了一盆又一盆地搬回家,不过他也承认自己不会养花:“买一把花儿开不了多久,所以就一盆盆地买,养不活的,只当是买了插花。”乐观的个性一直贯穿着他的人生。他还特别喜欢小朋友,退休了之后,在体委大院里成了“孩子王”。院子里小孩一拨接一拨地长大了,有些小朋友都已经不知道他“世界纪录保持者”的光辉头衔,却始终记得大院里那个亲切的、养了很多鸟儿的“开叔”。

      性格开朗的陈镜开,无论是当运动员时代还是体育官员时期,都和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

      退休后,他却一直保持低调的生活,婉拒了很多采访。

      但在两年前,在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的活动中,他却主动积极地配合了采访,回忆了周总理关心中国体育、关心运动员的感人故事。

      他生前还透露,在1960年元旦的联欢晚会上,周总理鼓励陈镜开,抽烟、喝酒对身体不好,尤其是运动员,更不能涉及,他永记于心,终身坚持不染烟酒。

      买鞋遭围堵

      打破世界纪录后,陈镜开载誉回乡,在莞城、石龙等地展开密集的汇报表演,场场上万人争相观看,现场的气氛汹涌澎湃。

      陈镜开有一次去莞城街上买鞋,被群众认出,争相欢呼,也传到时任东莞县委书记林若耳朵里,于是马上派人将陈镜开找来,要他做举重表演。到了现场,才发现已经人山人海,很多人根本看不到表演的实况,就是为了一睹英雄的风采,或者说是来感受一种精神。

      举重为吃饱饭

      陈镜开自幼喜欢玩一种“拱石担”的游戏。这种游戏在当时的香港颇为流行,由两块红石凿成的圆石饼,中间穿入一根柴棍,很像举重杠铃。与香港毗邻的东莞也有很多人玩,陈镜开玩这个很有天分。后来他被大哥陈枝送到广州华南联合大学附中就读,并在附近的谭氏健身院打杂,祖籍香港的谭文彪是该健身院的老板。

      1952年,中南军区体工队的举重教练李启龙找到相熟的谭文彪,希望能在健身院里有所发现,谭文彪向他推荐了陈镜开,不仅因为这个1.49米的小个子两腿奇粗,全身肌肉发达,还因为他想为陈镜开找到一口饭吃——当时物质匮乏,饭量奇大的陈镜开根本吃不饱饭。

      豪言

      陈镜开在中苏举重友谊赛上打破世界纪录后,国际上出现了一种质疑的声音,说这个纪录是“用笔写出来的”。这让陈镜开非常恼火,憋着一股劲要在国际体育赛事上证明自己,1957年8月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三届青年友谊运动会正好提供了这样的契机。

      在最后一举之前,前苏联运动员认为冠军非己莫属,甚至将国旗挂到了第一名的旗杆上。上场之前,陈镜开说:“反正是杠铃底下找人”——要么就举起来,要么就给砸趴下。他成功地举起了140公斤的杠铃,五星红旗在第一名的旗杆上冉冉升起。

      伟大的运动健将离世

      2010年12月6日15时16分,从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传来噩耗:新中国体育的开拓者、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来自东莞石龙的举重名将陈镜开因病逝世,享年75岁。

      陈镜开于15年前被查出大面积心肌梗塞,多年来这位伟大的运动健将与病魔勇敢斗争,多次创造了生命奇迹,直至12月6日下午3时16分撒手人寰。

      东莞石龙体委主任陈苏媚在医院陪伴陈镜开走过生命的最后一程,据她透露,陈老走得十分安详,家人和亲戚朋友也都及时赶到,见到陈老最后一面。

      陈镜开的独子陈竞奎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前一天晚上父亲还很清醒,但是到了6日凌晨4时就昏迷了。等儿子赶到时他已经重度昏迷,一直依靠呼吸机维持坚持到了15时16分。临终前,陈姓一家40多人都到医院分批见了他最后一面。

      第十一次世界纪录

      昨夜,南都记者电话联系上陈镜开侄子、前奥运举重冠军、现任广东省举重队教练陈伟强。他说,12月1日,医院已经抢救过一次了。第二天,他去探望过陈镜开,身体状况已经很差。“当时他还硬挺着说让我不要担心,眼睛湿湿的。”电话中,陈伟强不愿意多说什么,情绪十分低落。据陈竞奎介绍,昨天早上8时,陈伟强获知消息时,正在海口开会,中午12时赶到中山一院,“当时父亲很努力睁开眼看了伟强一眼。”

      陈镜开陈镜开

      陈竞奎认为,这是父亲一直挺着没有走,就是在等陈伟强回来。“这一眼,似乎是说把举重事业交给陈伟强。这是父亲最热爱的体育事业。”当时亲人用东莞石龙话对他说,让他一路走好,体育事业后继有人,陈镜开眨了一下眼睛。“他走得很安详,见到所有亲人,应该没有遗憾了。”

      陈竞奎说,父亲生前已做好后事安排,包括让子女照顾好母亲等都交代清楚。这名低调的老人很喜欢种花,包括玫瑰花。“父亲说,后事一切从简,只希望与多一点鲜花相伴。”

      中山一院心脏监护室主任何建桂介绍,陈镜开昨天15时16分在该院心脏监护室因肺部恶性肿瘤过世。

      何建桂介绍,15年前,陈镜开因为冠心病心肌梗死,到中山一院住院。最近这一年来,陈镜开又出现了心功能不全的情况、今年9月到该院住院,主要症状是气紧,同时还发现了肺部恶性肿瘤。住院期间,医生主要对他进行了抗肿瘤和针对冠心病心肌梗死方面的治疗。“陈镜开脾气特别好,对人很有礼貌,对医护人员都很配合。15年来,跟我们这里的医护人员都很熟,他没有任何特殊要求。”

      陈竞奎说,那一次,父亲心脏停止跳动了2分钟,在电击第4次后才恢复心跳。医生们说:“开叔活过来,是他为自己创造的‘第11次世界纪录’!”他依靠运动员时代惊人的意志力,成功地从死神那里又赢回了10多年的幸福时光。其实陈镜开心肌梗塞的面积比较大,从前壁到后壁有88%,只能靠药物维持。那次死里逃生的经历给陈镜开的打击挺大,但是他依然热爱体育。

      坚持看完亚运开闭幕式

      刚刚过去不久的广州亚运会开幕式、闭幕式,陈镜开是坚持在病床上看完。其实医生要他9点钟就睡,他虽然很虚弱还是硬挺到了看完才睡。陈竞奎称,父亲很关心亚运会的赛事,每天的金牌动态。陈镜开也很关心东莞的举重。每次广州台有讲解乒乓球,还有陈伟强讲解举重,他都让儿子转台。每次看完还要跟家人说自己的见解,比如运动员成功在哪里,失败在哪里。

      “他的离开,我们都很悲痛。”东莞石龙镇体委主任陈苏媚昨天握着陈镜开的手,目睹他的离去。

      在两个月前,陈苏媚曾探望陈镜开,后因要筹备东莞举办的亚运会举重项目技术服务,就难抽空。陈苏媚特地邀请陈镜开到东莞来看举重比赛、看老朋友,陈镜开答应了,说身体好了就来,可惜,近一段时间,他身体时好时坏,这一约定憾未能实现。

      陈苏媚不会忘记,陈镜开获得第三次世界冠军的时候,腰椎骨都裂了,这么重的伤,他都还坚持去参加各种比赛。“他虽然走了,但他自强不息、永不认输的体育精神会永远激励着我们,这是他给我们留下的最大财富。”陈苏媚说。

      广州逝世

      陈镜开,因病于2010年12月6日15时16分在广州逝世,享年75岁。

      陈镜开1935年12月1日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他是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曾经10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5次获得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荣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两次,记功一次,并被推选为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是中国首批获得运动健将称号的运动员。1997年入选国际举重联合会名人馆,后任亚洲举重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

      1987年5月11日,国际奥委会授予陈镜开奥林匹克银质勋章,这是中国运动员第一次获此殊荣。

      陈镜开还曾荣获国际举重联合会授予的金质奖章和最高荣誉铜质奖牌,亚洲举重联合会授予的金质奖牌和最高殊勋金质勋章,国际健美联合会授予的银质勋章和金质勋章,获中国举重协会贡献奖金奖,被评为新中国体坛45英杰和“新中国体育50星”之一。

      词条标签:
      • 宮沢ちはる

        宮沢ちはる(Miyazawa Chiharu),出生于1996年05月11日。 三围: n/a,罩杯: n/a,日本女优。

        2023-09-19日本女优
      • 翔田千里

        翔田千里,一位比较有人气的熟女女优。在熟女大军中,她长的比较漂亮,虽然年近四十,但是看起来还是挺年轻可爱的。

        2023-01-07日本女优
      • 三宫椿

        三宫椿(三宮つばき)出生于1998年05月03日,出道于2020年07月,G罩杯的巨乳和短发的造型,get到很多人的萌点吧。

        2023-01-07日本女优
      • 北条麻妃

        北条麻妃,原名白石さゆり,以其高挑的身材以及贵族的气质称霸熟女界,1974年3月26日出生于日本石川县,AV女优。

        2024-08-18
      • 橘ひなた

        橘日向(橘 ひなた)1990年8月12日出生,是日本90后AV女优。 2009年11月出道,已经下马拍了多部步兵。

        2023-01-10
      • 武藤兰

        武藤兰,1980年9月4日b出生,初期曾使用过清水优香的艺名,后名武藤兰,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成濑心美

        成濑心美,1989年3月3日出生于日本新潟县,E罩杯,2008年12月以素人身份出道,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波多野结衣

        波多野结衣(はたの ゆい),女,1988年5月24日出生于日本京都府,著名日本女演员、AV女优。

        2023-01-07
      推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