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州话 编辑
潮州话,(Diê⁵ziu¹uê⁷/Dio⁷ziu¹uê⁷),又名潮语、潮汕话,是广东潮汕民系使用的语言,是潮汕人的母语,为广东三大汉语方言之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之一。
潮汕话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南沿海广东省的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梅州市的丰顺县以及海外的新加坡、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为主的潮汕人聚集地。在福建省的漳州市、江西省、香港、澳门等也有分布。潮汕话在海内外使用人口约3000万人以上。
潮汕话的文化载体主要为潮语歌曲、潮语电影、潮剧、潮州歌册、潮州话剧、潮州歌谣、地方谚语、小品、灯谜和故事等等,同时潮语也是潮汕人鲜明的标记,潮汕人以其为重要的沟通纽带。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基本简介
3 历史沿革
4 分布地区
5 文化
6 历史
7 语音
8 文法
9 词汇
10 史料记载
11 语言关系
12 相关争议
13 语言特点
14 方言趣谈
15 活化石
16 新闻报道
17 字典书籍
基本信息
编辑中文名:潮州话
别名:潮汕话、潮语、潮汕方言
使用人口:约2500万人
源自地区: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汕尾市、丰顺县
标准音:潮州府城话、汕头市区话、汕头口音
文化属性:潮汕文化(岭南文化)
外文名:Chaozhou language
所属语系: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闽南语--潮汕片
分布地区:广东潮汕地区、福建、江西、港澳台、东南亚等
人物代表:饶宗颐、李嘉诚、马化腾、庄世平、林百欣、黄旭华等
使用人群:潮汕人(潮汕民系)
口音分类:潮州话、汕头话、揭阳话、潮阳话、惠来话、普宁话、陆丰话等
基本简介
编辑潮州话(潮州话拼音:Diê⁵ziu¹uê⁷/Dio⁷ziu¹uê⁷;罗马字:Tiô-chiu-oē;英文:Teochew dialect/Teochewese)是广东潮汕民系(潮汕人)的母语,主要流行于广东省东部、港澳台及海外东南亚、西欧、澳洲为主的潮汕人聚集地。潮汕地区各地的潮语在语音上存在大同小异。潮汕话旧时称潮州话,以潮州府城(今潮州湘桥区)话为标准。民国以后,随着“潮汕”地域名称出现,潮汕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潮州、汕头两地并举、向以汕头为中心过渡,“潮州话”渐渐有人改称为“潮汕话”,现如今潮语、潮州话、潮汕话在民间社会和官方机构都普遍使用。
历史沿革
编辑潮人精神家园
潮州之名,始于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其名是取“在潮之洲,潮水往复”之意,潮州话称谓亦此。潮州话的分布地粤东地区早在商、周年代,已有人居,是潮汕人的先民。和居住在中国东南沿海和五岭以南的众多族属一样,史书上统称“百越”。越人“被发文身,错臂左衽”,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及渔猎,多居水边,喜食稻米。大约在战国时,已进入阶级社会。战国前期,楚在吴起改革之后,势力逐步发展到长江下游和岭南地区,越人大部分纳入楚的统治之下。此后,越人文化受楚文化影响较大,发展也较快。当时的岭南地区,地广人稀,自给自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是未开发地区。始皇33年(前214年),秦王政统一六国以后,继续向岭南进军,征发了大量的中原居民迁屋,促进了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在相当长久的时间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潮汕古代先民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和词汇,并逐渐形成了词法、语法都十分奇特的语言体系。和中原地区的语言体系相比较,这种语言体系具有发音复杂、声情并茂、形象化等语言特点,有别于北方语言浑厚、正统的特点,从“挨砻”(推磨)“叩臼”(舂米)“奴仔”(小孩)等原味原汁的潮语词汇中可以看到潮汕古语许许多多源于中原语言的词汇。
源流
潮州话与其它方言一样,都是从古代汉语分化出来的。由于它分化、形成的年代比较早,分化出来以后其发展、变化又较为缓慢,所以保存了较多的古代汉语的语音特点。潮汕人以外的人群,很难掌握和听懂有如此繁多复杂音节的方言,韩愈当年在潮州试图以中州音取代它,但没有成功。
潮州话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隋唐以后至宋代,潮州地区开始较大规模的封建开化,使当地方言受到中原汉语的影响,朝着汉化的方向演化。唐宋时期的闽方言,不断吸纳外来语言因素,逐渐形成一支独特的方言。宋代以后,随着大规模的移民入潮和潮州地区经济的开发,文化不断发展,以潮州为中心的粤东地区与闽南地区相影响相对平衡,加快了潮州方言从闽方言中分化出来的步伐。明代以后,潮语完全从闽语分化,成为一支独立的次方言。
名称
潮州话在各地叫法有所不同,官方正称为潮州话、潮汕话,简称潮语,在潮州市一带多称潮州话,在汕头、揭阳、汕尾多称潮汕话。
纽带
潮州话是维系潮汕人感情的纽带,主要表现为团结和更多的凝聚力,尤其在异域他乡,乡音相同,便是“自己人”。潮汕话成为民系认同的重要纽带,潮人在外面的成功,潮汕话的纽带功能虽不是唯一的原因,无疑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分布地区
编辑《潮语僻字集注》(作者:张泽惠)
潮州市(现辖湘桥区、潮安区、饶平县、枫溪区);汕头市(现辖金平区、龙湖区、澄海区、濠江区、潮阳区、潮南区、南澳县);
揭阳市(现辖榕城区、揭东区、揭西县、惠来县、普宁市)
汕尾市(现辖城区、海丰县、陆丰市)
梅州
梅州市的丰顺县(主要集中在汤南、留隍两镇)
潮州话在各个地区的语调有所不同——
潮安片包括:湘桥区、枫溪区、潮安区、饶平县、丰顺县南部、澄海区、金平区、龙湖区、南澳县、榕城区、揭东区、揭西县、普宁市东部及东北部。
潮惠片包括:潮阳区、潮南区、濠江区、惠来县、普宁市中东南部。
海陆片包括:汕尾城区、陆丰市、海丰县。
亦或可按照江河流域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韩江流域语调 | 潮安区、枫溪区、饶平县、湘桥区、澄海区、金平区、龙湖区、南澳县、丰顺县留隍镇 |
2.榕江流域语调 | 榕城区、揭东区、揭西县、普宁市北部及东北部、丰顺县汤南镇 |
3.练江流域语调 | 惠来县、潮阳区、潮南区、濠江区、普宁市中东南部、陆丰市三甲地区 |
4.海陆丰语调 | 汕尾市城区、海丰县、陆丰市西南部 |
另南澳县云澳镇、丰顺县黄金镇的语调属漳州腔在潮州腔大环境下与之有机结合的产物。
珠三角
潮汕话除了在潮汕地区有分布之外,在潮汕地区以外的其它地市也有潮汕方言聚居的本地人村落,他们多是在一两百年前迁移至该地区的潮汕人,现已是本地居民之一,并保存了较好的潮汕方言。深圳市南山区,当地原住民主要方言为广府白话(粤语),西丽山区部分居民与蛇口南水社区居民讲客家话,蛇口渔一社区、渔二社区居民讲潮汕话。
广州市白云区以粤方言(又称白话、广府话、广州话)为主,其次为客家话,也有个别居民点讲潮汕话。在钟落潭镇钟落潭村的联合庄,有100多户约450人是讲潮汕话的,主要是李姓和吴姓。他们对外说白话,村内沟通讲潮汕话。据族谱记载,他们的祖先是清代乾隆年间从揭阳迁来的。
广州市花都区内使用潮汕话的只有花东镇陈武举村及其附近的3条庄,其先辈从潮汕迁来,已有多代男女老幼均会听、会说白话,为潮汕话、粤语双语区。
粤北
清远市清城区境域内的方言以清远粤语为主,清城及各镇、街、场均以清远粤语作日常主要交际语言,此外,还有客家话及潮汕话。潮汕话在清城区使用人口较少,只占总人口的4%左右。
清远市英德市浛洸镇的华坝、花管滩、鱼咀坝3个自然村的人口原籍潮汕,现内部仍使用潮州话。
清远市连州市,潮州话在连州九陂风冲口村及保安程下坪村部分人使用,使用人口500多人。
惠州市惠东县港口镇、巽寮镇、稔山镇、盐洲镇
韶关市境内潮语主要分布在乐昌县河南乡塔头、乳源理族自治县桂头镇杨溪,使用人口约一万多人。
文化
编辑潮汕人遍布海内外,潮语对于潮汕人身份的认同感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但是随着普通话推广力度的加强,目前的潮 语已经处于一个被弱化的被动地位,年轻一代都会说普通话,却不会流利地说潮语,对其保护已经是迫在眉睫。
2006年,潮剧、潮州音乐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潮剧演唱的语言就是潮州话,潮州音乐所采用的二四谱记谱方式也与潮州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历史
编辑CCTV大国人文纪录片称:“潮州话是唐以前可以追溯至先秦的中国古代汉语的遗存之一,是中国最古老的官方语言之一,是秦统一之后不断被改造被吞噬的语言正宗”。潮州话源自古闽南语莆田话,现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次方言,在唐朝中后期,北宋期间、南宋末期,元朝后期的亦思法杭兵乱,明朝时、清朝的严酷的沿海迁界时陆续有福建莆田人移民如今的潮州地区,移民原因是福建莆田人口过多和逃避因逃避外军入侵导致战乱,南宋末期,因逃避外军入侵导致的战乱,南宋末年那一次规模最大,十几万福建莆田人移民到如今的潮州地区。福建古莆田话属于闽语,现在莆仙话则已因受省城福州话不少影响。事实上,莆田移民是非常著名的事件。主要移民路线:莆田——潮州。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世间之人,必有其祖”,数典不忘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潮州学大师饶宗颐总纂定的《潮州志》明确记载:“唐时中华氏姓迁入者,有潮阳洪氏,来自莆田”,“自宋以来闽人多迁潮,而仕宦占籍尤众,以莆田为最多”,其中有黄、郑、方、陈、萧、魏、丘和兴化蔡诸氏。去找寻潮人先祖南迁的足迹和古老奇丽的血缘故事。
相比另外其它几处移民祖籍地,莆田存在很明显的不同,潮汕、海南、湛江、雷州、电白等地的族谱系统相当的完整。这些珍贵的族谱对“先祖迁自莆田”的记载非常的清晰,清楚的记明了从福建莆田入当地籍始祖的年代和名字。他们多是地道的莆田人。祖上多在莆田居住过十几代、数十代,居住莆田的时间最少的也有百余年,大部分长达几百年。乃至很大部分入籍始祖的姓氏,本身就是发祥在莆田的中国大名门望族。比如潮汕湛江海南等地的林氏多为发祥于莆田的大望族莆田九牧林、金紫林和阙下林。黄氏多为“莆阳黄”(黄岸派)、郑氏多为“莆田南湖郑”、蔡姓多为莆阳蔡,李氏多为陇西李(福建莆田)等等。
历史上莆田科甲鼎盛,文化发达。据不完全统计,古代莆田合计2482个进士,单宋代莆田就有进士1000多名,位居全国前几名,”宋祝穆《方舆胜览》“兴化军”四六云:“地不大于曹滕,俗已几于邹鲁”“濒海而居,颇擅渔盐之利”,自闽而论,素称文物之乡。明朝兴化府——今莆田进士数更是居全国各府之首,史志中有记载的,明一代由进士出身的,正四品(知府)以上的兴化籍官员就有近200人。
正是在“多进士、多仕者”的先决条件下、大量的莆田籍先民外出入仕为官,相当多的先民继而在当地入籍,在广东海南地区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例如高宗建炎间曾任广东运使的郑徽,潮州通判黄詹,在为官处落籍或是由为官处再迁第三地落籍。避难外迁,莆田是南宋末抗蒙古军队最顽烈的地区和明时饱受“倭寇”肆虐的重灾区、乃至莆田两度被诛城。比如:莆田人陈文龙家族全家为保卫莆田全家殉城,满门忠烈,他叔叔陈瓒和族人等保卫莆田。很多莆田先民,为了躲避战乱,逃难、参与战争因此踏上移民之路。
南宋末还有落籍江门、化州、吴川一带的陈八宣、陈汝楫(抗蒙古军队的英雄陈文龙族人),揭东登岗涵涛方氏派系、其始祖为方真、于南宋理宗六年(1233),为避战乱由福建莆田涵江来揭邑,卜居于揭邑桃都溪围涵涛(今登岗镇涵涛村),潮汕厚屿(洪阳一带)的方氏等等先民皆是在宋末和明朝、因为战乱、为了避难而迁居潮州的。比如唐朝从莆田迁入潮汕的洪氏,据潮汕《洪氏族谱》载,潮汕洪姓系福建莆田洪禹之裔孙,洪禹居于福建莆田县旧基镇前涵头村,既如今莆田市涵江区(涵,音hán)。
莆田先民,南迁即从河南潢川县等地南迁后,部分留居莆田,后来部分再从沿海的莆田再次南下,经泉、漳直至潮汕,在南宋末年,陈文龙、陈瓒家族抗蒙古军队由莆田迁入潮汕的移民明显增加,莆田有不少姓氏分衍潮汕地区,宋高宗建炎年间,黄汝詹到潮州任职后,因“爱潮阳山中之胜”,便定居竹山龙陂,即今西胪镇波美村,为来潮之祖。澄海东里镇宋氏先祖两兄弟,是明嘉靖年间由莆田九莲山迁来的。林南垅于元至正年间迁至揭阳,成为锡场林姓祖。潮州吴姓多始于莆田,宋末之乱,吴定迁居大吴,分创三乡,成为大吴、银湖、龙吉美三乡始祖……
涵江区涵头镇黄巷村的黄冈祠。祠里的执事黄春泉老人说,这里便是潮汕地区黄氏的祖地,“每年正月初六至初八,都有一批又一批的黄氏宗亲,不约而同地从汕头、潮州和揭阳等地前来这里祭祖。”锦旗上,分别缀有“慎终追远”、“黄冈衍派传闽粤”的字样。潮汕地区的普宁市洪阳镇共有32个村庄,其中不完全统计,其祖先是从莆田迁去的就有13个。姓氏源流研究专家吴奎信教授则明确指出,百分之七、八十潮汕人的祖先是莆田先民。所以,莆田是众多潮汕百姓的祖地已确定,并热切地希望潮汕地区的乡亲多来莆田走亲戚,进行族谱对接,增强传统美德和文化认同,携手共建美好未来。近年来,每年都有来自潮汕多个地方的李氏移民后代前来莆田认祖祭祖,其中包括汕头澄海、潮州、揭阳等。
据族谱记载,潮州移民,绝大多数是先占籍福建,而后转徙潮州。中原移民由闽入潮州,主要有隋唐时期和南宋末年。专家指出,一批又一批的移民不仅大大增加了潮州的人口总量,而且带来了较为先进的技术经验,促进了潮州农业、商贸的发展。福建的语言、信仰和风俗习惯,也随之传入潮州,
莆田涵江人洪禹之孙洪普生子适,适生子圭(洪圭),字大丁,于唐宝历二年(826)中进士,任工部尚书,赐朝请大夫,唐贞元七年贬任潮州刺史,见潮邑山水之胜,创寨潮阳龟山,后迁嘉定歧北而居,成为洪氏入潮之始祖,从莆入潮一千年,后裔遍潮州。黄仁勇,字智斋,潮州户籍,清代武状元,也是祖籍莆田。福建莆田唐代桂州刺史开国公黄岸三十世孙。清代嘉庆元年,嘉庆皇帝丙辰恩科武状元。
潮汕地区先民的主体,大部分是为逃避战乱而陆续南迁的古中原人和莆田人。其迁徙规模比较大的,出现 在西晋“八王之乱”,以及“五胡乱华”和“五代十国”的战乱时期,后又有唐末动荡、“宋室南迁”。
潮州先民迁徙的形式是“举室南迁”,即以姓氏为代表的整个家族集体迁徙。至今粤东许多乡村都是同一姓氏的乡村,许多祠堂都是同一姓氏的祠堂,标明“陈氏宗祠”、“谢氏宗祠”、“颍川世家”、“太原旧居”等,以及众多族谱的记载,都表明潮州先民的迁徙,主要是整个家族集体迁徙。潮州先民举室南迁,迁徙的主要路线,从中原迁至江南,再入闽莆田一带,后下粤东。上述潮州八邑外,大埔县也是潮州府较早设立的县份,史称“潮州九邑”,。我们知道晋代政治制度是仕族门阀政治,家族观念在当时很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晋代王姓、谢姓都是大仕族。潮州先民就是“举室南迁”的中原仕族。
“举室南迁”对于潮州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成批的新移民,带来的是相对于本地土著更先进的文化、生产技术,以及经济、政治上的影响力,使新移民到达新居住地之后具有一定的强势,这就可以继续使用原来的语言,按照原来的生活习俗生活,所以,潮州话保留了古汉语的基本特征,潮州民俗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风俗。
18至20世纪期间,潮州居民是移居东南亚的主要华人族群之一,故此潮州话成为海外华人的主要方言之一。因此,潮汕地区以外的华人社群,也有很多人说潮州话。
其中,很多潮州人在泰国和柬埔寨定居,成为当地最大的华人族群。潮州人在香港、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尤其是廖内省、北苏门答腊省、南苏门答腊省、西加里曼丹的坤甸和吉打邦)形成重要的少数族群。一些潮州人也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洲和欧洲居住,一些从潮州地区而来,一些则从东南亚而至。
可是,随着全球化的普及,潮州话的母语使用者逐渐减少,受到共同文化和传媒影响。例如:很多原以潮州话为母语的新加坡华裔青少年,都转而说英语、华语。华语也渐渐取代潮州话,成为年轻人的母语。尽管如此,潮州话仍然是很多新加坡华人的母语,而潮州人也是新加坡华人第二大族群,仅次于闽南本土人。
语音
编辑潮州话音节包含声母、韵头(介音)、韵腹和韵尾。除了韵腹和声调,其他音节的元素都并非必要。故此,韵腹只要配合声调,就可以自成音节。以下分析列出潮州话拼音方案、国际音标(中者)和例字。潮州话音系有声母18个,韵母85个,声调8个。
声母
正如其他闽南语方言,潮州话是少数有浊塞音(浊爆破音)的汉语方言。然而,潮州话与吴语和湘语不同,其浊塞音并非源自中古汉语的浊塞音,而是来自其鼻音。故此,浊塞音和其实分别是前鼻化辅音(Prenasalized consonant)和。潮州话和其他河洛语分支,都是少数保留浊塞音的汉语方言。潮州话特色之一,就是没有唇齿音。
双唇音 | 齿龈音 | 软腭音 | 喉音 | ||
鼻音 | m毛 | n娜 | ng俄 | ||
塞音 | 浊音 | bh无 | gh鹅 | ||
清音(不送气) | b波 | d多 | g哥 | -哦 | |
清音(送气) | p颇 | t胎 | k 戈 | ||
擦音 | s思 | h何 | |||
塞擦音 | 浊音 | r而 | |||
清音(不送气) | z之 | ||||
清音(送气) | c徐 | ||||
边通音 | l罗 |
韵母
四呼当中,潮州话有开口、齐齿和合口呼,故此韵头(介音)有和,但并没有撮口呼。
韵腹是唯一必须存在的音节元素,故此也是音节最重要的部分。它可以是元音、鼻化元音或成音节辅音。潮州话并没有韵尾,下列拼音中以n为尾缀的韵母其实表示鼻化韵。元音韵腹有四个,分别是、、和。绝大部份音节以元音为韵腹,但有一些音节不含元音,而是成节辅音双唇鼻音和软腭鼻音。
韵尾通常是塞音或鼻音(实际上也可说是塞音,因为软颚降低,让空气通过鼻腔),但是并非必要。元音韵尾共三个,分别是、和。辅音韵尾共五个,包括塞音、和,以及鼻音和。
根据潮州话拼音方案,潮州话韵母共五十九个,如下:
韵头类别 | 开口呼 | 齐齿呼 | 合口呼 |
单复韵母 | i 衣 | u 污 | |
a 亚 | ia 呀 | ua 娃 | |
o 窝 | io 腰 | ||
ê 哑 | uê 锅 | ||
e 余 | |||
ai 哀 | uai 歪 | ||
oi 鞋 | ui 威 | ||
ao 欧 | |||
ou 乌 | iou 夭 | ||
iu 忧 | |||
鼻化韵母 | in 丸 | ||
an 嗳 | ian 营 | uan 鞍 | |
ion 羊 | |||
ên 楹 | |||
(en 秧) | |||
ain 爱 | |||
oin 闲 | |||
鼻韵母 | im 音 | ||
am | iam 淹 | uam 凡 | |
ing 因 | ung 温 | ||
ang 按 | iang 央 | uang 汪 | |
ong 翁 | iong 雍 | ||
êng 英 | |||
入声韵母 | ih 裂 | ||
ah 鸭 | iah 益 | uah 活 | |
oh 学 | ioh 约 | ||
êh 厄 | |||
oih 狭 | |||
ib 邑 | |||
ab 盒 | iab 压 | uab 法 | |
ig 乙 | ug 熨 | ||
ag | iag 跃 | uag 莸 | |
og 屋 | iog 育 | ||
êg 液 |
辅音音节:m唔,ng 黄,ngh 夗。
因为语音转变,潮州话韵母有所增减,蓝色者是并未在方案韵母表出现的韵母;括号中之韵母和例字并未在上述方案出现;方括号中之例字有辅音声母,在此只取其韵。
加上方案没有收录的韵母,潮州话韵母共七十五个。
辅音音节共三个,并未在上述方案出现。
潮州话中没有齿龈鼻音 之韵尾(小部分地区有此韵尾例外),故潮州话拼音方案以 n 附加于元音之后表示鼻化韵,读音与普通话的an、en等不同。注释:
- 潮州话有入声韵母以声门塞音为韵尾,潮州话拼音方案以 -h 表示。
- 括号中之例字有辅音声母,在此只取其韵母。
- 韵母表只收潮州话较常用的韵母,有音无字或例字甚少的韵母不例,如 aon (好)、uên(横)、uin(畏)、oun(虎)、iun(幼)、uain(县)、aoh(乐)和 eg(乞)等。
“秧”韵有同位异音 和 。原潮州话拼音方案以 en 表示“秧”韵。如:秧 en 、园 hen 、夗 enh ;但同其他闽南语方言一样,潮州话中被认为是该韵的原位音的是ng 。如:秧 ng 、园 hng 、夗 ngh 。后来使用该拼音方案的字典或书籍等,都以 ng 来表示该韵。、 属于同一音位,不区分语义。
声调
声调不仅在现代汉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就连在古音中也一样,不过古汉语的声调到底有多少类,自来言人人殊,纷纭无定。可是,中国传统音韵学上一向所谓的“四声”,都是声调分为把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这情形至少在五世纪前就已经存在了。
据《梁书·沈约传》记载说:“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衿,穷奇妙旨,自谓入神之作。高祖雅不好焉,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于是,“平、上、去、入”四声之名由是确定。
这种把语音的声调按照它的读法不同而为“平”、“上”、“去”、“入”四种,叫做“四声”。后来各地发语音大体上都还保留着这个中古时期的四声系统,不过,语言不论是语音、语词、语法都会随着时代的推进而改变。
以声调来说,到了元朝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以后,北方语音的“平声”就已经分化为两类,就是“阴平”跟“阳平”。其演变的规律,大体上是:古音属于清声母的字,现代都念作“阴平”;古音属于浊声母的字,现代都念作“阳平”。这也就是北京话的“平声”所以分为“阴平”跟“阳平”的原因。至于“上、去、入”三声在其他各地也有些分化为阴阳二类的现象。
潮州话中,古四声各分化成阴阳两类为“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八声。其演变的规律,大体上是:古音属于清声母的字,现代都念作阴声调;古音属于浊声母的字,现代都念作阳声调。
- 潮州话拼音方案中的声调以1至8表示;调值是指声调轮廓,˩ (1) 为最低,˥ (5) 为最高。
调类 | 阴平 | 阴上 | 阴去 | 阴入 | 阳平 | 阳上 | 阳去 | 阳入 |
符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例字 | hung¹分 | hung²粉 | hung³训 | hug⁴忽 | hung⁵云 | hung⁶混 | hung⁷份 | hug⁸佛 |
调值 | ˧˧ (33) | ˥˨ (52) | ˨˩˧ (213) | ˨ (2) | ˥˥ (55) | ˧˥ (35) | ˩˩ (11) | ˦ (4) |
潮州话拼音方案的声调符号标在音节的右上角,例如:
- 诗 - si¹
- 死 - si²
- 世 - si³
- 薛 - sih⁴
- 时 - si⁵
- 是 - si⁶
- 示 - si⁷
- 蚀 - sih⁸
各地声调
“调值”是语音高低升降的表现,也跟声音的长暂有关。所以,构成声调的因素有二:主要的是“音高”,次要的是“音长”。调值也就是记录“音高”跟“音长”的变化情形。
“音高”是声音在音阶上的高低程度,是由发声体在一定的时间所形成的颤动频率多少来决定的。但是,因为人类说话的音高不是绝对的高度,不必精确地推算它的频率,只是相对的高度:也就是说,音高并不管每一个字的颤动频率有多少,只是注意前后间声音高低变化的形态怎样罢了。
“音长”是指某一个音形成的时候所保持的时间久暂而言。音长所计算的时间,也不是绝对时间,不可以用“分”、“秒”的单位来计算它,只能用相对的单位时间来比较它久暂的比例数。在不必十分精密的分析调值的情形下,音长的条件常常略而不记,所以,许多语音学的书籍里不讨论音长。
潮州话的声调,主要方言点都有8个类调。潮州话有丰富的连续变调。只要是两字或两字以上的组合,前字多要变调。
单字调及前变调已调查过的各点情况如下:
- 潮州
调类 | 阴平 | 阴上 | 阴去 | 阴入 | 阳平 | 阳上 | 阳去 | 阳入 |
单字调 | ˧˧ (33) | ˥˧ (53) | ˨˩˧ (213) | ˨˩ (21) | ˥˥ (55) | ˧˥ (35) | ˩˩ (11) | ˦˦ (44) |
前变调 | ꜕꜔ (23) | ꜕꜓ (24) | ꜓꜕ / ꜒꜔ (42/53) | ꜔꜔ / ꜓꜓ (33/44) | ꜕꜖꜔ (213) | ꜕꜖ (21) | ꜖꜕ (12) | ꜕꜖ (21) |
- 汕头
调类 | 阴平 | 阴上 | 阴去 | 阴入 | 阳平 | 阳上 | 阳去 | 阳入 |
单字调 | ˧˧ (33) | ˥˧ (53) | ˨˩˧ (213) | ˨ (2) | ˥˥ (55) | ˧˥ (35) | ˩˩ (11) | ˥ (5) |
前变调 | ˧˧ (33) | ꜔꜒ (35) | ꜒꜒ (55) | ꜒꜒ (55) | ꜖꜖ (11) | ꜕꜖ (21) | ꜖꜕ (12) | ꜕ (2) |
- 揭阳
调类 | 阴平 | 阴上 | 阴去 | 阴入 | 阳平 | 阳上 | 阳去 | 阳入 |
单字调 | ˧˧ (33) | ˧˩ (31) | ˨˩˧ (213) | ˨ (2) | ˥˥ (55) | ˧˥ (35) | ˩˩ (11) | ˥ (5) |
前变调 | ˧˧ (33) | ꜕꜔ / ꜔꜒ (23/35) | ꜔꜖ / ꜓꜕ (31/42) | ˨ / ꜒ (2/5) | ꜕꜕ (22) | ꜕꜖ (21) | ꜕꜖ (21) | ꜕ (2) |
- 潮阳
调类 | 阴平 | 阴上 | 阴去 | 阴入 | 阳平 | 阳上 | 阳去 | 阳入 |
单字调 | ˧˧ (33) | ˥˧ (53) | ˧˩ (31) | ˩˩ (11) | ˥˥ (55) | ˧˩˧ (313) | ˩˩ (11) | ˥˥ (55) |
前变调 | ˧˧ (33) | ꜔꜖ (31) | ꜒꜒ (55) | ꜒꜒ (55) | ꜖꜖ (11) | ꜔꜔ (33) | ꜔꜔ (33) | ꜖꜖ (11) |
- 饶平
调类 | 阴平 | 阴上 | 阴去 | 阴入 | 阳平 | 阳上 | 阳去 | 阳入 |
单字调 | ˧˧ (33) | ˥˧ (53) | ˨˩˧ (213) | ˨˩ (21) | ˥˥ (55) | ˧˥ (35) | ˨˩ (21) | ˦˦ (44) |
前变调 | ꜕꜔ (23) | ꜔꜒ (35) | ꜒꜒ (55) | ꜓꜓ (44) | ꜖꜕ (21) | ꜕꜖ (21) | ꜖꜕ (12) | ꜕꜖ (21) |
- 澄海
调类 | 阴平 | 阴上 | 阴去 | 阴入 | 阳平 | 阳上 | 阳去 | 阳入 |
单字调 | ˧˧ (33) | ˥˧ (53) | ˨˩˨ (212) | ˨ (2) | ˥˥ (55) | ˧˥ (35) | ˩˩ (11) | ˥ (5) |
前变调 | ˧˧ (33) | ꜕꜓ (24) | ꜓꜕ (42) | ˨ (2) | ꜖꜖ (11) | ꜕꜖ (21) | ꜖꜖ (11) | ꜔ (2) |
- 以上各表中一个调类有两个变调调值者,是因后字的声调不同而产生的。
从以上各表中可以看出,与其他各点差别较大的是潮阳口音,阴去调读 ˧˩ (31),而其他各点都读降升调 ˨˩˧ (213) 或 ˨˩˨ (212);阴上调读 ˧˩˧ (313),而其他各点读声调 ˧˥ (35)。至于阴去 ˨˩˧ (213) 或作 ˨˩˨ (212),阴入 ˨ (2)或作˨˩ (21)、˩˩(11),阳入˥(5)或作˥˥(55)、˦˦(44),只有很小的差别,甚至只是记音人的不同处理。
潮州话连续变调的主要差别集中在阳上、阴去、阳去和阴入4个调类上。潮阳口音连续变调后阳上与阴去合一,读꜔꜔(33)调,揭阳口音则读 ꜕꜖ (21) 调。其他方言点着两个调类变调调值也很接近。
潮州话的多字组变调,主要视词或词组的停顿情况而变。通常是每一个停顿组的最后一个字不变调,其余各字都变调,变调调值跟两字组变调调值一致。
潮州话的词语中,处于停顿组的末字或词的末一词素(字)也有变调现象。但由于这种变调现象基本是变成低调,而且,同一构词词素,在某些词中变调,在另一些词中又不变调,并不像前字变调那样有规律性,因而,应视作轻声现象而不应看作后字变调。如:
- 赢我
- 输你
- 分人
潮州话的连续变调,从区别意义方面来讲,可以把它分成三大类:第一类,变与不变都行,不起区别意义作用;第二类,变与不变的词义不同;第三类,变与不变的语法意义不同。
在潮汕方言中,有不少词组的连续变调处于不稳定状态,变与不变,几乎各人有各人习惯,没有区别语义的作用。这类词多为偏正词语。如:
- 汕头人民/
文白异读
潮州话有丰富的文白异读,几乎可以各成系统,如“非”、“敷”、“奉”母字,其辅音文读为,白读为或;“知”、“彻”、“澄”母字,文读为、,白读为、等等。
文读音和中古的《广韵》音有严整且简单的对应关系。不过,中古音的/韵尾只存在于饶平北部、潮安凤凰镇以及丰顺、揭阳、普宁等潮客交界处,在其他各地,大多数字转读为/,少数字转读为/(如按《潮州音字典》,“患”在潮安念,而非,也非)。
白读音和中古的《广韵》音的对应较为复杂,尤其是韵母部分。声母部分与上古汉语对应较统一,只是上古时期缺乏音韵的科学记录,韵母方面的变化难以考究。
文法
编辑潮州话文法与南方汉语方言相若,尤其是客家话和粤语。潮州话语句一般以主谓宾结构为主,有时配合小词就可变为主宾谓结构。
词法
代词
人称代词
潮州话的人称代词正如其他汉语方言,没有格之分,例如“我(ua²)”是第一人称,“伊侬(i¹ nang⁷)”指第三人称“他们”等。闽南语正如南岛语系,“我们”一词分为包括性和排除性。如果听话者都包括在内,就要使用包括性代词“俺(nang²)”,否则就用“阮(uang²)”。其他南方方言如粤语和客家语并无如此区别。
单数 | 复数 | ||||
第一人称 | 我 ua² | 我 | 包括性 | 俺 nang² | 咱们 |
排除性 | 阮 uang²、ung² 或ng² | 我们 | |||
第二人称 | 汝 le² | 你 | 恁 ning² | 你们 | |
第三人称 | 伊 i¹ | 他/她/它 | 伊侬 i¹ nang⁷ (ing¹) | 他们/她们/它们 |
补充:潮州话除了“伊侬”外,部分地区口语中还经常用“亻因(ing¹)”,来表示“他们”。
所有格代词
潮州话不区分所有格代词和所有格形容词。一般规则是人称代词加上“个”,便组成所有格代词或形容词,概说如下:
单数 | 复数 | ||||
第一人称 | 我个 ua² gai⁵ | 我的 | 包括性 | 俺个 nang² gai⁵ | 咱们的 |
排除性 | 阮个 uang² gai⁵ | 我们的 | |||
第二人称 | 汝个le² gai⁵ | 你的 | 恁个 ning² gai⁵ | 你们的 | |
第三人称 | 伊个i¹ kai⁵ | 他的/她的/它的/它的 | 伊人个 i¹ nang⁷ kai⁵ | 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它们的 |
例句:本书是我个(bung² ze¹ si⁶ ua² gai⁵):这本书是我的。
不过,有时“个”字也可以略去,例如当代词后面是量词,例如:
我条裙(ua² diou⁵/diao⁵ gung⁵):我的裙子。
补充:有时所有格的“个”字也可以省略,例如:恁孥=恁囝(gian²)=你的儿子
指示代词
潮州话的指示代词分为指近和指远,概说如下:
指近 | 指远 | ||||
一般 | 单数 | 只个zi² gai⁵ | 这个 | 许个he²gai⁵ | 那个 |
复数 | 只撮zi² coh⁴ | 这些 | 许撮he² coh⁴ | 那些 | |
空间 | 只块zi² go³ | 这里 | 许块he² go³ | 那里 | |
只内zi² lai⁶ | 这里面 | 许内he² lai⁶ | 那里面 | ||
只口zi² kao² | 这外面 | 许口he² kao² | 那外面 | ||
时间 | 只当zi² deng³ | 最 近 | 许阵/当/回 he² zung⁵/deng³/huê⁵ | 那时,那个时候 | |
只阵/回 zi² zung⁵/huê⁵ | 现 在 | ||||
状语 | 这生zio² sên¹ | 像这样 | 许生 hio² sên¹ | 像那样 | |
类型 | 者个zia² gai⁵ | 这种 | 遐个/许个 hia²/hi² gai⁵ | 那种 |
疑问代词
数词
序数词语跟白话文的差不多。
发音 | 大写 | 小写 | 数值 | 备注 |
---|---|---|---|---|
leŋ˥˥ | 零 | 〇 | 0 | |
ik̚˨/tsek̚˦/iau˧˧ | 壹 | 一 | 1 | 也读为蜀zêg⁸,“蜀”、“一”在用法上有分工。弌为未被接受的另一种大写。幺iao¹表达相同意义。 |
dzi˧˥/no˧˥ | 贰 | 二 | 2 | 也读为两no⁶(本字),“两”、“二”在用法上有分工。弍为未被接受的大写。 |
sã˧˧/sam˧˧ | 叁 | 三 | 3 | “弎”为未被接受的大写。 |
si˨˩˧ | 肆 | 四 | 4 | |
ŋou˧˥ | 伍 | 五 | 5 | |
lak̚˦ | 陆 | 六 | 6 | |
tsʰik̚˨ | 柒 | 七 | 7 | |
poiʔ˨ | 捌 | 八 | 8 | |
kau˥˨ / kiu˥˨ | 玖 | 九 | 9 | |
tsap̚˦ | 拾 | 十 | 10 | “什”为未被接受大写。 |
数字如作序数,其前面加上“第(doi(n)⁶)”。习惯上,“一”用作序数词,读作(ig⁴),“蜀”用作基数词,读作(zêg⁸);“二”用作序数词,读作(ri⁶),“两”用作基数词,读作(no⁶)。大数不依此例。
句法
动词短语
语态
潮州话的被动语态中,施事者短语“给某人”必须讲明,并以“乞(keh⁴/kêh⁴)”,或“分(bung¹)”作开端,即使这“某人”可能是不存在或不知是谁人。粤语也采用此句式,用“俾”表达。例如:
- 伊分人刣(治)掉。 i¹ bung¹ nang⁷ tai⁵ diou⁷/diao⁷
相对粤语:佢俾人杀咗。
普通话:他/她被(人给)杀了。
按照白话文,我们可以单用施事者介绍词“被”或者“给”,而不提及施事者;但在潮州话,下面这句在文法上是错的:(在汕头地区这种用法实际上已成为日常口语的一部分)
- 个杯分敲掉。gai⁵ buê¹ bung¹ ka³ diou⁷/diao⁷
普通话:杯子被打破了。
应该说成:
- 个杯分人敲掉。gai⁵ buê¹ bung¹ nang⁷ ka³ diou⁷/diao⁷
相对粤语:个(只)杯俾人打烂咗。
普通话:杯子被人打破了。
虽然不知谁人打破了杯子。
施事者短语“分人(bung¹ nang⁷)”永远都紧随主语,并非句子之末,也不像一些如德语和荷兰语的欧洲语言,在助动词和过去分词之间。
疑问句
一般疑问句多采用选择问的格式,原生语法没有是非问:
- 汝是唔是学生?le² si⁶ m⁶ si⁶ hag⁸ sêng¹ / 汝是学生阿咪?le² si⁶ hag⁸ sêng¹ a¹ mi⁶
普通话:你是不是学生?/ 你是学生吗?
除非表达反诘语气:
- 汝是学生耶?le² si⁶ hag⁸ sêng¹ ê
普通话:你是学生啊?(表达难以置信的语气)
但受其他方言影响,在书面化的语境中,也可以出现是非问,即使用“主谓短语+语气助词”构成疑问句,语气助词借自普通话或广州话。
比较句
两个或以上名词
潮州话的比较句结构是“X + 形容词 + 过 guê³+ Y”,被认为源自中古汉语的“X + 形容词 + 于 + Y”结构:
- 伊雅过汝。i¹ ngia² guê³ le²
普通话:他/她比你漂亮。
粤语使用同样的结构:
- 佢靓过你。keoi5 leng3 gwo3 nei5
普通话:她/他比你漂亮。
然而,由于普通话影响力愈来愈大,其结构“X比Y + 形容词”影响潮州话。于是,以上的例句可以变成:
- 伊比汝雅。i¹ bi² le² ngia²
普通话:他/她比你漂亮。
只有一个名词
包含“过”或“比”的结构,都需要两个或更多的名词以作比较。如果只提及一个名词,就会组成残缺的句子:
- 伊雅过(?)。
在此情况,需要使用“幺”,或者“愈”的结构:
- 伊幺雅。i¹ iou²/iao² ngia²(她比较漂亮。)
- 伊愈雅。i¹ ru² ngia²(她更漂亮。)
普通话和粤语的情况都一样。只提及一个用来比较的名词时,需要转用另一种句式。潮州话和普通话都使用前修饰语(形容词前),而粤语则使用后修饰语(形容词后):
- 普通话:她比较漂亮
- 粤语:佢靓啲keoi5 leng3 di1
潮州话中,有两个字本身有比较的意思,就是“赢(ian⁵)”和“输(su¹)”。它们可以独立使用,或者加上“过”字:
- 只领裙输(过)许领。zi² nian² gung⁵ su¹ guê he² nian²
普通话:这条裙子不够那条好。
- 我内个电脑赢伊个好济。ua² lai⁶ gai⁷ diêng⁶/diang⁶ nao² ian⁵ i¹ gai⁷ hoh⁴ zoi⁷
普通话:我(家里)那部电脑比他这部好很多。
如果表示更大的程度差别,可以在句末使用状语“好济(hoh⁴ zoi⁷)”。
相等
潮州话中,“平(bên⁵)”或者“平样(bên⁵ iên⁷/ion⁷)”用来表达相等的概念:
- 只本书佮许本平(样)重。zi² bung² ze¹ gah⁴ he² bung² bên⁵ dang⁶
普通话:这本书和那本书一样重。
- 伊两人平平样。i¹ no⁶ nang⁵ bên⁵ bên⁵ iên⁷/ion⁷
普通话:他们都一样(他们长相一样/他们一样那么好/坏)。
最级
潮州话以副词“上(siang⁶)”或“上等(siang⁶ dêng²)”表示最级。而且,“上等”通常带有褒义:
- 只间厝上等雅。zi² goin¹/gain¹ cu³ siang⁶ dêng² ngia²
普通话:这间房子最漂亮。
- 伊人对我上好。i¹ nang⁷ dui³ ua² siang⁶ ho²
普通话:他们对我最好。
词汇
编辑潮州话的词汇与粤语有甚多相似之处,因为两者交流频繁。正如粤语,潮州话有很多单音节的词语,隐约反映出其历史之悠久,因为单音节在中古汉语十分普遍。然而,自现代标准汉语规范化以来,潮州话吸收了很多普通话词汇,多数是多音节的。而且,由于很多潮州人移居东南亚,潮州话加入了不少来自马来语的词汇。
古老词汇
潮州话保留不少古代汉语词汇,许多用词亦与其他闽南语方言相同。例如“目(mag⁸)”眼睛、“囥(keng³)”藏等。
外语词汇
潮州话和广州话一样,借用外来词甚多,但广州方言外来词主要来自英语,而潮汕方言除来自英语外,更多的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语。例如,斟(接吻)、洞角(手杖)、罗山(饼干)、吗淡(警察)、巴特(合理、事情)、朵隆(可怜)、巴萨(市场)等。这是明清以来大批潮汕人到南洋谋生、引入侨居地语言所致。
除了马来语,海外地区的潮州话也借用了英语词汇,这些词汇中有部分随华侨回国交流而传回潮汕地区,如今这些外语词汇大多已不用。
马来语:
- 马打mata-mata:警察
- 巴刹pasar:市场
- 咕哩 kuli:苦力(实为音意兼译之源于英语cooley一字)
- 嘛哪 manawu chia?:哪儿有车?
- 朱律,雪茄,马来语cherut的借音词。
- 动角,手杖,借自马来语tongkat.
- 五脚砌,马来语叫kaki lima,lima是数词“5”,kaki(马来语本意是“脚”)在这里是指量词“英尺”(英语:feet,本意也是“脚”的复数)。新马城镇临街骑楼下面的人行道,宽度为5英尺,故马来语称之为kaki lima。近代潮汕城镇出现西式街区,也和新马一样在临街骑楼下设人行道,以方便行人遮阳避雨,并借用了马来语的称呼,lima义译为“五”,kaki半音译半义译为“脚基”。
- 多隆,借用马来语tolong,有两种意思,一是请求帮忙、照顾,一是请求宽恕、开恩。
- 松芒,骄傲、忘乎所以,借自马来语sombong,音稍变。
泰语:
- 角毕,皮箱,借自泰语,角是皮革的意思,毕是箱的意思。
- 康霜,冷冻。康是关禁的意思,借自泰语。潮汕人称冰为霜。这个词是泰国的潮人造出来的,又传入潮汕本土。关进冷冻房里冰过的鱼肉,在潮汕话里叫做康霜鱼、康霜肉。
英语:
- 目头 mark:商标
- 基罗 kilogramme:公斤
- 巴仙 percent:百分比
- 咯离 lorry:罗里/卡车
人称指代
潮州话口语入门
我(我)汝/尔(你) 伊(他/她)吾/予/余(我们)乃(你们的)伊人(他们)老公(曾祖父)老嫲(曾祖母)阿公(爷爷)阿嫲(奶奶)外公(外公)外嫲(外婆)父/阿爸/老政府(爸爸)母/娘/阿妈(妈妈)伯(伯伯)叔(叔叔)婶(婶婶)舅(舅舅)妗(舅妈)兄(哥哥)姐(姐姐)弟(弟弟)嫂(嫂嫂)孙(孙子)阿孥(儿子)阿妹/走仔(女儿)大dā官(家父)大dā家(家婆)丈人(岳父)丈姆婆(岳母)新妇(媳妇)新人/新妇(新娘)同门(连襟兄弟)同媳(兄弟的老婆)契父(干爹)契仔(干儿子)同年(契兄弟)老丈夫(老东西,老家伙)老查某(老处女)丈夫(男人)姿娘(女人)后生仔(年轻小伙子)雅仔(漂亮的小伙子)雅姿娘(漂亮的姑娘)孥仔(小孩)马仔(打手,手下)头家(老板)人客(客人)单丁(独生男孩)乞食(乞丐)兹zi个(这个)彼hi个(那个)兹zi块(这里)许块(那里)底di块(哪里)怎zo呢(为什么/干什么)乜mi个(什么)甚好(这么好)硬水(高水准)翘楚(聪明,厉害)枭雄(利害)交际
呾/道(说)、诐(puêh⁸)三国(摆龙门阵)、从(dang⁵)暹罗诐到猪槽(扯得太远了)、喝誧(huah⁴ pu²)(吹牛)、凑脚(参与)、食诐毋落(道不同不相与谋)、扶卵脬(pa¹)(拍马屁)、散呾/散嚷(胡说)、济谢(谢谢)、对毋住(对不起)、无相干/无事(没关系)、呾毋别块去(说不清)、戆过只鸭/戆过水蠓(糊涂、不懂)、合(gah⁴)目(对眼)、悦着伊(喜欢他/她)、硬(厉害)、傻帕/白仁(白痴)、拼搏/拼生死(拼命)、青盲(瞎子)、半丁(傻子)、柴头(呆/木头)、只撮话(这些话)、我佮汝(我和你)、晓/知(知道)、别(bag⁴)(认识)、相别(认识)、相熟(熟识)、相辅(帮忙)、相借问(打招呼)、相辞(再见)、相推to¹(推诿)、岂 (何)、过(guê³)(过于)、怪(guê³)(实在……)、猛(快)、着猛(要快)、过猛(真快)、有脸(有脸面)、四散呾/哭父/哭呻(cang¹)(胡说八道)、硬许(肯定)、底(di⁷)(哪),底块(哪里)、只处(这里)、许处(那里)、乜个(什么)、咋呢(怎么)、怎(zai⁶)生(怎样)、番爿(国外)、过番(到国外)、番客(华人侨居外国者)、番囝(外国人)、趣味(有趣)
生活
床(床/桌子)、眠床(睡床)、饭床(饭桌)、神床(神台)、食桌(赴宴)、芳枧/番枧/雪文(香皂)、饼药(肥皂)、饼药粉(洗衣粉)、雨遮(雨伞)、目涩(困了)、褛(外套)、衫(衣服)、鞋拖(拖鞋)、银/镭(钱)、个银(一元钱)、电毛(烫发)、拟毛(染发)、铰毛(剪发)、洗面(洗脸)、洗浴(洗澡)、放屎(大便)、放尿(小便)、东司(厕所)、起厝(建房子)、税厝(租房子)、眠起(上午)、日昼(中午)、下旰(下午)、暝昏(黄昏)、暝暗(晚上)、床墘(床边)、醪(lo⁵)(液体混浊)、铰刀(剪刀)、树泥(橡胶)、泥(车轮)、泥乳(橡皮)、蛓毛虫/刺毛风虫(毛毛虫)、胡蝇(苍蝇)
厨房
糜(muê⁵)(粥)、汤匙/调羹(汤勺)、箸(筷子)、鼎(锅)、樽(瓶子)、籴(diah⁸)米(买进大米)、粜(tio³)(卖出大米)、汏(tuah⁴)(淘洗,如汏米)、熻(hib⁴)(焖)、炊(蒸)、烙(luah⁴)(煎)、焯(cog⁴)(在开水里煮熟,如食火锅焯菠薐)、煠(sah⁸)(白水快煮、如白煠鸡)、煲(bu⁵)(白水慢煮、如煲洋参水)、煏(bêg⁴)(烤,如煏鱿鱼)、秫(zug⁸)米(糯米)、蕹菜(空心菜)、菠薐(buê¹ lêng⁵)(菠菜)、番茄(西红柿)、番葱(洋葱)、番梨(菠萝)、腈肉(瘦肉)、肉脞(co³)(肉末儿)、膋/朥/猪朥(猪油)、莶椒(辣椒)、香橼(佛手)、檨(芒果)、卵(蛋)、碓(dui³)(舂米工具)
人体疾病
头毛(头发)、头壳(脑袋)、额(额头)、后斗(后脑勺)、面(脸)、眉(眉毛)、目(眼睛)、目眉(眼睫毛)、目汁(眼泪)、鼻(鼻子)、喙(嘴巴)、牙(尖头牙)、齿(臼形齿)、舌(舌头)、下颏(下巴)、须(胡子)、颔(脖子)、肩头(肩膀)、心肝头(胸前)、胳卵脚(腋下)、肚(肚子)、骹(脚)、尻川(屁股)、骹头趺(膝盖)、腰龙骨(脊椎)、尾龙骨(脊椎骨尾部)、青盲(盲人)、腰痀(驼背)、浮火(上火)、漏屎(拉肚子)、结疕(痂子)、瘕痀抽(气喘病)、<犭肖>狗(疯狗)、垢圿(身上的污垢)、流鼻(流鼻水)、喉灱(口渴)、咳噪(咳嗽)、头晕/头戆(头晕)、乌青(淤血)
动作行为
食(吃)、跍(蹲)、徛/企(站)、行(走)、走(跑)、睇(看)、掌(看守)、闪(躲)、捔(gag⁸)/擿/摵(sêg⁴)(扔)、泅(siu⁵)(游)、沕(bhih⁴)(潜)、拍(打)、惜(疼爱)、嚷(吼、喊)、惊(害怕)、畏(畏惧)、剥赤脚(光着脚)、掠(捉)、刣/治(杀)、夗(ug⁸,ngh⁸,in⁶,inh⁸)(睡觉)、睒(iam²)(迅速的看/观察)、倳(sai⁷)(放置,如个锅倳在风炉顶)、揨(dian¹)(碰触,如我也未揨着伊,伊哩呾我拍伊)、搵(ung³)(蘸,如搵蒜泥醋)、沃(ag⁴)(浇淋,如沃菜)、潠(suang⁶)(喷水,液体形成条状,如潠尿)、囥(keng³)(藏,如条金项链囥在箱底)、缒(tui⁷)(一头绑重物使之垂直地面,如撮物件缚条索了缒落去)、坫(diam³)(躲藏,如伊坫在楼顶)、薅(kao¹)(拔草/扣,如薅草)、烊(ionn5)(融化)、沞(zab⁴)(湿,如通身沞沞)、灱(da¹)(干,领衫灱了)、奅/冇(pan³)(空心的大,如撮包炊到奅奅)、侕(re⁵)(杂乱,如间内侕过狗窦)、腌臜拉飒(肮脏,如免洗浴?汝够鏖糟腌臜)、刜(hug⁴)(拿棍子打,如汝等欠刜手底)、椓(dog⁴)(切/砍,如用刀椓肉)、(poi¹)(削)、撵(lêng²)(推)、掿(nag⁴)(捉/握)、揙(biang⁶)(掴耳光)、摝(log⁴)(拿在手里摇晃)、扱(zah⁴)(挽起裤子)、擎(kia⁵)(举/扛)、擘(bêh⁴)(掰开)、揞(an¹)(捂住,掩盖)、戽(hou³)(戽水上田)、蹃(nêg⁴)(用脚蹬)、蹘(liou⁵/liao⁵)(溜走)、敨(tao²)(解开)、捼(ruê⁵)(搓)、捘(zung⁶)(拧)、踏骹(ka¹)车(骑自行车,骹指脚)、彳陶(tig⁴/têg⁴ to⁵)(游玩)
思想感情
激血(生气)、激心(伤心、难过)、愊仄/艰苦(难受、不舒服)、愊性(暴躁)、欢喜(开心)、少礼(害羞)、心适(心情愉悦、惬意)、舒合(su¹ gah⁴)(舒服、合心意)
天气景象
出日(出太阳)、落雨(下雨)、月娘(月亮)、雷公(雷)、敲雷(打雷)、曝日(在炎日下晒太阳)、炙日烧、炙日花(在暖阳下晒太阳)、拍雾(起雾)、浮风(起风)、透风台(台风来了)、透风落雨(刮风下雨)、日曝雨沃(日晒雨淋)、盖大水(发大水)、水涌(êng²)(涟漪)、海涌(海浪)、涌花(浪花)、涌坎(kam²)(浪尖)
古词汇
1、卵——蛋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2、肥——胖
“环肥燕瘦”
3、骹(ka¹)——脚
4、凝(ngang⁵)——冷
5、刣(tai⁵)——杀
6、惊——怕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7、目——眼
9、涂(tou⁵)——泥土
许氏《说文》,原无涂字,至宋徐铉(鼎臣归朝,故称宋。)奉诏校正《说文》,始于土部新土付涂字。其文云:泥也。从土,涂声,同都切。
10、箬(hiêh⁸)——箬竹的叶子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1、颔(am⁶)——脖子
《资治通鉴》卷四篇“乐毅行武王之道”:遂经其颈于树枝,自奋绝脰而死。
12、学堂——学校
1、汝——你
《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
2、伊——他/她/它
宋代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箸——筷子
《世说新语》: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
4、厝——房屋
起厝——盖房子
5、鼎——锅
6、掠——捉
7、炊——蒸
8、椓——砍
9、曝——晒
10、落雨——下雨
11、日头——太阳
12、月娘——月亮
13、走——跑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即“扁鹊望见蔡桓公转身就跑”的意思。
14、行——走
15、食——吃
16、拍——打
17、面——脸
18、乌——黑
19、索——绳子
20、翼——翅膀
21、裘——棉袄
22、瘾(ngiang³)——喜欢
23、雅、生好——漂亮
24、姿娘——女人
小女孩叫姿娘仔,老年的叫老姿娘,美丽的女人叫雅姿娘。姿:姿色、姿态;娘:古代深闰里的小姐。
25、新妇、新哺——儿媳妇
26、母——妈妈
27、连细、物件——东西
疑为软细,即细软的倒装,而文言文中细软即是东西的意思。
28、勿——不要
29、戆——傻
30、散纸——零钱
31、暝——夜晚
32、物——东西
《荀子·天论》:“思物而物之”,第二个“物”字就是动词,和潮州话的用法一样。
33、虼蚻(曱甴)——蟑螂
34、作四句——说诗句,祝福人。
可能和古代文人常作诗祝福别人有关。潮州风俗凡红白喜事都有专门的“四句”。
35、衫——衣服
36、跍——蹲
37、徛、企——站
38、睇——看
39、囡囝(nou¹ gian²)——小孩子
40、呾——说
41、大家——婆婆
42、爿(boin⁵/bain⁵)——边
43、曳(手)——招(手)
44、翘楚——厉害、有本领、有种、有钱等
诗经·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楚,杂薪之中尤为翘翘者,我欲刈取之。”本指高出杂树丛的荆树,后来比喻杰出的人才。
45、底——用为疑问代词,如“底个”、“底块”等,即“哪个”、“哪里”的意思。
韩愈被贬到潮州,有一句诗:“潮州底处所,有罪乃窜流”。
46、只(zi²)——这
《说文解字注笺·只部》:“今俗用这字,亦只之转声也。这,犹是也。”
《儒林外史》第一回:“那翟买办道:‘只位王相公,可就是会画没骨花的么?’”
47、东司——厕所
48、还有很多带番的词,意思即是番邦传入的,正是古代汉人对外国的称呼。
番薯——地瓜
番茄——西红柿
番梨——菠萝
番碱、番枧——肥皂
番仔——外国人
红毛番——荷兰人
史料记载
编辑据有关史料载,潮语初始于秦、汉时期,成型于唐、宋,到了明末清初,才形成自己独立的语言体系。主体是中原的古汉语,混杂问方言,音韵与现在的闽南话大体相同。现在的潮州人与闽南人仍可用一些简单的生活方言交流。
潮州话是全国八大方言区中闽南方言的次方言,潮州人的方言。
语言关系
编辑潮汕地区的小童,早在幼稚园学习普通话。在进小学念书前,潮州话仍是主要教学语言,之后则只采用普通话。虽然当地学生仍以潮州话沟通。当地人大多都能明白普通话,不过年轻人对其理解一般;年长人士则不说普通话,因为以往学校以潮州话为教学语言。
潮州话母语使用者认为普通话的轻声最难掌握。另外,潮州话失去了齿龈鼻音的韵尾,故此潮州话使用者常常把普通话的该韵尾(声母n)读成软腭鼻音。
闽南语和其分支都跟中古汉语相同,不存在撮口呼(没有前圆唇元音)、唇齿音及卷舌音。例如:闭前圆唇元音误读成闭前不圆唇元音;将普通话的清唇齿擦音读成清喉擦音;将普通话声母zh、ch、sh和r分别读成、、和。
广府话
粤语语系,使用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粤西、粤北以及广西的部分地区。成为岭南地区的主要语系。因潮汕地区和广州距离甚远,虽然有隶属关系,但两地的语言差别甚大。
广东人因受母语发音上的限制而说不好普通话,广府人如是,潮汕人亦如是,便可见两种语言的差异和共同之处。广府地区、潮汕地区同属亚热带地带,气候炎热,丙地均有清热袪火的习惯,广府称“凉茶”、“凉茶铺”,潮汕则称“凉水”、“凉水铺”。广府话的“来咗”和潮汕话的“来坐”,发音、声调完全一样,而时态、词义却截然不同。尽管如此,“咸煎饼”、“油炸粿”、“啱啱”、“人戏”、“电戏”等纯粹的粤语词汇,被潮汕人广泛地使用着。“先生娘”、“师母”、“师奶”乃至“×太”等粤式旧称谓,时而可闻。
客家话
由于潮安、饶平和揭阳接近北方的客家话地区,这些地区的一些人除了说潮州话,也说客家话。潮州人与客家人经常接触。客家话中的“椅子”、“帽子”、“裤子”、“裙子”,潮汕话仅称为“椅”、“帽”、“裤”、“裙”等。潮语中的“食”字,揽括了“食饭”、“食粥”、“食水”、“食茶”、“食酒”、“食烟”,取代了“饮”、“吃”、“吸”、“喝”等动词,“床”包括“眠床”、“写字台”、“餐桌”等名词。
闽南话
和潮汕地区接壤的闽南地区,两地语言在语法、词法及词汇都有相当多的相同和雷同,如称男性为“禾埠”,称女性为“窄”。“眼泪”一词,潮语称“目汁”,闽南语称“目水”。
粤语
潮州人也称之为“白话“
受到香港电视剧和广州对广东省的影响,很多年轻潮州人即使不懂得说,也能够明白粤语。
潮汕方言和广州方言一样,借用外来词甚多,但广州方言外来词主要来自英语,而潮汕方言除来自英语外,更多的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语。例如,斟(接吻)、洞角(手杖)、罗山(饼干)、吗淡(警察)、巴特(合理、事情)、朵隆(可怜)、巴萨(市场)等。这是明清以来大批潮汕人到南洋谋生、引入侨居地语言所致。
汉语方言
潮州话早期受到南越国少数民族的影响。后来,很多潮州人移居到东南亚,故此泰语、高棉语、越南语和马来语等都影响潮州话在东南亚的发展。但即使如此,潮州话仍是汉语方言,本土潮语依然保留着古典汉语应有习性。
语言类别
潮汕话与泉州话、漳州话、厦门话、台湾话、雷州话、海南话是同一个层次的方言土语。
相关争议
编辑潮州话一词自古沿用至今,受海内外潮州人普遍认同。近年出现“潮汕话”新名称,但部分人反对以“潮汕话”命名,仍坚持使用“潮州话”名称。然而有趣的是《潮州话拼音方案》是基于汕头澄海口音的,而《潮汕大字典》却是基于潮州府城音。关于潮汕话与福佬话关系,据中共汕尾市委宣传部官方认证号发文:福佬话属于闽南方言的一个分支,它与潮汕话是兄弟关系;政协陆丰市委员会介绍:潮汕话(包括海陆丰话)过去被其他方言区的人称为“福佬话”,或称“河洛话”,现在都称为潮汕话,属闽南语系。
语言特点
编辑潮州方言语言学系谱为: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闽南语--潮汕片。潮州话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语法特殊、词汇丰富、音韵独特、古语义多等。古“平”、“上”、“去”、“入”四声,潮州话分化成阴阳两类为“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八声。客人叫人客,母鸡叫鸡母,台风叫风台,步行叫行路,铁锅叫鼎,瓶子叫樽。潮州话中保留着古汉语特征,潮语一字多义,一个“食”字,几乎包括了喝、吃、饮、吮、吸等所有的口腔饮食动作,如食(吸)烟、食(喝)酒、食(啃)蔗、食(饮)水等。
潮语古朴典雅,并且具备上述特点,早已引起海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使得研究潮州话的人很多,有关潮州话的专著、字典、词典也很多。潮语已经为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所重视。潮语的一整套文读系统,已逐步与现代汉语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使潮声既保留自己特有的音韵,又不致生涩难懂。
较古老的字典有《潮语十五音》,此后又有《潮州音字典》,近代又有各种研究的著述。
方言趣谈
编辑“文革”期间,某潮剧团赴外演出,火车厢中一片潮音,惊动乘务员,急向列车长报告,车中有一批日本人。这是关于潮州方言的趣谈,在外地人眼里,潮州话就像外国语言。
活化石
编辑据考古发现,潮汕地区出土的文化在远古人类文明中,更多接近于闽南,因此推断潮汕的先民是闽越,而史籍也记载潮州在漳州未建置之前其管辖范围还有至今闽南的漳浦县。因此,潮汕文化与泉、漳二州的文化有很多相同之处。关于潮汕方言的形成,很难有绝对的断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中原文化的影响,在历史上曾出现二种语言:一是正音,称为官话,可能接近于中原的语音;二是地方方言。前者多于社会上层或士大夫使用,而后者则主要在下层老百姓中使用。
由于潮汕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虽然中原经历几次语言大变化(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融化)但对其影响不大,故而潮州话至今仍保留不少古汉语特征。因历史的变迁,这些古汉语词汇有的以谐音或保留原音而成为地方方言,故被有关语言学者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
CCTV大国人文纪录片称:“潮汕话是的中国古代汉语的遗存,是中国最古老的官方语言”。
据有关专家学者研究,潮州方言在保留古汉语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语音。目前在潮州方言中仍保留着半鼻音和粘唇音以及舌头音、双唇音等古汉语的语音,特别是半鼻音和粘唇音,是与方言为正确字音有很大关系,如“山”如不用半鼻音就变成“沙”,“圆”不用半鼻音就成“移”;“袜”不用双唇音就成“月”;“心”不加粘唇音就成“身”……等等。
二是语汇。据考证,在现今潮州方言语汇中有不少是见之于秦汉或唐宋的古籍中,如“东司”、“翘楚”、“姿娘”、“腰佝”、“书册”、“眠起”、“滂沛”、“起厝”……等等。
三是语法。在潮州方言的日常用语中不少语助词、形容词,在古籍中也是常见,如“绝”(好绝、雅绝)、“正欲”(正欲食、正欲去)、“抑”(潮音读亚,欲抑勿,是抑唔是)、“勿”(勿睬、勿去、勿管)……等等。
此外,在潮州方言中也与古汉语一样,有着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特点。
正是潮语中的古汉语,因此用方言朗读唐诗、宋词,较之现代汉语更有韵味,琅琅上口,平仄分明。反之以方言朗诵现代诗文,则觉得不顺畅,节奏、强弱变化不大。
在汉字间化上由于读音不同,因此在方言中也出现笑话,如“食麦面”与“食面”,“无须”与“无须”,“天后”与“天后”等。当然,作为全国统一语言,文字是重要的,普通话要推广,但决不能因此而视方言为“土音”,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远非现代汉语可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语言文化的丰富以及其演变的历程。因此,潮方言也是潮州文化古老性的重要体现。
新闻报道
编辑由中国社科院编纂完成的《现代汉语音库》近日收录进汕头话音档,并将汕头话子项代替原来的潮州话子项,这标志着汕头话作为潮汕话的代表,已得到了国家的权威确认。
近日,汕头电视台汕头话节目主持人许友文专程赴京录制《现代汉语方言音库》汕头话音档。《现代汉语方言音库》是由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侯精一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用有声的形式保存现代汉语方言。音库中收录了北京、哈尔滨、香港、厦门、汕头、台北等40种汉语方言代表点的资料,涵盖汉语各个方言区。在《现代汉语方言音库》中,汕头话首次被确认作为潮汕方言的代表,列为闽语区6种方言之中,汕头话也由此代替了原来潮汕话的选项。
汕头话音档包括语音系统、常用词汇、构词法语要、语法例句、长篇语料5项内容,大致反映了汕头话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汕头电视台汕头话节目主持人许友文被确定为汕头话音档的发音人。
字典书籍
编辑中国大陆最新版《新潮汕字典》(张晓山)
《十五音》张世珍,1913《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全本》,揭阳江夏懋亭氏,1915《潮语十五音》蒋儒林,汕头文明商务书馆,1931
《北京语音潮州方音注音新字典》,吴华重,广东人民出版社,1957
《增三潮声十五音》,谢显益,香港著者出版,1965
《潮语词典》,蔡俊明,周法高发行.台北三民书局代售,1976
《潮汕新字典》,(本局),香港广泰书局,1976
《潮语词典补编,国潮语汇》,蔡俊明,台北台湾学生书局出版,1979
《普通话潮汕方言常用字典》,李新魁,广东人民出版社,1977
《新编潮汕方言十八音》,李新魁,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
《新编潮州音字典》林伦伦,汕头大学出版社,1995
《潮语僻字集注》,张惠泽,海天出版社,2006
《潮韵》,李宏新,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新潮汕字典》,张晓山,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潮音经典·潮汕辞典》,蔡英豪,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潮音经典·潮汕辞典》书影,蔡英豪,2011
1,潮汕话初级教程,Williams Dean 璘为仁,暹罗曼谷,18412,汕头话口语语法基础教程(Primary Lessons in Swatow Grammar : Containing a List of Syllables Representing the Sounds Used in Pronouncing the Tie-Chiu Dialect Prepared by S. B. Patridge),Ashmore 耶士谟,英华书局(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84
3,A Chinese and English Vocabulary in the Tie-Chiu Dialect, Josiah Goddard高德,Bangkok Mission Press,1847
4,English-Chinese Vocabul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Swatow,Rudolf Lecheler黎力基,英华书局,1883
5,Handbook of the Swatow Dialect with Vocabulary Entry,Herbert Allen Giles 翟理斯,上海1877
6,A First Lessons in the Swatow Dialect,Swatow Printing Office Company, A. M. Fielde菲尔德,1878
7,A Pronouncing and Defining Dictionary of the Swatow Dialect,A. M. Fielde 菲尔德,上海美华书局(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83
8,Manual of Swatow Vernacular with a Dictionary of Some of the More Important Words in the Swatow Dialect, 新加坡: Kohn Yen Hean Press, 1886
9,A Swatow Index to the Syllable Dictionary of Chinese by S. Wells Williams, of Amoy by Carstairs Douglas,John Campbell Gibson 汲约翰,汕头英华书局, 1886
10,潮正两音字集(The Swatow Syllabary Mandarin Pronounciation),John Steele 施约翰,上海英华书局1909。
-
北条麻妃
北条麻妃,原名白石さゆり,以其高挑的身材以及贵族的气质称霸熟女界,1974年3月26日出生于日本石川县,AV女优。
2024-08-18 -
橘ひなた
橘日向(橘 ひなた)1990年8月12日出生,是日本90后AV女优。 2009年11月出道,已经下马拍了多部步兵。
2023-01-10 -
武藤兰
武藤兰,1980年9月4日b出生,初期曾使用过清水优香的艺名,后名武藤兰,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成濑心美
成濑心美,1989年3月3日出生于日本新潟县,E罩杯,2008年12月以素人身份出道,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波多野结衣
波多野结衣(はたの ゆい),女,1988年5月24日出生于日本京都府,著名日本女演员、AV女优。
202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