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扎 编辑
彩扎也叫纸扎,绸扎。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的一种仿真艺术,也是综合性的手工艺术品。
早在中国唐代,彩扎艺术已开始盛行,匠人们用竹备篾子作骨架,通过艺人巧妙的构思和娴熟的技艺,可以扎制成各种飞禽走兽、名山古刹和广为流传的戏曲故事。到了宋代已发展到极盛时期,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彩扎匠人“剪绫为人,裁绵为衣”,已经能扎出寿星、麻姑和栩栩如生的寿桃、寿面,作为献给长者寿诞的礼。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历史源流
3 主要功能
4 艺术形式
5 传承意义
6 传承人物
基本信息
编辑中文名:彩扎
批准时间:2008年
遗产类型:传统美术
遗产编号:Ⅶ-66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湖南省凤凰县、河北省永清县
历史源流
编辑唐宋时期兴起,早在中国唐代,彩扎艺术已开始盛行,匠人们用竹备篾子作骨架,通过艺人巧妙的构思和娴熟的技艺,可以扎制成各种飞禽走兽、名山古刹和广为流传的戏曲故事。
到了宋代已发展到极盛时期,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彩扎匠人“剪绫为人,裁绵为衣”,已经能扎出寿星、麻姑和栩栩如生的寿桃、寿面,作为献给长者寿诞的礼。
明清以后,彩扎工艺在大江南北迅速发展开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题材开始反映现代生活,材料上也由过去仅用纸扎发展成为使用土、蜡、搪塑、丝绸布料等,使之更加富于表现力。
主要功能
编辑纸扎品多用于红白喜事中的封建迷信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发展成为两种谋生形式,一种是单纯为“丧葬文化”服务的传统“彩扎活儿”;第二种是跟随时代的发展,为满足大众娱乐文化和民俗节令,以及旅游工艺品的需求而服务的“风筝”、“灯彩”、“绢人”、“微型仿真昆虫”等新的彩扎工艺。这种新的工艺,既发扬了传统民间艺术特点,又能满足现代儿童的审美需求,成为他们手中的观赏玩具。
彩扎成为一种工艺美术品,除传统题材外,创作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彩扎工艺成为人们喜爱的旅游纪念品。彩扎人物与北京“绢人”、广东“纱灯”同属美术人形一类,取材很广,但以戏曲人物为多,有双像和群像,高大者可达2米,小巧者不足5寸。彩扎人物表现力丰富,艺人能应景即兴随意扎制民俗玩艺。内容由顾客任意点出,规格依需要而定。一般造型简括,形体洗练,手势现实,整组人物多以青、白、红、黑等色表现人物性格,动物则较为夸张,装饰味浓,诙谐成趣。
艺术形式
编辑彩扎分为“站活”和“坐活”两种, “站活”一般制作大型作品,如“鳌山”、“灵厝”、“彩楼”等;“坐活”一般制作精巧作品,知名人物、飞禽走兽等。我省彩扎工艺品与北京绢人和广东纱灯同属“美术人形”一类,主要有厦门和泉州两地。厦门彩扎属于“北派”,擅于表现戏剧武打人物,已故老艺人柯石头是北派彩扎的代表,作品有《武松打店》、《狮子楼》、《快活林》、《景阳冈》等,人物神态惟妙惟肖。泉州彩扎属于“南派”,擅于扎制戏剧妇女形象为多。老艺人陈天恩的代表作有《观音》、《牛郎织女》、《水漫金山》、《陈三五娘》、《霸王别姬》、《西厢记》、《红楼梦》等,泉州彩扎艺人还有卢金钗、陈浪等人。他们的作品也各有所长。
传承意义
编辑彩扎实用价值、艺术观赏价值高,科学研究价值同样也不小。是中国传统工艺的良好体现。
传承人物
编辑陈天恩是泉州彩扎的创始人
解放前,西街东塔下的彩扎店无人不晓。而当年店内的彩扎小人儿,成了西街乃至整个泉州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回忆。回忆起陈天恩做的彩扎人物,西街老人们笑容从皱纹缝里爬上了脸,滑到嘴角,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
陈天恩创造了泉州彩扎,创造了这个泉州独一无二的传统民间艺术。
可惜这位老艺术家已经去世10多年。虽然老艺术家带了很多徒弟,也将手艺传给了女儿陈冬冬,但现今,年轻人几乎没有知道彩扎的了,更没有懂得这个手艺,从事这个手艺的了。
创始人:陈天恩
1916年,陈天恩生于纸扎盛行的年代,邻里有不少人从事纸扎工艺。出生在这样的环境,就注定他创造的彩扎工艺是上天安排的——因为彩扎正是从纸扎演变而来的。
纸扎,是旧时纸和竹条做的各种神像或佣人、市井人物形象,用来供奉神灵,或为纪念死去的亲人连纸钱一起烧掉。
小时候,陈天恩爱好画画,不停地揣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临摹各种小说版本中的插图。
陈天恩健在的时候,经常给女儿讲自己小时候的事情。陈冬冬说:“父亲小的时候,喜欢读小说特别是中国名著,去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而且看到什么都喜欢画一画,有时,他会站着一动不动看着鸟啊、鸡啊、树啊很久很久,或看着武松的画像出神,研究这些人和动物的仪表,神态。”
这些为陈天恩创造彩扎艺术,打下了充分的基础,不过那会儿还是以纸扎为主。纸扎很粗糙,只有正面糊了纸、画了形象,而后面直接就能看到里面的竹条和碎布棉花等。
能不能将纸扎的材料换一下,做得更完美更形象一些?长久的思考让陈天恩有了新的想法。
此后,他成天琢磨着怎么做,反复试验。终于成功了,他用铁丝和棉花,替代了竹条,做成人身的骨架;同时也不再用纸做外衣,而是真正裁剪花布,做成小衣服,然后穿上去,每一个披肩,每一条腰带都自己慢慢做,而上面的所有花鸟鱼虫和各种图案也要自己细细地绣上去。
还剩头和手,怎么办?有心人是难不住的———当时广东潮州等地方盛产其他用途的各种泥人头,陈天恩直接拿过来,再描绘上人物的神态和姿势。
最初的彩扎诞生了。
“彩扎比纸扎好看多了,细腻多了。当时父亲做的一般是观音、财神、关公或西厢记、梁祝、嫦娥等才子佳人形象。”陈冬冬说。
发展人:卢金钗
陈冬冬拿出了一张照片。
昂首挺胸的李玉和(“文革”中样板戏《红灯记》中的主人公),我们原以为照片拍的是舞台真实演员,没想到却是陈天恩一位徒弟做的彩扎人物。同事叹道:“太像了,在照片中根本分辨不出来,真神了。”
陈天恩的这位得意徒弟叫卢金钗,在泉州彩扎的发展进程中,是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
“卢金钗,跟我父亲学彩扎,到后来,他发现从潮州过来的头,形状神态很单调,一般只适合做才子佳人。”陈冬冬说,“卢金钗开始自己试验,将土用几道工序处理过后,做出彩扎人物需要的头和手。后来,终于行了。”
于是,彩扎人物的形象一下就丰富了很多。而且,卢金钗创作了一大批我父亲没有涉及到的、反映现代生活的作品,如敬老院、托儿所、饲养员、渔网两丰收、养猪积肥、八女跨海凯歌还等。到了“文革”期间,还创作了大量的样板戏人物,如李玉和、阿庆嫂、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杨子荣等。
卢金钗也制作了许多少数民族人物及部分传统题材中的人物形象。
1961年,他被授予彩扎行业艺人的称号,在1972年全国工艺美术展上,卢金钗的作品“播种”被评为优秀作品。
可惜,卢金钗也故去了。
女传人:陈冬冬
没做彩扎的时候,陈冬冬就在家练毛笔字:“我父亲当年也是勤练毛笔字,因为害怕搁久了不做手生,就画不好彩扎人物的形象了。”
当年我学习彩扎既不是父亲的意思,也不是我主动要求,而是一次偶然,一次机缘———
1973年,根据当时“艺人可带子女学艺”的精神,陈冬冬进入了地方国营泉州美术工艺厂。
“当时我高中毕业,我更想干的事情是继续念书。可现实不允许,当年有个工作就相当不容易了,而且还是进入意味着铁饭碗的国营企业,没有人愿意放弃的。而且,当时的环境,上大学的可能性非常小,只能上山下乡。不过,学了彩扎,就能一直坐着上班,对于当年一个女孩子,有这样一个轻松的铁饭碗,是没有理由放弃的。”
陈冬冬进入了工艺厂,师从父亲、彩扎创始人陈天恩。
“刚开始是没得选择,进入了工艺厂,可后来看到父亲等老艺人不停地追求,自己也寻到了彩扎工艺中的快乐。”
“慢慢地我爱上了彩扎,深深地爱上了彩扎。”
陈冬冬回忆起那段时间就相当开心,厂里做彩扎的职工最多的时候有五六十人。
她介绍,国营泉州美术工艺厂创办于1954年,父亲陈天恩任彩扎车间主任,后来做了厂长。
“当时彩扎很吃香,产品主要是供国家文化部门出国展览之用。”
“而当时,工厂就设在后城一居民的家中。”……
1980年代中期,陈冬冬开办了自己的彩扎工厂。
“刚开初,向国营的百货商场供货,资金有保证,做得还挺不错的。到了1990年代中期,多数卖给私人老板,很多账收不到了,赚不到钱;还有买彩扎的人越来越少,似乎人们喜欢的花样多了,没法继续干下去。”
人们结婚开始拍婚纱,不再用彩扎;人们开始唱卡拉OK、跳迪斯科、滑旱冰;人们……陈冬冬办了10年左右的彩扎
-
北条麻妃
北条麻妃,原名白石さゆり,以其高挑的身材以及贵族的气质称霸熟女界,1974年3月26日出生于日本石川县,AV女优。
2024-08-18 -
橘ひなた
橘日向(橘 ひなた)1990年8月12日出生,是日本90后AV女优。 2009年11月出道,已经下马拍了多部步兵。
2023-01-10 -
武藤兰
武藤兰,1980年9月4日b出生,初期曾使用过清水优香的艺名,后名武藤兰,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成濑心美
成濑心美,1989年3月3日出生于日本新潟县,E罩杯,2008年12月以素人身份出道,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波多野结衣
波多野结衣(はたの ゆい),女,1988年5月24日出生于日本京都府,著名日本女演员、AV女优。
202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