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大学 编辑
中国大学(University of China),初名国民大学,1917年改名为中国大学,是孙中山等人为培养民主革命人才而创办。1913年4月13日正式开学,1949年停办,历时36年。孙中山先生为培养民主革命人才,于1912年仿日本早稻田大学在北京创办中国大学,宋教仁、黄兴为第一、二任校长,中山先生自任校董。中国大学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中一直走在前列,以李大钊、李达、吴承仕、杨秀峰等为代表的一批“红色教授”在学校传播马克思主义,学校培养出了以李兆麟、白乙化、董毓华、段君毅、张致祥、任仲夷、徐才、李大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民族英雄和国家栋梁。
目录
- 1 基本信息
2 历史沿革
3 文化传统
4 学校领导
5 办学成果
6 机构设置
基本信息
编辑中文名:中国大学
简称:中大
类别:公办大学
知名校友:李兆麟、白乙化、董毓华、段君毅
首任校长:宋教仁
存在时间:1913-1949
旧称:国民大学
英文名:University of China
创办时间:1913年4月
所属地区:中国北京
主管部门:国民政府
末任校长:王正廷
创始人:孙中山
历史沿革
编辑中国大学
学校初名国民大学,国民政府拨款84500两白银为开办费,租得前门内西城根愿学堂为校址(后为中国大学附属中学校址,现已改建全国人大机关办公楼),由政府提供开办经费,1913年4月正式开学。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后,开办经费被北洋政府收回,学校由官办改为民办。1914年1月学校与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合并,改称中国公学大学部。
发展
1917年3月5日,中国公学大学部改名中国大学,学校迁入西单二龙坑郑王府(后为新皮库胡同乙12号)新址。
1921年起,由王正廷长期任中国大学校长。1930年,学校停办大学预科,改为附属中学。同年11月学校改称中国学院。
撤销
1949年3月,中国大学因生源缺乏及经费匮乏停办,部分院系教授及学生合并到华北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1949年中国大学(理学院)并入山西大学。所遗校舍成为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的办公场所,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场所。直到1949年3月停办,前后共历36年。
其附属中学,在1949年北平解放后改名新生中学,又更名新英中学,1952年改称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2006年定名为中山中学。
校友聚会
2013年4月13日,中国大学北京校友会在京举办建校100周年纪念活动,51名80岁以上的老校友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北京中山堂和中大校友会联合举办的中国大学百年纪念展览,于4月9日开幕。展品计约230余件,包括照片140余张、书报刊60余种。
详细历程
中国大学
中国大学的创办倾注了孙中山很多的心血。在中国大学的历史上,一些国民党军界要员都曾任职。从其历届校董、校长的名单里可以看出这所大学在当时的地位。蒋介石、冯玉祥、张学良、阎锡山曾担任该校的名誉总董事,孔祥熙、孙科曾担任总董事,宋教仁、黄兴、何其巩曾为校长。像中国大学这样,以国家的名字来命名、由众多政府要员来操办的学校,在世界上恐怕也比较少见。《中国大学十六周年纪念大会会刊》写道,辛亥革命的硝烟尚未散尽,“孙总理在这成功的失望当中,深知欲贯彻革命的主张,谋真正共和的实现,非养成革命的人才从根本上改造不可,于是和宋教仁、黄兴诸先烈规划进行,以树百年大计。这时宋先生恰供职北平,又以北平为全国文化的中心,逐决计组织搜罗学识经验丰富的革命人才为导师,而 宋先生则被推为第一任校长。筹备即竣——至是为时势所要求的中大(中国大学),逐于民国二年四月十三日正式成立了。”成立前校名定为“国民大学”。岂料将要开学时,第一任校长宋教仁先生于1913年3月20日在上海遇刺,22日去世。于是改由校董黄兴出任第二任校长由彭允彝先生代行校长职务。
1936年10月,曾任北平市首任市长的何其巩任校长,直至1946年10月。中国大学在何其巩校长任职的十年是一段十分艰难却又取得了长足发展的历史时期。何其巩(1899—1955),字克之,安徽桐城(今枞阳县)人。1927年至1946年任中国大学董事会主任,1936年10月至1946年10月任中国大学校长。1950年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在其执掌中国大学期间,坚持中国人办中国大学,拒绝日伪经费援助,自筹经费,延聘爱国学者执教。北平沦陷期间,许多失学的河北、东北三省的学生都插入中国大学学习,在校生最多时达3000多人。1943年学校设立文理法三个学院、四个学系、一个研究院,并修订了组织大纲。(《北京高等教育志》第1115页,华艺出版社,2004年)
据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大学革命历史资料·中国大学革命史大事纪要》记载,何其巩执掌中国大学期间,为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对学生进行民族气节教育。他扩充中国大学图书馆,并在馆内正厅的墙壁上亲书“读古今中外之书志其大者,以国家民族之任勉我学人”楹联,还亲自选定《中国大学国文教本》选文百篇,将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正气歌》入选,要学生精读。
中国大学地处北平,与抗日后方隔绝,全校教职员待遇微薄,忍饥耐寒,拒绝敌人资助。中国大学坚持“我们是中国人的中国大学”,“为教育而教育”的办学方针,获得沦陷区爱国知识界的支持,争以教授中国大学为荣,北方青年争以就读中国大学为荣。1937年8月后,留居平津各大专院校的一批坚持民族气节、不与日伪合作的教师,纷纷被何其巩校长聘到中国大学任教。
1941年美日宣战后,又有一些大学停办,燕京大学的齐思和、胡鲁声、张东荪、严孟群、袁贤能、李汝祺,协和医学院的裴文中、冯兰州、臧玉淦、徐希帆、谢少文等名教授均到中国大学执教。其他如清华大学的褚圣麟、刘明越,北大的俞平伯、蔡镏生、严东生,北平师范大学的陆宗达、王桐龄,天津南开大学的温公颐、翁独健、王之相、唐纪翔、孟昭威、孙人和、邸维周、王静如等,他们宁肯以微薄工薪应聘到中国大学任教,拒绝到有丰厚待遇的日伪主办的学校任职。何其巩校长抗战开始即肩负了在敌占区造就青年的重任,坚持做到:“董事会及学校一切机构无变动;不受奴化支配,拒绝日伪分子,优待忠贞人士;学生自由讲习,并运送抗日后方;学校证件,从未加盖过伪印;对参加抗日地下工作者,分别掩护”(见1946年4月15日天津《益世报》登载《中大返校节何校长报告校务》)。
抗日战争期间,何其巩校长团结全校师生发展壮大了学校。
抗战爆发后,中国大学受国民政府令留在北平继续办学。由于政府拨款中断,学校只能由学费来维持。校长何其巩与敌人周旋,想方设法按照国民政府的办学方针把学校办下去。教师忍受饥寒,不用敌人资助,坚持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学校不但没有关闭,反而得到发展。学校设立文、理、法三学院,系所由六个系增加到十个系,学生增至3000余人。
曾在中大任教的名人有李大钊、蓝公武、李达、吴承仕、黄松龄、曹靖华、杨秀峰、吕振羽。自中国大学毕业的名人有李兆麟、白乙化、齐燕铭、段君毅、董毓华、黄诚、任仲夷、杨易晨、张友渔、张致祥、浦洁修、徐才、李大伟等。可谓人才济济,为一时之盛。
1949年3月,中国大学因经费匮乏停办,部分院系合并到华北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校舍成为教育部办公场所。王府大院,已被列为北京市级文保单位。
前门愿学堂校址现为北京第二十九中学,西单郑王府校址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所属。
1949年1月,中国大学副校长兼法学院长吕复(1878年~1955年,字健秋)教授,作为“北平人民的十一个代表”之一,出城和人民解放军公开接洽,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了贡献。解放后,3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中国大学。这时全校尚有教职工200余人,学生2700多名。4月19日决定中国大学停办,除已有1455名分别考取华北大学、华北军政大学、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和南下工作团外,所余文、法两学院七系师生并入华北大学,理学院三系师生并入北平师范大学。
文化传统
编辑中国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李大钊、鲁迅等曾在此讲学,在北京的历史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中大学生都走在前列。在斗争中,中国大学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先进青年和革命志士。
五四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中大学生率先列队参加,结果多数学生被打被捕,其中一些人被警厅关押了半个多月。后经姚撼校长与其他院校的六位校长联名保释放回。
传播思想
九一八事件后,学生们投入到积极的抗日活动中来。1931年,辽宁籍学生组织了抗日救国团,开赴东北,李兆麟后来成了与杨靖宇、周保中齐名的东北抗联著名将领。
“ 九·一八”事变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大的传播更加迅猛。这一时期,李达、吕振羽、蓝公武、管彤(张致祥)、鲁方明(余修)等一批共产党员或先进分子在校内或写文章或作讲演,宣传马克思主义。当时还出版了《文史》双月刊,《盍旦》半月刊,载文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
中国大学因地理位置优越,氛围宽松,从1924年开始中共党组织和其外围学生组织就在此扎下了根,1935年前后学生党员就有了50余人。
中国共产党早在1924年便在该校建立了组织,冯雪峰、齐燕铭、吴承仕、曹靖华、 段君毅、任仲夷、崔月犁、宋汝棼、黎光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开展过地下斗争。
一二九运动
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中,中国大学的学生会主席董毓华率领学生最早到新华门请愿。几天后,北京再次爆发抗日大游行,董毓华和其他同学夺过水龙头反射军警的一幅现场照片,后来被新中国的历史教科书所引用。
1935年12月22日,北平学联在中国大学逸仙堂举办血衣展览,展出“一二.九”、“一二.六”事件中各校受伤学生的数百件血衣。这个展览是由中大学生董毓华和白乙化筹办的。白乙化不久也投身抗日前线,成为平西抗日游击战的著名领导人;他的绰号“小白龙”,使敌寇闻名丧胆。他于1941年在密云与日军战斗中光荣牺牲。白乙化同志的墓就建在密云水库岸边。
由于拥有强大的影响力,1936年中国大学的师生竟然能在中共党组织领导下,成功驱逐了时任外交部长、原中国大学校长的王正廷在学校的代理人祁大鹏,邀请原北平市长何其巩当上了代理校长。何其巩不负众望,不仅管理好了校务,还专程跑到宋哲元老家和他商议,成功救出草岚子监狱中命悬一线的黄诚、史立德等5人。
学校领导
编辑历任领导
- 宋教仁(1912年-1913年3月22日逝世)
- 黄兴(1913年-1914年)
- 彭允彝(1913年-1914年)(代理校长)
- 黄云鹏(1914年-1914年)
- 林长民(1914年-1915年)
- 王印川(1915年-1916年)
- 姚憾(1916年-1921年)
- 王正廷(1921年-1936年)
- 祁大鹏(?-1936年)(总务长主持校务)
- 何其巩(1936年10月-1946年10月)(代理校长)
王正廷(1947年-1949年)
办学成果
编辑中国大学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在北京的历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中大学生,都走在前列。在“三一八”惨案中,有与刘和珍一同牺牲的中大学生赵钟钰。在“一二·九”学生运动中,中大学生的表现极为突出。1935年12月9日清晨,军警封锁中国大学,中大学生会主席董毓华等率领学生队伍越墙出校,涌上街头游行,最早来到新华门请愿。在12月16日北平抗日大游行中,董毓华和其他同学夺过水龙头反射军警。现在中学历史课本上“一二·九”运动的图片,就是根据当时现场抢拍的这幅照片绘制的。这是历史的见证,是中国大学的光荣。
人才培养
培养出一大批革命英烈和国家栋梁。据初步统计,中大及附中革命英烈有30人之多,如1927年4月与李大钊一起被军阀张作霖逮捕杀害的姚彦、抗日名将李兆麟、抗日英雄白乙化等。老一辈革命家有段君毅、任仲夷、崔月犁、杨秀峰等。中国大学及附中在解放前的30多年历史中,先后培养出两万多名学生,他们分布于大陆各地和台港澳等地以及世界五大洲。其中,有许多人成为国共两党政界要员和知名学者,如杨易辰、庄世平等。澳门回归后,江泽民主席曾接见了中大毕业生、濠江中学校长杜岚。
自1997年9月举办《孙中山创办中国大学及附属中学史料展》以来,引发了轰动效应:各级领导重视,社会各界关注;在港台及海外,反响强烈;至今已有6万多人参观,海内外40多家新闻媒体报道。
2013年4月13日,中国大学北京校友会在京举办建校100周年纪念活动,51名80岁以上的老校友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北京中山堂和中大校友会联合举办的中国大学百年纪念展览,于4月9日开幕。展品计约230余件,包括照片140余张、书报刊60余种。
中共在中国大学
早在1920年李大钊创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之时,中国大学学生吴可便已加入其中。吴可和另一位中国大学学生宋介还是北京共产党小组最早一批成员。宋介是《曙光》主编。这本创刊于1919年11月1日的杂志,以“本科学的研究,以促进社会改革之动机”为宗旨,先是为科学救国摇旗呐喊,1920年年底以后成为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1921年3月出版的《曙光》第2卷第2号分外绚丽。该期刊登陈独秀在广东公立法政学校的演讲《社会主义批评》,并附上《区声白先生致陈独秀先生书》和《陈独秀先生答区声白先生书》,以此记录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该期还刊载李大钊署名S.C的两篇文章《团体的训练与革新的事业》和《社会主义下之实业》。《社会主义下之实业》提出“用资本主义发展实业,还不如用社会主义为宜”。而在《团体的训练与革新的事业》中,李大钊写道:“我们现在还要急急组织一个团体。这个团体不是政客组织的政党,也不是中产阶级的民主党,乃是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即是社会主义团体。”这是有史以来首次有人公开呼吁在中国建立全国性的新型共产党组织。
1921年12月,中国大学秘密成立中共支部。1924—1936年间,担任中共中国大学支部书记的有曾晓渊、钟伯卿、王化成、张文海、甘一飞等。他们均在李大钊、李达、范文澜、陈伯达等左翼教师的熏陶下成长。1936年,经中共北方局批准,中国大学成立中共特别党小组。
机构设置
编辑国民大学设有教务、总务、庶务、会计等机构。
中国大学初设四大部:大学部,下设文、法、商三科;专门部,下设法、商两科;法政别科部;附属中学部。
-
北条麻妃
北条麻妃,原名白石さゆり,以其高挑的身材以及贵族的气质称霸熟女界,1974年3月26日出生于日本石川县,AV女优。
2024-08-18 -
橘ひなた
橘日向(橘 ひなた)1990年8月12日出生,是日本90后AV女优。 2009年11月出道,已经下马拍了多部步兵。
2023-01-10 -
武藤兰
武藤兰,1980年9月4日b出生,初期曾使用过清水优香的艺名,后名武藤兰,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成濑心美
成濑心美,1989年3月3日出生于日本新潟县,E罩杯,2008年12月以素人身份出道,日本AV女优。
2023-01-07 -
波多野结衣
波多野结衣(はたの ゆい),女,1988年5月24日出生于日本京都府,著名日本女演员、AV女优。
2023-01-07