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山月 编辑
关山月(1912年10月25日-2000年7月3日),原名关泽霈,出生于广东阳江,毕业于广州市立师范学校。著名国画家、教育家,岭南画派代表人物。
关山月自幼喜爱绘画。1935年随高剑父学画,1958年底至1959年4月由国家委派前往欧洲主持“中国近百年绘画展览”,1991年捐资设立“关山月中国画教学创作基金”。在艺术上坚持岭南画派的革新主张,追求画面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尤以画梅著称。代表作有《长河颂》《江山如此多娇》《关山月画集》等。2000年7月3日,在广州因病逝世,享年89岁。
关山月曾拜师“岭南画派”奠基人高剑父。与赵少昂、黎雄才、杨善深并称为“岭南画派”第二代四大著名画家。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人物生平
3 主要作品
4 创作特点
5 人物纪念
6 轶事典故
7 轶事典故
8 社会影响
9 作品鉴赏
10 人物故居
基本信息
编辑中文名:关山月
别名:关泽霈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12年10月25日
出生地:广东省阳江市
逝世地:广州
职务: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常务理事
子女: 关怡(女儿)
性别:男
代表作品:江山如此多娇、俏不争春、绿色长城、长河颂
职业:国画家、教育家
主要成就:岭南画派第二代代表人物
逝世日期:2000年7月3日
毕业院校:广州市立师范学校
师承:高剑父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人物生平
编辑1939年,关山月以《渔民之劫》等作品参加了在苏联举办的中国美术展览。同年秋至1940年春,他首次于澳门、香港及湛江举办个人画展,之后他自广东出发,经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青海、陕西等省区,深入生活,收集素材,边写生,边创作,并沿途举办个人画展,以卖画维持生活和筹措资金,他在敦煌石窟临摹过壁画,研习传统艺术。此次旅行写生,为他后来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6年,被聘为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兼中国画科主任。
关山月作品
1949年春,在香港参加人间画会的艺术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先后担任中南文艺学院教授兼中南文联美术部副部长、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兼副校长、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广东分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名誉院长。
1957年由国家委派赴欧洲主持中国近代百年绘画展览。
1982年被香港中文大学聘为学位考试委员会校外委员。他始终坚持深入生活,勤奋创作,其代表作有《新开发的公路》《俏不争春》《绿色长城》《天山牧歌》《碧浪涌南天》《祁连牧居》《长河颂》及与国画大师傅抱石合作的不朽巨作《江山如此多娇》(在《江山如此多娇》的创作过程中,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关山月为伍嘉陵题写‘勒流书法研究会’贺词
1991年捐资中国美协设立“关山月中国画教学创作基金”,捐赠作品建立深圳“关山月美术馆”。
关山月在艺术上坚持岭南画派的革新主张,追求画面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他的山水画立意高远,境界恢宏;他的梅花,枝干如铁,繁花似火,雄浑厚重,清丽秀逸。他先后出版有《关山月画集》《关山月、傅抱石东北写生选》《关山月作品选》《井冈山》等作品。
1997年,关山月美术馆在深圳市落成;2000年7月3日下午,关山月因病在广州去世,享年88岁。
逝世
国画艺术大师关山月
关山月病重期间和逝世后,江泽民、李瑞环、李岚清、丁关根、李长春、乔石、宋任穷、王光英、程思远、王兆国等前往医院看望或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悼念。
主要作品
编辑关山月《绿色长城》,中国画,144.5×251cm,1973年(新中国美术图史) 70年代初,他的创作出现了第二次高峰。他参加1973年“全国连环画、中国画展览”的作品《绿色长城》,是新山水画的又一范本。 作品介绍:明朗的阳光下,南国海岸一片郁郁葱葱,海水卷起一层层浪花。沿岸是绿色的防护林,高耸的木麻黄被风吹动成一道道波浪,与海浪互相呼应。
有人说《江山如此多娇》是关山月影响最大的作品。但在美术界,却认为他的《绿色长城》才是最好。 《绿色长城》是突破了传统山水画的平远和高远,在透视上吸收了西方绘画的元素,有光影效果,但同时保留了中国画的韵味,将西画和中国画传统结合得很完美,在专业上备受认可。 但《江山如此多娇》有它的艺术影响。 上个世纪50年代,山水花鸟画因无法反映现实,备受批判。 上世纪80年代后,其实是关老创作的黄金时期。中国画是有一定套路和程式的,但没有这些又不成国画。关老就很想在套路里面有所突破。他吸收了许多西方的观点,希望每张画都能表现出不同:比如他画海南的尖峰岭,要有尖峰岭的韵味;他画武夷山,要有武夷山的感觉。同时追求画面语言的多样性:比如这张画上全用色彩;那张画全用笔墨;另一张画可能更多强调线条。 他是希望表现画面的现实和差别。这种探索,实际上是给自己出难题。但传统的中国国画追求笔墨趣味,有些人画哪里都是一样。很多人因此诟病,他晚期的画作不成熟,没有了自己的面貌。实际上这正是关老的优点。 《江山如此多娇》
关山月先生之女关怡女士告诉记者:“两位先生接受巨幅国画的创作任务之后,心理压力很大。因为人民大会堂是国家领导人经常接见外宾和国际友人的所在地,如果画得不好,将有失国家的声誉与尊严。”
50年来,一直悬挂在人民大会堂迎宾厅的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画面的近景是江南青山绿水、苍松翠石,远景是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中景是连接南北的原野,而长江和黄河还有长城则贯穿整个画面。画中的东侧,一轮红日照耀着祖国的锦绣大地,气势磅礴。整个画卷气势恢宏,象征着祖国的强大和江山的美好。 出版图书
创作特点编辑关山月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画坛上的主流画家之一,他的绘画艺术同中国美术的发展是同步的。关山月绘画艺术的总体特点与20世纪后期中国美术的基本特点是一致的。 这种一致性集中地表现为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和不断地创新精神。 我们大致可以从三个阶段对关山月的艺术加以研究。
例如,在1939年创作的《拾薪》中器具的造型与景物的空间关系,《玫瑰》一画中对提篮和玫瑰花的形体塑造,都比较写实。在1940年所在地画的《侵略者的下场》中,树干与线杆都用明暗法画出,以表现其体积感。 40年代所画的《嘉陵江码头》、《岷江之秋》、《黄河冰封》及《祁连放牧》等表现场影的作品中,都以焦点透视,造成了较强的空间真实感。这一时期的作品与后来相比,写实性强,较注重形体刻画,而不太强调传统笔墨趣味。 第二个阶段,包括50年代到70年代的约30年间。关山月在这一时期的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画家以饱满的热情,用中国画的艺术形式描绘了广大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生活。他的作品表现了钢铁厂建设、堵海工地、煤都、水库、水电站等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还表现了幼儿园、渡口、纺线以及山村的各种农作劳动和农家活动。作品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区色彩。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画家使一些山水画、花鸟画也具有了较强的社会主义时代感和精神内涵。如《快马加鞭未下鞍》表现我军骑兵部队的英勇迅猛,《春到雁门》表现了北方农民的辛苦劳作和生活的改善,都是以山水画表现较强社会内容的代表性作品。 至于《俏不争春》则是以花鸟画表达热情、活力等精神力量的范例。这些作品是反映一个时代风貌的代表性作品。关山月在这阶段还保持着写实的风格,同时加强了笔墨的表现力和对作品内涵意蕴的扩展和深化。画面比以前更为丰富、厚重,一些作品使用了鲜明的色彩。 从80年代至今是关山月艺术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画家在前一阶段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笔墨、意境等中国画传统在作品中的万分。画家没有放弃写实性,但明显地从传统中汲取了更多的营养。画家用笔更加泼辣、奔放、恣肆,一些画面处理较为简练、概括,另一些画面又显得丰富、蕴藉。在《山泉水清》、《巨榕红棉赞》、《乡土情》等巨幅作品中,整体气势恢弘,细部耐人寻味,有较强的感染力,可谓神完气足。
其次,关山月在中国画中融入了写实成分,他的作品绝大多数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实境感,这是对岭南画派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关山月于山水、花鸟、人物皆能,尤长于山水。 他以山水画、花鸟画表现较强的社会意义和精神内涵,是对传统中国画的拓展,使中国画在新的时代更具丰富的表现力。在20世纪中国画总体的创新与发展中,关山月以半个多世纪孜孜不倦的探索和所取得的突出的艺术成就成为不可缺少的人物。 人物纪念编辑是由深圳市政府投资兴建,以关山月先生名字命名的国家美术馆。于1995年元月奠基,1997年6月25日正式落成开馆。 关山月与画家汤立交流 国画大师关山月先生是当代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关山月先生禀承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所倡导的“笔墨当随时代”和“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主张,并始终不渝地贯穿于他的创作实践,生活实践和教育实践之中。他致力于传统技法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坚持深入生活进行写生创作,在永无止境的艺术道路上苦苦追求,奋斗不息,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 他所创作的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是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个人艺术技巧完美结合的典范。 女儿眼中“1953年到1958年我随父亲来到武汉,这么多年他都把武汉当作第二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国画大师关山月独生女关怡讲起父亲一生中难忘的这段经历。 武汉深情
弟子追忆“十多年来,我在画室悬挂的关老照片那慈祥的目光抚慰下工作,无论风霜雨雪、悲欢离合、健康病痛,都按照关老的教导作画、做事。关老生前要我们为国为民为社会多做贡献的语言犹铿锵在耳,在他老人家的人格魅力的熏陶下,我才能够日渐进步。我仿佛在他身边般的幸福!”2000年五一节,吴泽浩陪同恩师关山月先生登上泰山极顶。 轶事典故编辑关山月原名关泽霈,“关山月”的艺名,是岭南画派主要创始人高剑父所取。关山月第一次在广州裱画店看到高剑父原作时就很喜欢,心想要拜高老为师就好了。高剑父在中山大学有兼课,关山月打听到中大学生才能听课,就借了别人的学生证,冒名顶替报名听课。一次,高剑父要同学们临摹他的一幅画,专门走到关山月面前并停下看他画,询问他是哪个班的学生,关山月结结巴巴,将冒名顶替如实告诉了老师,心里十分害怕,可怎么也没想到,高剑父对他说:“你明天不用来了,到我的春睡画院学,免收学费,包吃包住。”正是高剑父的惜才才造就了今天的国画大师关山月。 关山月与梅
他致力于传统技法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坚持深入生活进行写生创作,在永无止境的艺术道路上苦苦追求,奋斗不息,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 他所创作的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是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个人艺术技巧完美结合的典范。 女儿眼中“1953年到1958年我随父亲来到武汉,这么多年他都把武汉当作第二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国画大师关山月独生女关怡讲起父亲一生中难忘的这段经历。 武汉深情
弟子追忆“十多年来,我在画室悬挂的关老照片那慈祥的目光抚慰下工作,无论风霜雨雪、悲欢离合、健康病痛,都按照关老的教导作画、做事。关老生前要我们为国为民为社会多做贡献的语言犹铿锵在耳,在他老人家的人格魅力的熏陶下,我才能够日渐进步。我仿佛在他身边般的幸福!”2000年五一节,吴泽浩陪同恩师关山月先生登上泰山极顶。 轶事典故编辑关山月原名关泽霈,“关山月”的艺名,是岭南画派主要创始人高剑父所取。关山月第一次在广州裱画店看到高剑父原作时就很喜欢,心想要拜高老为师就好了。高剑父在中山大学有兼课,关山月打听到中大学生才能听课,就借了别人的学生证,冒名顶替报名听课。一次,高剑父要同学们临摹他的一幅画,专门走到关山月面前并停下看他画,询问他是哪个班的学生,关山月结结巴巴,将冒名顶替如实告诉了老师,心里十分害怕,可怎么也没想到,高剑父对他说:“你明天不用来了,到我的春睡画院学,免收学费,包吃包住。”正是高剑父的惜才才造就了今天的国画大师关山月。 关山月与梅
捐画换肾
关山月艺术馆馆长陈湘波介绍,关山月的稿酬颇丰,多有海外商人重资购画。不过,他的画也有不卖:抗战时期,他宁肯忍饥挨饿,到西南西北举办抗战画展,也未卖出其中的任何一幅作品。 1944年冬,美国一位新闻处长愿出高价收购近百幅敦煌临画,他不忍割爱,婉言谢绝。 但其义卖行善的记录却很多:1981年,关山月在香港义卖一幅精品红梅60万港元,捐资香港培侨中学修建校舍;1990年,他将自己多年创作的稿费,捐给广州美术学院设立了“关山月中国画教学基金”;1991年,江苏等南方七省市遭受百年水灾,关山月先后捐画两幅义卖,筹得50万元…… 有一次,广州美术学院一学生病情危急,在学校内筹募善款用于换肾;关山月得知后,直接就向医院提出,用他的画偿还学生的全部手术费用,以画换肾。 铁面无私
1978年,广东画院恢复,关山月任院长。后关怡也受聘到画院工作。不过,凡是有女儿参与的画展比赛,无论谁上门邀请,关山月都“避嫌”,拒绝担任评委。 有一次,画院3个美术师竞争2个评优名额,关怡也在其中。关山月就直接嘱咐女儿:“你不要申报”。为其他两人让出机会。 相濡以沫1935年,24岁的关山月与17岁的李秋璜结婚。女儿关怡介绍,父亲当年任教93小学,母亲就是班里最大的学生,成绩优秀,但缴不起学费,透露出轻生之意。父亲一直耐心劝慰,还请求学校食堂负责她三餐。母亲感激,就经常上门帮忙打扫清洗。 两人越走越密,终于在工友的撮合下结成连理。关山月的收入拮据,当时一席简单的婚宴还是工友们捐助。在婚宴上新娘却迟迟不肯露面:因为家里只有两件破旧衣衫,洗一件,穿一件,没有得体的衣服,新娘不敢上酒席,那次婚宴就只有新郎参加。此后,两人相依相随逾半世纪,李秋璜都为关山月操劳。 1943年,关山月携李秋璜赴敦煌临摹壁画。在幽暗的洞窟中,关山月成功临摹了80幅珍贵的壁画,都靠李秋璜一路举着油灯来照明。 1993年,李秋璜病逝。亲友担心83岁的关山月动情,不让他参加告别仪式;关山月就在画展中临时增加了几幅敦煌壁画摹本,以纪念妻子“不尽的恩情”。 文革岁月
与其一同下放的学生陈金章后再追忆:“到处都有人监视着,谈(画)都不敢谈……”他记得,老师是“获政策照顾”,被安排到田间放牛。 不过,女儿关怡提起此事,却大鸣不平:“‘照顾’其实是将他和大众隔离开来,单独批斗,更为屈辱……” 据介绍,当时让关山月看管的是头缺鼻、好斗的公牛,根本无绳可牵。专案组又另下规定:每夜都必须按时将公牛带回;若公牛与其他牛发生争斗,或是踩到河田,都将视为“政治错误”处理。 直至1971年,“日中文化交流协会”负责人宫川寅雄来访中国,亲向周恩来总理问起:“关山月,健在否?”关山月才被紧急召回广州,与日本学者交流,重提画笔。 关怡称,父亲甚少在公众场合提及此段遭遇,并嘱咐女儿和学生也不要提起。但“文革”结束后的最初几年,关山月再画梅花,便都是“枝枝向上”。 大千买画
张大千的红纸订条就挂在了画作之上。很快,许多不懂画的买主也纷纷进场,抢购关山月的作品。 1983年新春,美国休斯敦贝勒医学院林文杰教授来广州,后前往台湾看望张大千。关山月托他转交了自己的梅花贺年卡给张大千,上面还写了祝艺术常青几个字。 不过,不到百日,张大千就与世长辞,关山月写诗哀悼:“夙结敦煌缘,新图两地牵。寿芝天妒美,隔岸哭张爰。” 拆迁风波
最初的选址是风景宜人的流花湖边。不过,在广州美术学院教学、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关山月坚持留在了学校内。 20多年过去,楼房的外墙已经斑驳。推门而入,二楼的画室里2米多高的画板还竖立在墙上,关老当年留下的墨迹斑斑……关怡称,还经常有学生入门探访凭吊。 不过,2006年,广州地铁二号线与八号线交会站建设,故居却险遭拆迁;10余名人大代表和粤剧名伶红线女群起呼吁,时任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专门批示,才将房子保住。 社会影响编辑言及关山月对广州、广东的影响,岭南画家、广州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卢延光就认为应突出三大方面:最突出的是对广东美术、岭南画派的影响力。 1959年,关山月与傅抱石合作了《江山如此多娇》后,进一步扩大了岭南画派和广东美术在全国的影响,让广东美术与京津、江浙两地成三足鼎立之势。
另外,广东艺博院中,有关山月馆等10个名人馆,关山月就为其捐赠了150多幅字画。而在全国一流的广东美术馆,也有关山月促成的功劳。 三是对广东和广州美术教育的影响。1946年,关山月就回到广州,任教高剑父在原春睡花园基础上创办的南中美术专科学校。后任广州市立艺转中国画科主任、教授。1958年起,担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兼中国画系主任等。后任广东画院院长等。 逾半世纪,关山月都执教于广州,培养出了陈金章 、林镛、史正学、吴泽浩等第三代岭南画派传人。 作品鉴赏编辑
关山月强调的第二点,是“艺坛百花齐放,我算一朵花”。他只算一朵花,这一点,显然说得比较谦虚,也比较自信。然后,他谈到希望大家看他的画要注意几个点:注意八十年代与七十年代、六十年代、五十年代的区别,他希望大家看到这种区别。这种区别在哪里?他说,不同时期他想法和画法不一样,追求也是不一样的。还有,他希望大家能注意他的笔墨和书法的区别,尚有写生、用色和西洋方法上的区别。
人物故居编辑2013年8月24日下午,羊城晚报记者面对面采访了关山月之女关怡 羊城晚报:关老在这个房子里住了多久?
羊城晚报:听说因为地铁建设,关山月故居曾经一度面临被拆除的风险?后来是如何保下来的?
故居附近要搞“广东现代广告创意中心”,2012年6月奠基的,这个项目原来也想拆掉这栋房子,让我们把里面的东西搬到另外一个地方,说是平移。这个想法后来也被批评了。我的意思是,这个房子一定要留下来,很多设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可以有跨过式、包围式等等,很多设计方案的。新的规划是,保留关山月故居,大楼环绕。 羊城晚报:故居里面是否都是原来关老用过的东西? 关怡:都是的,我们都没有动过,都是他用过的。拐杖很多都是别人送的,但是关老最喜欢的是一根里面自带雨伞的,很多照片都是拿着这张拐杖照的,例如1994年在黄河壶口。一般他喜欢坐在藤制躺椅上看报纸,在家里喜欢打赤脚。平时会客时,关老一般都是在一楼客厅接待,能够上画室的,说明关系够好。 羊城晚报:故居对外开放吗? 关怡:暂时不对外开放,第一是我暂时还没有搞清楚到底故居能不能作为博物馆来对外开放,另外是交班交给谁的问题。我这里都是原物,很珍贵,连门口的树都是关老亲手种的。 羊城晚报:关山月美术馆为什么选址深圳而不是广州?没有在广州建,会不会留下遗憾?
早前关老跟赖少其他们这些老先生希望在广州盖美术馆,一直没有动静,可能当时也比较难找到地盘。黎子流开会回来就很紧张:“哎呀,我们有名的画家都要被别人抢跑了,怎么办?”后来广州搞了个艺博院,我们就留了一部分画(105幅)给艺博院,不然,全部的画都给了深圳。 至于遗憾,是不会的,关老认为都是给了国家,而且深圳先提出,而且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他们请关老去挑地。当时他挑的莲花山南侧的土地,已经是福田中心区,是旺地了。当时场馆也是请人专门设计的,前面是一座半圆形的建筑,后面背靠着一座“山”,寓意“山月”二字。
词条标签:
推荐词条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