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琼州海峡 编辑
琼州海峡(Qiongzhou Strait)是海南岛与广东省的雷州半岛之间所夹的水道,因海南岛的别称琼州岛而得名,东为南海广东海区,西为北部湾,是中国三大海峡之一,仅次于台湾海峡和渤海海峡,是中国第三大海峡。
琼州海峡东西长约80千米,南北平均宽为29.5公里,海峡南北两岸岸线呈锯齿状,岬角、海湾相间,是连接海南岛与大陆的交通咽喉,也是北部湾与南海北部的最佳通道。
琼州海峡水域受粤西沿岸水系和南海外海海水影响,有文澜河、大水桥河、黄定河、南渡江等河流流入,带来了大量营养盐,饵料生物丰富,形成中国南部重要的渔场。两岸也分布有许多历史悠久的盐场。
琼州海峡属中国内海,海南省成立前属广东省域,1988年以后,分属广东、海南两省。海峡通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海事局(原交通部海南水上安全监督局)实施管理,对通过海峡的外国籍非军用船的审批、监督和管理。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位置境域
3 自然环境
4 自然资源
5 航道航运
6 社会历史
基本信息
编辑中文名:琼州海峡
所属国家:中国
占地面积:2400平方公里
别名:雷州海峡、雷琼海峡
最大深度:114米
地位:中国三大海峡之一
外文名:Qiongzhou Strait
地理位置: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之间
长:80千米
平均深度:44米
宽:均宽29.5公里
位置境域
编辑琼州海峡属于中国的南海,位于广东省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西接北部湾,东连南海北部,呈东西向延伸,长约80公里,宽20~40公里,最窄处18公里,面积0.24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4米,最大深度114米。
海峡全部位于大陆架上,海底地形周高中低,为—东北—西南向狭长矩形盆地,中央水深80~100米,东、西两口地势平坦,水深较浅。海峡区海流较强,夏季西南季风盛行,海流自西向东流动,流速大,其他季节均由东向西流动,流速小。海峡是东南沿海进入北部湾的海上要冲。
在中国华南地区,海南岛与大陆上广东省的雷州半岛遥遥相望。它因海南岛又名琼州岛而得名。它是中国的三大海峡之一。琼州海峡最宽处直线距离为33.5公里。
琼州海峡南岸南渡江三角洲凸出于海峡中,其突出点成为海峡南岸东端的岬角,后海至天尾间的礁石群便成为南岸西端的岬角。北岸西端的突出点为灯楼角,东端的突出点为排尾角。琼州海峡与渤海海峡、台湾海峡比较,有四点相异之处:地理纬度低;是岛屿与半岛之间的水道;海峡海底地形是一个潮流深槽;海峡中没有岛屿。琼州海峡连通北部湾和珠江口外海域,是海南省和广东省的自然分界。
琼州海峡的划分:东边从广东省徐闻县的山狗吼角与海南省文昌县木栏头连线的中点(东经110°36′06″,北纬20°17′42″),向西经海安湾1号灯标与海口湾1号灯标连线的中点(东经110°15′24″,北纬20°09′24″),再向西至徐闻县灯楼角灯标与海南临高角连线的中点(东经109°48′54″,北纬20°07′00″)。以上各点的连线,以北为广东省管辖区域,以南为海南省的管辖区域。
自然环境
编辑琼州海峡地质构造
琼州海峡位于雷琼断陷区南部,基底呈现凸凹相间的特征。海峡两岸的北西向断裂和北东向断裂延伸到海峡内,与近东向断裂交汇。琼州海峡所在地段并非雷琼断陷区的沉降中心,地形非常复杂。由于东西部受潮流的影响和峡底湛江粗地层的出露,海底沉积物类型的平面分布变化迅速,除现代沉积物外,还有平固结的早期沉积和风化的基岩碎块。基底覆盖着含有孔电化石和海绿石的海相上第三系(岩性为灰绿色粉砂质粘土),上第三系厚度为1500~1600米。上第三系上覆盖以杂色砂砾、砂、粘土互层为特征的下更统。顶部为风化粘土层,下更新统上覆盖1~4层的火山岩。海峡地形有规模稍大的凸起和洼地断续分布,但海底地形大体上仍有自南北两岸向海峡中部变深的规律。沙流携带泥沙入海和海峡潮流携带泥沙的综合作用使得琼州海峡泥沙运动复杂化,从而引起地貌季节性的变化。尤其是南岸特征较为明显。冬季,东北风浪将浅滩泥沙搬向海岸、淤高岸堤和沙嘴,使一些河口和潮汐涌道口淤浅甚至堵塞。夏季,台风浪侵蚀沙堤、沙嘴,部分泥沙被强浪冲越沙堤和沙嘴顶部而于潟湖淤积。有时,一次台风过程侵蚀沙堤10米,淤填潟湖达17米;部分被侵蚀的泥沙被带到水下,淤高成滩,有时台风浪暴潮和台风洪水的冲刷作用使河口、潮汐通道加深和加宽。
海峡海底地形极其复杂,底部如锯齿般凹凸不平,海峡水深流急,此外还散布一些小型火山锥、沟形洼地等。
形成变迁
早古生代时(距今5.7亿年前~4.4亿年前),雷州半岛与海南岛地区是一个沉降带。加里东造山运动使雷琼地区上升成陆,形成以东北方向为主的一系列断裂褶皱带,使早古生代沉积的地层发生了质变。到晚古生代(距今4.4亿年前~2.3亿年前),海南岛陆块相对稳定。但印支运动又促使岩浆活动强烈,形成海南岛广泛分布的花岗岩体,构成了山地,也筑成了海南岛的基础。后来的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又使这个花岗岩穹窿发生强烈的断裂,形成几条大的东西向断裂带,使断裂以南大约三分之二的区域抬升,称为海南构造隆起,且1亿多年以来一直在上升;断裂以北发生下陷,称为雷琼凹陷。然而,在第四纪以前(250万年前),海南岛和雷州半岛还连在一起,在地质构造上属华夏地块的延伸部分。到了大约更新世(距今250万年前~1.5万年前)中期,由于火山活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发生了断陷,变成了琼州海峡,才使海南岛与大陆分开。以后海平面多次升降又使海南岛与大陆多次分离和相连,到第四纪冰期结束,海平面大幅度上升,才形成琼州海峡和海南岛的形态。
气候特征
琼州海峡终年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台风频繁。海峡年平均气温为24℃左右,极端最高气温为38℃~40℃,最低气温为28℃(此数据逻辑不正确,参考海口市资料似为2.8℃)。年均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5~10月为雨季,多雷暴骤雨;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终年无雪。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11月至次年3月为强风季节,东北风时间长,次数多。全年东北风最多,频率占18%左右。海峡受台风影响主要在5~10月份,其中以8~10月份最多,平均每年受台风影响次数为3~4次,台风是该区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水文特征
琼州海峡
水温。琼州海峡太阳辐射强,故海水温度高,年平均表层水温为25℃~27℃,2月份为20℃左右,8月份为30℃左右,表层盐度在30‰左右,海水透明度为5米左右。潮汐。琼州海峡的潮汐属不正规日潮混合潮型,潮差小,通常为1米左右。受台风影响时,潮差增大,沿岸最大潮差可达3~4米。海峡潮流属规则周日潮流,为往复流性质。中部潮流流速一般为4~5节,东西口为3~4节。其中海峡中层表层流速大于6节,底层流速大于4节。海峡东向流大于西向流,表层流大于底层流,海峡中部退潮流达1节左右。海峡南岸的近岸水流有涨潮东流和涨潮西流、落潮东流和落潮西流四种水流形式。其中南渡江三角洲和澄迈角外海域流速较大,达2节左右;海口湾和澄迈湾内流速较小,只有0.5~1.0节。
海流。琼州海峡海流受季风影响很大。冬季盛行东北风,海流由东北往西南流,其中东部表层流由东往西流,西部表层流由东北往西南流。春季风向变动较大,偏东风相对占优势,这时的海流主要由东南往西北流。夏季主要受东南风和西南风控制,吹东南风时,海流由东往西北流;吹西南风时,海流由西往东流。秋季大部分时间受东北季风影响,海流由东往西流去。所以琼州海峡的海流除6、7月外,其余时间均由东向西流动,东流流速大,西流流速小,但东流时间短,西流时间长。海峡海流湍急,最大流速可达2.55米/秒~3.06米/秒,海峡南岸的沿岸表层海流,西向流为0.6米/秒,东向流为0.82米/秒。
海浪。琼州海峡海浪终年受季风控制,每年10月至翌年6月风浪由东往西运行,7~8月风浪由西往东运行,海峡南岸海浪作用较弱。据白沙门、马村、玉包角波浪资料统计,海浪以风浪为主,多为NNE—E向浪,出现频率为77%,其次为NNW—N向浪,占22%。在离岸-5米和-10米的水深处,其中0~2级波高分别占79%和69%,3级波高分别占17.4%和21.4%,4级波高分别占3.5%和7.4%。平均波高为0.5~0.6米,最大波高可达4~7米。
台风。琼州海峡受台风袭击时,强风掀起巨浪,加之猛烈的偏西北、东北强风驱起从北部湾和南海涌入琼州海峡的海水,容易在海峡南部沿海港湾汇集堆积从而造成比较大的台风暴潮。南岸增水一般为1.5~2米,最大增水为2.5米。1980年第7号强台风经过琼州海峡,海岸增水达241米,连海口市区内也涌进了海水。1948年9月27日发生的风暴潮、1963年9月7日6311号台风、1980年7月22日8007号台风和1986年9月5日8616号强台风所引起的风暴潮为历年来最严重的4次,使海口市沿岸最大增水值为2.5米左右。
沿岸河流
琼州海峡,南岸海南省汇入海峡的较大河流是文澜河和南渡江,北岸则有大水桥河、黄定河等小溪流。
文澜河,又称文澜江、临江,旧名抱甲。发源于海南省儋州市和庆镇的马鞍岭,流经临高县和舍、加来、南宝、美台、波莲、文澜江、临城镇、博厚、东英地区,经县城向东北出百仞滩至博铺港,汇入琼州海峡,全程流长86.5公里,流域面积776.78平方公里。河道平均坡降为0.00147,总落差为254.3米。
南渡江 入海口
南渡江,干流发源于白沙县南峰山,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东北向流经白沙、琼中、儋州、澄迈、屯昌、定安、琼山至海口市三联村汇入琼州海峡。支流伸展到临高、文昌等市县。干流全长333.8公里,南渡江流域位置跨北纬18°56′~20°05′,东经109°12′~110°35′。流域呈狭长形,中上游是中低山区,山脊陡峻,高程都在500米以上。流域面积7033平方公里,落差703米,干流平均坡降0.716‰。大水桥河:起自北良水库,流经大水桥水库,下至海安港出海,划界全长36.72公里。
黄定河:起自石林岭水库,流经黄定水库、赤坎水库处,下至北腊港出海口处,划界全长32.71公里。
罗斗沙,位于徐闻县前山镇山海村约9.4公里海面处,呈月牙状,长达8公里,宽达1.5公里,面积约4.9平方公里,是湛江市最大的无人岛。
海区岛屿
七洲列岛,位于海南岛东北方,在琼州海峡东口的南侧。其地理位置:北纬19°53′03″~19°58′54″,东经111°11′57″~110°16′08″。列岛由北士、丁士、狗卵脬、平士、赤士仔、南士、双帆7个小岛组成。以北士较高大,面积为0.4平方公里,高174.6米,南士次之,其余各岛面积均不足0.1平方公里。七洲列岛历来很少有人攀登。解放后航运等部门曾上北士勘察建标,测量队也有几次到此。
海岸特征
海峡南北两岸岸线呈锯齿状,岬角、海湾相间。北岸自东向西分布有红崖角、排尾角、屿角、教尾角。海峡南岸的岬角,有临高角、天尾角、海南角比较突出,临高角,岬角东西两边是天然游泳胜地。
琼州海峡两岸岸线曲折,港湾较多,北有红坎湾、海安湾、教尾湾;南有海南湾、铺前湾、海口湾、澄迈湾等。
南岸海湾澄迈湾、铺前湾、海口港湾比较大。海口港湾,位于海南岛北部,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介于白沙角与澄迈角之间,为一向北敞开的半圆形港湾。湾内有著名的和海口港(秀英港)。
铺前港湾,位于海南岛北部文昌县铺前镇和琼山县北港村之间。于明朝期间已开辟为商舟埠港,明朝曾在此处设寨驻军。靠近抱虎、七星洲和铜鼓角3个渔场,冬、夏季为旺季鱼汛期,年产量达4000多吨。港湾内设有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业。
马村港(古称石石矍港),港湾呈长弧形,水域面积25875平方公里,航道水深10至13米,船只靠岸处水深9.5米,万吨巨轮可进出,湾内泥沙质底,没崖石,没暗礁,地底平坦,东西两岸环抱,湾面浪平若湖,是一个天然良港口在唐宋时期,是海南岛与中国大陆以及南海诸岛屿交往的出入门户,是官方传送公文的渡口,贾客饶民扬帆蚁聚之地。
海峡南岸,临高角附近长约25公里澄迈县马村至文昌县抱虎角岸段长约170公里为沙质海岸,其余零星岸段沙质海岸长约25公里。昌化江口—抱虎角岸段,分布在海头、新英湾、博铺港、马袅港、澄迈湾、铺前湾及东寨港内为红树林海岸,尤以东寨港和新英湾分布最广。
自然资源
编辑琼州海峡属海南岛东北部渔场。水深100米以内,地形平坦,水域受粤西沿岸水系和南海外海海水影响,有珠江、漠阳江、鉴江、南渡江等河流流入,带来了大量营养盐,饵料生物丰富。本海域北部为大陆沿岸,岸线蜿蜒曲折,港湾众多。主要港湾有广海湾、镇海湾、雷州湾、广州湾等。西部有琼州海峡与北部湾相通。这些海湾的自然环境条件优越,为大黄鱼及其他多种优质鱼虾类的产卵场及其幼体的育肥场。
琼州海峡的渔场按传统作业习惯,又细分为沙堤口渔场,上、下九十渔场,电白渔场,洲头渔场,铜鼓渔场,高地渔场,湛江口渔场等。按作业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个渔场。
拖网渔场:万山群岛至雷州半岛以东水深10~90米水域,为传统的粤西中浅海渔场。渔汛期为2~6月和9~12月。渔获种类有鲱鲤、蛇鲻、刺鲳、金线鱼、蓝圆鲹、鲐鱼、白姑鱼、黄鳍马面鲀、马鲛、马鲅、大黄鱼、蟹类、虾类和头足类等。水深90米以深水域为深海拖网渔场,渔汛期为9月至翌年1月,渔获种类有金线鱼、蛇鲻、鲱鲤、海鳗、大眼鲷、鲐鱼、蓝圆鲹、虾类、蟹类和头足类等。
刺钓渔场:雷州半岛东部近海水深10~15米水域,渔汛期为1~7月,渔获种类有海鲶、白姑鱼、大黄鱼等。
拖虾渔场:抱虎虾场,位于海南岛东北部水深23~45米水域,渔汛期为5~9月,渔获种类有鹰爪虾、刀额对虾、日本对虾、短沟对虾和斑节对虾等。
北岸徐闻县渔场众多,东部有浅海渔场、二卡渔场、沙角渔场、浑沟口渔场、外卡头渔场,南部有四塘渔场、三墩渔场,西部有包西渔场、外沙渔场,还有北部湾、海南岛四周和西沙群岛等渔场。鱼类资源十分丰富,盛产黄花鱼、马友鱼、鲳鱼、带鱼、鲍鱼、鲶鱼、青鳞鱼、西刀鱼、鲨鱼等经济鱼类。
海盐资源
徐闻县角尾乡灯楼角盐场
北岸徐闻县西部沿海年均日照2120.9小时,平均蒸发量1881.5毫米,海水含盐量30—35‰,宜盐滩涂5377公顷,著名的有包西盐场,原盐年产量5万吨左右。海南岛是中国南方理想的天然盐场,沿海港湾滩涂多,许多地方都可晒盐。海南制盐生产历史悠久,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滩晒海盐,有100多年历史。1990年代全省现有大小盐场共19家,分布在琼州海峡沿岸的临高县、琼山区、文昌县、陵等沿海市县。1959年12月成立地方国营琼山县盐场,场址在演丰公社塔市大队。盐滩占地360亩,其中石子结晶池7.2亩,年生产原盐1000吨。
临高县西北环海有头咀、安全、新盈、昆社、黄龙、调楼、抱才、美夏、博铺、红牌、马袅11个港口,并有港汊通入滩田。海水中氯化钠含量浓度较高(一般是波美比重1.5度BC,最高达2度BC),海水资源充足,太阳热能适合,气温高,日照长,雨水少,是海盐生产的好地方。1959年,国家投资兴建地方国营马袅盐场。盐场位于本县东北部,在马袅港内一条内海港汊上。盐田面积为1万公亩。海水浓度,冬旱季为2.5度波美,夏旱季为3.2度波美,是本县重要的盐业生产基地。
1958年县政府在东郊中南沿海创办地方文昌国营盐场,面积126.08公顷,1960年投产。
航道航运
编辑琼州海峡,是进入海南岛北部、沟通北部湾的天然航道。琼州海峡既是沟通海南岛与大陆的海上交通枢纽,又是船舶进入北部湾必经且最便捷的航路,是海南岛和大陆以及东南亚各国海上运输、友好往来的通道。
主要水道
海峡东口有4条水道,水道附近有6处浅滩。4条水道是:外罗门水道、北水道、中水道、南水道。
外罗门水道:该水道靠近海峡北岸之东南端。解放前原无浮标,吃水2.5米以下的船舶要通过这条水道,必须在白天高潮前后各2小时,还要视线良好、有太阳高照,才容易借水和浅滩的颜色辨认航道。该水道靠近琼州海峡的北岸东南端,最窄处有100米,外侧多礁石、浅滩,后在岸线上设灯桩,航道上设置灯浮,中、小轮船可以通过。
北水道:位于琼州海峡北部与西北部浅滩之间,宽5498米,水道距海岸较远,元导航设备,船只进出较困难。
中水道:位于海峡北侧与南侧两个浅滩之间,水道较宽,较直,宽约3665米。解放前,没有设置浮标和灯具,船舶难于通过。1959年安装陆上导标1对,导航设备完善,是万吨级轮船进出的主要航道。
南水道:位于琼州海峡南岸东北端的木栏头附近。该水道最窄处宽500米,水流急,两侧多浅滩,且有沉船和障碍物,无导航标志,船只进出较困难。
航道设施
琼州海峡的西口,水深,航道宽阔,在南岸的临高角和北岸的溶尾角均建有灯塔,船只进出容易。而琼州海峡南岸的澄迈角和临高角附近是岩岸,其余均为沙岸,东水港至秀英港(今海口港),临高角至红牌港便于船只靠岸;琼州海峡北岸的红坎以西、海安港附近及红崖突出部分是岩岸,其余均是沙岸、泥岸。外罗门至红坎湾和涪尾角附近是宽约200至500米的沙滩,溶尾湾有大红树滩,其余为磊石滩和珊瑚滩。海峡南岸除海口港和临高角设有灯塔外,木栏头、炮台、南沙咀均设有导航灯标;北岸的红坎、排尾角、海女港、捂尾角也设有灯桩;航道上设有灯浮。
1987年71月,中水道和南水道进出口的士岛最高点(海拔174米处)建成了北士岛灯塔,安装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雷达应答器和灯具,晴天的夜里灯光射程为20海里,对在琼州海峡上航行的船只起着安全保障作用。
航行条件
海安港至海口港一线海域为不正规日潮,以此连线为界,以东海域为不正规半日潮,以西海域为正规日潮,潮差自东向西增大。海峡东口浅滩之间潮流复杂,西口潮流较小,流速不快。海南无明显四季之分,只分为冬夏二季:夏季,多为小浪至轻浪;冬季,多为轻浪至中浪。台风侵袭时,出现巨浪与狂浪。冬季寒潮侵袭时,也出现大浪和巨浪。海峡水温一般18—30℃,冬夏温差约8—9℃,海水呈绿黄色和绿蓝色。
1~4月海峡多雾,9月至翌年4月多东南风,平均风力达3~4级,午后多雷雨;8月和9月多台风,最大风方12级,冬季伴寒潮有5—6级强北风。
主要港口
海口秀英港轮渡码头
海峡两岸弯曲,港湾多,是舰船停泊避风,装运卸载和补给的基地。海峡北岸有红坎湾、海安湾等;海峡南岸有铺前湾、秀英港、马袅港等。其中以秀英、海安两港设备较完善。海峡两岸,均有导航设置,在南岸的秀英、临高角各设有灯塔一座,在木栏头、炮台、南咀、秀英防波堤两口,均设有导航叠标。在北岸的红坎、排尾角、海安、窖尾角等处各设灯桩1个;在中水道设灯浮5处。海口港(又名秀英港),位于海南岛海口市西郊,琼州海峡南侧之海口湾南岸,湾顶北偏东水域;地处海南岛北端,与雷州半岛隔海相望;是海南省最大的一个综合性港口和国家级枢纽港。海南岛解放不久,海口港即恢复对外国籍船舶开放,是海南岛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1990年港口货运与20多个国家有业务往来;对国内除与大陆沿海各港有货物往来外,还有至广州、香港的定期客运班轮;有至广州、蛇口、湛江、北海、海安的定期汽车、旅客轮渡班轮。
铺前港,位于琼州海峡南侧铺前湾东部海域,文昌县北部偏西方,港阔水深;西侧跟琼山县曲口和北港岛湾相连,港内风平浪静;港口向琼州海峡敞开,背依铺前镇,自然条件较优越。陆路每天有班车、货车来往于海口和文城镇,文昌县各墟镇均可从陆路通往港口。海上运输有机帆船来往海口、清澜和文昌县北部沿海各小港口,还有船只来往广西、湛江等港埠。货运船只可航行东南亚的越南、泰国、新加坡等地。
马村港,原名石蠼港,位于澄迈县北马村镇,距县城40公里,离海口30公里,是天然深水良港。1988年动工兴建码头,已建成5个万吨级以上泊位码头,1个5千吨级泊位码头,年总设计吞吐量450万吨。有各类专业码头如下:海南马村港港务公司3.5万吨泊位散装杂件综合码头、海口火电股份有限公司2万吨煤码头、海南新兴港2万吨级泊位水泥专用码头、广州军区海南油库1万吨级引桥式油码头、中石化海南石化油气实业公司1万吨级引桥式油码头、海南国盛石油有限公司国盛油库5千吨级泊位引桥式燃料码头。
北岸主要港口有海安港、粤海铁路北港码头、海安新港、徐闻港等。
徐闻港,全称湛江港徐闻港区南山作业区客货滚装码头,2020年9月26日正式开港运营,徐闻至海口的海上航行距离从24海里缩短至12海里,航行时间从2—3个小时缩短至1个多小时,将极大提升琼州海峡通航效率。徐闻港琼州海峡黄金通道大陆端咽喉,被誉为“海峡通道工程”,总投资约20亿元,建设16个5000吨级客货滚装泊位和1个5000吨级危险品专用滚装泊位,设计年吞吐能力为车辆320万辆次、旅客1728万人次,真正实现公路、水路、铁路、城市公交的无缝对接。
海安港,位于徐闻县最南端县城南10公里处,与海南岛的秀英码头隔海相望,相距22海里。形成于汉代,旧称博涨港,明洪武27(1394年),朝廷为抗海盗,命侯官吴杰到此建城驻兵,置“海安千户所”,取“海疆安宁”之意改名海安港。是大陆通联海南岛的水陆交通驿路。明清两代较发达,清代海安港是广东七大总口之一,名日雷廉总口。民国初期,有客货轮船直通香港,后因土匪作乱而衰落。建国后。逐渐复兴。古人进兵琼州,或由海路下越南,无不取道于此。1940年10月5日,日本侵略军100余人从此港至三塘、华车一带登陆。1950年4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三军主力部队,从该港启航横渡琼州海峡,解放海南。1981年省正式定为对外贸易装卸定点港。1985年有车站、车场各1个,码头7个,500吨位轮船可停泊,日夜通车通航,港口货物日吞吐量3000多吨,日客运量1万多人次,日渡车量160多辆次。1990年,海安港建成一个长3000多米、宽500多米的轮渡码头,港区面积增加一倍以上,达2平方公里,有旅客、汽车、货物3个作业区轮渡码头及12座码头。2020年9月,海安港的客滚运输业务将转移到徐闻港。
在建成海安港之后,为进一步提高客货运输能力,其附近布局了另外两处港口——粤海铁路火车轮渡北港和海安新港。2003年,徐闻县火车轮渡北港码头在南山镇海边建设完成,粤海铁路正式通车。2006年10月,海安新港动工,该港口是国家二类口岸,规划岸线长1400米,码头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该项目填补了当地缺少适应5000总吨级船舶靠泊及危险品专用码头设施的空白,提升了徐闻的运输能力。
跨海交通
航线。琼州海峡是沟通海南与大陆水陆交通的重要通道。明《正德琼台志》载有:海南“外路:徐闻可半日……”,这是海南至大陆沿海航线较早的记载。海安港是广东省徐闻县南端的一个小港埠,与海南的海口港隔峡相望,相距18海里,顺风顺水,木帆船半日可达。自宋代以来,海口与海安之间的航线就有木帆船往来,船舶和人员往来十分频繁,由于海峡航道情况复杂,缺乏助航设施,航行条件也很凶险,直到建国初期,港口仍处于自然状态。
海南岛解放,海口—海安航线复航,私营木帆船日夜川行。海南民船社派出17吨木帆船正式开辟航线。1951年7月海南民船社组织4条小型机帆船投入该航线的客货运输。1956年广东省珠江航运管理局派出“金星轮”负责海口—海安客运业务,出发港改秀英港。自此,海口—海安航线有2条,即海口(秀英)—海安,海口新港—海安。1967年2月“粤民410”轮建成投产,从此,海口—海安航线有了正式的客轮。1973年6月粤民412、413轮500客位新船投入海口—海安航线客运。1984年11月6日海南航运局购进高级豪华快速双体客船“琼州1号”投入航线客运。到1989年末,海口—海安航线有客轮13艘,载客位5369人。年客运量395万人次。
车客渡。20世纪50年代末期,因没有专门的车渡轮,徐闻县水运社开始使用木帆船载运汽车过渡,“徐海1号”、“徐海2号”、“徐海3号”、“徐驳2号”等货驳都装运过汽车过渡。
1960年海峡的汽车过渡运输开始发展,多时1天有30多辆,少时也有10多辆。20世纪60年代初,徐闻水运社把“徐海4号”固定为载车船,一次可载汽车2辆,一天可走两个船次。1970年代初期,徐闻水运社建造了琼州海峡第一艘车渡船“徐运201”号。该船为木质机动船,载重50吨,80匹马力,有4个汽车位,一天可在海安至海口间走两个航次,载运汽车16辆。
1975年7月20日海南航运局建造的车客渡船“粤民411”轮从海口新港直航海安港。1977年3月19日海南航运局又1艘车渡船粤民414轮投入航线运输。1982年7月海口港开设海口—海安汽车(客)轮渡业务。1989年往返海口(秀英)港—海安港、海口新港—海安港航线的车客渡轮共17艘,载车位423辆,年载运车20万辆。
铁路通道
粤海铁路通道,1998年开工建没,总投资45亿元。2003年1月7日粤海铁路通道轮渡开通。通道由湛海线、琼州海峡铁路轮渡、海南西环线“两线一渡”组成,全长345公里,是中国第一条横跨海峡的铁路。湛海线由广东湛江至海安,全长139公里,设计年货运量1100万吨,通过客车8对,于2002年1月正式通车;琼州海峡铁路轮渡包括跨海火车渡船、粤海铁路北港与南港、海口站、海口南站及部分站线工程。其中火车轮渡的海上航距为22.5公里(跨琼州海峡),可同时载运货车40节(或客车18节)、汽车50辆、旅客1360人,水上航行时间50分钟。海南西环线铁路全长182.5公里,北连粤海铁路南港,西至昌江叉河车站,与既有叉河至三亚线路接轨。设计年货运量1000万吨,客车9对。
通行管理
管理机构
琼州海峡素称连接琼州与大陆的“咽喉”,中国对琼州海峡的管理历史悠久,随着对外贸易和海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琼州海峡的管理机构得到不断的加强和完善。宋元时期,曾在海口白沙泮的白沙口设水军棚寨与水军镇管理琼州海峡和白沙水寨。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元政府在琼州海口设海北海南覆实司管理琼州海峡附近各港口与外地的通商贸易;明代,明政府设琼州课税司负责管理海事和收取船舶税;清代,清政府在海口设水师营保护商船和友船往来;民国成立后,民国海口政府主管琼州海峡事务。1939年琼州沦陷,琼州海峡受侵华日本军队的控制。抗日战争胜利后,琼州海峡由国民党政府海口航政局管理。海南解放后,海南军政委员会接收国民党航政局海口办事处,后成立广州区港务局海口分局。在此期间,琼州海峡实行军事管制,由海军南海舰队海口水警区实施管理。1954年初,琼州海峡的运输事务由海口港务局管理。1964年设立琼州海峡管理处,负责管理海峡事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港务监督对外称“交通部海南海上安全监督局”。1999年12月28日,交通部海南水上安全监督局(对外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港务监督)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海事局。
管理业务
琼州海峡的管理业务,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海事局(原交通部海南海上安全监督局)负责实施。主要是对外国籍非军事用船通过琼州海峡行使职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琼州海峡是中国的内海,一切外国籍军用船舶不得通过,一切外国籍非军用船舶如需通过,必须按照本规则的规定申请批准。);负责对通过海峡的外国籍非军用船的审批、监督和管理;负责海上安全检查和船舶作业的审批;负责维持水上交通秩序安全、防险救捞和对违法违章事件的处理,同时负责对海上遇难、海事等进行必要的处理等。
管理条例
琼州海峡管理条例主要有1965年6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的《外国籍非军用船舶通过琼州海峡管理规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海南港务监督局1986年以来颁布的《琼州海峡渡轮航行暂行规定》及《琼州海峡雾天航行暂行规定》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的《外国籍非军用船舶通过琼州海峡管理规则》主要有12条,包括管理机构、管理范围、过往审批手续、通过海峡的要求、违章处理等内容。
《琼州海峡渡轮航行暂行规定》和《琼州海峡雾天航行暂行规定》是从海上航行安全实际出发而制定的。实践证明,这些规定的实施,维护了琼州海峡航行的秩序,促进了琼州海峡船舶安全地航行,减少了海上运输业的损失。
社会历史
编辑琼州海峡两岸行政区划情况
琼州海峡1988年以前全属广东省辖,1988年海南省成立,才分属广东、海南两省。据古籍记载,先秦时期,海南岛及南海诸岛早已内属中原王朝。夏、商、周三代,海南为扬越之南裔,南海沿岸渔民已给朝廷进贡珠贝、玳瑁等土特产。秦朝在岭南设桂林、南海、象郡3个郡,海南属象郡之边地。秦汉之交,海南归南越国管辖。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在海南首置珠崖、儋耳2郡,辖16县,并把南海诸岛划入中国版图,隶属珠崖郡。此后,建置沿革迭有变更,至唐宋时期海南岛逐步形成东南西北四州格局,成为历代行政建制的基础。明代以前,海南曾隶属湖广行省和广西行省,明初始将海南改隶广东省。民国时期先后设琼崖道和海南特别行政区等机构,仍隶于广东。解放后,海南长期设立行政公署或行政区公署,为广东省的派出机关。1984年10月,首次成立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为一级地方政府机构。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把海南行政区从广东省划出,单独成立海南省。设于海峡南岸边的是临高县、澄迈县、海口市、琼山县(1995年改市,2002年改区)、文昌县(1995年撤县设市)管辖范围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及其海域。琼州海峡南北划治。
海峡北,属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地,在虞舜时属扬州徼外,夏禹时为荆(州)扬(州)南裔,周武王时属扬越,春秋战国时属楚国百越,秦时归象郡,西汉初年属南越。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师平南越,建置徐闻县,辖地为雷州半岛。1958年11月,徐闻县改名为雷南县,1960年11月19日,又改雷南县为徐闻县。1983年9月,属湛江市管辖。
军事海防
海峡南岸,1494年(明弘治七年)海南掌卫指挥张诩为防御海寇袭击,就在海南岛环岛沿海要地设有营垒,屯兵驻守。1506~1521年(明正德年间)又在海峡沿海的铺前、抱虎、清澜等设有烽堠。其中并派兵驻守,昼夜晾望,遇警放烟,严防海盗袭击。清代先后在环岛沿海修建炮台19座,其中,海峡沿岸海口水师营管辖9座。另在沿海和内地设讯地39处,用以防御外敌入侵和海盗袭击。海口水师营管辖炮台9座:海口东炮台、牛始、铺前、清澜、谭门、秀英炮台(光绪十二年新配置24厘米炮3门,15厘米炮2门),及东水、石磋、马袅炮台。
1940年代前,国民党军队在海南岛未建固定的军事工事。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岛上修建有军用码头有秀英、清澜。营房有:海口、秀英。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国民党军又掀起全面内战,至1949年夏,大批国民党军败退海南,在环岛沿海周密布防,并在琼北沿海一线要点,修建了大批土木质工事。以琼州海峡为屏障,配以海空军防御,当时称“伯陵防线”。1950年5月,海南解放,以上临时工事基本作废。
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岛部队于1952年冬季在环岛沿海一线展开了地形勘察,对设防地区和所修工事,进行选点定位,于1953年春,正式进行国防施工。到1985年,国防施工结束。达到了阵地完整,工事配套,设施齐全的要求,构成了坚固的防御体系。
海峡北岸,徐闻海岸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朝廷派安乐候吴杰及都督马鉴,于徐闻县的博涨村及新安村设立守御千户所,并建所城,分别取名“海安所城”、“锦囊所城”,所城设千户、百户等官职,长年驻兵,以抗击海寇,保卫海疆。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改设海安大营。清代,徐闻县驻绿营兵海安营、徐闻营、锦囊营。海安营设游击、守备等公署。徐闻营、锦囊营设守备、千总等公署。全县下设锦囊、曲界、英利、廉滨、石板、博赊、东场、海安港共9汛,致十个炮台、烟墩。康熙元年(1662年),海安营设水师副将,统兵2500名。民国时海防情况不详。
解放后,五十五军步兵团1952年上半年进驻徐闻,执勤和国防施工。1958年下半年调离。驻徐闻沿海的军事机构先后有:陆军南门沟观察所、陆军山狗吼观察所、广州军区守备团、海军灯楼角观通站、南海舰队榆林基地北海水警区某大队、南海舰队海上侦察队、南海舰队榆林基地流沙舰艇岸勤部等。
历史战事
1939年2月分琼日军在澄迈湾登陆
元至元十四年至十六年(1277—1279年),元将阿里海涯率兵追击南宋军至雷州,与曾渊子、张应科部大战于海安,宋军败。元军屯兵于沓磊。追杀流散于雷州的宋军,再由沓磊出击白沙口,直取琼州。1939年2月10日凌晨,日本侵略军第五舰队司令长官近藤信竹中将和陆军第21军司令官安藤利吉少将指挥的“台湾混成旅团”数千人,在海军第五舰队30余艘舰船的护送和50余架飞机的配合下,自徐闻,经琼州海峡,在海口市西北方向的天尾港强行登陆。国民党守军保安部队1个连抵抗后撤退。由于当时国民党军队大部撤回大陆,海南岛很快失守。
1950年4月16日19时,解放军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员兼四十军军长韩先楚、副军长解方率领一一八、一一九师和一二○师的6个加强团共18700名指战员,在琼纵参谋长符振中协助下,分乘300多只帆船从徐闻县的灯楼角一线海岸起渡,预定次日在临高角的美夏、昌拱一带海岸登陆。与此同时,解放军十五兵团第四十三军副军长龙书金等率领一二八师2个加强团共6968名指战员,在琼纵组织部副部长谢应权、第三总队作战科科长王山平和地方干部冯尔迅、吴正桂的协助下,分乘81艘帆船,由雷州半岛的东场港起渡,预定次日在澄迈县的玉包港一带海岸登陆。解放军庞大的船队驶至琼州海峡中流时与国民党军舰遭遇,解放军以伪劣的木帆船和国民党军现代化装备的舰队展开激烈的海战,创造了以木船打败兵舰的海战奇迹。
-
北条麻妃
北条麻妃,原名白石さゆり,以其高挑的身材以及贵族的气质称霸熟女界,1974年3月26日出生于日本石川县,AV女优。
2024-08-18 -
橘ひなた
橘日向(橘 ひなた)1990年8月12日出生,是日本90后AV女优。 2009年11月出道,已经下马拍了多部步兵。
2023-01-10 -
武藤兰
武藤兰,1980年9月4日b出生,初期曾使用过清水优香的艺名,后名武藤兰,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成濑心美
成濑心美,1989年3月3日出生于日本新潟县,E罩杯,2008年12月以素人身份出道,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波多野结衣
波多野结衣(はたの ゆい),女,1988年5月24日出生于日本京都府,著名日本女演员、AV女优。
202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